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综合复习知识梳理 语文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1853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综合复习知识梳理 语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综合复习知识梳理 语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综合复习知识梳理 语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综合复习知识梳理 语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综合复习知识梳理 语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综合复习知识梳理 语文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综合复习知识梳理 语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综合复习知识梳理 语文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综合复习知识梳理 语文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综合复习知识梳理语文版

第六单元复习知识梳理

21.古文二则

《四知》通过叙述“杨震拒金”的故事,表现了身居高官的杨震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私心》通过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骘(zhì)邑(yì)谒(yè)涿(zhuō)辄(zhé)悫(què)征辟(bì)便(biàn)宜

2.形近字

┏藉(jiè)慰藉┏谒(yè)拜谒┏晔(yè)范晔

┗籍(jí)书籍┗遏(è)遏制┗桦(huà)桦树

3.多音字

┏(yí)遗命┏(jí)狼藉┏(shěng)省份

遗┫藉┫省┫

┗(wèi)遗十金┗(jiè)慰藉┗(xǐng)反省

4.词语解释

【辟】征召。

【举】推举,选拔。

【茂才】即秀才,通称才能优异的人。

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

【迁】晋升或调动官职。

【故人】汉代人在门生故吏面前,自称故人。

【转】调动(官职)。

【伦】即第五伦,东汉大臣。

字伯鱼,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便宜】指对国家有利的事。

【悫】恭谨,诚实。

【蕴藉】宽和,宽容。

5.文学常识真空

(1)《四知》选自_____,作者____,___(朝)史学家,字___。

(2)《私心》选自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是复姓。

(3)《后汉书》以___为体例,与___、___相同,它分为____、___、___合为百篇。

(4)“前四史”是指《后汉书》、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后汉书•杨震列传》范晔南朝•宋蔚宗

(2)《后汉书•第五伦钟离宋寒列传》第五伦第五

(3)纪传体《史记》《汉书》十纪十志八十列传

(4)《史记》《汉书》《三国志》

二、课文学习

1.范晔回顾

【明确】范晔(398~445),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范晔早年曾任鼓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后官至尚书吏部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为宣城郡(郡治在今安徽宣城)太守。

后来他又几次升迁,官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有人告发他密谋拥立刘义康,于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处以死刑。

范晔一生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则是撰写了被后人称之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蓝本,对其它各家撰著博采众长,斟酌取舍,并自定体例,订伪考异,删繁补略,写成《后汉书》。

由于他的“后汉书”文约事详,逐渐取代了前人的著作。

《后汉书》继承了《史记》、《汉书》的纪传体例,叙事简明而周详,记事有重点而不遗漏。

其叙事的特点是以类相从而不记年代的先后。

有些篇目的内容颇有增益,如《东夷列传》就较详细的记述了当时朝鲜半岛诸国和日本(当时称倭国)的情况,又《南蛮传》也为前所未载。

《后汉书》又新立了一些类传,如《逸民》、《列女》等。

杨震回顾:

【明确】杨震(?

~124)中国东汉大臣。

字伯起。

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

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时人誉为关西夫子杨伯起。

一直不答州郡的征召,年50,始仕于州郡。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其廉洁最为人称道。

后转为涿郡太守。

元初四年(117),征为太仆,迁太常。

永宁元年(120),代刘恺为司徒,后又代刘恺为太尉。

皇亲国戚每每向他推荐自己的亲信,他都不准。

中常侍樊丰等鼓动大兴土木,他极力反对。

赵腾屡次上书,指陈得失,帝欲诛之,他劝谏。

由于太过忠直,遭奸臣怨恨,交相诬毁,诏遣归故里。

半途饮酖自尽。

第五伦回顾:

【明确】第五伦,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

先世为战国田氏,后徙西汉园陵,便以迁徙次序为姓。

东汉初,被京兆尹阎兴召为主簿,后任铸钱掾,领长安市,百姓悦服。

建武二十七年(后51),举孝廉,补淮阳国医工长。

光武帝召之,有政见,拜会稽太守。

虽为二千万官,亲自锄草养马,妻子为炊。

受俸禄仅留一月粮,其余皆助百姓之贫者。

后任蜀郡太守。

所至皆有政声,举荐贫者为属官,多至两千石。

章帝初,代牟融为司空,奏请削弱马、窦等外戚权势。

第五伦奉公尽节,言事不阿附;性质憨,少文采,任官以贞洁著称,当时人也比作西汉的贡禹。

2.题目解说

【明确】古文二则选自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范晔的《后汉书》。

在史传文学中,《后汉书》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与《史记》《汉书》《三同志》并称“前四史”,长于记史和人物性格塑造。

3.掌握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便宜古义:

利益,好处,对国家有利的事情。

今义:

方便合适,便利。

(2)选举古义:

选贤任能。

今义:

用投票或举手等表决方式选出代表或负责人。

(3)性质古义:

本性诚实今义:

一种事物区别其它事物的根本属性。

4.结构分析

(1)划分两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四知》一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后转诼郡太守”):

写杨震拒金。

第二层(“性公廉”到结尾):

杨震拒为子孙“开产业”。

《私心》一文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亦以此见轻”):

写第五伦奉公无私。

第二层(“或问伦曰”到结尾):

写第五伦自己承认有私心。

5.翻译:

(1)《四知》译文: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非常贤明,就举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他多次得到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杨震赴任途中,取道经过昌邑,他过去在荆州曾推荐的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县令,前来拜见他,到了夜间,王密怀里揣着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

“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

”王密说:

“送金这件事在夜间是没有人知道的。

”杨震回答说:

“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我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

”王密羞愧地拿着银子回去了。

后来杨震调任涿州郡担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贿赂。

他的子孙常常吃饭没有肉,出门没有车,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对他们说:

“我要让后代被称作清白官吏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

(2)《私心》翻译:

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违背法规的。

诸子中有人有时候劝止他,他就斥责并让他们走开,官吏陈述的局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也一并把它们封上,他就像这样的毫无私心。

第五伦生性诚实,缺少文采,做官以清廉而著称,当时的人们把他比作西汉以贤良廉洁而著称的贡禹。

但是他缺少宽容,又不整饬自己的威严仪表,也因此被有些人轻视。

有人问第五伦说:

“你有私心吗?

”第五伦回答说:

“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的时候,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是也始终没有任用他。

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他,回来却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却整夜睡不着觉。

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三、深入探究

1.你怎样看待“杨震拒金”的意义?

【明确】在封建社会,有一句俗语“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就是封建官场上行贿受贿的事情的普遍性。

也就是说,像文中王密这样下属贿赂上司的事情十分普遍,而送给上司好处的目的无非是要从上司那里得到更多的好处。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杨震却能义正词严,拒不收贿赂,足见其清正廉洁。

更为可贵的是,他在拒绝贿赂的同时还批评教育行贿者。

我们今天就要认识到:

腐败之风,古已有之,反腐败任重道远,只有我们不断地以高要求对待自己和他人,才能走好每一步。

2.“时人”认为第五伦毫无私心,而他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还有私心?

你怎么看第五伦的这些“私心”?

【明确】第五伦认为自己在举贤任能和私人感情方面还有私心。

这些“私心”实属人之常情,他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只是由于他严于自律,对自己是高标准严要求,敢于挖掘灵魂深处的小小私心。

这也可看出他在大的方面没有值得谴责的地方。

这种严于自律的精神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3.写作特点分析

【明确】

(1)《四知》:

①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

本文只有146个字,非常鲜明在突出了杨震廉洁无私的品质。

②语言刻画形象传神。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短短八个字形象刻画出杨震拒绝贿赂的坚定态度。

③主旨突出,事例典型。

如杨震的“四知”、“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2)《私心》:

①用反而衬托的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用第五伦自己承认有“私心”,来衬托他的真无私。

②语言朴实,发人深省。

“其可谓无私”一句发人深省,让读者扪心自省。

③选择典型事例,刻画鲜明人物形象。

如选第五伦有私心的两件事来塑人物,真实可信。

四、课内阅读

《四知》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

“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

“暮夜无知者。

”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解释上文有关古代官职的四个词?

辟:

___举:

____迁:

____转:

____

2.写出“无知”一词在文中的意思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3.从刻画杨震这个人物来说,文章第一句属于___描写,作用是突出杨震的_____。

4.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课文并未交待他这样做的原因,你想他会无缘无故给杨震送礼吗?

为什么?

5.翻译下列句子:

(1)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译:

_______________。

(2)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

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征召推举晋升或调动官职调动官职

2.“无知”古义“没有知道(的人)”;今义:

愚昧,没有文化。

3.侧面贤明

4.不会。

王密这么做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尤其是钱财),就是为了升官。

5.

(1)他的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

(2)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

课外拓展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竖:

童仆)追之。

杨子曰:

“嘻!

亡一羊,何追者之众?

”邻人曰:

“多歧路。

”既反,问:

“获羊乎?

”曰:

“亡之矣。

”曰:

“奚亡之?

”曰: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选自《列子•说符》)

1.解释下面红色的“之”字。

(1)杨子之邻人亡羊之:

(2)又请杨子之竖追之之:

2.补出省略成分。

既反,()问:

“获羊乎?

”()曰:

“亡之矣。

3.翻译。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分)

【参考答案】

1.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羊

2.杨子邻人

3.岔道之中又有岔道,我不知(羊)逃到哪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4.事物(事理)是复杂多变的,只有明确方向,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才不致于误人歧途)。

或:

做事不专一,就会一无所获。

22.与朱元思书

本文选自《艺文类聚》卷七。

关于作者: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

他通史学,私自撰写《齐春秋》,披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不少丑闻。

他因此受到了武帝免其职焚其稿的迫害。

后奉诏撰写《通史》,上起三皇,下迄齐代,未成身死。

善诗文。

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

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科清拔有古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学习本文,首先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结合课文的全部注释,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逐一注音、解释。

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分三段。

第1段,总写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间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第2段分写"异水",以水"清"和流"急"的特点突出其"异"。

第3段分写"奇山",以群峰对峙,争高直指和水声鸟声蝉声猿声突出其"奇"。

思考:

1.读了此文,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

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

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

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

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游记(散文)。

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文。

2.文章第1、2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天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后呼应的两句话是什么?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相呼应。

6.第3段写景的手法运用在文中有何作用?

大量使用了四字或六字的对偶修辞方法,作者从景物的形状、光线、声响和给人的感受等多角度去描绘两岸的山景。

景色写得生机勃勃,富于动感,富于生命力。

7.作者为什么发出"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为作者此时可谓陶醉于大自然的绝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间争名夺利、官场角逐的一切,都变得了无趣味了。

另外,作者被这奇伟、瑰丽、美妙、和谐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变得更奋发,精神得到洗涤而变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

这里的一切是那么恬美而和谐、幽静而美妙,作者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自然暂时忘记了尘世的角逐和俗务的缠身。

深入探求: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这封信中生动地描绘了浙江富阳、桐庐一带的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现实、寄情山水,想过隐居生活的消极处世思想。

积累:

1.词类活用

负势竞上上,名词,这里用作动词"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轩,高。

邈,远。

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2.特殊句式

急湍甚箭(甚于箭,此箭还快。

省略句,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课外拓展

一、《与朱元思书译文》译文

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

尽是奇山异水,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

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看得清清楚楚。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

十分和谐。

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

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会平息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二、情景兼美,辞章俱佳━━《与朱元思书》赏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其中,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一百多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誉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辞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1.意境美

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我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

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

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

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

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

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山"。

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

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

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

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详和的世界。

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

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

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

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

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二、志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

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

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

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三、语言美

骈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特点。

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但本文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

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全文除"鸢飞戾天"一处用典以外,均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四、结构美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也很讲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脉络分明。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23.送东阳马生序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是宋濂,明朝散文家。

“马生”,字君则,“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关于“序”:

古代“序”有两种:

一是介绍、评论文章的序;一是临别赠言的赠序。

本文属于赠序。

《送东阳马生序》是作者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

这是赠序,有别于介绍评价的序。

学习本文,首先要扫清文字障碍,体会文章内容。

一、读准红色字的音

嗜学冻馁烨然负箧曳屣

皲裂媵人裘葛之遗缊袍敝衣

廪稍

三、通假字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阅读全文,要注意的是,作者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人,却没有摆出名人的架式进行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

熟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呢?

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呢?

共四个方面。

一是家贫读书之难;二是援疑质理之难;三是从师求学之难;四是敝衣粗食求学这难。

2.作者求学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文中哪些词写出了读书的艰难?

求学的主要方式是:

援疑质理。

读书的艰难:

假借藏书,手自笔录。

3.《送东阳马生序》文中表现了明代诸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与作者的哪些求学经历相对照?

有廪稍之供,裘葛之遗;坐大厦而诵读书;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诸生衣食之丰与作者生活俸禄之薄相对照;诸生学于太学与作者借书苦读相对照;诸生有师传授与作者从师求学之苦相对照;诸生有求必应与作者质疑请教之难相对照。

4.《送东阳马生序》本文所强调的主旨是什么?

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

5.读了本文,你有何感受呢?

课外拓展

一、关于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二、明初散文

明代初期的散文作家大都是由元入明者。

他们经历了社会动乱,对治乱兴亡的体验较深,因此创作比较贴近现实。

这个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有宋濂、刘基、方孝孺等。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

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

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刘基则诗文兼长。

散文长于议论,风格古朴豪放,锋利道劲,且富于形象性,《郁离子》中的《卖柑者言》可为代表。

方孝孺是宋濂的学生,继承了宋的文统与道统,且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散文雄健豪放,犀利泼辣,如《蚊对》《指喻》等。

24.与妻书

这封遗书表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以及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

一、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卿(qīng)晤(wù)彀(gòu)恸(tòng)语(yù)婉(wǎn)嗟(jiē)虐(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