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一块奶酪》教案完整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1537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上《一块奶酪》教案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一块奶酪》教案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一块奶酪》教案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一块奶酪》教案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一块奶酪》教案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上《一块奶酪》教案完整版.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上《一块奶酪》教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上《一块奶酪》教案完整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上《一块奶酪》教案完整版.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上《一块奶酪》教案完整版

一块奶酪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以身作则、严守纪律的美好品质,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集体纪律。

2.透过心理描写,体会角色的内心矛盾,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教学重点】

1.体会角色的内心矛盾,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蚂蚁队长以身作则、严守纪律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教育学生要自觉遵守集体纪律。

【教学过程】

一、依案自学,互动交流

1.激趣导入。

2.板书课题——11一块奶酪,齐读课题。

3.自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1)课文围绕一块奶酪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你喜欢蚂蚁队长吗?

为什么?

4.学生自主学习。

组内交流。

二、聚焦重点,品读提升

(一)借助导图,概述内容

1.交流大意

课文主要讲了蚂蚁队长带领小蚂蚁们搬奶酪的胡事。

2.小组合作

思考:

搬运过程中,蚂蚁队长面对丢掉的奶酪渣,心

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找到词语,完成导图。

3.学生借助导图,加入蚂蚁队长的心理变化,说清楚故事内

容。

(二)自主阅读,感悟形象。

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喜欢蚂蚁队长吗?

理由是什么?

1.小组合作交流。

2.全班交流。

预设A:

喜欢

理由1:

“今天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

谁偷了嘴,就

要受到处罚。

蚂蚁队长说:

“照样要受处罚。

体会蚂蚁队长纪律严明、以身作则。

理由2:

盯着那一点儿掉在地上的奶酪渣,妈蚁队长想:

丢掉,实在太可惜;趁机吃掉它,又要犯不许偷嘴的禁令。

怎么办呢?

他的心七上八下……

可是,他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一跺脚……

体会蚂蚁队长强烈自律,抵制诱惑。

理由3

当他们重新聚到奶酪旁边时,妈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

“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吧!

体会蚂蚁队长关爱弱小。

预设B:

不喜欢

理由1

“今天运粮食,只许出力,不许偷嘴。

谁偷了嘴,就

要受到处罚。

体会出蚂蚁队长语气生硬,过于严苛,不亲切。

理由2

……等小蚂蚁们消失在草丛中,他才大叫:

“立——定!

体会出蚂蚁队长滥用权利。

3.小结:

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蚂蚁队长。

三、类文整合,迁移运用

“做事要有原则”,请自主阅读主题图书59页《失踪的森林王国》,63页《小黄鱼明白了》两篇文章。

思考:

故事里的主人公讲原则了吗?

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四、回扣主题,拓展延伸

1.把《一块奶酪》讲给家人听。

2.阅读“做事要有原则”里的其他3篇文章。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融、伐、斧”等7个生字,学会“冷、离、等”等1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分角色朗读课文。

3.体会小鸟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感悟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懂得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突破重难点:

重点:

能够体会小鸟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感悟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突破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鸟儿和树之间的美好约定,感受彼此间深厚的友情,然后再重点抓住鸟儿为了践行承诺千辛万苦寻找树的经过以及鸟儿最后对着灯火唱歌的感人情形,进一步体会他们之间真挚的情谊,同时感悟鸟儿所具有的基于友情基础上的诚信美德。

难点:

领悟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懂得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突破方法: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故事情境展开想象,读中体会鸟儿内心对于友谊的感知,同时想象她寻找不到树时心里可能会产生的悲伤情感,从中体会人们对自然的破坏对于动植物所造成的情感伤害;另一方面,还要联系生活中人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联,进一步感知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

课件激趣法,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知人、动物、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故事结局的凄美,同时激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抓主线组织教学法,课文内容较长,教师需要抓住鸟儿寻找树这条主线组织学生进行品读感悟,让他们不断建立对故事的整体认知,同时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

学法:

自主品读感悟法,在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故事的深入研读,借助课文中的具体描述感知鸟儿歌声中所包含的关于友谊、诚信等情感;分角色朗读法,通过分角色朗读鸟儿、树、树根等故事角色间的对话,不断深入到故事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各自不同的情感。

师生齐准备:

教师:

准备多媒体课件、鸟儿和树的图片;搜集关于“友谊与诚信”方面的名言警句

学生:

自主阅读课文,扫清认读障碍

课时巧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融、伐、斧”等7个生字,学会“冷、离、等”等13个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知故事内容,能够初步感受鸟儿和树之间的友谊。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引出课题

1.课件播放树林中鸟儿快乐嬉戏的动态画面,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并说说自己从画面中感受到了什么(鸟儿在绿色的森林中生活得非常开心……)。

教师适时小结:

森林是鸟儿的家,树更是鸟儿朝夕相处的好朋友。

鸟儿因为有了树的存在,生活才能踏实快乐;树因为有了鸟儿相伴,才会感受勃勃的生机。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讲述的就是鸟儿与树之间的故事。

2.板书课题:

去年的树,引导学生读题并由题质疑(为什么要写“去年”的树?

这棵树有什么值得写的……),教师简单梳理并引入:

要想解决脑瓜中的小问号,还是跟老师一起走进故事中去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利用鸟儿在树林中快乐生活的美好画面,引发学生思考树与鸟儿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为引出故事埋下伏笔。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注意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自主朗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朗读词语,教师适时进行范读指导,重点指导读准“等、剩、睁”三个字的后鼻音,同时注意“斧”读第三声。

指名朗读较好的学生担任小老师带读词语各两遍。

(2)课件再次出示课文中的生字,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字结构和字形,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记住生字的字形(“煤、燃”两个字都表示与“火”有关,所以都有一个火字旁;“柴”是从树木来的,所以“柴”下面有个“木”……),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注意借助字形比较、添加偏旁等方式记住生字。

(3)聚焦本课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引导学生根据对字形和结构的感知,看看哪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提醒他人注意。

教师适时进行范写指导,重点强调:

“剩”字注意左边“乘”正确的书写笔顺(第三笔是中间的长竖,最后两笔分别是撇、捺),同时注意捺画变成点画;“接”字右半部分“妾”上面的“立”要写得紧凑偏小,下面“女”的横画最长。

引导学生自主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检查指导,同时及时强调指导部分难写笔画的书写要领。

(4)指名朗读课文,注意在课文中读准字词,同时能够将课文语句读得正确、流畅,教师适时进行部分句段的范读指导。

3.质疑引入:

孩子们,这篇童话故事分别都写了哪些人物?

(鸟儿、树、树根、门、小姑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张贴鸟儿、树的图片。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故事主要写了鸟儿和树之间怎样的故事,试着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内容,教师适时予以归纳(主要讲述了鸟儿和树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约定好第二年春天见面后,鸟儿继续为树唱歌,但是,树却被人们砍伐并做成火柴燃烧了,鸟儿只好对着灯火唱歌)。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读、交流、指导、归纳等综合学习方式,让学生不断进行了字词巩固,同时,有效提升了规范书写、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等学习能力。

三、研读课文,感受友谊

1.质疑引入:

故事中的鸟儿和树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非常友好,是好朋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自然段中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的(第1-5自然段)。

2.认真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边读边找出最能体现鸟儿和树之间深厚友谊的句子。

3.学生读文圈画,同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

生:

我是从课文第1自然段中两个“天天”体会到的,说明鸟儿每天都很开心。

师:

你能猜猜鸟儿为什么每天都很开心吗?

生:

我觉得是因为她有树这样的好朋友。

师:

树喜欢听鸟儿唱歌吗?

生:

喜欢,所以他“天天听”都不会觉得腻烦。

师:

你能把这一自然段有感情地读一读吗?

想一想,应该注意强调哪些词语的重音?

生:

我觉得需要强调两个“天天”,这样能突出总是如此的感觉。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师:

当鸟儿要飞到遥远的南方过冬时,你从文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

我体会到他们都舍不得离开对方,并且约定等鸟儿回来的时候还要继续唱歌。

师:

谁能给我们分角色读一读,让我们感受到两个好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

指名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注意体会各自的不舍之情。

师:

孩子们,因为鸟儿美好的歌声将两个好朋友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他们相约明年春天再见。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

注意读出两个故事人物之间的美好友谊。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探究交流法,让学生由问题入手深入到课文中,读中感受到了鸟儿与树之间的深厚友谊。

四、课堂小结

第二年春天,鸟儿是不是按照约定又回来了?

后来故事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孩子们,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探究故事内容,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吧。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分角色朗读故事中的人物对话。

2.感悟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懂得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学习

1.指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故事内容的了解,回顾鸟儿和树之间的深厚友谊。

2.过渡引入:

两个好朋友相互约定——明年春天到来时,鸟儿还要继续为树唱歌,可是,当鸟儿再次飞回来时,两个好朋友还能像以前那样开心快乐地在一起生活吗?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借助简述故事内容的形式,让学生更为准确地建立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也激发了他们深入探究故事的兴趣。

二、探究学习,深挖文情

1.过渡:

好不容易到了第二年春天,当鸟儿兴致勃勃地飞回来时,可是她的好朋友树却不见了。

孩子们,树究竟到哪里去了呢?

认真读一读课文第6-16自然段中鸟儿与树根、门以及小姑娘的三次对话,试着帮助鸟儿找到树的去向。

2.学生交流对树的去向的了解(砍倒做成火柴——用光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想象体验:

如果你就是这只鸟儿,当得知自己的好朋友遭遇了如此的不幸,你的心情会如何?

(难过、伤心……)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次研读三次对话,试着体会鸟儿的不同心情。

3.课件出示鸟儿与树根、门以及小姑娘的三次对话,指名学生说说每次对话中鸟儿的心情都是怎样的。

生:

我觉得鸟儿和树根对话时,内心一定充满了着急。

师:

说说你的理由。

生:

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的好朋友的去向,所以会非常着急地询问树根。

师:

说得很好,来,让我们把鸟儿和树根的对话读一读,试着表现出鸟儿的焦急之情。

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一次对话,教师适时进行范读指导。

生:

我从鸟儿跟门的对话中,体会到了鸟儿此时更加着急的心情,因为她特别想马上就见到自己的好朋友。

内心一定充满了焦急,同时,因为知道树已经被砍倒了,她心里肯定又很伤心。

师:

是啊,此时的鸟儿,心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既有焦急,又有伤心,相信你们也能通过朗读传达出自己对鸟儿心情的体会。

指名两位学生继续分角色朗读第二次对话。

师:

可怜的鸟儿并没有放弃寻找朋友下落的希望,可是,小姑娘的话却让她此时心里又多了一份别样的情感,你们体会到了吗?

生:

我觉得应该是绝望,因为树被做成了火柴,而且火柴已经用光了。

师:

是啊,这意味着鸟儿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好朋友了,鸟儿的心情该是多么悲痛啊。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次对话,注意读出对鸟儿心情的体会。

4.课件出示教材中鸟儿对着灯火唱歌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图并简单描述画面,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想一想自己从中体会到了鸟儿怎样的内心感受?

画出相关词句,简单写出自己的体会。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住“盯着”“又盯着”两个词语,想象鸟儿内心对于曾经快乐生活的画面的美好回忆,以及因为再也见不到好朋友的伤心、绝望之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感人的画面。

5.探究交流:

孩子们,故事中的鸟儿经历了千辛万苦,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交流(是因为去年她和树的一个约定),教师适时再次出示课文第3、4自然段中鸟儿和树的对话,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知鸟儿和树的美好约定。

6.引导学生从鸟儿寻找好朋友的表现中,想一想自己从故事结尾鸟儿的歌声里听懂了什么。

教师适时引导他们从友谊、从对待约定的态度等方面进行理解,同时归纳板书(友谊之歌诚信之歌),并让学生根据板书进行话题交流:

怎样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

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懂得友谊是建立在互相信任、诚信守约的基础上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通过抓住故事中的三次对话组织教学,既让学生准确感知了故事的发展过程,也从品读、分角色朗读等过程中不断深入到鸟儿的内心世界,体会了鸟儿对于友谊和约定的坚守。

三、深化感悟,总结课文

1.过渡:

一对好朋友原本是可以继续快乐地生活下去的,可是却这样生生地经历了生离死别。

孩子们,故事读到这儿,你们又有什么感受呢?

(对砍伐树木的人很痛恨……)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作者借鸟儿的歌声表达对于乱砍树木行为的痛恨以及对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希望(补充板书:

和谐之歌)。

2.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鸟儿飞走了,她会飞到哪儿去?

又会做些什么呢?

(1)学生自主想象、练说,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2)指名学生展示,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次体会鸟儿对人类爱护自然环境的呼唤。

3.教师小结:

鸟儿忧伤悲情的歌不仅是唱给好朋友听的,也是唱给我们所有人听的。

孩子们,让我们记住这个悲伤、凄美的故事,努力要求自己不做破坏自然和谐的行为吧。

24《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一、教材特点

1.从思想内容上看

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小故事:

有一次,司马光和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

一个孩子爬上瓮,失足落入水中。

大家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瓮。

瓮破了,水一下子喷涌出来,落水的小孩得救了。

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1)全文共两句话。

第一句介绍了司马光砸缸这件事发生的原因;第二句介绍了众人的反应和司马光的做法,利用对比,体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2)题目简洁深刻。

以故事主人公司马光为题目,目的明确,直指故事人物,简洁明了。

2.从语言表达上看

本课在表达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文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

课文全文共两句话,共三十个字,内容非常简短,一则广为流传的小故事。

(2)内容简洁,多处运用贴切动词。

如“戏”、“登”描写了孩子们尽情游戏,攀爬的样子;“跌”、“没”让我们读到了一个孩子跌入水中、瞬间被水淹没的惊险场景;“持”、“击”表现了危急时刻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迸”写出了水一下子从瓮中涌出的状态。

(3)借助与现代汉语意思基本一致的词语方便理解。

如“戏”是“游戏”的意思,“登”是“爬”的意思,“击”是“击打”的意思。

这些词语可以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共同之处,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二、教材位置

1.人文专题位置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人文主题是“美好品质”。

语文要素为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学写一件简单的事。

《司马光》一课作为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重点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应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更不应追求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教学时应避免拔高要求。

2.训练重点位置

(1)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作为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朗读上存在难度,因此在课上需要老师进行范读和领读,注意字的读音和停顿。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生活经验,领会课文大意。

文言文中的难理解的生字,可以借助注释进行解释,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因此在授课时,可以结合课文及注释,依托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并结合课本插图,进行故事语言的组织和叙述。

(3)生字识字量较少,灵活识记。

本课生字共五个,分别是“司、跌、皆、弃、持”。

在这五个字中,“司”是半包围结构,在本课中以复姓“司马”的形式出现,可以结合一年级下册的《姓氏歌》进行巩固。

“跌、持”是左右结构,关注形旁,注意偏旁表义的特点。

“皆、弃”为上下结构的字,单独不好理解,可以借助词语进行理解。

如“皆大欢喜”、“放弃”。

(4)熟字结构众多,书写重点突出。

在本课需要会写的七个熟字中,既有半包围结构的“司、庭”,左右结构的“跌、持”,上下结构的“登、弃”,还有品字结构的“众”。

在书写指导时,重点指导“庭、登、持”三个字。

“庭”半包围结构,“广”要舒展,最后一笔捺要舒展,可稍超出第二笔横。

“登”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边部分的笔顺要注意。

“持”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右边“寺”注意横画的长短和多横等距。

(5)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

在默读的时候不发出声音,也尽量不指读。

同时带着“这个故事的时间是?

发生在哪里?

都有谁?

”这三个问题去默读,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在默读时将不懂的地方及时做好标记,联系上下文思考或请教他人。

3.课后思考题

(1)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背诵课文。

这里向学生提出两项要求,一个是跟读课文,注意停顿,第二是在熟读的前提下背诵课文。

因此在课前,教师先进行朗读练习,在授课时先进行范读,给学生提供一个整体完整的阅读成果后,再逐句带领学生跟读。

在熟读的基础上,带来学生试着背诵课文,并强调在背诵时也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不仅要对故事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还要重新组织语言,讲述故事。

因此可以借助学生已有阅读经验,将以前读过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进行比较。

借助课内注释,对不理解的词语解释后再次进行理解。

可以结合课中插图,对“庭、瓮”进行直观理解。

结合课文的两句话,先讲解第一句,再讲解第二句,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讲述。

(3)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和同学交流。

这一题是个开放性题目,只要找出不同点都值得肯定。

在学习完课文后,教师可借助此题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朗读、理解词语的体会,将课文和其他课文进行比较,发现语言上的差异。

在找出不同后,教师还可以进而引导学生结合本课的学习经验,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记叙一件事情的顺序。

【教学目标】

1.复习《姓氏歌》引出复姓“司马”,根据课题认识并正确识记“司”,随文识记“跌、持、皆、弃”四个生字。

借助小视频学习并正确书写“庭”字。

2.回顾学过的课文,探讨本课与其他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不同。

3.通过教师范读、领读及借助停顿符号的方法练习朗读,读准字音并注意词句间的停顿,采用齐读、男女生合作读、合作展示等方法练习朗读,并试着背诵课文。

4.采用小组交流的方法,利用注释和观察课文插图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开展“讲故事我能行”活动,学生讲故事展示。

5.利用借助注释、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适当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感受司马光爱护同伴,聪明机智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

1.随文正确识记并理解“跌、皆、弃、持”四个生字。

正确书写“庭”字。

2.在教师指导下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展示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3.学会查找注释理解文意的方法。

难点:

1.借助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讲故事要有开头和结尾。

2.发现文言文和其他课文在语言上的不同。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走进题目,了解人物

师:

同学们,这是我们一年级时学过的《姓氏歌》,一起读。

后面的这些姓氏都有两个字组成,叫做复姓,课文的主人公便是一位复姓“司马”的人。

他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他为人温和谦虚,做事用功刻苦,历来受人景仰。

他就是司马光。

看老师板书课题:

24司马光

师:

齐读课题。

生:

24司马光

师: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2页,观察课本的题目和老师板书的有什么不同?

生1:

司有读音

师:

这是我们新学习的生字,帮它加上拼音板书加。

生2:

光后面有个

师:

这可是个大发现,以前的课题可没有这个标号,它代表什么?

生3:

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师:

题目中的标号和注释中的序号对应,就知道了课文的出处。

这种方法就叫做:

借助注释(板书)一起读。

生:

借助注释。

(指板书)它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好方法。

二、展示全文,学习朗读

师:

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请翻翻课本想一想,它和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生4:

很短,只有两句。

生5:

字的意思不太好理解。

生6:

有注释

师:

(指着图片说)从语言上看,这篇课文很短只有两句话三十个字;有的地方不好理解,课文下面还带有注释。

这些都和以前学过的课文不一样。

因为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章,文言是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用它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贴文言文】)

师:

文言文该怎样读呢?

请同学们端好课本,听老师来读。

(师范读)

师:

同学们,读文言文要注意什么?

生:

畅谈

师:

是啊,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师:

下面请同学们端好课本,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跟读一句,听清要求的同学请挺直腰杆。

师一句,同学们一句(根据情况,再读或男女生带读练习)。

师: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让老师听一听集体的声音,全班一起读。

生齐读。

师:

团结就是力量,读得声音洪亮。

女同学,可以一起读吗?

女生读。

师:

女同学读得很认真,男同学听得也很专注。

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男同学,一起读。

男生读。

师:

男女同学在朗读上不分伯仲。

请同学们轻轻平放课本,看,停顿符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朗读这篇课文,下面请借助停顿符号自己练习。

(生自读)

师:

谁想展示一下?

一生读。

师:

这位同学读得字正腔圆,文言文朗读大赛开始了,请同桌两人为为单位,选择你喜欢的朗读形式,先练习,再展示。

生练读。

师:

哪组同桌来展示?

一组展示后。

师:

这组同学采用齐读的方式,还有不同展示方法吗?

随机两组展示,从中选择表现最好的一组。

师:

有采用背诵方式的吗?

可以借助老师给出的提示。

生展示。

还有哪些同学背过了?

请起立。

去掉提示,老师起头:

24司马光……全班背诵展示。

些三、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师:

通过多次朗读同学们已经可以背诵了,这就叫“熟读成诵”。

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事。

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在哪里发生的?

都有谁?

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默读课文。

生默读。

(出示全文)

师:

谁来回答?

生:

时间是宋朝的某一天。

生:

故事发生在一个宋朝的一个庭院里。

师:

你怎么知道是一个庭院?

生:

我借助注释二知道“庭”指庭院。

师:

同学们看,古代的私家庭院面积很大,里面有花草树木、曲桥假山、亭台楼阁等十分美丽。

借助注释我们知道了“庭”的意思,该怎样写好这个字呢?

师:

请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庭”,在书写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

半包围结构,右边一横略短,二横略长。

师:

老师将同学们说的总结为三条书写提示,一起来读。

生读。

师:

请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根据视频进行书空。

生跟随视频书空。

师:

请同学们在学习单上认真写一个“庭”字。

(提醒写字姿势)

师依据书写提示点评,生自评后再练习一个。

写好的同学请将学习单放到右上角,钢笔放入桌洞。

师:

故事的时间、地点我们已经找到了,故事中都有谁呢?

生:

一群小孩儿。

文中用了一个词语就是?

生:

群儿

师:

他们在做什么?

生:

玩耍。

师:

所以“群儿戏于庭”仅仅五个字,就告诉了我们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一生说。

师:

这个故事里,主要人物是?

生:

司马光和一个小男孩。

师:

这个小男孩做了什么?

生:

他爬到瓮上脚没踩好一不小心失足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