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1487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6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生物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一生物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一生物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一生物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一生物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生物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

《初一生物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生物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生物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试题答案及解析.docx

初一生物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生物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试题答案及解析

1.咽部发炎容易引起中耳炎,病菌由咽部到达中耳的结构是

A.外耳道

B.咽鼓管

C.喉

D.耳廓

【答案】B

【解析】

右面是耳的结构模式图.

可见,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咽鼓管一端连通咽部,另一端连通鼓室.得了咽炎如不及时治疗,病菌就有可能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的鼓室,会引发中耳炎,使听力下降.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耳的卫生保健,解答时可以从耳的结构方面来分析.

2.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最终在以下哪一部位形成视觉   (     )

A.小脑

B.视神经

C.脊髓

D.大脑皮层

【答案】D

【解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如图所示:

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3.能将外界声波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结构是

A.鼓膜

B.听小骨

C.耳蜗内

D.前庭

【答案】C

【解析】耳的结构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外耳道和耳廓,主要收集外界的声波;内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在外耳道底部,是一个椭圆形的薄膜,主要声波产生振动,听小骨主要是将鼓膜产生的声波进一步向前传递;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其中耳蜗是耳的感受器所在的部位,外界产生的声波传到耳蜗,产生神经冲动,经过位听神经传向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从而听见外界的声音;半规管则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当头部位置变动使这里的感受器刺激也产生冲动,传到大脑皮层相应的中枢,产生头部位置变动的感觉。

故本题C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耳的结构和各器官的作用。

4.眼球内对光有折射作用的主要结构是

A.晶状体、视网膜

B.角膜、晶状体

C.晶状体、玻璃体

D.瞳孔、晶状体

【答案】C

【解析】晶状体似双凸透镜,有折光作用;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角膜无色透明,富含神经末梢;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眼球的折光系统是角膜、玻璃体和晶状体,起主要作用的晶状体.

【考点】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5.下图是人眼的图片,有关标注正确的是(  )

A.1--瞳孔

B.2--巩膜

C.3--视网膜

D.3--角膜

【答案】A

【解析】图中1是瞳孔,2是虹膜,3是巩膜,眼球就是一个成像系统,物体发出的光线经眼球折光系统的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把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结构都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6.阳光明媚的夏天,你从野外回来,走进一间只有一个小窗户的屋子,这时你的感觉和瞳孔变化是(  )

A.屋里很暗,瞳孔放大

B.屋子明亮,瞳孔放大

C.屋子很暗,瞳孔缩小

D.屋子明亮,瞳孔缩小

【答案】A

【解析】瞳孔能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看强光时瞳孔缩小,看弱光时瞳孔扩大,强光下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保护视网膜不受过强的刺激;弱光下瞳孔扩大,增加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得到足够光的刺激,因为屋子里光线很暗,瞳孔要扩大才能看清物体,所以走进只有一个小窗户的屋子,屋里很暗,瞳孔放大,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眼球的结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眼球的结构,可结合眼球的结构示意图记忆。

7.人闭眼坐车时,能准确的判断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和是否上下颠簸,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是

A.鼓膜和半规管

B.前庭和半规管

C.前庭和耳蜗

D.听小骨和耳蜗

【答案】B

【解析】耳的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耳廓收集并引导声波传至外耳道,外耳道引导声波传至鼓膜,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鼓膜可以把声波的振动转为机械性振动,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扩大并传到内耳,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会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通常说的晕车、晕船,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耳的结构和功能。

8.有3个水槽,分别记为A、B、C号水槽,然后向A号水槽加入室温(20℃)的水,B号水槽加入30℃的热水,C号水槽加入10℃的冷水,先将左手浸入B号水槽,右手浸入C号水槽,持续10秒后,将两手同时很快转入A号水槽,这时左手感觉                               到        ,右手感觉到         ,这个现象说明皮肤温度感受器是感受               。

【答案】冷;热;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别

【解析】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先将左手浸入B号水槽30℃的热水热水环境,10分钟后,左手温度达到30℃,再伸入A号水槽加20℃的水中就感觉冷;右手浸入C号水槽10℃的冷水环境,10分钟后,右手温度降到10℃,再伸入A号水槽加20℃的水中就感觉热,这个现象说明皮肤温度感受器是感受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别.

【考点】人体皮肤的结构和主要功能

9.“生理盲点”是指视网膜上连接    的部位,因为没有感光细胞所致。

A.玻璃体

B.晶状体

C.视神经

D.脉络膜

【答案】C

【解析】视网膜的视轴正对终点为黄斑中心凹,即视网膜连接视神经的部位.黄斑区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特殊区域,直径约1-3mm,其中央为一小凹,即中心凹.黄斑鼻侧约3mm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淡红色区,为视盘,亦称视乳头,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集向视觉中枢传递的出眼球部位,无感光细胞,故视野上呈现为固有的暗区,称生理盲点.

【考点】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10.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眼睛的“白眼球和黑眼球”,实际是指(  )

A.巩膜和虹膜

B.巩膜和角膜

C.虹膜和角膜

D.虹膜和巩膜

【答案】A

【解析】下面是眼球结构图:

眼球的结构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图中的眼球壁包括外膜(6角膜和7巩膜)、中膜(2虹膜、1睫状体、8脉络膜)、内膜(9视网膜)三部分.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里面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和西方人的“蓝眼睛”就是它的颜色;睫状体能够调节4晶状体的曲度,使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相当于照相机上的镜头;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营养眼球并起暗箱的作用;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内容物包括5房水、4晶状体和11玻璃体,在物像的形成过程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故选:

A.

【考点】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11.在视觉形成过程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 )

A.瞳孔

B.晶状体

C.虹膜

D.玻璃体

【答案】BD

【解析】眼球由眼球壁和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包括外膜、中膜和内膜,外膜由无色透明的角膜和白色坚韧的巩膜组成;中膜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组成;内膜是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内容物由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晶状体似双凸透镜,有折光作用.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能够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玻璃体是透明的胶状物.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眼球就是一个成像系统,物体发出的光线经眼球折光系统的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通过视神经把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等结构都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故选:

BD

【考点】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12.平时所说的黑眼球是        ;所说的白眼球是        无色透明,像双凸透镜,有弹性,能折射光线的结构是        ;对晶状体的调节起重要作用的结构是        能感受光线刺激的细胞(感光细胞)位于              成像的部位是               ,如果把眼球比喻成一架照相机,        是镜头;         是胶片;         是光圈;

【答案】虹膜;巩膜;晶状体;视网膜;视网膜;晶状体;视网膜;瞳孔

【解析】眼睛的颜色实际上就是虹膜的颜色.虹膜中有色素,色素量最多的,就是黑眼睛;色素量较多的,就是褐眼睛;色素量最少的,就是蓝眼睛,所以说人眼的“黑眼球”实际上指的是虹膜.巩膜的特点是白色、坚韧,有保护作用.人眼的“白眼球”指的是巩膜.

在眼球的结构中,晶状体透明、有弹性,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可见,眼球的结构中对光线敏感,能感受光刺激的结构是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成像的部位也是视网膜。

如果把眼球比作照相机,则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眼球的虹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眼球的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中的胶卷底片;眼球的脉络膜相当于照相机暗室的壁.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眼球的结构。

13.眼睛主要通过哪一结构调节作用,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答案】晶状体

【解析】人体能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完成的.人视近物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曲度变大;视近物时,正好相反.若不注意用眼卫生,如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就会使晶状体的曲度过度变凸,甚至眼球的前后径变长,远处物体所形成的物像落到视网膜的前方,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可以戴凹透镜来纠正.

【考点】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14.视觉的形成: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1]_   _→[2]        →[]   →[10]玻璃体→[ ]       。

经过[8]、[10]的折射作用,在[ ]_____ 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物像刺激了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通过[ ]___    __传到                         形成视觉。

一个人的眼球经检查完好无损,但看不清周围的物体,可能是由于       或       发生了病变。

【答案】角膜;瞳孔;8;晶状体;5;视网膜;5;视网膜;6;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解析】视觉形成的过程是: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置的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刺激,将物像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因此即使眼球完好,如果视神经或者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收到损伤,也会看不清物体.因此,有一人因外伤,引起失明,经检查眼球的结构完好无损,原因之一可能是图中视神经损伤.我们要尊重残疾人,为残疾人的生活提供方便,如为盲人在人行道上设置盲人行走线,方便他们行走.

【考点】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15.近视眼:

眼球的                或                 ,远处的物体所形成的物像落到           ,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应配戴         加以矫正。

【答案】晶状体变凸;前后径;视网膜的前方;凹透镜

【解析】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或光线过暗,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使睫状体持续收缩,调节负担过重,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或者因调节时牵引涡状静脉,妨碍了血液的流通,使巩膜的抵抗力减弱,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近视眼可以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考点】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视眼的成因、成像特点.

16.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振动刺激产生兴奋的部位和听觉形成的部位分别在(  )。

A.鼓膜和大脑皮层

B.听神经和大脑皮层

C.耳蜗和大脑皮层

D.鼓膜和耳蜗

【答案】C

【解析】耳郭能收集声波,声波通过外耳道到达鼓膜,鼓膜的作用是将声波转换成振动,三块听小骨将振动传导到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接受振动刺激,产生兴奋,再经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而形成听觉。

17.下图为外界物体成像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照相机成像的原理就是物理学中的透镜成像原理。

拍照时镜头起________的作用,光圈起________的作用,胶卷起________的作用。

(2)如果把人的眼球比喻为一架照相机,如上图所示,那么,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__,暗箱的壁相当于________,装入的底片相当于________。

【答案】

(1)调节像距 控制光线 感光

(2)晶状体 脉络膜 视网膜

【解析】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与人眼球的成像原理很相似。

其中镜头与晶状体功能相似、暗箱的壁相当于脉络膜的作用、装入的底片相当于视网膜。

18.参照下图分析判断:

“遇到巨大声响迅速张口以免被震破的、将鼓膜的振动传到内耳的、将外界声波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的”结构依次是(  )

A.④①⑦⑧

B.④①⑤③

C.⑧⑥⑤④

D.④⑤⑧⑦

【答案】A

【解析】遇到巨大声响迅速张口,以免被震破的是图中④所示结构鼓膜;将鼓膜的振动传到内耳的是图中①所示结构听小骨;将外界声波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是图中⑦所示结构耳蜗;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的是图中⑧所示结构听神经。

所以A正确;将外界声波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不是⑤所示结构咽鼓管,将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的不是图中③所示结构外耳道,故B错误;图中⑧⑥⑤④所示结构分别为听神经、鼓室、咽鼓管、鼓膜,故C不符合题意;图中④⑤⑧⑦所示结构分别为鼓膜、咽鼓管、听神经、耳蜗,故D不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耳与听觉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读图能力。

19.眼和耳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请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青少年如果患了近视眼及时配戴__________加以纠正,才能使物像成在_________上。

(2)如果眼睛在白天看物正常,傍晚时看不清东西,是由于食物中缺乏___________,多吃胡萝卜也起作用,因为_________________。

(3)小洋同学过年时放鞭炮,不小心右耳失去听觉。

他的教训告诉我们,遇到巨大的声响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刚的眼睛里被称为“黑眼珠”的部分是指     ,称为“白眼球”的部分是      。

(5)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在不同的光线下,人的瞳孔大小怎样变化?

                     。

【答案】

(1)凹透镜 视网膜 

(2)维生素A  胡萝卜中含大量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变成维生素A

(3)迅速张口;或闭嘴,同时双手堵耳 (4)虹膜 巩膜 (5)强光下瞳孔缩小,弱光下瞳孔放大

【解析】

(1)近视眼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晶状体的折射作用,形成的物像落在了视网膜的前方,因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需要配戴适度的凹透镜加以纠正,才能使物像成在视网膜上。

(2)如果眼睛在白天看物正常,傍晚时看不清东西,是由于食物中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多吃胡萝卜也起作用,因为胡萝卜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以转变成维生素A。

(4)小刚的眼睛被称为“黑眼珠”的部分指中膜前面的虹膜,棕黑色,中央有瞳孔;称为“白眼珠”的部分是外膜前面的巩膜,白色坚固,起保护作用。

(5)人在不同光线下瞳孔的大小不同。

从亮处到暗处,瞳孔逐渐变大,有暗处到亮处,瞳孔逐渐变小,直至适应。

【考点】本题考查人与视觉和听觉,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20.下图中对预防近视有利的一项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预防近视要做到:

三要、五不看,有效地预防了近视眼的发生,三要是:

读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看书写字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准确,五不看是:

不要在暗弱光线下和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躺在床上、在公共汽车上或走路时看书,不要看字体过小、字行过密、字迹印刷不清的读物,做作业不要用淡色铅笔,看电视时间不要太久,故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用眼卫生。

21.(10分)下图为眼球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透明、有弹性、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图中的[    ]        。

(2)视觉形成过程中,物像在图中[    ]       上形成,其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

(3)“黑眼球”指[1]__________,其中央的小孔为图中的[ 2 ]__________,可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

(4)眼睛近视时应配         透镜。

【答案】

(1)4晶状体

(2)7视网膜

(3)1虹膜 瞳孔

(4)凹透镜

【解析】

(1)

(2)视觉形成的过程是: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

(3)眼睛的颜色实际上就是虹膜的颜色,虹膜中有色素,色素量最多的,就是黑眼睛,色素量较多的,就是褐眼睛,色素量最少的,就是蓝眼睛,所以说人眼的“黑眼球”实际上指的是虹膜1,

(2)巩膜5的特点是白色、坚韧,有保护作用,人眼的“白眼球”指的是巩膜,

(4)看近处物体时,必须通过睫状肌的收缩作用,使晶状体4的凸度增加,使近处的物体像能够落在视网膜7上,才能看的清楚,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头部前倾,眼球内不断的充血,眼内压相应的增高,以及眼外肌的紧张和压迫眼球,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凹透的眼镜加以矫正,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眼球的结构,近视眼的成像特点及矫正。

22.角膜的调节作用可以使物像准确的落在视网膜上。

【答案】×

【解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睫状体内有平滑肌,晶状体依靠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来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点评:

此题是一道基础知识题,考查的是眼球的结构及其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眼球的结构示意图熟练掌握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3.人们把眼睛比喻为自动相机,下列具有胶卷功能的结构是(   )

A.脉络膜

B.视网膜

C.虹膜

D.角膜

【答案】B

【解析】在眼球的结构中,晶状体透明、有弹性,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瞳孔是光线的通道,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瞳孔是变大的,当外界光线较弱时,瞳孔是变小的,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视网膜上分布有感光细胞,能够感受外界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相当于照相机的胶卷。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点评: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眼球的结构特点是考查的重点,可结合着眼球的结构示意图掌握。

24.人产生听觉的大致过程是                                      (    )

A.声波→鼓膜→外耳道→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B.声波→鼓膜→外耳道→耳蜗→听觉神经→大脑→听小骨

C.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D.声波→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答案】C

【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如下: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所以答案为C。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听觉的形成过程。

点评:

此题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听觉的形成过程,可结合耳的结构示意图进行记忆。

25.有的人乘车、乘船时晕车晕船,你知道这与以下哪个结构有关?

A.外耳道

B.耳蜗

C.前庭与半规管

D.听小骨和鼓室

【答案】C

【解析】前庭和半规管上有位觉感受器,晕车晕船是因为上面的感受器过于敏感。

26.人眼能够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靠什么调节

A.瞳孔

B.视网膜

C.晶状体

D.玻璃体

【答案】C

【解析】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看近处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变大,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的曲度变小。

27.英文字母“p”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b”。

                   (    )

【答案】╳

【解析】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所以字母“p”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d”。

28.东方人的黑眼珠和西方人的蓝眼珠其实是眼球壁的什么结构色彩不同?

A.瞳孔

B.虹膜

C.晶状体

D.巩膜

【答案】B

【解析】虹膜中含有色素,肤色不同的人的眼球颜色不同就是因为虹膜中所含色素不同。

29.小王失明了,但医生检查后却认为眼的结构没有异常。

那么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A.视神经

B.视觉中枢

C.小脑

D.A和B

【答案】D

【解析】与视觉有关的神经冲动形成后,由视神经传到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人就形成了视觉,所以眼的结构没有异常,那么病变的部位可能是视神经和视觉中枢。

30.下列对近视眼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晶状体过度变凸且不能恢复原状

B.眼球的前后径过长

C.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D.物象落到视网膜的前方

【答案】C

【解析】晶状体的凸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结果使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视网膜上的物像比较模糊,人就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近视,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31.人的听觉产生于(   )

A.听觉感受器

B.耳蜗

C.鼓膜

D.大脑听觉中枢

【答案】D

【解析】外界的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由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的振动。

鼓膜的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