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在全市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6027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委书记在全市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市委书记在全市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市委书记在全市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市委书记在全市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市委书记在全市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委书记在全市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

《市委书记在全市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委书记在全市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委书记在全市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x

市委书记在全市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市委书记在全市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市第七次党代会召开前夕,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城市工作会议,非常必要、十分重要。

主要基于两个方面考虑。

第一,中央和省委对城市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必须全面贯彻、深入落实。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深刻回答了“怎样认识城市”“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三大问题,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省委李强书记提出的“六个优化”,切中了要害,抓住了关键,为我们做好城市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李强书记在镇江调研时,对镇江的城市工作给予特别关注,深刻指出,“镇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禀赋良好,按照新发展理念持之以恒干,这座城市完全可以建设得更漂亮”。

李强书记希望我们大力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山水花园城市。

围绕贯彻落实这些新部署新要求,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专题研究城市工作,提出了要高度关注找准短板、补好短板,尊重规律、落实规律,战略定力、战略优化,方式创新、思路创新四大问题,为开好这次城市工作会议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镇江城市工作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必须乘势而上、加速提升。

镇江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6.6%,标志着进入到了城市化较快发展的后期,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从外延扩张加快转向内涵发展,解决日益凸显的“城市病”更为迫切,人民群众期待城市变新变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对镇江城市发展“资源很好、变化很大,缺陷不少、遗憾不少”的总体评价已成为共识。

与此同时,镇江的城市发展面临新的竞争格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交通发展进入高铁时代和轨道通勤时代,虹吸效应、挤压效应必将进一步显现,资源要素的争夺必将更为激烈,镇江稍不留神,就可能掉队落伍,陷入边缘化的尴尬。

面对这一形势,既要保持足够的清醒,也要树立足够的自信。

总的一条主线就是大力推动城市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以转变转型争取主动、赢得未来。

下一步城市工作怎么抓?

晓明市长将作全面部署,今天会上下发的两个文件征求意见稿也立足远近结合、虚实结合,作出了具体指导和任务安排,大家要抓好落实。

下面,我围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这个主题,讲四点意见。

一、从重物轻人向以人为本转变

人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核心,以人为本是城市工作的最大规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城市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进一步阐释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我们要深刻把握、自觉贯彻。

1把满足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

这是我们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最重要的导向,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回归”,不忘“初心”,回归到城市发展的本源。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民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民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客观分析当前城市工作的种种问题,最终都要追根溯源到重物轻人甚至见物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上来。

要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逻辑起点,坚持从城市居民的利益偏好出发而不是从城市管理者的主观偏好出发来开展城市工作,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这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工作上的集中体现。

2把做强城市功能作为着力点。

人们向往城市、奔向城市,是因为城市有能够满足他们需要的现代功能,能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如果对照“以人为本”找短板,功能缺失就是最突出的一块短板。

城市的基本功能是集聚要素、通达物流、发展产业、传播文化、改善人居,说到底都是为人的生产生活服务的,就生产角度而言,要为高端要素集聚提供支撑平台,其内涵非常丰富,按大类分,仍然是宜居、宜业、宜游三大功能。

着力增强“宜居”功能。

坚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两手抓”,加快建设安全高效便利的生活服务和市政公用设施网络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居住环境。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城市公共安全的问题。

城市具有人口集中、经济集中、社会财富集中、现代化设施集中等特点,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着力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运行安全保障体系,严守城市安全底线。

着力增强“宜业”功能。

把城市作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发挥比较优势,打造高端平台载体,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人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创业舞台。

着力增强“宜游”功能。

一盘棋谋划“吃住行游购娱”,构建“大旅游”格局,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名城的远程号召力。

做强城市的功能,还要高度重视功能集成,以混合用地为重要原则,改变大产业园区、大居住区的传统功能布局,推动不同功能区相互交织、有机组合,逐步实现职住平衡,尽量减少城市内部不必要的“人口潮汐”现象。

城市街区和道路要有人情味,为居民骑车散步、逛街购物、餐饮会友、休闲娱乐提供方便,形成综合功能街区。

3把实现共建共享作为落脚点。

城市居民是建设城市的主体,也是受益的主体。

要以法治化治理为目标,推动城市管理者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城市,尊重居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更多社会成员参与到城市建设、运营和治理中,打牢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广泛问计问需于民,不断修正和完善城市工作的思路和举措,切实解决公众参与“嘴巴上很重要、心里头不想要、走程序被需要”的现象;尤其要注重宣传引导,让群众时刻看到城市的点滴变化,享受到城市发展、变化和进步的红利,增强认同感、归属感、获得感,从而变“要我做”为“一起做”,实现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二、从粗放发展向精明增长转变

必须清醒看到,镇江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紧、环境容量小,“摊大饼”没有空间,拼资源缺乏支撑,高排放容纳不下,决定了我们的城市发展不能再沿袭过去粗放发展的老路径,必须加快转入精明增长的新轨道,在“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上主动作为、真抓实干。

1各个环节要集约精细。

就是要统筹抓好规划这个“成长坐标”、建设这个“骨肉之躯”、管理这个“血脉之源”。

规划要精美。

对城市发展来说,规划科学是最大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浪费。

要实现规划全覆盖,把全市域作为一盘棋来考虑、作为一个城市来规划,高质量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各类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修编,统筹各类空间规划,统筹“地、水、绿、文、美、产、居”多种要素功能,推进“多规融合”,确保各类项目建设都有规划依据,各种重大设施布局都有规划统领,所有重要空间利用都有规划先导。

要大力提升规划设计水平,按照“紧凑型城镇、开敞型区域”的要求,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加强引导和管控,留住镇江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要强化规划刚性,一经确定就要严格依法执行,持之以恒抓落实,决不能凭长官意志随意调整。

总之,就是要通过科学规划,使城市定位、布局和结构全面优化,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建设要精致。

城市建设是百年大计。

要着眼于打基础、利长远,谋划推进城市道路、地下管网、生态环保设施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补好城市建设历史欠账。

要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要求,优化建筑设计,善于运用建筑来表达城市个性气质,构建古今贯通、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的多元化建筑风格,多打造一些“长”出来的城市地标,注重在城市街道“家具”等细节上精雕细琢,对空调、太阳能热水器、洗晾衣物等附属设施也要纳入建筑设计规范,增强新建住宅的美观度。

要加快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特别是一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倡导城市修补,推进老旧小区环境改善和有机更新,焕发老城区的功能和活力。

管理要精细。

城市管理面对的是大量的人、车、事,要突出市容管理、交通管理、安全管理等重点方面,有效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继续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实行一级执法、属地管理、分级保障、权责一致的城管综合执法模式,深化网格化、街长制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使城市管理没有空白和盲区。

2投入产出要精打细算。

镇江城市建设基础薄弱,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推进城市工作,我们面临着投入保障不足和财力更趋紧张的双重矛盾,更要注重增强效益观。

大的方面,无论是土地、岸线、山水、特许经营权等各类城市资源,都要强化整体谋划、推动资源整合,在精明开发、集约利用上动脑筋、下功夫,算好投入产出比,确保效益最大化。

具体到每一个项目、每一项工程,都要克勤克俭、精打细算,避免低效投入、铺张浪费,真正把有限的人财物用到关键处、花在刀刃上,力争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效益。

在这方面,一定要摒弃短期行为,善于算大帐、综合账,算战略账、长远账。

3城市增值要转换动力。

现在的城市建设,已经告别了以往“大拆大建”“土地财政”时代,更加需要在城市经营上挖掘潜力,在城市发展上转换动力。

城市发展动力主要来自集聚效应,集聚效应主要来自产业和要素集聚。

要在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创新型经济、都市型经济、枢纽型经济的同时,按照市委六届十三次全会部署,把加快高端载体建设作为一个战略重点来推进,壮大“国字号”载体,培育高水平特色小镇,打造高端会展平台,形成集聚高端产业和高端要素的“强磁场”。

要以更加开放的理念加强城市经营,转变城市营销方式,加快提升镇江城市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从千城一面向特色发展转变

城市发展到今天,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有”和“无”的问题,而是品质高不高、特色强不强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牢牢保持战略定力,紧紧围绕苏南规划“四基地、一中心、两城市”的总定位和“生态领先、特色发展”的战略路径,着力增创特色优势。

这一工作导向要更加鲜明地树立起来,向着打造现代产业高地、开放创新高地、生态宜居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的发展目标越走越深、越走越开阔。

1彰显生态领先、低碳示范的特色。

生态化绿色化是城市发展的一个主导方向,城市化本来就应该与生态文明深度耦合。

“生态领先”是镇江自然禀赋所决定的特有定位,“低碳示范”是正在培育的重大亮点,两者相结合将塑造镇江最显著的城市特色。

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构建彩色化、珍贵化和效益化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让镇江青山林立、水脉纵横、丘陵延绵、洲屿错落的生态家底更加厚实;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重点片区环境整治;深化低碳城市试点,推进“四碳”创新,办好国际低碳技术产品交易展示会,启动建设生态城镇化示范区,确保镇江的生态文明建设从过程先行到水平领先。

2彰显历史文化、现代文明的特色。

城市与文化,与生俱来,密不可分。

历史是城市之根,没有历史的城市是肤浅的;文化是城市之魂,没有文化的城市是脆弱的。

要全面塑造文化特质。

把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贯穿城市建设全过程,充分挖掘利用镇江积淀深厚、资源丰富、包容性强的文化底蕴,在旧城改造中注意保护文物古迹,注重在传统民居的屋檐、门窗、砖瓦上收集和挖掘镇江的特色元素,更好地塑造城市符号,传承城市记忆,展现城市神韵,形成具有高辨识度的独特风格。

在新城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嫁接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古事新说、古文新做、古曲新弹、古戏新唱,促进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使城市真正成为文化容器,成为人们的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

要全面提升文明程度。

坚持“以文化人”,深化文明创建,从一些具体事情抓起,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抓起,强化城市管理人人有责的观念,建立完善市民行为规范,促进市民形成良好道德素养和社会风尚。

尤其要发挥赵亚夫等身边典型的示范带动效应,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珍惜这座城市、热爱这座城市、奉献这座城市,达到“市民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的效果。

3彰显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的特色。

这“两个城市”是我们很重要的试点工程,也应当成为示范亮点。

要运用先进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打造城市管理的“超级大脑”,建设以大数据中心、市民融合服务平台、企业融合服务平台、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农村综合服务平台为主的“一中心四平台”,向着建设“智慧城市”迈出坚实步伐。

要紧紧抓住镇江作为全国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