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测量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97401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测量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施工测量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施工测量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施工测量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施工测量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施工测量方案.docx

《施工测量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测量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施工测量方案.docx

施工测量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北京XXXX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设计的建筑图结构图

2、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大全

3、建筑施工手册

4、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

二、工程概况

本工程全称为XXX303#住宅楼,位于北京朝阳区XXX小区内,南侧与XXX小学毗邻,东临院内主干道,西面、北面均紧靠院内205、208住宅楼,紧靠北四环。

本工程平面布局呈“T”字型住宅楼,总建筑面积为22329.43m2平方米。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303楼为全现浇剪力墙结构,局部框架结构,箱形基础。

建筑物东南西北最外侧轴线分别为(26)轴、(A)轴、

(1)轴、(V)轴,轴线与外墙外皮距离均为200毫米。

三、施工测量的基本要求

根据北京XX区住宅发展中心所提供的《XXX303#楼控制桩测绘测量报告》,建筑物(A)轴与建筑红线平行,甲方现场提供的四个大角的控制桩A、B、C、D点,进行本楼座各主要轴线的控制。

四、编制依据

1、建筑平面图

2、北京标准《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01—21—95。

3、北京XX区住宅发展中心提供的《XXX303#楼控制桩测绘测量技术报告》。

4、XXX开发办工程科提供的水准点高程。

五、起始依据校测

根据甲方提供的测量报告组织专人对起始依据点(包括建筑红线桩点、水准点)进行仔细校测。

六、建筑物定位与基础施工测量

(一)、定位依据

1、图纸建2—总平面图。

2、图纸建6—303#首层平面图。

3、北京XX住宅开发公司提供的《XXX504#楼控制桩测绘测量技术报告》。

4、XXX开发办工程科提供的水准点高程。

5、北京标准《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01—21—95。

(二)、定位条件

根据北京XX住宅开发公司提供的《XXX504#楼控制桩测绘测量技术报告》中的点的坐标数据

(三)、定位测量准备

1、严格审核设计图纸与建设单位移交的测量点位、数据等测量依据。

2、根据设计与施工要求编制定位测量方案,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3、现场基本上达到“三通一平”要求,移走树木,平整场地。

4、对起始依据点,进行检测,符合要求才能使用。

5、使用的所有测量器具均要在有效期内且有合格证的。

6、测量人员均要持证上岗。

7、主要工具:

经纬仪、水准仪、盒尺、红蓝铅笔、小线、木楔子、小钉、线坠。

(四)、平面定位测设

1、立经纬仪A点,照准B点,顺镜量5.7米定出桩x,量26.8米定出桩y,放出控制桩I,倒镜放出控制桩E,转90度照准C点,顺镜放出控制桩H,倒镜放出控制桩G。

2、立经纬仪C点,照准D点,量4.8米定出桩q,量35.9米定出桩r,放出控制桩L,倒镜放出控制桩F。

3、立经纬仪q点,照准x点,放出控制桩J,倒镜放出控制桩K。

4、立经纬仪桩r,照准桩y,放出控制桩M,倒镜放出控制桩N。

G、H、J、K、M、N、E、I、F、L分别为

(1)、(1/3)(19)、(Z5)、(A)轴的轴线控制桩,其中(A)、(Z5)、

(1)轴为边线,其余为轴线。

(五)、±0.000高程测设

1、根据XXX开发办工程科提供的永久水准点(M6点)为依据进行抄测。

2、M6点绝对高程为41.053米,本工程±0绝对标高为43.100米,两者相差2.047米。

3、±0高程测设采用闭合测法,将每站结果填于表内,然后进行计算、校核、调整,最后在建筑物附近测设不少于三个±0水准点。

(六)、精度要求

1、测角中误差不得大于±12",边长相对误差不得大于1/15000。

因此,测量允许误差中,测角和延长线的精度应高于±20",量距的精度应高于1/10000。

2、水准测量,实测闭合差不应大于±20mm(L)1/2。

(七)、定位测量技术要求

1、施工测量的原始依据,如设计图纸、测量起始点位及有关数据等,需进行严格的审核,核对无误后方准使用。

若发现错误和疑点,须请有关方面更正。

2、在测量精度满足工程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选用科学、简捷的施测方法,力争做到省工、省时、省费用。

任何现场的测量工作,必须有可靠的校核,以保证施测的准确性。

3、计算工作应采取两人分算,或一人独立计算两次。

测设数据的计算,经校核无误后方可使用。

4、定位工作要经自检、互检合格后,方可提请主管部门进行验线,合格前人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5、在施工现场建立的重要桩点,应按测量规程设置,并应做好必要的保护设施,有测量及保卫人员负责保护。

6、测设方法及精度要求应严格按《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01—21—95执行。

7、为保证精度要求,仪器和量具要经过检定,经纬仪、水准仪、钢卷尺、检定周期一般均为一年。

8、经纬仪使用DJ2型,测角、正倒镜测设均采用盘左盘右一测回取中法,桩点应设在槽边不小于1.5米以外。

9、使用钢尺进行量距时,必须考虑温度改正、尺长改正、倾斜改正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丈量时,用经纬仪定线,进行往返丈量。

10、±0水准点或标志桩一般距新建建筑物不小于25米,距回填土边线不小于15米,并进行定期检测,确保高程的准确性。

七、±0.000以上施工测量

(一)、首层、非标准层与标准层的结构测量放线。

1、根据事先校测好的建筑物轴线控制桩,用DJ2型经纬仪采用经纬仪上仰法向上投测首层以下各主要轴线,首层以上轴线可采用铅垂内投法进行轴线的投测(在(F)与(3);(F)与(15);(N)与

(2);(N)与(16);(1/S)与

(2);(1/S)与(1/8);(Z)与

(1);(Z)与(7);(Z)与(17);(Z)与(12);(S)与(16);(1/S)与(13)各交点处各设一个测量预留洞),铅锤内投法方法为从轴线向外量出50CM,在顶板或地面上弹出50线,然后在根据50线用铅锤向上引测上层的50线,根据引测上来的50线放出各主要轴线。

首层裙房部分采用经纬仪投测各主要轴线。

投测允许误差为15MM。

2、控制轴线投测至施工层后,应组成闭合图形,且间距不得大于所用钢尺的长度。

控制轴线的选择应满足下列条件:

(1)建筑物外廓轴线及

(1)、(A)、(19)、(Z5)轴等;

(2)单元、施工流水段分界线;

(3)楼梯间、电梯间两侧轴线。

2、施工层放线时,应先在结构平面上校核投测轴线,闭合后在测设细部轴线,然后据此测设墙、柱、梁、门窗洞口等边线,各部位放线的允许误差应符合表1。

(二)、建筑物标高的竖向传递用水准仪、钢尺、和水准尺等工具采用悬吊钢尺法传递高层,应从首层起始标高线竖直量取,当建筑物高度超过钢尺高度时,可分段向上传递高程。

建筑物应由三处(楼梯间、外墙体外侧两处)分别向上传递,并对三处高程点进行校测,标高允许误差为±15MM。

(三)、施工层抄平前,应先校测首层传递上来的三个标高点,当校差小于3MM时,以其平均点引测水平线。

抄平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并进行一次精密定平,水平线标高的允许误差为±3MM。

(四)、建筑物维护结构封闭前,必须将控制轴线引测至结构内部,作为室内装修与安装放线的依据,控制线可采取用平行借线法引测。

(五)、结构施工中测设的平面与标高线,均应以墨线标定,线迹应清晰准确,墨线宽度应小于1MM。

(六)、在现浇混凝土结构中,墙、柱钢筋绑扎完成后,应在竖向钢筋上测设标高点,并用油漆标注,作为支摸与浇注混凝土的依据,测法及误差同(三)。

(七)、现浇柱支摸后,应用经纬仪校测模板竖直度。

测法为用经纬仪在相互垂直的两轴线方向上,同时校测模板的竖直度,当观测面为不等截面时,经纬仪必须安置在轴线上:

当观测面为等截面时,经纬仪中心与轴线间的水平夹角不得大于15度。

八、室内、外装饰与安装测量

因为结构完工后,工程实际偏差的存在会给装修工程带来不对称、不协调一致。

为使装饰工程对称、协调一致,在装饰施工前顾及结构现状,在实际量测的基础上确定地面、墙面、吊顶、屋面装饰测量控制线,吊顶支模时中间起拱,根据放出来的水平线在中间部位适当加高起拱,但与墙搭接处应与水平线平行,梁中间起拱,也是根据梁的水平线在中间适当加高起拱。

本工程在每层墙体拆模后,马上组织专人站在测量专用架子(架子采用高度超过层高的金属架)上用水准仪在距地面50CM处放出各房间的50线,再根据50线弹出门窗控制线、楼梯控制线等。

遇到立隔墙板、保温板、砌块填充墙时,根据以校测好的轴线,在地面、墙体和顶板上弹出墙体控制线,以便控制墙体的位置和垂直度。

立通风道时,根据校测好的轴线和50线,先把最下面的一段通风道位置确定好,用木楔子固定并浇注水泥沙浆,防止它移动。

然后,上层的通风道根据以立好的通风道用托线板校正好垂直度和位置后,用木楔子固定并用水泥沙浆浇注。

室内竖向允许偏差为H/1000(H为高度),2M靠尺限差2MM,取1/3为测量允许偏差H/3000。

铝合金窗的安装测量根据以调整好的测量控制标志为准,实测并记录、绘图、标出实际偏差。

管道安装予留孔洞是以结构控制为依据随结构同步进行,控制的方法为:

当在顶板上留洞时,根据已经校测好的轴线在预留洞位置弹出十字控制线,以便控制预留洞的位置;当在墙上预留洞时,根据50线和校测好的轴线放出预留洞的位置,并固定好预留洞的位置。

如不予留孔洞待结构完工钻孔也应以结构测量控制为准,因为结构控制在整个建筑物是统一的。

九、竣工测量与变形观测

(一)、竣工测量

竣工测量成果是验收与评价工程按图施工的基本依据,也是工程交付使用后进行管理、维修、改建与扩建的依据。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从工程放线开始就应有次序、一项不漏地积累各项验收资料;隐蔽工程在还土前或下一步工序前及时测出竣工所需的数据;收集竣工资料的同时,做好设计图纸、设计变更通知、洽商记录等的分类及保管。

(二)、沉降观测

1、基准点的埋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建筑物周围至少应埋设三个基准点。

(2)坚实稳固、便于观测。

(3)埋设变形区以外,标石底部应在冻土层以下。

(4)可利用永久性建(构)筑物设立墙上基准点,也可利用基岩凿埋标志。

(5)因条件限制,必须在变形区内设置基准点时,应埋设深埋式基准点,深埋降水面以下。

2、沉降观测点的埋设

(1)沉降观测点采用直径20MM以上的钢筋或角钢作标志。

(2)沉降观测点在(F)与(3)、(F)与(15)、(Z)与(17)轴交点处各设一点,也就是塔楼的三个个角点位置,三点埋在首层以上1000MM处。

在(Z5)上距(18)轴左右4M处各埋设一点、在(A)轴上距(21)轴左右4M处各埋设一点、(Z)与

(1)轴交点处埋设一点,五点均埋在出地面1000MM处

3、沉降观测的方法和一般规定

(1)结构施工阶段由于荷载的不断增加,所以规定每施工完一层结构观测一次。

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高差测定的容差为±0.5MM(即仪器在同一测站观测之差不得超过±0.5MM)。

(3)沉降观测是一项较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四定:

a.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b.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c.使用固定的水准点d.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4)确定沉降观测线路并绘制观测路线图

(5)沉降点的首次高程测定必须提高初测精度,每个沉降点应在同期进行两次观测后决定。

(6)使用精密水准仪光学测微法后、前、后、前进行观测,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有多个观测点时前视观测点时前视各点观测完毕以后,应回测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

每次观测结束后,要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并进行误差分配,然后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表,并计算相邻两次观测之间的沉降量,并标明观测日期和荷载情况。

一十、验线工作

当各单项工程测量放线后,应由东兴公司组织专人进行验线。

(一)、验线的内容

关键环节与最弱部位,如定位依据桩位及定位条件;建筑物主要轴线及其控制桩(引桩);场区±0.000高程点;定位放线中最弱部位。

(二)、验线的要求应符合规范要求,主要包括:

1、仪器的精度应适应验线要求,并校正完好;

2、必须按规程作业,观测误差必须小于限差,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应采取措施进行改正;

3、验线本身应先行符合(或闭合)校核;

4、验线的依据应原始、正确、有效;

5、必须独立验线,验线工作应尽量与放线工作不相关;

6、验线方法及误差处理。

细部测量可采用不低于原测量放线的精度进行验测,验测成果与原放线成果之间的误差处理如下:

a两者之差若小于1/21/2限差时,对放线工作评为优良;

b两者之差若小于或等于21/2限差时,对放线工作评为合格(可不必改正放线成果,或取两者的平均值);

c两者限差超过21/2限差时,原则上不予验收,尤其是要害部位。

若次要部位可令其局部返工。

一十一、施工测量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施工测量进度计划按施工进度计划的要求提前做好测量工作,为施工创造条件。

所使用仪器有:

DJ2型经纬仪一台,DS3型水准仪一台,盒尺四个,50米钢尺一个,铅锤等,以上仪器均按要求检验合格;还有红蓝铅笔、小线、木楔子、小钉、线坠等附属工具。

成立专门的测量小组,由柳福林任组长,按进度计划对建筑物进行测量放线。

一十二、以前与现行的工程资料管理系统的不同

以前楼层放线属于预检范围之内;在现行的工程资料管理系统中楼层放线已不属于预检范围之内,楼层放线完成之后,要求做好记录,填好楼层放线表。

一十三、附图及附件

1、平面定位桩点示意图。

2、XXX小区楼角控制桩检测及方格控制点测定成果。

3、XXX开发办工程科提供的水准点高程。

4、建4—总平面图。

5、沉降观测成果表

附表1

项目

允许误差(MM)

外轮廓线轴线长度(L)

L<=30M

±5

外轮廓线轴线长度(L)

30M

±10

外轮廓线轴线长度(L)

60M

±15

外轮廓线轴线长度(L)

90M

±15

细部轴线

±2

承重墙、梁、柱边线

±3

非承重墙边线

±3

门窗洞口线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