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31讲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案人民.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93407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31讲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案人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31讲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案人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31讲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案人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31讲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案人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31讲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案人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31讲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案人民.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31讲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案人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31讲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案人民.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31讲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案人民.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第31讲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学案人民

第31讲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考试说明

考查角度

备考指导

1.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016·江苏单科,T22)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其评价

1.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

2.从命题形式上看,从思想启蒙的角度考查新文化运动。

(2013·江苏单科,T7)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考点一 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政治:

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阶级:

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3)思想: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兴起

(1)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

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知识分子。

(3)指导思想: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4)中心: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内容

(1)前期:

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

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4.意义

(1)进步性

①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2)局限性: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完全否定和完全肯定的形式主义的偏向。

【思维导图】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考法1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评价

『典例』(2013·江苏单科,7)一位学者评价说:

“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解析 从材料“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可以判断题干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

A、B、C三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这些信息。

故正确答案选D。

答案 D

【方法突破】

★明考点 新文化运动

★抓关键 “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说明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传承了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

★定方法 历史评价型(结论型)选择题:

一般采取史论结合法、史学法、理论判断法、推理反证法、整体印象法、综合透析法、迁移推导法等。

灵活运用这些解答方法,思考判断符合题意的答案。

【史论链接】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

(1)新领导: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2)新思想:

前期是西方民主、科学和达尔文进化论,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3)新内容:

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则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4)新成果: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考法2 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史料研读]

史料一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1898年6月)

史料二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史料三 民国建立后的种种现象,使知识分子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国之道,终于获得了新的觉悟,深感必须涤荡违背时代的、保守的旧观念、旧信仰、旧人生观……简言之,必须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史料一中“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说明康有为借助儒家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等思想。

2.史料二中陈独秀认为孔教是阻碍中国真正实现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必须排除孔教,解放思想,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政治。

3.史料三中“新的觉悟”指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潮流。

“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

1.史料一和史料二都涉及如何对待“孔子”问题,二者在本质上有区别吗?

出现这两种不同态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没有,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根本原因: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导致资产阶级力量不同。

2.根据史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后期在主流思想的宣传上出现了怎样的转变?

推动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

(1)转变:

宣传马克思主义。

(2)因素: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推动。

[史论归纳]

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对儒家思想认识的比较

维新运动

新文化运动

命运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

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

原因

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也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②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具有两面性;③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①北洋军阀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③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

目的

利用孔子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道德上的障碍

不足

之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全盘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

实质

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

考点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

(2)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

(2)1919年,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1920年,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进行激烈交锋,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3)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团体、学会,举行演讲,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趋势:

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

(2)途径: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进一步扩大宣传。

(3)影响: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轻巧识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考法 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特点

『典例』(2018·盐城调研)阅读《近代中国留学俄(苏)情况统计表》,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

时间

在俄(苏)人数

学习内容

1899~1911

28

俄语、矿业、商业

1921~1927

约1400

马列主义基础、俄国革命理论与实践、联共(布)党史、国际工运史、武器性能、战略战术

1927~1930

约1100

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西方革命史、唯物史观

A.清朝末年学生留俄体现了晚清中国社会的进步

B.20世纪20年代前期,留学人数增加与中共建立和国民革命兴起相关

C.20世纪20年代后期,学习内容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D.“以俄为师”一直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寻求变革的基本路径

解析 清末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制度、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世纪20年代前期,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成立了共产党,国共实现了首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派遣留学生去俄(苏)学习,导致留俄(苏)的学生数量增加,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0世纪20年代后期,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军队,学习苏联的经验,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体现在学习的内容上,如联共(布)党史、唯物史观,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近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寻求变革并不是一直“以俄为师”,如维新变法是“以日为师”,辛亥革命是“以英美为师”,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方法突破】

★明考点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抓关键 近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寻求变革并不是一直“以俄为师”,如维新变法是“以日为师”,辛亥革命是“以英美为师”。

★定方法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一般可采用:

(1)排除法。

通过排除不符合题意要求的选项得出答案。

(2)直选法。

根据自己对历史事实、历史结论的准确理解和认识,直接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3)推理法。

当题目略有难度,暂不能确定某个选项的正误时,可先假定某一个选项正确,然后根据历史事实、历史结论与历史逻辑关系进行推理,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史论链接】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特点

时期

特征

表现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掀起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从学习制度到思想文化层次,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动了戊戌变法;革命派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政治,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提倡民主与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经历了“学俄国走十月革命道路”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思想历程

无产阶级向俄国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掀起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随堂·演练预测

考点一 新文化运动

1.(2018·南京、盐城模拟)《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

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

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

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解析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此时不强调变法思想,故A项错误;由“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可以看出其反对迷信,将其与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结合起来,故B项正确;自由和民主与此题无关,故C项错误;此题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 B

2.(2017·宿迁模拟)一位学者说:

“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

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材料中的现象出现在(  )

A.洋务运动期间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期间D.新文化运动期间

解析 材料中的现象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内容: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故D项正确。

答案 D

3.(2018·南京、盐城模拟)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在《公言报》上发文批评某项运动是“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人头畜鸣”。

材料表明该学者(  )

A.支持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B.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

C.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政策

D.重建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体系

解析 材料反映了林纾批评新文化运动中“覆孔孟,铲伦常”即“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反对‘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是‘叛亲蔑伦’,‘人头畜鸣’”可知,他反对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和废除文言文,推行白话文的主张,故B项正确;袁世凯尊孔复古的政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重建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7·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质检)美国学者古德诺在《共和与君主论》中写道:

“中国数千年以来,狃于君主独裁之政治,学校阙如,大多数之人民,知识不甚高尚,而政府之动作,彼辈绝不与闻,故无研究政治之能力。

四年以前,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之结果者也。

”上述观点在本质上(  )

A.说明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认为君主专制有弊端

C.认为国人毫无参政能力

D.认同尊孔复古的主张

解析 古德诺认为辛亥革命由专制向民主过渡过于急促,“难望有良好之结果”,民主共和并未深入人心,故A项错误;古德诺认为中国缺乏民主基础,主张恢复专制,故B项错误;古德诺认为“大多数之人民”无参政能力,而非所有国人,故C项错误;古德诺上述观点为思想领域尊孔复古制造依据,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点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5.下表摘编自1923年《蒋介石日记》

9月22日

下午,看《马克思学说概要》

10月4日

上午,复看《马克思学说概要》,习俄语;下午,看《概要》

10月13日

晚,看《共产党宣言》

10月18日

看《马克思传》。

下午,看《马克思学说》乐而不能悬卷

由此可见蒋介石(  )

A.怀疑三民主义B.关注社会主义思潮

C.成为马克思主义者D.寻找国共合作理论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蒋介石一向以追随孙中山和三民主义为标榜,故A项错误;1923年10月,正值国共合作前夕,关注社会主义思潮符合这一历史时期的特点,故B项正确;蒋介石信奉的是三民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故C项错误;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并非马克思主义而是新三民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 B

6.1920年之前,十月革命在中国被提及的次数很少,1920年下半年才开始重新被注意,尤其在1921年后出现爆炸式增长。

这一现象表明(  )

A.十月革命的道路适合中国的国情

B.苏俄对华平等外交赢得国人好感

C.苏俄在国共合作时起了重要作用

D.苏俄新社会模式引起知识界关注

解析 1920年前后,中国尚处于不断探索、寻求救国的道路中,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1920年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依旧集中在知识界,未被国人广泛接受,故B项错误;国共合作在1924年,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920年前,被李大钊、陈独秀等少数知识分子宣传,1920年、1921年被重新注意,并出现爆炸式增长,与中共成立有关,依旧局限于知识界,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7·宿迁模拟)科学无国界之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致力于科学传播,促进中国社会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学是人类全体的,……科学是非西方民族所普遍看重和追求的西方文明的一个产物。

实际上,正是科学及与它有关的技术,使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

因此,从前的从属民族如今正力求通过弄清楚西方对人类作出伟大而独特的贡献的秘密来矫正不平衡状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以人文思想为主的科学传播者,系统展示了科学精神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

通过彰显科学怀疑和批判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对传统采取了激进的批判态度,“打倒孔家店”一度成为激进的知识分子进行文化革新的口号。

通过推崇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新文化运动扫除了大量玄学迷信的鬼话,有力推进了民众心智的启蒙。

而科学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又为国人解决政治中的分歧提供了一个范例,对中国民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焱、郝苑《科学精神的启蒙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材料三 明白的说,照我的意思,是要如宋、明人那样再创讲学之风,以孔、颜的人生为现在的青年解决他烦闷的人生问题。

……有人以五四而来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其实这新运动只是西洋化在中国的兴起,怎能算得中国的文艺复兴?

若真中国的文艺复兴,应当是中国人自己人生态度的复兴,……只有踏实的奠定一种人生,才可以真吸收溶取了科学和德莫克拉西两精神下的种种学术、种种思潮而有个结果。

否则我敢说新文化是没有结果的。

——梁漱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

请回答:

(1)19世纪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利用科学“来矫正不平衡状态”的?

试结合史实简要说明。

(2)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精神的内涵及其影响。

(3)材料三中梁漱溟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什么局限?

为此,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方法?

(4)20世纪20年代,科学在国内为广大知识青年所推崇。

综合上述材料及时代背景,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 

(1)说明:

林、魏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领导洋务运动,创办洋务企业;维新派以进化论宣传维新思想,主张确立君主立宪。

(2)内涵:

怀疑批判的精神;推崇理性实证精神;推崇说服而非压服的精神。

影响:

冲击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民众的思想启蒙;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进程。

(3)局限:

全盘西化。

方法:

在复兴儒学(孔颜之乐)的基础上批判地学习西方。

(4)原因:

科学代表进步,属于全体人类;促进了欧洲的崛起和对世界的统治;新文化运动的传播。

时代背景: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科学成为救亡图存的武器。

课后·巩固检测

(时间:

45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每小题5分,共75分)

考向一 新文化运动

1.(2018·扬州模拟)高玉在《“启蒙”与“救亡”》一文中认为“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节节败退,甚至有亡国的危险,中国的统治阶级曾经尝试实业救国,曾经尝试改良社会制度来救国,但均以失败告终,于是一批留学海外或者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走向前台……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  )

A.材料中“实业救国”即洋务运动

B.与“改良社会制度”相关的事件是戊戌变法

C.新式知识分子是新文化运动重要推动力量

D.民族危机加深直接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解析 材料中的实业救国有实施者“统治阶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部分官员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洋务企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资产阶级维新派拥护光绪帝掀起维新变法,意图通过社会改良实现救亡图存,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按照材料“一批留学海外或者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走向前台……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推动新文化运动展开的力量主要是新式知识分子,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尊孔复古,成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导火线,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2.(2018·泰州模拟)《胡适谈国学》记载:

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以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一项。

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而唯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

胡适的上述观点(  )

A.是错误的,对当时文学的认识有失偏颇

B.是正确的,对文学认识有了客观全面的评价

C.是正确的,正确认识了白话小说的地位

D.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西方文学的进步性

解析 胡适认为只有白话小说能成为真正文学,完全否定传统文学,对当时文学的认识有失偏颇,是错误的,故A项正确;因此对文学认识没有客观全面评价,故B项错误;片面提高白话小说的地位,其认识有失偏颇,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西方文学,因此不能推断胡适没有认识到西方文学的进步性,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8·南通模拟)“观念形态的革命以批判传统为条件,但实现观念形态的变革又不仅仅在于批判传统。

它表现为破坏旧传统与正面重建的同一。

”下列选项能准确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

B.康有为发表《孔子改制考》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

解析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其目的是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故A项错误;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是在借助传统宣传维新变法,故B项错误;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并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故C项正确;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不属于正面重建,故D项错误。

答案 C

4.(2017·如皋调研)陈独秀指出:

“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

”据此可知,陈独秀认为(  )

A.民主共和之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B.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C.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D.只有解放民众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立宪

解析 陈独秀这段话是要说明中国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而不是说民主共和之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故A项错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中国社会进步,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这时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故B项错误;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是中国唯一的出路,这种说法太绝对,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故C项错误;据材料“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可以得出陈独秀认为只有解放民众思想才能真正实现立宪,故D项正确。

答案 D

5.(2018·无锡模拟)陈独秀认为,以往的历次革命都是“单独政治革命”,均未触及“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伦理道德文艺诸端”,对中国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

材料反映陈独秀(  )

A.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

B.号召在中国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C.割裂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关系

D.主张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相结合

解析 陈独秀主张在政治革命的同时,要“必须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不是彻底否定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故B项错误;材料主张政治革命需要思想革命的推动,不是割裂思想革命与政治革命关系,故C项错误;陈独秀主张以往的革命都是“单独政治革命”,需要“来一次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才能真正巩固共和新制度”,说明陈独秀主张思想启蒙与政治革命相结合,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8·常州模拟)1917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采用西欧美术界早已风行的人体模特儿写生,参观者初见那一丝不挂的裸体画,莫不瞠目结舌。

后来,官府以“败坏风化”的罪名通缉校长刘海粟,刘据理力争,最后,法院借刘海粟曾在报上指斥时任上海知县“不学无术,招摇撞骗”为辞,以所谓“侮辱政府命官人格”的“罪名”,罚款五十大洋了结。

这一事件反映出(  )

A.中西文化碰撞之后的冲突

B.保守势力故意抵制西方文化

C.新文化运动的片面化倾向

D.只有美术界接纳人体模特儿

解析 该事件反映了中西文化碰撞后的冲突,以及面对冲突政府的解决措施,故A项正确;保守势力抵制西方文化是一种表象,而不是实质性的东西,故B项错误;材料与新文化运动的片面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只有美术界接纳人体模特,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7·苏北四市期中)“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于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

”材料表明“反孔”斗士们(  )

A.片面评价历史人物B.彻底批判儒家思想

C.理性认识孔子本人D.全面认同传统文化

解析 从材料“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的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可知是不同角度的评价孔子,而不是片面的,故A项错误;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