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桥及后悬架结构及检修.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9197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桥及后悬架结构及检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后桥及后悬架结构及检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后桥及后悬架结构及检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后桥及后悬架结构及检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后桥及后悬架结构及检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后桥及后悬架结构及检修.docx

《后桥及后悬架结构及检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桥及后悬架结构及检修.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后桥及后悬架结构及检修.docx

后桥及后悬架结构及检修

后桥及后悬架结构及检修

第五节后桥

一、后桥及后悬架结构和特点

毕加索轿车的后桥为纵向摆臂型独立悬架,带横向稳定杆(图3-5-1)。

横向稳定杆安装在横梁轴管内。

纵向摆臂式独立悬架用两个GS铸铁制成的纵摆臂,通过滚针轴承装在管架上,后轴通过4个弹性缓冲块与车身连接。

图3-5-1后桥结构

1-后轴2-横向稳定杆3-扭力杆4-后减振器5-后摆臂6-弹性缓冲块7-减振器支架

纵向摆臂式独立悬架由两个横置的扭力杆、横向稳定杆和两个双向筒式减振器组成。

二、后桥主要零部件及其装配

1、后桥主要零部件(图3-5-2)

图3-5-2后桥主要零部件

l-后轴管-支架总成2-扭力杆3-后横向稳定杆4-弹性铰接(前)5-弹性铰接(后)6-前弹性铰接支承板7-双头螺栓8-螺栓9-螺栓10-螺钉11-螺栓12-垫圈13-垫圈4-卡箍15-胶带70-六角螺栓71-锁紧螺母72-卡带

2、后减振器(图3-5-3)

图3-5-3后减振器

1-后减振器总成2-减振器下衬套3—减振器上衬套4-六角螺栓5-六角螺栓70-平垫圈7l-锁紧螺母

3、后轮毂;摆臂(图3-5-4)

图3-5-4后轮毂、摆臂

1-后摆臂2-外轴承3-内轴承4-后弹性限位块5-后限位块座6-密封套筒7-后轮毂总成9-螺母10-碗形塞70-六角头螺母

三、后桥的有关参数及检测

1、后悬架各部件紧固力矩(图3-5-5)

图3-5-5后悬架紧固力矩

标号

名称

拧紧力矩(N·m)

标号

名称

拧紧力矩(N·m)

1

后桥前弹性联接块

95±9

8

车轮螺栓(螺纹及表面不润滑)

90±5

2

横向稳定杆螺栓

55±5

9

后减振器

3

扭力杆

10

后弹性联接在车身上的固定

55±5

4

横向稳定杆

11

减振器轴紧固螺母

110±10

5

后轴管

12

后轮毂轴承固定螺母

250±20

6

前弹性联接件在车身上的固定

40±4

13

后弹性联接在车身上的固定

55±5

7

后悬臂

2、扭力杆与横向稳定杆参数

后扭力杆

φ19.6mm

颜色标记

粉红

横向稳定杆

φ21mm

3、后桥的检测及检测参数

(1)参考状态及整备状态下的高度参数(图3-5-6):

图3-5-6后桥高度参数

H2:

后桥前弹性联接块与地面之间的距离;

R2:

参考状态下的后轮半径;

L2:

车轮中心与后轴前弹性联接块之间的距离,为了方便车辆在参考状态下的测量,允许以千斤顶支撑面为基准(使用尺寸L1′及L2′)。

注:

整备状态为空车、加满油;轮胎气压正常、四轮着地;

参考状态为在整备状态基础上+4人(每人按65kg)+40kg行李,乘员及行李应按规定均布在车辆相应位置上。

(2)后桥几何参数(图3-5-7):

图3-5-7后轮前束

注意:

在车辆前方向(箭头方向);

A小于或等于9为正前束(+)(前束);

A大于或等于月为负前束(-)(负前束)。

(3)参考状态下的检测(图3-5-8):

图3-5-8参考状态下检测

测量后轮半径R2;计算尺寸H2=R2-L2。

后桥几何参数:

前束

不可调节

3.8±1mm

车轮外倾角

不可调节

-1°14′±20′

(4)整备状态下的检测:

测量后轮半径R2;计算尺寸H2=R2-L2;整备状态下数值:

L2=-51mm。

后桥的几何参数:

前束

不可调节

0.1±1mm(0°11′0.09′)

车轮外倾角

不可调节

-1°33′±20′

四、故障诊断及维修

(一)故障诊断

1、行驶时后桥异常噪声

故障现象:

①后轮毂轴承磨损或损坏;②后轴管滚针轴承松旷;③后减振器失效。

故障排除:

①更换后轮毂轴承;②更换后轴管滚针轴承;③更换后减振器。

2、后轮胎异常磨损

故障现象:

轮胎偏磨或左右及前后轮胎磨损程度不同。

故障原因:

①后轴管滚针轴承松;②后桥移位。

故障排除:

①更换后轮毂轴承;②更换后桥轴管或随动转向装置。

(二)维修操作

1、拆卸—安装:

后桥

(1)拆卸(图3-5-9~图3-5-13):

图3-5-9后桥拆卸1图3-5-10后桥拆卸2

图3-5-11后桥拆卸3图3-5-12后桥拆卸4

图3-5-13后桥拆卸5

断开蓄电池负极端子,将车辆停在两柱举升机上并升起。

拆卸:

驻车制动塑料装饰件;

松开螺母1,将驻车制动线2从挡块中分离出来,拆下催化罐前部的排气管。

注意:

保持催化罐位置不动(在托架及催化罐间放一垫块)。

拆卸:

螺母3;

隔热板4。

从车身上脱开驻车制动导管。

断开双路接头处的制动进油管路5,堵住两个小孔,从车身上拉出从双路接头至左后车轮之间的制动管路。

断开左右车轮防抱死插接器6、7,从车身上脱开车轮防抱死线束,在后轴管下放一个千斤顶。

从左右两侧:

利用六角长套筒,从“a”处小孑L松开后固定螺栓8;拆下紧固螺栓9;拉出后桥(向下)。

(2)安装:

将后桥放在车身下方与拆卸时同样的位置,重新装紧固螺栓8及9。

螺栓8拧紧力矩为55N·m,螺栓9拧紧力矩为40N·m。

重新装上左、右车轮防抱死插接器7,6,将车轮防抱死线束卡在车身上,将制动进油管5接到双路接头上,将双路接头至左右车轮之间的制动管路卡在车身上。

连接:

驻车制动拉线2;

把驻车制动线套管固定到车身上。

安装:

隔热板4;

螺母3;

排气管。

对制动管路排气;调节驻车制动。

安装:

驻车制动盖板;

驻车制动塑料装饰件。

2、拆卸-安装—修复:

后摆臂

(1)拆卸:

拆卸(图3-5-14):

横向稳定杆;

扭力杆;

断开驻车制动处的驻车制动拉线。

断开“a”处制动管接头,堵住接头及制动分泵,拆下制动管。

①车轮防抱死装置:

拆下并部分拉出车轮转速传感器。

②拆卸(图3-5-15~图3-5-18):

图3-5-14后摆臂拆卸1图3-5-15后摆臂拆卸2

图3-5-16后摆臂拆卸3图3-5-17后摆臂拆卸4

图3-5-18后摆臂拆卸5

拆下螺栓1,切断轴承处挡环。

注意:

切断时尽量靠近边缘,不要碰到轴。

用一千斤顶支撑住摆臂。

拉出轴承外盖,卸下摆臂轴堵块。

注意:

支撑盘的位置根据螺栓(4)的安装情况而定,应根据操作方位所在而变动圆盘[1]的位置。

润滑支撑盘螺纹面,套筒及“b”点螺钉头,将螺钉一直推至与定位器接触,拧紧螺母。

拉出摆臂,拆下工具。

(2)修复:

①拆卸(图3-5-19~图3-5-21):

图3-5-19后摆臂修复1图3-5-20后摆臂修复2

用铜冲头拆下外轴承。

拆卸:

用铜冲头拆下内轴承,稳定杆夹紧螺栓1。

用铜冲头拆下密封圈2。

注意:

如该密封圈断裂或摆臂内有锈迹,应予以更换。

②安装(图3-5-22~图3-5-24):

图3-5-21后摆臂修复3图3-5-22后摆臂安装1

在重新安装密封圈之前清洗“c”处表面。

注意:

如果“c”处表面严重锈蚀,应更换后摆臂。

图3-5-23后摆臂安装2图3-5-24后摆臂安装3

利用密封圈安装止推工具[11]装上新密封圈2。

利用内轴承止推块[9]和外轴承止推块[10]安装上内外轴承。

注意:

不要在滚针轴承及摆臂轴上抹润滑脂(其润滑脂与其它型号不可混用)。

清洗摆臂轴。

(3)安装

按与拆卸操作相反的顺序进行。

①安装(续):

对制动管路排气;

调节驻车制动。

安装:

扭力杆;

横向稳定杆。

②车轮防抱死装置:

装上车轮转述传感器。

3、拆卸-安装:

后桥弹性铰接

(1)拆卸(图3-5-25~图3-5-28):

图3-2-25后桥弹性铰接拆卸1图3-2-26后桥弹性铰接拆卸2

图3-2-27后桥弹性铰接拆卸3图3-2-28后桥弹性铰接拆卸4

拆下后桥。

拆卸:

螺母1;

垫圈2;

轴3;

支撑板4。

割断弹性铰接5的上凸缘。

将螺栓及螺母[1]、轴套[2]、分离套[3]、分离及接合套环[4]安装在弹性铰接5上,拧紧螺

母,分离出弹性块。

注意:

槽缝应倾斜10°(角度A)。

(2)安装(图3-5-29、图3-5-30):

图3-2-29后桥弹性铰接安装1图3-2-30后桥弹性铰接安装2

装上:

弹性铰接5;

螺栓及螺母[1];

轴套[2];

接合套环[5];

分离套[3];

拧紧螺母直至弹性联接块安装到位,拆下工具。

重新装上:

支撑板4,导角处朝上;

轴销3;

垫圈2;

螺母1(不拧紧)。

重新装上后桥以后,将螺母1拧紧至95N·m。

4、拆卸-安装:

后轮毂轴承总成

(1)拆卸(图3-5-31~图3-5-34):

图3-5-31后轮毂轴承总成拆卸1图3-5-32后轮毂轴承总成拆卸2

图3-5-33后轮毂轴承总成拆卸3图3-5-34后轮毂轴承总成拆卸4

拆下后桥制动毂;拆下堵盖1。

注意:

带防抱死装置的车轮,还要拆下车轮转速传感器。

拆下:

螺母2;

垫圈3。

利用三角拉拔器[5]及支撑轴衬[3]拉出轮毂4。

利用两角拉拔器[6]及支撑轴衬[3]拉出内衬套5;用螺丝刀卸下密封圈(6)。

(2)安装(图3-5-35~图3-5-37):

轮毂-轴承是一个不可分开的总成,因此拆卸后一般应更换;安装前清洗轴头。

用安装工具[4]装上新的密封圈。

图3-5-35后轮毂轴承总成安装1图3-5-36后轮毂轴承总成安装2

将轴套[1]拧到轴头上,在导向衬套[1]外套上新的轮毂-轴承总成4,拧动导向衬套[1]上

的套环[2],拧紧套环[2]直至轮毂总成被顶死,拆下工具。

安装:

垫圈3;

螺母2(润滑螺丝面及螺母表面);

将螺母拧紧至250N·m;

锁死螺母2。

安装:

新的堵盖1;

制动毂。

注意:

对防抱死装置的车轮,还要重新装上车轮转速传感器。

5、拆卸—安装:

后减振器

(1)拆卸(图3-5-38):

将车辆停在举升机上。

拆下:

螺母1;

垫圈2;

减振器3。

图3-5-37后轮毂轴承总成安装3图3-5-38后减振器拆卸

(2)安装(图3-5-39~图3-5-41):

图3-5-39后减振器安装1图3-5-40后减振器安装2

调节假减振器工具[3]尺寸X=315mm。

用挂钩[1]、后桥支撑架[2]压缩后悬挂直到减振器工具[3]可在两固定轴间自由穿过,拆下减振器工具[3]。

安装:

减振器3;

垫圈2;

螺母1。

拧紧螺母1至110N·m,拆下悬挂压缩工具。

6、拆卸—安装:

后横向稳定杆及扭力杆

(1)拆卸:

将车辆停在举升机上,将车轮后部放在支柱上,车轮悬空。

拆卸:

后车轮;

后挡泥板。

①后横向稳定杆(图3-5-42、图3-5-43):

图3-5-41后减振器安装3图3-5-42后横向稳定杆拆卸1

拆卸(两侧的):

螺栓2;ABS传感器线束支架1。

安装:

在后横向稳定杆右端装上接头[6];

将惯性拉拔器装在接头[6]上。

向左推横向稳定杆(箭头方向)。

从右侧抽出横向稳定杆,拆下惯性拉拔器[1]及接头[6];

后扭力杆拆卸顺序:

先右悬臂扭力杆,

后左悬臂扭力杆

②右悬臂扭力杆(图3-5-44~图3-549)

图3-5-43后横向稳定杆拆卸2图3-5-44右悬臂扭力杆拆卸1

图3-5-45右悬臂扭力杆拆卸2图3-5-46右悬臂扭力杆拆卸3

图3-5-47右悬臂扭力杆拆卸4图3-5-48右悬臂扭力杆拆卸5

图3-5-49右悬臂扭力杆拆卸6

拆卸:

螺母3;

垫圈4。

撑起悬臂,拆下减振器5。

将减振器工具[2]装在右悬臂上(伸展位置),拧紧调节螺母及减振器工具[2]的紧固件。

拆卸:

螺栓6;

止推垫圈7;

螺母8。

注意:

“a”“b”两处的冲印标记(右侧)。

支起左悬臂,完成下列操作:

拆下螺栓9;

拆下止推垫圈10。

安装:

在扭力杆左端装上接头[6];

将惯性拉拔器[1]装在接头[6]上。

向右推扭力杆(箭头方向)。

拆卸:

惯性拉拔器[1];

接头[6];

右悬臂扭力杆;

减振器工具[2]。

③左悬臂扭力杆(图3-5-50~图3-5-54):

图3-5-50左悬臂扭力杆拆卸1

拆卸:

螺母11;

垫圈12。

支起悬臂,拆下减振器13。

图3-5-51左悬臂扭力杆拆卸2图3-5-52左悬臂扭力杆拆卸3

图3-5-53左悬臂扭力杆拆卸4图3-5-54左悬臂扭力杆拆卸5

将减振器工具[2]装在右悬臂上(伸展位置),拧紧调解螺母及减振器工具[2]的紧固件。

拆下:

螺栓14;

止推垫圈15;

螺母16。

注意:

“a”“b”两处的冲印标记(左侧)。

支起右悬臂,完成下列操作:

拆下螺栓17;

拆下止推垫圈18。

安装:

在扭力杆左端装上接头[6];

将惯性拉拔器[1]装在接头[6]上。

向左推扭力杆(箭头方向)。

拆卸:

惯性拉拔器[1];

接头[6];

左悬臂扭力杆;

减振器工具[2]。

(2)安装(图3-5-55~图3-5-58):

图3-5-55扭力杆安装1图3-5-56扭力杆安装2

图3-5-57扭力杆安装3图3-5-58扭力杆安装4

调节减振器工具[2]的尺寸:

参考状态下预调长度X=388mm。

其他情况下按拆卸时的记录值;

安装减振器工具[2]。

注意:

不要在安装时将扭力杆混淆。

右悬臂扭力杆:

“c”处有一环形标记;

左悬臂扭力杆:

“d”处有两道环形标记。

清洗:

扭力杆齿槽;

后横向稳定杆齿槽;

悬臂的内部齿槽。

在扭力杆及稳定杆的齿槽上涂抹润滑脂。

在安装扭力杆时,在其对面定位槽中放置涂有润滑脂的止推垫圈(7)。

在扭力杆的大直径端安装:

接头[3];

将惯性拉拔器安装在接头[1]上。

①参考状态高度正确时,重新装备扭力杆:

将扭力杆从悬臂孔插入,

按拆卸时作的标记调节至确定的齿数。

②安装新的扭力杆:

转动扭力杆,逐个寻找齿槽,直到扭力杆能在8~10mm的范围内自由进出。

③重新安装拆卸的扭力杆(图3-5-59):

图3-5-59扭力杆安装5

将拆卸所作的标记对正。

注意:

扭力杆并不能在所有齿槽长度上自由移动,因为其两端并不在同一轴线上,扭力杆的尾端齿数为偶数,在保证参考状态高度条件下,在其直径上的两端点位置上,扭力杆可自由移动。

使用惯性拉拔器[1]将扭力杆一直推至止推垫圈7处。

拆卸:

惯性拉拔器[1];

接头[6]

添加润滑脂。

安装止推垫圈10,拧紧扭力杆两端的螺栓6、9至17.5N·m。

安装螺母8。

拆下减振器工具[2],将减振器一端安装在其固定轴上。

注意:

不要拧紧减振器。

④左悬臂扭力杆

按安装右悬臂扭力杆同样步骤进行。

⑤后横向稳定杆(图3-5-60、图3-5-61):

图3-5-60后横向稳定杆安装1图3-5-61后横向稳定杆安装2

安装:

在稳定杆的右端装上接头[3];

在接头[3]上装上惯性拉拔器[1]。

从右侧插入横向稳定杆。

将平面“e”与开口18对中,装上螺栓2(两侧),拧紧螺栓2至55N·m,装上ABS传感器线束支架1(两侧)。

装上后车轮。

将车辆降回地面。

⑥检查车辆高度(图3-5-62)

图3-5-62车辆高度检查

拆下减振器,调节减振器工具[2]尺寸X=315mm。

利用挂钩[4]和后桥支撑架[5]压缩后悬架直到减振器[2]能在减振器固定轴间自由通过,拆下减振器工具[2]。

安装:

减振器5及13;

垫圈4及12;

螺母3及11,

拧紧螺母(3)及(11)至110N·m。

拆下悬架压缩工具;安装后挡泥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