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古诗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5848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古诗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古诗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古诗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古诗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古诗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古诗文.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古诗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古诗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古诗文.docx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古诗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

古诗文

《与朱元思书》

1、作者: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解题:

“与”:

给予。

“书”:

信。

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释重点字。

风烟:

指烟雾。

共色:

同样的颜色。

俱:

都。

许:

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独绝:

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

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7)急湍:

急流的水(8)寒树:

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9)负势竞上:

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10)轩邈:

轩,高;邈,远。

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1)泠泠:

形容水声的清越。

(12)相鸣:

互相和鸣(13)戾天:

到天上;戾,至(14)息心:

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5)经伦:

筹划、治理。

(16)忘反:

流连忘返;“反”同“返”(17)横柯上蔽:

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

上,在上,(18)犹:

好像,如同。

(19)交映:

互相掩映。

(20)见:

同“现”,显现,显露。

(21)缥碧:

青白色。

3、中心:

.《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

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4、结构:

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

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水清、急的特点)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

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4分)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句中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重点)

6、理解背诵。

按要求写出句子。

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

(总领全文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写听觉感受的: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对偶句)

写山“奇”的句子: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重点句翻译。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烟雾全部消散尽净,晴空和青山呈现同样颜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那些为名为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他那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治理社会事物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树木在江面上边遮蔽着,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

8、欣赏。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

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9、中心: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重点)(也是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10、讨论。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

答:

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

《五柳先生传》(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陶渊明)

1、文学常识:

陶渊明:

晋宋时期诗人、散文家。

《五柳先生传》出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桃花源记〉〉,诗有《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2、人物欣赏:

(1)五柳先生的形象:

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

(2)从三方面描写其形象的:

一是: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二是:

志趣(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三是:

生活(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3)对“五柳先生”的评价:

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自画像。

他不慕荣利,厌恶官场的追名逐利,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是值得肯定的。

可令另一方面他逃避现实,隐居起来,不去撞击社会矛盾的思想是消极的。

(4)与,《醉翁亭记》中的“醉翁”同是嗜酒,其用意有什么不同?

五柳先生:

在饮酒中自得其乐,并忘却荣辱得失。

醉翁:

借饮酒助山水游乐之兴。

是与民同乐。

3、名句及成语:

(1)不求甚解:

现指:

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理解。

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上过分下功夫。

(2)不戚戚于贫,不汲汲于富贵。

意思:

不为贫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4、重点实词:

会意:

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

(会;体会,领会。

意:

书中的意旨)亲旧:

亲戚、朋友。

造饮:

到、往。

到别人家里去喝酒。

期:

希望,愿望。

环堵:

周围环着四堵墙。

萧然:

冷冷清清的样子。

短褐:

粗布短衣;穿结;打补丁。

晏如:

安然自若的样子。

戚戚:

忧愁的样子。

汲汲:

心情急切的样子。

兹若人:

此人。

俦:

朋友,伴侣。

觞:

酒杯。

嗜:

爱好,喜欢。

5、重点句子翻译: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到别人家里去喝酒,一来、就要把酒喝光,希望一定喝醉。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喜欢读书,但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4)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

(5)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一边喝酒一边做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快乐。

6、理解背诵:

《五柳先生传》中

(1)表明先生的吃穿住的句子是: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先生的三大志趣是:

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3)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

不戚戚于贫我是猪,我说脏话,不汲汲于富贵。

(4)文中描写“五柳先生”不追名逐利,恬淡自足的诗句是: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马说》韩愈

一、作者作品:

韩愈唐朝文学家。

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

二、说的特点:

可以说明议论或记叙事物。

三、阅读理解:

1、中心句:

(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写法:

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s

3、段意:

一段:

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二段: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三段:

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作用:

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或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

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

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伯乐不常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4、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5、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16、《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8、《马说》的主旨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9、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

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20、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21、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

《送东阳马生序》(明朝:

宋濂)(阅读课)

1、文学常识、作者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

喜欢,爱好。

致书:

得到书。

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致,取得、得到。

假借:

借。

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

懈怠,不放松抄写。

“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走送之:

跑既加冠:

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担心,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

硕,大。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尝,曾经。

趋:

奔向。

先达:

学术界的前辈。

执经叩问:

求教。

叩,问。

德隆望尊:

道德高,声望重。

门人弟子填其室: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塞。

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

稍降辞色:

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提出。

质,询问。

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

或遇其叱咄:

或,有时。

叱咄:

训斥,呵责。

(礼愈)至:

周到。

(不敢出一言以)复:

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

等待,等。

负箧曳屣: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

严冬。

皲裂:

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至)舍:

学舍,书舍。

僵劲:

僵硬。

(持)汤沃灌:

热水。

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

以,用。

衾,被子。

寓逆旅:

住在旅店里。

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

每天提供两顿饭。

再,两次。

食,提供伙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

同“披”。

(戴)朱缨(宝饰之帽):

朱缨,红色的帽带。

腰(白玉之环):

腰,挂在腰间。

(右备)容臭:

容臭,香袋。

烨然(若神人):

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缊袍敝衣:

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

敝,破。

略无慕艳意:

毫无羡慕之心。

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表明第2段观点的句子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4、思考、

(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

遥远艰难。

衣着:

破旧不能御寒。

饮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