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资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7986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科学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儿科学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儿科学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儿科学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儿科学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科学资料.docx

《儿科学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科学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科学资料.docx

儿科学资料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

一、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到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280天),胎儿的周龄即为胎龄或妊娠龄。

0—12W胚胎早期;12—28W胚胎中期;29—40W胚胎晚期。

二、婴儿期:

(生长发育的第一高峰)自出生后到满1周岁前。

1.小儿生长生长发育极其旺盛的阶段;2.易发生消化和营养紊乱,易患各种感染和传染性疾病。

三、青春期:

(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青春期年龄范围是10到20岁。

第二章 生长发育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

一、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

第一年为生后的第一个生长高峰;第二年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婴儿期是第一个生长高峰;青春期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二、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生后2年内发育较快;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于青春期前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三、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四、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

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从上到下)}。

第二节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细胞染色体所载基因是决定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环境因素:

1.营养;2.疾病;3.母亲情况;4.家庭和社会环境。

第三节体格生长

1.体重:

正常儿童体重、身高估算公式

年龄

体重(kg)

身高(cm)

12个月

10

75

1—12岁

年龄(岁)×2+8

年龄(岁)×7+75

第三章 儿童保健原则

第一节各年龄期儿童的保健重点

一、胎儿期及围生期

1.预防遗传性疾病与先天畸形;

2.保证充足营养;

3.给予良好的生活环境,注意劳逸结合,减少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

4.预防感染;

5.尽可能避免妊娠期合并症,预防流产、早产、异常分娩产生;

6.加强高危新生儿的监护。

二、新生儿期:

特别是生后一周内的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故新生儿保健是儿童保健的重点,而生后1周内新生儿的保健是重中之重。

(一)出生时的护理:

产房室温应保持在25~28C。

1.新生儿娩出后应迅速清理口腔内粘液,保证呼吸道通畅;2.严格消毒、结扎脐带;3.记录出生时评分、体温、呼吸、心率、体重与身长;4.设立新生儿观察室,出生后观察6小时,正常者进入婴儿室,高危儿送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5.提倡母婴同室,尽早喂母奶。

6.新生儿出院回家前应根据要求进行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筛查(目前开展的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和听力筛查。

(二)新生儿居家保健:

冬季应使室内温度保持在20~22℃左右,湿度以55%为宜;指导母亲正确的哺乳方法,以维持良好的乳汁分泌。

父母应多与婴儿交流感情。

应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

三、婴儿期保健

婴儿期的体格生长十分迅速,需大量各种营养素满足其生长的需要,但婴儿的消化功能尚未成熟,故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等疾病。

因此,应提倡纯母乳喂养至4—6个月;

1.部分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婴儿则应选择配方奶粉;2.自4个月应开始逐渐引人其它食物;3.定期进行体格检查;4.坚持户外活动,进行空气浴、日光浴和被动体操有利于体格生长;5.婴儿期应按计划免疫程序完成基础免疫;6.给予各种刺激,促进大脑发育;7.预防异物吸入

四、幼儿期:

是社会心理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

该时期应重视与幼儿的语言交流,促进幼儿语言发育与大运动能力的发展。

同时,应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安排规律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故还应注意异物吸人、烫伤、跌伤等损伤的预防。

五、学龄前期(自3岁至6~7岁入学前)

学龄前期儿童智力发展快、独立活动范围大,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加强学龄前期儿童的教育较重要,应注意培养其学习习惯、想象与思维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每年应进行1—2次体格检查。

保证充足营养,预防溺水、外伤、误服药物以及食物中毒等损伤。

六、学龄期与青春期

此期儿童求知欲强,是获取知识的最重要时期,也是体格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

1.该时期应提供适宜的学习条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加强素质教育;2.应引导积极的体育锻炼,不仅可增强体质同时也培养了儿童的毅力和意志力;3.合理安排生活,供给充足营养,预防屈光不正、龋齿、缺铁性贫血等常见病的发生;4.进行法制教育,学习交通规则和意外伤害的防范知识;5.在青春期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以使其在生理和心理上有正确的认识。

第四章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第三节儿童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一、儿童水代谢的特点:

1.水的生理需要量大,不显性失水多;2.水代谢旺盛;3.水平衡的调节能力差。

二、脱水:

是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脱水时除丧失水分外,尚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1.脱水程度的判断:

临床表现

脱水程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神志

稍烦躁

萎靡、烦躁

模糊、嗜睡、昏迷

前囟

稍凹陷

凹陷

深凹陷

眼窝

正常或稍凹陷

凹陷

深凹陷

眼泪

有泪

泪少

无泪

口腔黏膜

稍干

干燥

明显干燥

皮肤弹性

尚好

极差

四肢末端

厥冷、发绀

脉搏

有力

快而弱

几乎扪不到

尿量

稍减少

显著减少

极少

丢失水量

3%—5%体重/30—50ml/kg

5%—10%体重/50—100ml/kg

10%以上体重/100—120ml/kg

2.脱水性质的判断

脱水性质

血清钠

主要症状

低渗性

低于130mmol/L

口渴不明显,循环障碍更明显

等渗性

130—150mmol/L

重者有循环障碍

高渗性

150mmol/L

烦渴,高热,神经系统症状突出

三、酸碱平衡紊乱

四、液体疗法:

先快后慢,先浓后稀,见尿补钾,抽搐补钙,预防心衰。

1.身体需要量简易计算

体重

每天需液量(ml)

<10kg

11—20kg

>20kg

100ml/kg

1000+超过10kg体重数×50ml/kg

1500+超过20kg体重数×20ml/kg

2.补充累积损失量

根据脱水程度及性质补充:

轻度脱水约30~50ml/kg;中度脱水为50~100ml/kg;重度为100~120ml/kg。

3、补充继续丢失量

第五章 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第一节儿童营养基础

一、宏量营养素

1.糖类

2.脂类:

包括脂肪和类脂:

为脂肪、胆固醇、磷脂的总称,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素之一。

脂类是机体的第二供能营养素。

必需脂肪酸参与构成线粒体、细胞膜、体内磷脂、前列腺素的合成;参与胆固醇代谢

3.蛋白质:

主要由20种基本氨基酸组成,8种体内不能合成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EAAs),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

二、微量营养素

1.矿物质

(1)常量元素:

(2)微量元素

2.维生素对儿童来说维生素A、D、C、Bl是容易缺乏的微量营养素。

第二节 婴儿喂养方法

一、人乳的特点

(一)营养丰富:

人乳营养生物效价高,易被婴儿利用。

1.人乳含必需氨基酸比例适宜,为必需氨基酸模式。

人乳所含酪蛋白的为β—酪蛋白,所含白蛋白为乳清蛋白,易被消化吸收。

2.人乳中乙型乳糖(β-双糖)含量丰富,利于脑发育;利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生长,产生B族维生素;

3.人乳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初乳中更高,有利于脑发育。

人乳的脂肪酶使脂肪颗粒易于吸收;

4.人乳中钙、磷比例适当(2:

1),含乳糖多,钙吸收好;人乳中铁吸收率(49%)高于牛奶(4%);

5.人乳中维生素D和维生素K含量较低,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A、C、E多于牛乳。

(二)生物作用

1.缓冲力小:

人乳pH为3.6(牛奶pH=5.3),对酸碱的缓冲力小,不影响胃液酸度(pH=0.9—1.6),利于酶发挥作用。

2.含不可替代的免疫成分(营养性被动免疫):

①初乳含丰富的SIgA,早产儿母亲乳汁的SIgA高于足月儿;②人乳中含有大量免疫活性细胞,初乳中含量更高;③人乳含较多乳铁蛋白,是人乳中重要的非特异性防御因子,对铁有强大的螯合能力,能夺走大肠杆菌、大多数需氧菌和白色念珠菌赖以生长的铁,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④人乳中的溶菌酶能水解革兰阳性细菌胞壁中的乙酰基多糖,使之破坏并增强抗体的杀菌能力;⑤低聚糖是人乳所特有的。

(三)生长调节因子:

牛磺酸、激素样蛋白、酶和干扰素等。

(四)其他:

母亲哺乳可加快乳母子宫复原,减少再受孕的机会;经济方便等。

二、兽乳的特点(牛乳)

1.乳糖含量低

2.宏良营养素比例不当

①牛乳蛋白质含量较人乳为高,且以酪蛋白为主,酪蛋白易在胃中形成较大的凝块;②牛乳的氨基酸比例不当;③牛乳脂肪颗粒大,而且缺乏脂肪酶,较难消化;④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人乳;⑤牛乳含磷高,影响钙的吸收。

3.肾负荷重

4.缺乏免疫因子

▲羊乳中叶酸含量很少,长期哺乳给羊乳易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第五节维生素营养障碍

一、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

(一)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典型表现——生长着的长骨干骺端和骨组织矿化不全。

【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和代谢】

1.维生素D的体内活化

两次羧化:

首次经肝细胞发生第一次羧化,生成25-羟维生素D3;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中的1-α羧化酶的作用下再次羧化,生成1,25-二羟维生素D。

2.维生素D的生理功能

①促小肠粘膜细胞合成一种特殊的钙结合蛋白(CaBP),增加肠道钙的吸收,磷也伴之吸收增加,1,25-(OH)2D3可能有直接促进磷转运的作用;

②增加近曲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特别是磷的重吸收,提高血磷浓度,有利于骨的矿化作用;

③对骨骼钙的动员:

与甲状旁腺协同使破骨细胞成熟,促进骨重吸收,旧骨中钙盐释放入血;另一方面刺激成骨细胞促进骨样组织成熟和钙盐沉积。

3.维生素D代谢的调节:

(1)自身反馈作用;

(2)血钙、磷浓度与甲状旁腺、降钙素调节。

【病因】

1.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2.日照不足;3.生长速度快、需要增加;4.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5.疾病影响。

【发病机制】可看成是机体为维持血钙水平而对骨骼造成的损害。

【临床表现及分期】

分期

年龄

特点

临床表现

血生化

X线

血钙

血磷

血ALP

BALP

早期/初期

3—6个月

神经精神症状

易惊、烦躁、夜啼、多汗、枕秃

正常

正常/稍低

稍高

稍高

正常,临时钙化带模糊

活动期/激期

3个月—12岁

骨骼改变

<6个月:

颅骨软化、乒乓球样;

>6个月:

方颅、前囟大、闭合迟、出牙晚、肋骨串珠、肋外翻、手脚镯;

1岁:

鸡胸、漏斗胸、肋膈沟、X形腿、O形腿、脊柱和骨盆畸形。

稍低

明显降低

明显升高

明显升高

骺软骨增宽,临时钙化带模糊消失,呈毛刷状,干骺端杯口状,骨密度降低。

肌肉关节松弛;神经发育落后

恢复期

症状改善,渐消失

正常

正常

恢复慢

正常

骨密度上升,临时钙化带重现

后遗症期

>3岁

骨骼畸形

﹙﹣﹚

﹙﹣﹚

﹙﹣﹚

第七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第一节概述

新生儿:

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

围生期:

自妊娠28周(此时胎儿体重约1000克)至生后7天。

【新生儿分类】

一、根据胎龄分类:

胎龄(GA)是从最后1次正常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为止,通常以周表示。

①足月儿:

37周≤GA<42周(259~293天)的新生儿;

②早产儿:

GA<37周(<259天)的新生儿;

③过期产儿:

GA≥42周(≥294天)的新生儿。

二、根据出生体重分类:

出生体重(BW)指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

①低出生体重(LBW)儿:

BW<2500g,其中BW<1500g称极低出生体重(VLBW)儿,BW<1000g称超低出生体重(ELBW)儿。

LDW儿中大多是早产儿,也有足月或过期小于胎龄儿;

②正常出生体重(NBW)儿:

BW≥2500g和≤4000g;

③巨大儿:

BW>4000g。

三、根据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

①小于胎龄(SGA)儿:

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婴儿;

②适于胎龄(AGA)儿:

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间的婴儿

③大于胎龄(LGA)儿:

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的婴儿。

四、根据出生后周龄分类

①早期新生儿:

生后1周内的新生儿,也属于围生儿。

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整个新生儿期最高,需要加强监护和护理;

②晚期新生儿:

出生后第2周至第4周末的新生儿。

五、高危儿:

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常见于以下情况:

①母亲疾病史:

母有糖尿病、感染、慢性心肺疾患、吸烟、吸毒或酗酒史,母亲为Rh阴性血型,过去有死胎、死产或性传播病史等;

②母孕史:

母年龄>40岁或<16岁,孕期有阴道流血、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痼、子痼、羊膜早破、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

③分娩史:

难产、手术产、急产、产程延长、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和止痛药物史等;④新生儿:

窒息、多胎儿、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宫内感染和先天畸形等。

第四节新生儿窒息

Apgar评分具体标准是:

(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体征

评分标准

评分

0

1

2

1分钟

5分钟

皮肤颜色

青紫或苍白

身体红,四肢青紫

全身红

心率(次∕分)

<100

>100

弹足底或插鼻管反应

无反应

有些动作,如皱眉

哭,喷嚏

肌张力

松弛

四肢略屈曲

四肢活动

呼吸

慢,不规则

正常,哭声响

第五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病理学改变】

1.脑水肿:

为其早期主要的病理改变;

2.选择性神经元死亡(包括凋亡和坏死)及梗死:

足月儿主要病变在脑灰质,

3.出血:

包括脑室、原发性蛛网膜下腔、脑实质出血;

4.早产儿主要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易损区)和脑室周围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

【临床表现】

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临床上分为轻、中、重三度。

HIE临床分型

临床表现

分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意识

兴奋

嗜睡

昏迷

肌张力

正常

减低

松软

原始反射

▪拥抱反射

▪吸吮反射

活跃

正常

不完全

减弱

消失

消失

惊厥

可有肌阵挛

常有

多见,频繁发作

中枢性呼吸衰竭

严重

瞳孔改变

正常或扩大

常缩小、对光反射迟钝

不对称或扩大

前囟张力

正常

正常或稍饱满

饱满、紧张

病程及预后

症状在72小时内消失,预后好

症状在14天内消失,可能有后遗症

症状持续数周,病死率高,存活者多有后遗症

第九节 新生儿黄疸

一、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1.生理性黄疸:

特点①一般情况良好,②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但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

③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mol∕L(5mg∕dl)

生理性黄疸的界限:

足月儿〈221mol∕L(12.9mg∕dl);早产儿〈257mol∕L(15mg∕dl)

2.病理性黄疸:

特点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12.9mg/dl),早产儿>257μmol/(15mg/dl),或每日上升〉85µmol∕L(5mg∕d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

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特点

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足月儿

早产儿

足月儿

早产儿

出现时间

2~3天

3~5天

生后24小时内

高峰时间

4~5天

5~7天

消退时间

5~7天

7~9天

黄疸退而复现

持续时间

≤2周

≤4周

>2周

>4周

血清胆红素μmol/L

<221

257

221

257

血清胆红素mg/dl

<12.9

<15

<12.9

>15

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

<85μmol/L(5mg/dl)

>85μmol/L(5mg/dl)

每日血清结合胆红素升高

>34μmol/L(2mg/dl)

一般情况

良好

相应表现

原因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病因复杂

第九章免疫性疾病

第七节过敏性紫癜(HSP)

【病因】A组溶血性链球菌

【临床表现】(分型:

单纯型、腹型、关节型、骨型、混合型)

一、皮肤紫癜

反复出现皮肤紫癜为本病特征,多见于四肢及臀部,对称分布,伸侧较多,分批出现,面部及躯干较少。

初起呈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数日后转为暗紫色,最终呈棕褐色而消退。

少数重症患儿紫癜可融合成大疱伴出血性坏死。

部分病例可伴有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皮肤紫癜一般在4~6周后消退,部分患儿间隔数周、数月后又复发。

二、胃肠道症状

约见于2/3病例。

由血管炎引起的肠壁水肿、出血、坏死或穿孔是产生肠道症状及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一般以阵发性剧烈腹痛为主,常位于脐周或下腹部,疼痛,可伴呕吐,但呕血少见。

部分患儿可有黑便或血便,偶见并发肠套叠、肠梗阻或肠穿孔者。

三、关节症状

约1/3病例可出现膝、踝、肘、腕等大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关节腔有浆液性积液,但—般无出血,可在数日内消失,不留后遗症。

四、肾脏症状

30%~60%病例有肾脏受损的临床表现。

少数以肾炎为首发症状,多数患儿出现血尿,蛋白尿和管型,伴血压增高及浮肿,称为紫癜性肾炎;少数呈肾病综合征表现。

虽然有些患儿的血尿,蛋血尿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但大多数都能完全恢复,少数发展为慢性肾炎,死于慢性肾功能衰竭。

五、其他表现

偶可发生颅内出血,导致惊厥、瘫痪、昏迷、失语。

出血倾向包括鼻出血、牙龈出血、咯血、睾丸出血等。

偶而累及循环系统发生心肌炎和心包炎,累及呼吸系统发生喉头水肿,哮喘、肺出血等。

第八节川崎病(KD)

【病理】

本病病理变化为全身性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病理过程可分为四期,各期变化如下:

I期约1—9天,小动脉周围炎症,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壁上的小营养动脉和静脉受到侵犯。

心包、心肌间质及心内膜炎症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

Ⅱ期约12~25天,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全层血管炎,血管内皮水肿、血管壁平滑肌层及外膜炎性细胞浸润。

弹力纤维和肌层断裂,可形成血栓和动脉瘤。

Ⅲ期约28~31天,动脉炎症渐消退,血栓和肉芽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内膜明显增厚,导致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阻塞。

Ⅳ期数月~数年,病变逐渐愈合,心肌疤痕形成,阻塞的动脉可能再通。

【临床表现】

(一)主要表现

1.发热39~40C,持续7~14天或更长,呈稽留或弛张热型,抗生素治疗无效。

2.球结合膜充血于起病3~4天出现,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散。

3.唇及口腔表现唇充血皲裂,口腔粘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4.手足症状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恢复期指、趾端甲下和皮肤交界处出现膜状脱皮,指、趾甲有横沟,重者指、趾甲亦可脱落。

5.皮肤表现多形性皮斑和猩红热样皮疹,常在第一周出现。

肛周皮肤发红、脱皮。

6.颈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坚硬有触痛,但表面不红,无化脓。

病初出现,热退时消散。

(二)心脏表现

于疾病1—6周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

发生冠状动脉瘤或狭窄者,可无临床表现,少数可有心肌梗塞的症状。

冠状动脉损害多发生于病程2~4周,但也可于疾病恢复期。

心肌梗塞和冠状动脉瘤破裂可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三)其他可有间质性肺炎、无菌性脑膜炎、消化系统症状(腹痛、呕吐、腹泻、麻痹性肠梗阻、肝大、黄疸等)、关节痛和关节炎。

【诊断标准】

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临床表现中4项者,排除其他疾病后,即可诊断为川崎病:

(1)四肢变化:

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

(2)多形性红斑

(3)眼结合膜充血,非化脓性

(4)唇充血皲裂,口腔粘膜弥漫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5)颈部淋巴结肿大

★注:

如5项临床表现中不足4项,但超声心动图有冠状动脉损害,亦可确诊为川崎病。

第十章 感染性疾病

第三节结核病

一、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感染后4-8周可呈阳性。

 

(一)试验方法:

皮内注射0.1ml含5个结核菌素单位的纯蛋白衍生物(PPD),48~72小时观测结果,硬结平均直径不足5mm为阴性,≥5mm为阳性(+);10~19mm为中度阳性(++),≥20mm为强阳性(+++),局部除硬结外,还有水肿、破溃、淋巴管炎及双圈反应等为极强阳性反应(++++)。

 

(二)临床意义

  1、阳性反应:

①接种卡介苗后;②年长儿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呈一般阳性反应,表示曾感染过结核杆菌;③婴幼儿尤其是未接种卡介苗者,阳性反应多表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

年龄越小,活动性结核可能性越大;④强阳性反应者,表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⑤由阴性反应转为阳性反应,或反应强度从原来小于10mm增大至大于10mm,而且增大的幅度大于6mm,表示新近有感染。

2、阴性反应:

①未感染过结核;②结核迟发性变态反应前期(初次感染4~8周内);③假阴性反应;④技术误差或所用结核菌素已失效。

3、接种卡介苗与自然感染阳性反应的主要区别

接种卡介苗后

自然感染

硬结直径

多为5~9mm

多为10~15mm

硬结颜色

浅红

深红

硬结质地

较软,边缘不整

较硬,边缘清楚

阳性反应持续时间

较短,2~3天即消失

较长,可达7~10天以上

阳性反应的变化

有较明显的逐年减弱倾向,一般于3~5年内逐渐消失

短时间内无反应无减弱倾向,可持续若干年,甚至终身

杀菌药物:

①全杀菌药物:

如异烟肼(INH)和利福平(RFP);②半杀菌药物:

如链霉素(SM)和吡嗪酰胺(PZA)。

抑菌药物:

乙胺丁醇、乙硫异烟肼。

二、原发型肺结核:

包括原发综合症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三、结核性脑膜炎

(一)临床表现:

 1、早期(前驱期):

1~2周,主要症状为小儿性格改变如少言、懒动、易倦、烦躁、易怒等。

结核中毒症状如发热、食欲不振、盗汗、消瘦、呕吐、便秘(婴儿可为腹泻)等。

年长儿可自诉头痛。

 2、中期(脑膜刺激期):

1~2周。

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痛、呕吐、嗜睡、惊厥;颅神经障碍。

 3、晚期(昏迷期):

1~3周。

昏迷、惊厥频繁发作。

(二)结核性脑膜炎与化脓性脑膜炎的鉴别:

结核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

糖、氯化物、蛋白质

糖和氯化物均降低,蛋白质增高

糖、氯化物降低,蛋白质含量明显增高

脑脊液形态

外观无色透明或呈毛玻璃样

外观混浊似米汤样

白细胞数

多为(50~500)×106∕L,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

显著增多≥1000×106∕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结核性脑膜炎:

需与不规则治疗的化脑鉴别。

结脑呈亚急性起病,不规则发热1~2周才出现脑膜刺激征、惊厥或意识障碍等表现,或于昏迷前先有颅神经或肢体麻痹。

具有结核接触史、PPD阳转或肺部等其他部位结核病灶者支持结核诊断。

脑脊液外观呈毛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