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高二语文阶段性检测试题及答案1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7924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民族大学高二语文阶段性检测试题及答案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中央民族大学高二语文阶段性检测试题及答案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中央民族大学高二语文阶段性检测试题及答案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中央民族大学高二语文阶段性检测试题及答案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中央民族大学高二语文阶段性检测试题及答案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央民族大学高二语文阶段性检测试题及答案12.docx

《中央民族大学高二语文阶段性检测试题及答案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民族大学高二语文阶段性检测试题及答案1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央民族大学高二语文阶段性检测试题及答案12.docx

中央民族大学高二语文阶段性检测试题及答案12

中央民大附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练习

高二语文(2013.12)

【注意事项】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将第Ⅰ卷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机读卡对应位置,将第Ⅱ卷(作文除外)答案用黑色签字笔作答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作文写在作文纸上。

第Ⅰ卷(共9小题,27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项中,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凭添píng螺丝刀床笫之私dì踯躅不前

B.熨贴yù捣衣砧令人咋舌zhà钟鼓馔玉

C.板粟lì吊脚楼不容置喙chuán含情凝睇

D.发轫rèn瘙痒病撑天拄地zhǔ渔阳鼙鼓

2.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位于日本藤川市海滨的聂耳纪念碑,用素净的大理石______成,稍稍倾斜地平置于长方形基座上。

四周的石砌边缘内,______着匀称的海滨卵石。

碑石______“耳”字形,有如______在地上的一只巨大的耳朵,日日夜夜倾听着大海的呼啸和浪涛之声。

A.塑铺像画B.雕铺呈贴

C.塑摆像贴D.雕摆呈画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B.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上级部门的有关决议,“创意”只能在规定范围

以内驰骋,不能信马由缰,这是设计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

C.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感动中国”将镜头对准生动的现实生活,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了平凡中的伟大。

B.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讲说“不”。

C.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D.有专家认为,保护圆明园遗址的首要任务绝不是复建,而是研究、发掘后她展现出的遗存或废墟的价值。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夏夜的西湖边,热闹的不仅是那

些可爱的小生灵,更有璀璨的华灯和络绎的游人。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桂花

的风骨,在于它的孤傲;桂花的品格,在于它的清幽。

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高亢的乐声响彻苍穹,回荡

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

D.“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在异乡忙于追梦的游子,

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牵挂和守望呢?

二、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予家梅子真①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

方干②一岛,贺监③半曲,惟予所恣取。

顾独予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

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

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中为之胼胝。

予时亦同拏小艇,或捧士作婴儿戏。

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事宗乘;止祥兄且构柯园为菟裘④矣。

舍山之阳建麦浪大师塔⑤,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

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

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

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

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

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

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

朝而出,暮而归,偶有家冗,皆于烛下了之。

枕上望晨光乍吐,即呼奚奴驾舟,三里之遥,恨不促之于跬步。

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

虽遇大风雨,舟未尝一日不出。

摸索床头金尽,略有懊丧意。

及于抵山盘旋,则购石庀材,犹怪其少。

以故两年以来,橐中如洗。

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

为堂者二,为亭者三,为廊者四,为台与阁者二,为堤者三。

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

居与庵类,而纡广不一其形。

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

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委折波澜。

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

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

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

迨于中夏,经营复始。

榭先之,阁继之,迄山房而役以竣,自此则山之顶趾镂刻殆遍,惟是泊舟登岸,一径未通,意犹不慊也。

于是疏凿之工复始。

于十一月自冬历丁丑之春,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牗,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

而予农圃之兴尚殷,于是终之以丰庄与豳圃,盖已在孟夏之十有三日矣。

若八求楼、溪山草阁、抱瓮小憩,则以其暇偶一为之,不可以时日计。

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

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

此在韵人纵目,云客宅心,予亦不暇缕述之矣。

【注】

①梅子真:

梅福,字子真,西汉末寿春人。

王莽专擅朝政时,弃家出游,隐于会稽。

②方干:

唐代诗人,举进士不第,隐居在绍兴镜湖,终身不出。

③贺监:

唐代诗人贺知章,曾任秘书监,家在镜湖。

④菟裘:

地名。

《左传·隐公十一年》:

“使营菟裘,吾将老焉。

”后世称告老隐退的居处。

⑤麦浪大师:

俗姓黄,名明怀,字湛修,山阴人。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躬荷畚锸荷:

       B.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        勃:

兴起的样子

       C.险者夷之,夷者险之              夷:

使……平坦

       D.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          堪:

堪称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     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

       B.若有感触焉者                 客有指点之者         

       C.朝而出,暮而归               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

       D.如良医之治病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8.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作者“卜筑之兴”的一组是                                 (    )

       ①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②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③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

④朝而出,暮而归      

 ⑤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⑥                D.②⑤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和家旁的寓山好像有夙缘,儿时哥哥在山中劳作,他也在旁边

游戏,经历变故引病南归后,偶过而有所感,便一步步将它建成了景色优

美的园林。

       B.山园兴建之初,作者仅想造三五间房子,对客人的建议也漠然,但

万壑千岩的丽景和哥哥未罢的工程使其兴趣愈发浓厚,不惧奇寒酷暑,耗

尽了家财,建园成痴。

       C.园巾水石、花木互相映衬,桥、榭、径、峰参差点缀,轩斋深幽宽

敞极尽情趣,各类房屋各显其妙;园内外的景色,赏,心悦目,令人陶醉。

       D.文章从“始末”“痴癖”“营构”“岁月”等方面介绍开园的过程,虽然每

节各述一个方面,但“兴”“趣”贯穿始终,各节叙事互为补充,似断实连。

第Ⅱ卷(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1分。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每小题3分)

①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

②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1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5分)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

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7分。

阅读这首词,完成12、13题。

(共7分)

临江仙信州作

晁补之①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

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②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

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注:

晁补之:

北宋词人。

本词作于作者贬官监信州酒税时,词中的“江城”即信州。

幽禽:

指杜鹃,又名子规。

12.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二句写作者在信州时物质条件窘迫:

无钱购房,只能在荒僻的野寺与僧人居住。

B.“松间”句从动态的角度描绘出一幅林间隐居图:

每天采药、捣药,在竹间晾晒衣服。

C.“一个”三句从幽禽入手写自己的心境,“苦”“悲”二字直接表达了贬谪异乡的心态。

D.作者在末两句借用杜鹃的叫声,抒发自己思归的迫切心情,既新颖巧妙又含蓄生动。

13.“水穷”二句从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化用而来,试

比较二者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4分)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5道)(10分)

①,。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

可乐也。

(《兰亭集序》王羲之)

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③,。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④,。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杜甫)

⑤,。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李煜)

6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

(《国殇》屈原)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每小题3分)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

“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现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型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

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例如杜甫的《古柏行》: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

“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

此亦文章病也。

”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

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说:

“‘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

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

”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

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到明清戏曲中,舞蹈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烈,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

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现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

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取材于曾祖荫、曾新《怪异:

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15.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物象在现实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1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17.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

结合你的艺术审美体验谈谈你的认识。

(3分)

六、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2题。

卢沟晓月

王统照

“苍凉自是长安日,呜咽原非泷头水”,这是清代诗人咏卢沟桥的佳句。

原非泷头水,是不错的,这桥下面的汤汤流水,原是桑乾与浑河的合流。

桥工的建造既不在北宋时代,也不开始于蒙古人的占据北平。

金人与南宋南北相争时,于大定二十九年六月方将这河上的木桥换了,用石料造成,这是见之于金代的诏书,据说:

“明昌二年三月桥成,敕命名广利,并建东西廊以便旅客。

马可波罗来游中国,服官于元代初年时,他已看见这雄伟的工程,曾在他的游记里赞美过。

经过元明两代都有重修,但以正统九年的加工比较伟大,桥上的石栏、石狮,大约都是这一次重修的成绩。

清代对此桥的大工役也有数次。

乾隆十七年与五十年两次的动工确为此桥增色不少。

“东西长六十六丈,南北宽二丈四尺,两栏宽二尺四寸,石栏一百四十,桥孔十有一,第六孔适当河之中流。

按清乾隆五十年重修的统计,对此桥的长短大小有此说明,使人(没有到过的)可以想象它的雄伟。

从前以北平左近的县分属顺天府,也就是所谓京兆区。

经过名人题咏的,京兆区内有八种胜景,例如西山霁雪,居庸叠翠,玉泉垂虹等,都是很美的山川风物。

卢沟桥不过有一道大桥,却居然也与西山居庸关一样列入八景之一,便是极富诗意的“卢沟晓月”。

本来,“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最容易引动从前旅人的感喟与欣赏的凌晨早发的光景;何况在远来的巨流上有一道雄伟的壮丽的石桥;又是出入京都的孔道,多少官吏、士人、商贾、农工,为了事业,为了生活,为了游览,他们不能不到这名利所萃的京城,也不能不在夕阳返照,或天方未明时打从这古代的桥上经过。

你想,在交通工具还没有如今迅速便利的时候,车马、担簦、来往奔驰,再加上每个行人谁没有忧、喜、欣、戚的真感横在心头,谁不为“生之活动”在精神上负一份重担?

盛景当前,把一片壮美的感觉移入渗化于自己的忧喜欣戚之中,无论他是有怎样的观照,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变化错综,而对着这个具有崇高美的压迫力的建筑物,行人如非白痴,自然以其鉴赏力的差别,与环境的相异,生发出种种触感。

于是留在他们心中,或留在藉文字绘画表达出的作品中,对于卢沟桥三字真是有很多的酬报。

不过,单以“晓月”形容卢沟桥之美,据传是另有原因:

每当旧历的月尽头(晦日)天快晓时,下弦的钩月在别处还看不分明,如有人到此桥上,他偏先得清光。

这俗传的道理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疑惑。

其实,卢沟桥也不过高起一些,难道同一时间在西山山顶,或北平城内的白塔(北海山上)上,看那晦晓的月亮,会比卢沟桥不如?

不过,话还是不这么拘板说为妙,用“晓月”陪衬卢沟桥的实在是一位善于想象而又身经的艺术家的妙语,本来不预备后人去作科学的测验。

你想:

“一日之计在于晨”,何况是行人的早发,潮气清濛,烘托出那钩人思感的月亮,——上浮青天,下嵌白石的巨桥。

京城的雉堞若隐若现,西山的云翳似近似远,大野无边,黄流激奔……这样光,这样色彩,这样地点与建筑,不管是料峭的春晨,凄冷的秋晓,景物虽然随时有变,但如无雨雪的降临,每月末五更头的月亮、白石桥、大野、黄流,总可凑成一幅佳画,渲染飘浮于行旅者的心灵深处,发生出多少样反射的美感。

你说,偏以这“晓月”陪衬这“碧草卢沟”(清刘履芬的《鸥梦词》中有《长亭怨》一阕,起语是:

叹销春间关轮铁,碧草卢沟,短长程接),不是最相称的“妙境”么?

无论你是否身经其地,现在,你对于这名标历史的胜迹,大约不止于“发思古之幽情”罢?

其实,即以思古而论也尽够你深思咏叹,有无穷的兴趣!

何况,血痕染过那些石狮的鬈鬣,白骨在桥上的轮迹里腐化,漠漠风沙,呜咽河流,自然会造成一篇悲壮的史诗。

就是万古长存的“晓月”也必定对你惨笑,对你冷觑,不是昔日的温柔幽丽,只引动你的“清念”。

桥下的黄流,日夜呜咽,泛挹着青空的灏气,伴守着沉默的郊野……

他们都等待着有明光大来与洪涛冲荡的一日——那一日的清晓。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起笔引用清人的诗句,奠定了全文悲戚、愤懑的感情基调。

B.历史上,国内的民族矛盾与战争并不能阻断中华文明的沿传与发展。

C.以“晓月”状卢沟桥之美,是因其呈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妙境。

D.金人用石料造桥,并建东西廊以便旅客;乾隆年间两次重修添增胜景。

E.卢沟桥可使人“发思古之幽情”,更能让炎黄子孙不忘国耻,同仇敌忾。

19.请阐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

(3分)

血痕染过那些石狮的鬈鬣,白骨在桥上的轮迹里腐化,漠漠风沙,呜咽河流,自然会造成一篇悲壮的史诗。

20.为什么说京都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极富诗意?

(4分)

21.概括作者写《卢沟晓月》的目的。

(3分)

22.卢沟晓月是京都胜景,它不仅具有非同寻常的妙境,而且牵人情思。

请结合自我体验,再举京城其他一处胜景,描写它的独特景致,并抒发自我独特感触。

不少于200字。

(12分)

七、本大题共1小题,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12月3日,网络上铺天盖地都是“老外北京街头扶中国大妈被讹”的配图新闻。

图片中的老外衣服被撕烂,表情很无辜。

网民对“中国大妈”的讹人行为纷纷谴责。

然而下午事情就发生了180度的大逆转,据目击者证实,该大妈的确被老外撞倒,而且一段现场视频显示,老外撞人后还不断地用流利的中文骂人,而后警方也证实了这一情况属实。

“洋雷锋”瞬间变成“洋流氓”,网民对外国男子的“表演”纷纷嗤之以鼻。

第二天图片拍摄者公开道歉,称发生车祸的当时自己并未真实地看见双方如何碰撞。

网民直呼拍摄者、媒体太不靠谱。

从骂“大妈”到骂“老外”再到骂“媒体”,我们是否也该反思,被撞倒的除了大妈,还有什么?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考号姓名班级

月考练习答卷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1分。

  10.(6分,每小题3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

(5分)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

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7分。

阅读这首词,完成12、13题。

(共7分)

12.(3分)

13.(4分)

14.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5道)(10分)

①,。

②,。

3,。

4,。

5,。

6,。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每小题3分)

15.

16.

17.

六、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2题。

18.(4分)()()

19.(3分)

20.(4分)

21.(3分)

22.(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