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区域站可研分析报告.docx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区域站可研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区域站可研分析报告.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区域站可研分析报告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区域站沧源县站建设
可
研
分
析
报
告
项目名称: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区域站沧源县站建设
主管部门:
云南省沧源县农业局
建设地点:
云南省沧源县勐董镇忙那村
二〇一二年十月
第一章 项目摘要
1.1项目名称: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区域站
沧源站建设
1.2建设单位:
沧源县植保植检站
1.3建设地点:
沧源县勐董镇忙那村
1.4建设年限:
2007-2008年
1.5建设规模
新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区域站沧源站,占地15亩。
其中:
建设征地5亩,租用土地10亩(30年),征地、租地费由县政府解决。
1.5.1土建工程:
新建病虫害实验检验用房1000㎡;应急防治药品及药械仓库500㎡。
1.5.2田间工程:
新建标准农作物病虫观测场10亩,其中:
日光温室2个1600㎡;养虫网室50㎡,工具房60㎡;农田灌溉水源一座40000m3,田间沟渠500m3,室内外田间道路1300㎡,田间电力设施0.6km,生物围栏1000m。
水稻病虫观测田1.5亩、玉米病虫观测田1.5亩、小麦病虫观测田1.5亩、茶叶病虫观测田1.5亩、甘蔗病虫观测田1.5亩、标准试验田1.5亩。
1.5.3配套仪器设备:
完善测报设备、网络传输系统、可视化电视预报设备、应急防治、植物检疫、农残检测、专用设备等各种设备共计23项。
1.5.4布设系统监测点10个,宏观调查点20个,组建应急防治专业队2个。
1.6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估算398万元,其中:
土建工程投资180万元,田间工程标准病虫观测场投资66.8万元,仪器设备及专用设备投资134.5万元,工程建设其它费用16.7万元。
1.7运行费用来源: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和控制区域站沧源站建成后,县政府每年划拨财政预算资金15万元,作为预警与控制网络维护、实验用品、水电费用、植保器械维修等运行经费。
1.8效益评价
项目建成后,投资效益全县病虫监测覆盖面积将达到63万亩/年,病虫监测覆盖种类15种/年,农作物病虫害预报次数15次/年,农作物病虫害有效控制面积60万亩/年,农作物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农药使用量减少10~30%,农药检测能力5000份、批/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控面积6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33万亩,经济作物30万亩。
病虫害防治比建设前挽回粮食损失折币990万元,经济作物可挽回损失2100万元,减少农药施用1次,节约防治成本110万元,合计可产生经济效益3200万元。
除去项目建设费用398万元和运行费15万元,纯经济效益2787万元。
按照全县13.6万农业人口计算,每年农业人口可实现人均增收204.9元的目标。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背景
沧源县是边疆山区农业县,2005年被列为国债项目农村能源沼气池建设项目县,同年列为云南省甘蔗良种示范基地县,今年被临沧市列为以木薯、甘薯、马铃薯为主的生物能源开发示范县,是云南省水稻生物多样性栽培控制稻瘟病技术示范区,是爱德项目、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退耕还林、粮食自给工程、兴边富民工程和世行贷款项目县。
沧源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对促进边疆政治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沧源佤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地处云贵高原西南边缘,云南省西南部,中缅边界中段,位于东经98°52′至99°43′,北纬23°04′至23°30′之间,北与耿马相连,东北与双江县隔江相望,东南和西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7.083公里,199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二级口岸,有32条大小通道直往缅甸,是云南省通往缅甸和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门户之一。
县内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总的以中山河谷为主,最高海拔2605m,最低海拔460m,年均温17.4℃,年降雨量1700mm,年均日照1877h,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
全县土地面积为2445km2,辖6乡4镇93个行政村和一个国营勐省农场,有面积为40.3万亩的国家级南滚河自然保护区,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被益为动植物王国,生物基因库。
全县有耕地面积45.7万亩,其中水田9.2万亩,旱地36.5万亩。
粮油作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陆稻、小麦、油菜和豆类,2006年种植水稻8.83万亩,玉米11.6万亩,陆稻3万亩,小麦0.84万亩,油菜0.6万亩。
经济作物主要种植橡胶、甘蔗、茶叶、核桃、木薯和蔬菜等。
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巩固做强做大糖、茶、胶骨干产业,2006年实现新建高优蔗园3.2万亩,累计建成8.95万亩;建成高优生态茶园0.54万亩,累计建成茶园9.5万亩;新植橡胶1.8万亩,累计8.26万亩;新植核桃2.66万亩,累计5.4万亩,种植薯类1.36万亩。
全县初具东茶、中糖、西胶的区域经济格局。
全县总人口17万,其中农业人口13.6万人,少数民族占93.4%,佤族占85.1%,是一个以佤族为主体,傣、彝、拉祜、汉等26种民族杂居的边疆山区农业县。
据2006年末统计,全县粮食总产量5175.5万㎏,全县生产总值7532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5906万元,财政收入528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3137万元,边贸进出口总额15696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31万元,农民人均口粮377kg,农民人均纯收入1192元。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1项目建设是粮食安全生产的必然要求
沧源县常年大小春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2万亩,其中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陆稻三大作物常年种植面积为23.2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2.5%。
全县粮经作物病虫草鼠发生面积44.9万亩次,防治面积39.57万亩次,防治占发生面积的88.2%,挽回粮食损失758.9万公斤,挽回损失率2.8%,实际损失390.3万公斤,损失率3.5%。
困扰全县农业生产的主要病虫草鼠有20多种,稻谷(水稻和陆稻)上主要有:
稻瘟病、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稻曲病、稻飞虱、稻瘿蚊、稻叶蝉、稻螟虫、粘虫;玉米上有:
玉米灰斑病、大小斑病、锈病、蚜虫、螟虫;小麦上有:
小麦锈病(条、叶、杆)、白粉病、蚜虫。
甘蔗上主要有:
绵蚜、金龟子、黑穗病、螟虫等。
茶叶上主要是小绿叶蝉、咖啡小爪螨;橡胶上主要是蚧壳虫、白粉病;农田害鼠主要有大足鼠、黄胸鼠和小家鼠;已查明的外来有害生物主要有:
福寿螺、斑潜蝇、芒果象甲、非洲大蜗牛、紫茎泽兰、飞机草、水花生、水稻白叶枯病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兔丝子属植物、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等11种。
杂草种类较多,以禾本科、沙草科、菊科的为害为主。
实现沧源县粮经作物的稳步健康发展,科技是关键,而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预警与控制是保障。
水稻、玉米、陆稻是沧源县17万人口的主要食粮,玉米是养殖业的重要饲料和酿酒业的主要原料,建设优良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拥有先进的、现代化的预警与控制工作条件,建立一支业务优良、反应迅速的专业队伍,是我县农业抗灾减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
粮食生产的安全性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决定着全县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只有解决好粮食的稳定发展,才能促进沧源县的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是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持续控制的关键,科学可靠的预警资料是领导防治病、虫、草、鼠决策和技术人员指导防治的重要依据。
多年来,我县植保站根据部标和省试行调查办法开展病、虫、草、鼠预测预报,并及时向社会发布,得到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重视,及时组织防治,特别是对危害性大的病虫如稻飞虱、稻瘟病等进行统一联防,有效的控制了病、虫、草、鼠的发生和为害,为沧源县农业连续增产增收、连年上新台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然而也存在因防治技术的不到位,防治后仍损失10%左右的问题,降低损失是植保工作者较长时间内为之奋斗的目标。
我县植保站常年发布粮经作物病、虫、草、鼠害预测预报12~15期,主要通过病虫简报、报刊登载、广播电视报导、沧源县农业信息网、黑板报等形式向社会发布。
经过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已建立主要病虫害预警(专家)系统,为未来现代化的预警系统提供了基础保障,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将极大推动我县农业的发展。
2.2.1.2项目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沧源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特别是“十五”期间,我县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为加快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县委领导班子结合沧源的实际,提出了“矿电结合打基础,农林产业搞突破,文化旅游强后劲,社会稳定求和谐,着力实施‘农业稳县、工业立县、旅游强县、文化名县,开放活县、人才兴县’六大战略,重点培育矿电、核桃、茶叶、橡胶、蔗糖、竹木、建材、文化旅游、生物能源十大产业”。
甘蔗、茶叶、橡胶、核桃、木薯五大特色产业的发展,使我县的农业逐步走向规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并涌现出一大批带动全县农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新型现代化农业格局初步形成。
糖、茶、胶、蔬菜、药材等产业,正成为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我县生产的“沧”牌白砂糖和食用酒精连续多年获国家轻工业部蔗糖业质量检测中心颁发的“产品质量优良奖”荣誉证书,产品远销陕西、河南、山东等省外,质量上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厚爱和好评。
我县生产的无公害茶叶远销俄罗斯、日本、广西、广东等国际国内市场。
粮食、蔬菜天天销往邻国的缅甸,缅甸是我县粮菜、良种和农业技术的重要出口地,因此,项目建设不仅是发展我县农林产业的必然要求和保障,也是充分发挥边境区位优势,促进双边经贸发展的有利途径。
沧源县甘蔗、茶叶、橡胶、木薯、蔬菜等经济作物常年种植35万多亩,病虫常年发生面积60多万亩次,防治面积70多万亩次。
病虫害发生危害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有害生物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产业的持续稳步发展。
全县主要产业发展情况如下:
(1)蔗糖产业。
2006年,全县加大了甘蔗新品种、新技术和下田蔗的推广力度,加强了水浇地蔗的配套工程建设。
2005/2006榨季,实际砍蔗面积6.776万亩,实现农业产量24万吨,较上一榨季增2.9万吨,农业产值达4341.6万元,较上一榨季增1308.897万元。
工业入榨量为20.5万吨,较上一榨季增2.4万吨,实现蔗糖工业总产值12024.2万元,税收1290万元,增642万元。
2006/2007年榨季,面积达8.949万亩,农业总量达31万吨,比上一榨季增7万吨,增长2.9%。
(2)茶叶产业。
2006年,全县茶叶面积累计达9.6万亩,新建高优生态茶园0.535万亩,累计建成高优生态茶园3.978万亩,茶叶可采摘面积达6.3191万亩,毛茶产量2016.1吨。
农民实现茶叶收入2115.1万元,比上年增720.6万元,增51.6%。
(3)橡胶产业。
全县橡胶总面积9.2154万亩,2006年新植面积1.8225万亩,占计划的91.1%,开割面积0.93万亩,现有4个加工厂,实现橡胶总产量544吨;总产值873万元。
(4)新兴特色产业。
全县核桃、木薯、冬早蔬菜、亚麻、生物药材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一是试种烤烟726亩获得成功,实现总产值68.22万元。
二是种植木薯1.4万亩,收获木薯干片总产量1.2万吨,实现总收入1030万元。
三是泡核桃种植面积累计达5.4万亩,其中:
挂果面积0.23万亩,当年新植面积0.96万亩。
四是小区域经济种植面积达3.1万亩,其中:
香红辣0.35万亩,香红蒜0.1万亩,小饭豆0.3万亩,花生0.3万亩,土烟0.35万亩,芝麻、苏子等其他经济作物1.03万亩,全县小区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值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5)优质稻。
2006年种植了以勐来崖画谷为主的本地香谷、老鼠牙等颇具地方特色的本地优质稻4万多亩,平均单产460多公斤,大米的市场售价为每公斤4元,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沧源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成绩,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拓宽了路子。
但是,因为种植结构日趋复杂,连作、重茬突出,农作物终年有收有种,为有害生物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县有害生物种类多,危害程度重,有害生物抗药性强,再猖獗危害现象时有发生,防治难度逐年加大,防治次数多,防治成本有增无减,给我县植保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科学规范、充实完善预警工作基础条件、技术条件,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能力的效果,已成为沧源县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支柱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2.2.1.3项目建设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基础。
农产品安全生产是今后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面对加入WTO,全球消费观念及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不断完善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特别是农药残留问题更引人关注。
由于我县现阶段预警与控制工作的基础条件薄弱,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的精度低及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治技术措施的实施效果,造成农户重复施药,加大用药量等不科学使用农药行为,导致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严重,因此,科学的预警和控制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2.2.1.4项目建设是强化植保工作的实际需要
农业植保是我县实现粮食安全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性工作。
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植保工作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工作一直依靠常规田间调查监测,缺乏规范标准的病虫观测场和完善的综合检验检测室,收集的有关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信息资料不完备;依靠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缺少科学性和时效性;落后的试验条件已经不适应农残监测、重大疫情监测和重大病虫害控制工作。
项目建设可促进我县植保技术工作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有效贯彻落实植保方针,加快植保植检事业的发展进程。
有准备地面对农业生产发展中面临新的有害生物入侵,技术性非关税贸易壁垒等新问题,充分发挥植保工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因此项目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2.2.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2.2.1有一支高素质的植保队伍。
63年开始,我县就从云南农大分进了植保大专生,就开始了全县的植保工作,70年代,针对迁飞性粘虫的暴发成灾还在糯良乡粘虫常发的老窝子做过草把、糖盆诱测和成虫标记放飞的监测和试验。
到目前为止,由于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和县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我县的植保工作得到长足发展,现已建成县、镇(乡)植保病虫测报网点10个,构成了全县主要农业有害生物的常规田间监测网络,同时建有由植保站调配使用,由农民管理的一支应急防治有害生物机防专业队,全县有机动喷雾器10台,农民机手30人,初步具备了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队伍。
1996年以来,在农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具备了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防治问题的实际能力。
我县植保站主持和参与完成的植保研究推广项目,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和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表彰共计18项,为实施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县乡农业系统共有农业科技人员110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农艺师15人,助理农艺师和技术员92人,其它人员2人,科技人员占总在编人员的98%以上,构成了完整的支撑项目建设的科技人员队伍,具备较强解决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问题的实际能力。
2.2.2积累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资料,并掌握了一定的有害生物预警控制技术。
1980年至1982年,在省市植保站的帮助支持下,沧源县植保植检站,抽调植保技术骨干,组织完成全县范围内农业有害生物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普查工作,并绘制有害生物区域分布图,依据病虫分布图及田间监测资料指导全县的病、虫、草、鼠害防治工作,1996年以来,又先后组织在粮食、甘蔗、茶叶、小麦、蔬菜等主要作物上有害生物为害调查及外来有害生物的普查工作,同时开展对本地发生的主要农业有害生物进行田间发生情况监测,并发布预报,针对我县有害生物的为害特点,开展粘虫、螟虫、飞虱、斑潜蝇、稻纵卷叶螟、水稻纹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稻瘟病、小麦锈病、白粉病等主要病虫害的田间消长规律的研究与防治,积累了30多年的病虫测报资料,并建立了测报模式,掌握当地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植保机防队的建设,对突发性的有害生物有应急防治的能力。
2.2.3具备一定的监测和试验条件
目前已经具备病虫资料传输网络、农残检测设备、重大病虫控制指挥系统以及重大病虫扑灭应急防治专业队。
通过项目建设,将进一步加强监测和重大病虫扑灭能力,提高预警和控制决策水平。
第三章 前景分析及预测
3.1预警与控制发展现状与前景
3.1.1预警与控制发展现状
沧源县植保工作始创于60年代,在70年代就建有植保组,至今已取得独立的法人资格,并设有常规的病虫害系统监测点及检验室、标本室等。
现在职在编人员10人,全部为科技人员。
乡镇农业综合站植保工作力量较强,10个乡镇每个乡镇有2个以上的专职植保技术人员,每个村委会有1个植保辅导员,全县共有植保人员40人,乡镇有2个农民植保机防队,县与乡镇、村相互信息传输,主要以电话、传真为主,通讯设备齐全,部份实现宽带网络连接。
植保技术紧紧围绕政府各个时期的农业生产目标,努力做好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工作。
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在做好粮食、甘蔗、茶叶、橡胶等主要作物有害生物监测和大面积综合防治指导的基础上,加大了对蔬菜、木薯、亚麻等新兴产业有害生物发生监测及防治技术的研究,指导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
今年元月份开始,建立了以蔬菜为主的农残检测实验室,并送出去培训检测人员,现在已正式开展工作,已检测样本448份,检测工作基本覆盖县城两个农贸市场及农作物品种的大宗样品,对全县蔬菜农药残留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对抓好食品安全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农药监督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服务能力,加大监督力度,杜绝假冒伪劣、过期不合格农药,农药管理取得了较大的进步,经营摊点实行三证一照(即经营人员的上岗证、农药经营资格认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的管理,农药市场基本步入正轨,规范化经营受到农民的好评,保障了农业安全生产稳步发展的格局。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全县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的基础体系已构成。
3.1.2预警与控制发展的前景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稳定粮食生产,巩固甘蔗、茶叶、橡胶、核桃、木薯支柱产业,积极发展蔬菜、亚麻等产业,植物种苗、产品的调入调出将更加频繁,数量也将日渐增加。
植物新产品的广泛引进,将使农业生态体系更为复杂,会出现一些新的病虫草鼠害,或改变原有的病虫草鼠发生规律,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工作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特别是全球兴起安全农产品生产后,植保站承担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的监测和预警、农药行政监督管理、植物检疫、农药安全使用技术推广、抗药性监测、病虫草鼠害综合控制技术的试验推广、农药质量和残留检测等工作,将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依托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建设,将为农业减灾作出巨大贡献。
第四章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
4.1人员基本情况
沧源县植保工作始创于60年代初,在沧源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下设一个组,1989年成立沧源县植保植检站,为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隶属于沧源县农业局,承担着沧源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预测预报、综合防治,植保新技术推广、新农药试验示范、植物检疫以及农药行政管理、食品安全等工作。
沧源县植保植检站现有职工10人,大专以上7人,中专3人,其中:
高级农艺师1人,农艺师5人,助理农艺师4人,有承担项目的能力。
全县10个乡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有专门从事植保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20人,分别负责各乡镇的病虫草鼠害的田间调查,观测及信息反馈。
4.2固定资产情况
沧源县植保植检站现有办公室2间,合计50平方米、联想台式电脑2台、文件柜2个、办公桌10套、农药残留速测仪1套、实验用品以及设备1套、图书资料书籍156册、显微镜和解剖镜6台、相机1台,总计固定资产价值20.28万元。
单位现有独立的办公用房,保障了植保服务网络健康发展。
沧源县植保植检站现有固定资产情况
内 容
单 位
数 量
单价(元)
合计(万元)
联想台式电脑
台
2
6400
1.0
农药残留速测仪
套
1
40000
5.0
文件柜
个
2
1500
0.3
办公桌
套
10
1380
1.38
会议桌
套
1
25000
2.5
显微镜、解剖镜
台
6
1500
.0.9
像机
台
1
2000
0.2
办公室
平方米
50
1200
6.0
资料书籍
册
156
0.2
实验用品及设备
套
1
0.8
其它(房产、土地等)
2.0
合计
20.28
4.3业务能力
我县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监测部分分系统微观监测和宏观调查。
粘虫、螟虫、飞虱、斑潜蝇、稻瘟病、纹枯病、十字花科根肿病、甘蔗金龟子、二点螟等重大病虫列为系统观测点,其它列为宏观预测预报。
其中,粘虫、飞虱、螟虫历史资料积累了30多年,并建立有飞虱、螟虫、粘虫预报模式。
六十年代以来沧源县植保植检站测报资料积累情况
病虫名称
资料积累起止年限(年)
资料使用情况
粘虫
1970-2007
作趋势分析,制定防治策略。
螟虫
1966-2007
作趋势分析,制定防治策略。
飞虱
1982-2007
作趋势分析,制定防治策略。
斑潜蝇
1996-2007
作趋势分析,制定防治策略。
稻瘟病
1970-2007
作趋势分析,制定防治策略。
水稻纹枯病
1985-2007
作趋势分析,制定防治策略。
小麦锈病
1985-2007
作趋势分析,制定防治策略。
玉米灰斑病
2006-2007
作趋势分析,制定防治预案
十字花科根肿病
2003-2007
作趋势分析,制定防治策略。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植保技术的普及,植保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对全县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规律有较全面的了解,能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相关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措施,主持和协作完成了省农业厅、农科院、农大等攻关、推广的项目,植保站人员获科技成果奖个人或集体先后18项。
其中,地厅级12项,县级6项。
在国内农业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
沧源县植保植检站单位和个人获奖情况
序号
项目名称
年份(年)
获 奖
等 级
授奖单位
1
万亩再生稻示范样板获增产
1989
三 等
省农业厅
2
沧源县应用综合技术粮油蔗连续八年丰收
1994
省级丰收奖
省农业厅
3
沧源县10万亩水稻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
1995
三等
省农业厅
4
防治稻飞虱67.3万亩,挽回稻谷损失7131吨
1997
三等
省农业厅
5
稻飞虱测报与防治成效显著
2000
二等
沧源县人民政府
6
水稻品种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理论与技术
2001
一等
云南农业大学
7
水稻品种多样性混栽试验示范成效显著
2002
二等
沧源县人民政府
8
农田大足鼠的发生消涨规律与灭鼠对策
2002
三等
临沧市科协
9
阿佤山区陆稻地杂草发生现状与综合治理措施
2004
三等
临沧市科协
10
反季大棚西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初探
2006
二等
临沧市科协
11
开发冬季马铃薯,为民增收找路子
2001
二等
沧源县人民政府
12
万亩旱粮夺丰收
2000
二等
沧源县人民政府
13
高优蔗园建设优秀工作者
2003
沧源县人民政府
14
全县大小春农作物病虫草害普查
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