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05分析句子的作用.docx
《中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05分析句子的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05分析句子的作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05分析句子的作用
母题5:
赏析句子
【母题来源】2014沈阳14~20题23分【母题原题】
阅读选文,完成1~7题。
雨夜的灯光
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
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②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
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
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
“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
③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
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④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
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
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
“回家!
”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
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⑤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
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
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⑥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
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
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
“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
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
”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
⑦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⑧“你们去哪儿呀?
”光亮后面的人影问。
“陈坊。
”父亲应声答道。
“你儿子多大了?
”那人又问。
“八岁。
”父亲答。
⑨“我送送你们吧!
”
⑩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⑪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⑫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
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
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
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⑬“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
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
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
”他边走边说。
⑭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
“爸,我脚疼,走不动了!
”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
“就快到了!
”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
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
“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
”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
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
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⑮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
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
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⑯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选自《轻悦读丛书》,有删改)
3.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试题解析】
1.指山林的夜十分安静。
2.指我内心的平静安详。
【解题技巧】
【方法指导】
理解赏析句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艺术手法上看表达效果。
如运用修辞手法、对比映衬、情景交融等来升华深化,象征寓意等。
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各种表达方式,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着手:
1.修辞角度。
【见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①修辞类型+②本类型的作用+③被修饰事物的特点+④反映人物怎样的性格或者作者的心情
2.从字词角度
①选择动/形/副词+②解释词在文中的含义+③表现事物或人物的特点(字词对它的作用最重要,必须答)+④作者的情感。
品句含义转化为品关键词含义化难为易
例如:
题目:
比较原句与改句,你认为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简要说明理由。
(4分)
原句:
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
多少鲜泽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瞳仁里被硬硬撕掉,被生生撒消?
多少诗词风景成为了遥远的绝版?
改句:
多少珍贵的动植物、鲜泽的生态活页以及诗词风景都逐渐消失了。
参考答案:
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①“硬硬撕掉、生生撤消”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古典场景被毁灭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内心的悲痛之情。
②运用贴切的比喻,形象描述了各种古典场景流失的惨状,令人触目惊心。
③运用反问句式,情感更加强烈,提醒人们去深刻思考与反省;
④运用排比句式,罗列各种流失的古典场景,更具震撼力;
3.表现手法角度。
【见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4.表达方式角度。
是描写,就分析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是议论,就分析其蕴含的哲理;是抒情,就剖析其抒发的感情;是描写就分析其创设的意境等。
【常见表达方式及作用】
答题格式:
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了(写出、抒发或交代)……。
5.描写方法角度。
【相关知识见“文体知识梳理”小说2.小说三要素】
答题格式运用了……的描写手法,……(作用),形象地(表现了)……。
6.句式角度。
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
陈述句语气平缓,不温不火;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设问句、反问句加重语气;感叹句抒情强烈;排比句层层深入,气势磅礴。
品味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答题格式:
这是个……句子,……(作用),表达了……。
二.从结构上看作用。
处在文章不同位置的句子,其作用不同,一般情况下:
①统领句起总起下文的作用,结论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②过渡句起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的作用;③结尾句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
三.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
紧扣文章主旨、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
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揭示文章主旨,因此应在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旨对表达作者感悟和的句子进行拓展,明确表述所透露的意思。
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那就可以从它带给你启迪的角度品味。
一.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
把xxx比作为x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xxx特点,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表达了人物xxx心情。
2.比拟:
把xxx拟作为x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xxx特点, 表达了人物xxx心情。
3.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
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
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二常见表现手法及作用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
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三.表达方式
1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2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
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3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4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四.描写的作用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
【变式提问】
(2014本溪19题)赏析选文⑧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比喻修辞)
(2014铁岭18题)请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比喻、拟人修辞)
(2014阜新11题)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比喻、夸张修辞)
(2014葫芦岛21题)简要分析选文第③段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比喻、排比修辞)
(2014大连19题)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对比、铺垫)
【母题1】
井眼
李丹崖
①村庄里的那眼井是谁打下的,恐怕到现在也没有人能够说得清。
②人们只知道用一根绳子拴着铁皮桶、木桶、塑料桶、陶罐等容器扔进老井的心窝,然后,掏出一泓清冽的井水来,明亮一片,闪着天宇上方投下来的粼光。
③皖北平原很少有石头,即便是有,也多给用在了大件器物身上,比如石磙、石磨、碾子等,还有,就是做成了井台,井台上一根根绳索的印记刻下了时光的痕迹,不知道有多少代人从老井里取水烧饭,填饱肚子,一代代繁衍生息下去。
④从远古到现今,一点点梳理村庄的印记,斯人远去,老井却留了下来,且愈发深邃清幽。
⑤乡下人每天拜会最多的乡村器物应该就是井了,淘米洗菜要去,洗衣冲澡要去,灌园浇菜要去,渴了要去,饿了要去,脏了要去,甚至就连衣冠不整了,不想去照镜子,也要去,探头看一眼老井,里面藏着的那面“水镜子”会让你全然探看自己的容貌衣冠。
⑥小时候,父母最怕的就是我们去井台,尤其怕我们伸着脖子朝里望,唯恐我们一不小心掉下去。
但是,禁不住好奇心的驱使,我们总喜欢趴在井台上朝里望,那蓝蓝的天宇,雪白的云朵,统统都能在井水里看到,什么物体经由井水一照,都变得色泽鲜艳、容颜洞明。
难怪,就连村里的二憨子也喜欢趴在井台上望,他说,那里有他的爹娘。
二憨子的爹娘走得早,全靠哥哥把他拉扯大,二憨子问哥哥,爹娘去了哪里,哥哥告诉他,去了天上。
二憨子的眼睛不好,看不到天上的模样,但二憨子可以看到井水,通过井水,他看到了天空,也看到了飞鸟,甚至还看到了爹娘各坐在一只鸟背上,自由自在地飞。
二憨子每每趴在井台上看的时候,乐呵呵地笑,像个孩子。
⑦其实,村子里的人都和二憨子一样,那口井就是我们的爹娘,濡养我们,陪伴我们走过风花雪月,流年四季。
⑧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了压水井,这种开口极小、出水极其方便的取水工具。
唯一的遗憾是,透过压水井看不到别样的天空,更看不到飞鸟。
二憨子才不喜欢压水井,他还是喜欢去井台上趴着看。
⑨有了压水井,人们并没有忘记老井。
因为,压水井跑水的时候,还是要到老井里打上一桶水来做引水。
说也奇怪,压水井里的水总有一股铁锈的味道,完全不如老井里的水清冽甘甜。
所以,上了年纪的人还总是喜欢到老井前去打水。
后来,为了照顾这些老年人,有人在井台上架上了辘轳,取水就方便多了,也为老井增添了几许趣味,辘轳转动,老者取水,相比较压水井压水时近乎咳嗽的声音,要美妙得多。
⑩老井有灵,据村里的老辈人说,早些年,遇到了旱灾,河沟都干涸见底,唯独老井不枯,反倒涨了几分水。
老子说,上善若水。
其实,据说老子出生的时候,九龙井吐水,给他洗澡,所以,与其说上善若水,不如说“上善若井水”。
⑪还有一些老年人喜欢说,老井是坐地而成的缸,当年,女娲娘娘捏泥人的时候用的水,就是从缸里取的,后来,缸下陷,变成了老井,每个村落里都有了不枯的泉眼。
⑫是的,泉眼。
老井可不就是村庄的明眸,它目睹着村庄的变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也帮着村庄里的人洗去岁月的尘埃,洗去浮华,洗去伤痛,照见一个清晰的明天,一副喜悦的容颜。
⑬所以,就连村庄里的鸟雀也喜欢到井台上去站站。
弯腰饮两口人们落在井台上的水,望一望井水里的一角天宇,也望一望自己,时不时得意地叫上几声,村庄也在这样的静谧里睡去,又醒来。
井台上的青苔绿了,黄了,井台上的辘轳停了,又被风吹转了,咿咿呀呀,像村庄里孩子的私语。
⑭老井有魂。
它是来自地心的窗口,爱幻想的我曾经一度怀疑老井是地心用来和天空通话的工具,也是用来与天空联络的一眼秋波,不信,有风无风的时候,你去看老井,都是波光粼粼的,脉脉含情。
⑮很佩服来自村庄里的那些人,时至今日,他们还喜欢在“井”字前面加上一个“眼”字——一眼井。
⑯他们也认同,老井是村庄深陷的眼睛。
4.请结合具体语境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进行简要赏析。
(4分)
(1)人们只知道用一根绳子拴着铁皮桶、木桶、塑料桶、陶罐等容器扔进老井的心窝,然后,掏出一泓清冽的井水来,明亮一片,闪着天宇上方投下来的粼光。
掏,原意指用手击打,在句子中与前面的“心窝”相照应,组成固定短语“掏心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井水在人们心中的珍贵,以及人们对老井的深厚感情,作者对老井的喜爱。
(2)辘轳转动,老者取水,相比较压水井压水时近乎咳嗽的声音,要美妙得多。
咳嗽,原意指喉部或气管的黏膜受到刺激时的身体反应,在文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压水井拟作成一个生病的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压水井的排斥,体现出相较于压水井,人们更喜欢老井。
5.请结合上下文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段画线句子。
(3分)
老井可不就是村庄的明眸,它目睹着村庄的变迁,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也帮着村庄里的人洗去岁月的尘埃,洗去浮华,洗去伤痛,照见一个清晰的明天,一副喜悦的容颜。
【母题2】
最年轻的一天
张丽钧
①母亲总鼓励我穿红戴绿。
她曾饶有兴味地指着一件让我看看都觉得怪不好意思的衣服鼓动我说:
“买下来吧!
你穿上准好看!
”她的声音是那么大,手指坚定不移地指向那件衣服。
一时间,我觉得整个商场的人都把惊讶的目光投向了我们。
我怀着比在大庭广众之下穿上了那件极不适合我的艳服还要羞辱的心,拖着母亲快速离开,然后有些气恼地对她说:
“我都多大了!
那么艳的衣服,我怎么能穿得出去?
”可是母亲却不以为然。
她高声教训我道:
“今天,就是你从今往后最后最年轻的一天。
你再也过不着昨天了。
明天的你就比今天老了,后天呢,你又比明天老了——你还不赶紧趁着最年轻的一天穿点儿漂亮衣裳!
”
②从今往后最年轻的一天?
好奇怪的说法啊!
但仔细想想,可不是嘛,每个人都在过着他(她)从今往后最年轻的一天。
昨天比今天光鲜,只是昨天已然逝去。
那些花一般的笑影,跌进时光流淌的河里,永远不肯再回来照耀我们此时黯淡的心境。
昨天的美丽羁绊着我们的手脚。
恍惚中,竟以为可以等,以为在明天的某一方光影里可以镶嵌进一轮迷失于昨天的太阳……其实,怎么可能呢?
开弓的箭永不可能回头。
而那呼啸着向前的,正是箭一般的光阴啊!
③想起那个名叫胡达·克鲁斯的老太婆,在七十岁的生日宴会上,她突然发现了自己正在享受着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她问自己:
究竟,我还可以再去做点什么呢?
在这样的自问中,她惶恐地发现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很大的空白——她居然未曾尝试过冒险登山!
她于是毅然拖着自己在别人看来已是老朽的身体去亲近高山险峰。
此后的二十五年间,她一直在拼死填补着自己的人生空白,终于,在九十五岁那年,她登上了日本的富士山,打破了攀登富士山的最高年龄纪录。
④我有点怕。
怕自己笨拙的手抓不牢从今往后最年轻的一天。
⑤在这最年轻的一天里,我希望自己微笑着面对镜子里的那个影像,欣赏她,悦纳她,不挑剔她眉宇间岁月的印痕;我希望自己在可以表达爱的日子里,细腻温婉地向所爱的人传达爱的信息,语言动听,动作轻柔;我希望自己永不熄灭攀登灵魂巅峰的热望,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学习根须,静默但热烈地去拥抱那轮看不见的太阳;我希望自己保持孩童般神圣的好奇心,将大自然引为爱侣,永不减损端详一朵花时内心的无比悸动与无限怜惜;我希望自己保持敏感——对善意,对真情,对文字,对艺术,不因阅尽了人间春色就无视春色,爱着,感动着,朝前走。
⑥今天,就是你从今往后最后最年轻的一天。
母亲,感谢你提醒我今天是我最年轻的一天。
我下定决心在这最年轻的一天里穿起艳丽的衣裳,当然,更要以艳丽的心情去做事,去生活。
我要捧给带我来到这世界的人一个艳丽的人生。
1.请简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表达效果。
(3分)
从内容上,通过母亲鼓励我穿红戴绿,突出妈妈年轻的心态,从结构上,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并为“我”思想上的转变和对母亲的感激做铺垫,
2.说说你对选文第①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3分)
今天,就是你从今往后最后最年轻的一天。
这句话是全文的主旨,表达了人只能一天天地老去,谁都不能回到过去,要珍惜当下,不要留有遗憾。
3.为了抓住“最年轻的一天”,作者希望自己怎么样做?
(3分)
作者希望她能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作者希望自己能细腻温婉地向所爱的人传达爱的信息;作者希望自己自己永不熄灭攀登灵魂巅峰的热望;作者希望自己能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作者希望能永葆童心;作者希望自己能对任何美好的事保持敏感。
4.简要赏析选文第⑥中“我要捧给带我来到这世界的人一个艳丽的人生。
”这句话中加点字“捧给”的表达效果。
(3分)
捧给,原意指小心翼翼地用手托起、呵护备至的意思,在文中表现出我对最年轻的一天的珍重,也表达了对带我来到这世界的母亲的感激之情。
【母题3】
红花衣和日记本
残雪
①我们家里小孩多,布票远远不够用,母亲就买回一大匹极便宜的粗麻布给我们做衣服。
衣服做好后,男孩子的全部用染料染成黑色,只有我的那一套没有染。
我记得裤子是紫色的底子上起花朵,上衣是大红底子起小绿叶。
我一点都不喜欢这种色彩搭配,觉得怪扎眼的,难看死了。
可是没有别的衣服,只能穿它们。
我穿着这身衣服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马上就听到了议论。
“乡下人……”女孩们说。
有一个长得像洋娃娃的同学还特地到我跟前来问:
“你怎么穿这种衣服啊?
”我答不出,我的脸发烧,恨不得钻进地里去。
②那一天,大家都不愿和我玩游戏,嫌我土里土气。
不过毕竟是孩子,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她们就忘了这事,又和我玩起来了。
当然,我知道她们当中有几个是从心里瞧不起我的。
想想看,一个瘦小的女孩,脸色苍白,穿着那种母亲用手工赶制的、硬邦邦红彤彤的大花衣,同样硬邦邦的紫色花裤子,那会是什么样子,当然土得掉渣了。
我是不敢同人比穿的,我的最大愿望是不要引起别人的注意。
一来我瘦骨伶仃,穿衣服撑不起;二来我的所有衣服全是便宜布,母亲粗针大线缝制的,上不得台面。
③尽管样子难看,尽管从来出不了风头,尽管老师也因为我的“出身”看我时带着异样的眼神,我却并不消沉。
现在回想起这事来有点怪,或许是我体内超出常人的活力给了我某种自信?
我总是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从来没有一刻消沉过。
荡秋千我能荡得最高,短跑我能跑得最快,作文我能写得最好,算术总是第一。
当然我做这些事也远比别人认真,付出也比别人要多。
④老师让我们每天写日记,交给他批改。
他要求我们每个人买一个正式的日记本,外面有塑料壳的那种。
那时的塑料是很贵的、时髦的东西。
星期六,父亲带我上街去买本子。
我们来到百货店的文具柜,我看中了柜里的好几种,红的、黄的、有花儿的,我激动得一颗心在胸膛里“怦怦”直跳。
可是他叫营业员拿出来翻了翻,又退回去了,说:
“太贵了。
”我大失所望。
后来去了第二家,又看了一通,父母还是说“太贵了”。
这时我已经很不高兴了,但还抱着希望。
第三家是大百货公司,里头什么日记本都有,我看得眼花缭乱。
我觉得那本鹅黄色的、厚厚的最合我意。
我眼巴巴地看父亲和营业员商量了很久,最后,父亲居然叫营业员拿出一个墨绿色的、马粪纸的外壳,然后再要了一个小小的写字本,将那简易写字本往马粪纸的外壳里头一套,说:
“好!
这不就是日记本了吗?
”我站在那儿,眼泪几乎就要夺眶而出!
我脑海里不断地出现同学们那些花花绿绿的塑料壳的日记本,委屈得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⑤于是我就在这个一半马粪纸一半漆布做成外壳的日记本上写日记了。
我的字迹端端正正,我几乎每隔几天就发誓,我要努力锻炼自己,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当老师将全班同学的日记本放在讲台上时,我看见我的墨绿色的小本子缩在那一堆花花绿绿的豪华本里头,那么不起眼,那么让人害臊!
⑥当我长大后,再去看父亲给我买的日记本时,就发现了他深藏的一番苦心。
本子的纸张十分好,根本不是低档货;而墨绿色的外壳更是大方朴素,很有格调,确实比那些塑料壳本好看多了。
我那个时候看不出,是因为我还没修炼到他那个份上吧。
啊,那种压抑,不是于无形中打掉了我身上的轻浮之气吗?
回想这一生,的确从未真正轻浮过,主要还是得益于“老谋深算”的父亲的影响吧。
⑦母亲让我穿难看的红花衣是为了省钱,以维持家庭的收支平衡,父亲给我挑日记本则是于无言中教会我什么是朴素之美。
那一次的委屈刻骨铭心,是不是就因为这,我的小说里头才从来容不得花哨的形容词,也容不得轻浮呢?
(选自《读者》2014年有删改)
1.选文记叙了哪几件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分)
2.第④段划直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3分)
将那简易写字本往马粪纸的外壳里头一套,说:
“好!
这不就是日记本了吗?
”
3.品析文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4分)
(1)我答不“钻”表示穿过、进入,表现了我的羞愧,表达了同学嘲笑我穿花衣时我羞愧难当的心情。
“眼巴巴”,指内心急切地盼望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我内心期望父亲买那漂亮的日记本时急切地心理。
出,我的脸发烧,恨不得钻进地里去。
(2)我眼巴巴地看父亲和营业员商量了很久……
4.欣赏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
(3分)
我看见我的墨绿色的小本子缩在那一堆花花绿绿的豪华本里头,那么不起眼,那么让人害臊!
“我看见我的墨绿色的小本子缩在那一堆花花绿绿的豪华本里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的难堪,并为后文“我”领悟到父亲的用意做铺垫。
5.结合全文,谈谈第⑦段的作用。
(3分)
6.请概括选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我”是一个自信,自强,做事认真,勤奋,无轻浮之气,有朴素之美的人。
7.读完选文,你内心一定有所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