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七 中华文明的曙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7214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0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七 中华文明的曙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七 中华文明的曙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七 中华文明的曙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七 中华文明的曙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七 中华文明的曙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七 中华文明的曙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案.docx

《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七 中华文明的曙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七 中华文明的曙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七 中华文明的曙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案.docx

届二轮复习高考研究课七中华文明的曙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案

高考研究课(七) 中华文明的曙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文明处于一个关键的现代转型期,中华文明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社会,各重要元素近百年来逐步克服外部侵扰和内部矛盾,不断在探索中吸收中西文明要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为实现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理清发展线索]        历史时空、特征要记牢

(一)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1.中共二大宣言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这一宣言对中国革命进程的历史功绩是(  )

A.提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

B.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C.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D.找到了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

解析:

选A 中共二大宣言提出中国的革命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战略步骤,故A项正确;1922年中共二大宣言提出时,中共还未完全摆脱共产国际的影响,故B项错误;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有利于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故C项错误;此时还未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没有结合国情探索出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故D项错误。

2.国民大革命时期,苏联给中共发出指示:

“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在人民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中国无产阶级只能指望自己目前常常是奴隶般的地位有一定的改善。

”苏联对中共的这一指示(  )

A.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战略策略

B.揭示了农民革命的重要意义

C.影响到中共对革命领导权的放弃

D.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团结合作

解析:

选C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苏联给中共发出的指示是党后来出现右倾错误的重要原因而不是战略策略,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农民革命,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现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走向全国政权的党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可以看出苏联的指令实际上是要求中共放弃对革命的领导权,故C项正确;从短时间看苏联的指示确实有利于团结,但是事实上中共的妥协并没有挽救国共两党的分裂,故D项错误。

3.(2018届高三·惠州五校联考)从1931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在鄂豫皖赣闽等地大力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

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  )

A.受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B.试图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C.企图抵制中共农村革命的影响

D.把经济建设的重心放在农村

解析:

选C 南京国民政府在阶级性质方面属于资产阶级政权,不会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故A项错误;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就决定了其是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护者,它不可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1931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正在全面展开,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正是试图抵制中共农村革命的影响,故C项正确;“把经济建设的重心放在农村”属于程度夸大和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4.(2017·全国丙卷)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

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

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解析:

选B 根据材料信息“渡江战役即将发起”“英国军舰擅自闯入”“要求英、美、法……‘迅速撤离’”可知,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是对中国主权的维护和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B项正确。

A、D两项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材料信息并未表明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C项错误,排除。

1.警惕一个易错:

两次国共合作的力量组成的不同

(1)第一次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

(2)第二次包括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团体及海外华侨中的所有抗日力量,更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

2.深化一个认知:

影响国共两党关系演变的因素

(1)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

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代表工农群众利益。

阶级性质的不同是导致国共两党关系恶化,双方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当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时,两党关系就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3)国际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的影响。

有利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不利的国际政治形势和国际环境会加速国共两党关系的破裂。

(二)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1.(2017·杭州模拟)《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记载:

“1928年,国民政府修改了过去的单一税率,改为十二级税率,最高关税为50%;后又改为十四级税率,最高关税增至80%。

”这在一定程度上(  )

A.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B.维护了国际国内市场的稳定

C.保护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关税自主运动的开展

解析:

选C 关税提高会对对外贸易和商品进口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故A项错误;关税提高有可能限制国际贸易的发展,故B项错误;关税提高可以使进口商品在国内市场的价格优势减弱,从而保护了民族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对关税自主运动的影响,故D项错误。

2.1936年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期间,国民政府针对长江部分航道堵塞情况严重的问题,花大力气对长江航道进行了疏理,炸毁了威胁船只的暗礁,清理了淤积的河床,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

以上举措(  )

A.加速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适应了全面抗战需要

C.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

D.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

解析:

选A 1936年国民政府对长江航道进行了疏理,扩大了长江的航运量,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交通的改善,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全面抗战是在1937年,故B项错误;抵制了列强的经济扩张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强化了经济统制政策是在全面抗战时期,且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3.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

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其影响是(  )

A.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加强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C.为坚持抗战提供经济支撑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解析:

选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1936年国民政府号召组织,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为发展国民经济,促进国民收入的群众性的战前经济动员运动,故A项错误;1938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实行战时体制,虽然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但是服务于抗战是国民政府的主要目的,故C项正确,B、D两项排除。

4.1946年,上海5家印钞厂同时开工印制法币,仍不敷用。

1947年11月,中央银行只好把印好的50元、100元券注销,因为上市的万元券已嫌面额过小了。

上述现象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包括(  )

A.使民众生活日益陷入困境

B.导致官僚资本的不断萎缩

C.加剧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危机

D.给民族工业发展带来极大困难

解析:

选B 题干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货币大幅贬值,物价疯长,加剧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危机,民族工业遭到巨大打击,人民群众的生活日益窘迫,A、C、D三项正确,均不合题意。

解放战争时期,官僚资本急剧膨胀,B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1.把握一条线索: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各种经济成分的发展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同时,官僚资本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垄断,中国共产党则根据社会矛盾的变化调整了土地政策。

2.深化一个认知:

二战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1)战时:

抗战爆发后,不少民族资本家出于爱国热情和使企业免遭日本的掠夺,历尽艰险迁往内地,并尽快恢复生产,对大后方经济发展,对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厂矿,或被日本毁灭,或被日军以“委托经营”“军管理”“租赁”等形式吞并。

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出于抗战的需要,实施战时体制,强化经济的全面统制,加强工业垄断和商业专卖,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和民族资本的萎缩,到1941年,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

(2)战后:

美国的经济掠夺。

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等特权。

之后,美国大量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排挤了国货,有人称这一条约为“新二十一条”。

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

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三)思想上——近代后期思想领域的新成果

1.卢梭认为:

“允许个人保有财产,保存私有制,但是要防止财产走向极端,不能让它超过了必要的限度。

”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哪一思想与卢梭的这一观点相似(  )

A.民粹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D.民生主义

解析:

选D 新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明确提出“节制资本”,与“允许个人保有财产,保存私有制,但是要防止财产走向极端,不能让它超过了必要的限度”相符,故D项正确。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十)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

(十一)制定劳工法,改良劳动者之生活状况,保障劳工团体,并扶助其发展。

”这表明中国国民党(  )

A.土地革命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B.意识到革命成功需要发动民众

C.民族革命目标是为了扶助农工

D.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解析:

选B A项错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国民党一大是中国国民党于1924年在广州召开的会议。

由于辛亥革命和以后历次斗争的失败,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认真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决定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和方法,在国民党一大上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故B项正确;新民族主义提出具体反帝斗争要求,认清了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故D项错误。

3.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这一时期(  )

A.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逐渐探索出来

B.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特点

C.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明确提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

解析:

选A 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A项正确;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特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毛泽东思想形成完整的体系是在抗战时期,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明确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4.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

“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它区别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它又区别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独创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基于(  )

A.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

B.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

C.对中国革命实际的深刻剖析

D.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

解析:

选C 从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它区别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信

息可知,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在于革命的领导权归属问题,即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从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它又区别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信息可知,毛泽东认识到革命当前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后再过渡到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以上这些认识都是基于中国的国情并对其进行深刻剖析而做出的,C项符合题意。

1.把握一对关系: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比较

(1)同: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即中共“二大”制定的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异: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原则区别。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八小时工作制度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2.把握一个过程: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

在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一百多年里,中国近代的民族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清末民初——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近代民族主义与传统的民族主义相杂糅,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的斗争相交织,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

这一时期推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

(2)五四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在反帝与反封建的同时,人们开始从思想认识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落后是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和政治变革失败的重要原因。

于是,从文化上入手,谋求文化上的解决。

此外,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相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

(3)抗战时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

国内各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

[深化历史理解]        挖掘背景、联系见解高

考查点

(一)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2013·山东高考)1923年,陈独秀说:

“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意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四运动时期,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开启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故材料中“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应该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B项符合题意。

A、C两项均在五四运动之前已经出现,不符合“新的方向”这一要求,而D项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主要是资产阶级的新三民主义,亦不能体现“新的方向”,D项不正确。

[答案] B

2.教育家蒋梦麟说,五四事件使中国人第一次真正懂得了,“他们的力量在于组织起来”。

由此可见(  )

A.五四运动宣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

B.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C.广大群众在五四运动中团结救国

D.青年学生在五四运动中发挥了先锋作用

[解析] 根据“他们的力量在于组织起来”可知其突出的意义不在于民主与科学,故A项错误;“中国人第一次懂得”没有特指是无产阶级,故B项错误;“力量在于组织起来”可见团结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题中的“中国人”包含青年学生,但并没有特指他们的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1)新式知识精英群体走上中国社会舞台。

通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式知识精英群体整体地、主动地出现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舞台上,成为一支无法忽视的巨大力量,这充分展现了他们改造中国的主动意识、集体意识。

(2)近代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巴黎和会上列强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要求予以满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知识精英群体终于忍无可忍,最终以火山爆发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种意识的形成对于后来中国的民族独立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3)对现代化的探索不断深入。

五四运动从根本上说是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其政治运动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自然发酵出来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无论是提倡文学革命,还是提倡思想启蒙;无论是提倡社会风俗变革,还是主张个性自由,都触及了西学东渐下的中国文化改造命题。

考查点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探索

3.(2017·全国乙卷)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

“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这一精神的贯彻(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解析] 由材料信息“共同利害”“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等可知,中国共产党此举旨在维护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措施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而不是进行“革命”,A项错误,排除;此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而非国民革命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反抗国民党政府”无关,排除D项。

[答案] B

4.(2016·全国甲卷)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1930年,正处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粮食大丰收,故选A项。

红军英勇奋战主要是保卫根据地的安全,故排除B项。

当时处于国共对峙时期,面临敌强我弱的形势,根据地政府的主要精力用于巩固革命根据地,故C项错误。

D项所述与史实不符,且与材料现象构不成因果关系,故排除D项。

[答案] A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的特点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

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4)从农村再到城市:

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三大战役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工作中心从农村转到城市。

(5)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实行土地革命,抗战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实行土地改革。

考查点(三)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调整

5.(2013·全国卷Ⅱ)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意在考查考生根据材料所述历史现象认识本质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尽管湖北的土地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国民政府并不支持湖北省政府的土地改革,这说明国民政府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所以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6.1939年1月,国民党五中全会认为:

“供应军费,收买物资,使用多量法币,则筹码之流通,自无不足之虑。

”于是正式批准大量增发法币,用日益贬值的法币去“供应军费”和“收买物资”。

这反映了国民党(  )

A.筹备大量军费用于积极抗战

B.为全面抗战进行经济统制

C.为增强力量损害人民的利益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解析] 材料未提及筹集军费的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采取经济措施筹集军费,不属于经济统制范围,故B项错误;筹集军费有利于增强国民政府实力,但法币贬值损害人民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与一党专制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

[答案] C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调整

国民政府为扭转不利的形势,争取主动,在战争初期逐步实现抗战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原有经济体制和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1.主要措施

(1)改组有关行政管理机构,确立战时经济体制。

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对金融和经济行政机构进行一系列调整,形成比较集中的经济领导体制。

对促进战时社会经济的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2)颁布一系列法令和法规,稳定经济秩序,增加财政收入。

为了筹措军费支持抗战,并解决其他开支,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法规,加强了对财政经济的统制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充裕了国家财政,对抗战产生了重要影响。

(3)制定开发大后方的建设方针,将战时经济纳入长期抗战的轨道。

国民政府基于长期抗战的设想,运用国家资本,在大后方优先发展重工业。

对于民营工矿业,国民政府采取鼓励海内外投资和奖助等政策。

除此之外,国民政府还制定计划,采取许多措施,发展大后方的交通建设。

2.历史评价

(1)积极方面:

在总体上顺应了全国抗战的潮流,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由于战时经济政策的调整,逐渐改变了抗战伊始的被动局面,也促进了大后方经济的发展,初步扭转了西南、西北地区的落后面貌。

(2)消极方面:

一方面抗战时期以重工业为主要内容的垄断、畸形体制,抑制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加重了当时的物资短缺和通货膨胀,使人民倍受其累;另一方面国营工业的垄断,抑制和牺牲民营企业的发展,并且政府在资源配置上权力过大形成腐败,最终为抗战后经济的崩溃埋下了恶果。

考查点(四) 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

7.(2014·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 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 两条路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 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 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 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 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 从材料看,它显然忽视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以及苏联、美国等对中国抗日战争所作的贡献,因此目录中应该增加国民党所组织的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并阐述国民党正面抗战的意义。

此外,可在第二十七章增加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等史实,体现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战场的支持。

[答案] 建议:

增加“淞沪会战”一目。

理由:

淞沪会战是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重大战役,中国军队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反映出抗战全貌。

全面认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

1.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1)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

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都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