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7197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7.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国际贸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国际贸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国际贸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国际贸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docx

《国际贸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docx

国际贸易

第1章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1国际贸易、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重点

1)国际贸易:

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活动。

2)狭义的国际贸易与广义的国际贸易

(1)狭义的国际贸易:

仅指货物贸易。

(2)广义的国际贸易:

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根据提供服务的方式,服务贸易包括四个方面:

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

3)国际分工:

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

4)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产力:

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①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③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形式、深度和广度

④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2)自然条件:

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3)政府的政策:

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4)国际生产关系:

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

5)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世界市场的关系: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6)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简述)

(1)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2)影响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

也叫对外贸易系数,是指该国对贸易额(进口额与出口额之和)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3)影响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

(4)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1.2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国际贸易(了解)

1)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2)在各自独立为政的社会实体之间进行的产品交换

2)国际贸易的产生

(1)原始社会初期:

自然分工,没有剩余产品的交换

(2)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的、偶发的物物交换

(3)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商品交换

(4)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扩大

(5)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

国际贸易产生

3)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主要贸易商品:

奴隶、奢侈品贸易中心:

腓尼基、希腊、罗马、中国的黄河流域

4)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主要贸易商品:

奢侈品、日用手工业品、粮食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国际贸易

1.3.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扩展了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但由于机器大工业时代尚未来临,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

2)对外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在经济上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劳动力、资本和市场

(2)对外贸易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

1.3.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

这个时期形成的工业国与农业国亦即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的。

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已遍及全世界,国际贸易具有了世界性,成为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也初步形成。

1.3.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国际贸易

英国原来所处的“世界工厂”的地位日益受到美国和德国的挑战,分工的中心从英国变为一组国家,这些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各有侧重,形成了以经济部门为主的国际分工。

只有到了这一时期,世界市场才具备了这些基本特征。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战争的破坏和空前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工业生产增长极为缓慢,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使国际贸易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1.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重点

时间:

战后至今

1)战后国际分工的特征:

分工在深化

表现:

(1)在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与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2)各国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日益深化(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工业分工在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之间的国际分工格局削弱

2)战后国际分工深化的原因

(1)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

(2)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3)世界贸易自由化

3)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P22

4)战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及其原因

根本:

(1)科技革命引起工业生产的增长

(2)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化和扩大

外在:

(3)战后国际金融贸易组织的建立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

(4)国家加强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作用

(5)跨国公司的发展

5)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国际贸易转入缓慢发展及其原因

(1)能源危机的爆发:

石油价格的上涨

(2)两次严重的经济衰退,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

(3)货币制度危机的爆发

6)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国际贸易特点

(1)国际贸易发展从低速走向高速

(2)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向纵深展开

具体表现:

①国家和经济贸易集团积极介入市场竞争

②封闭式竞争减少,开放式竞争增多

③竞争范围从货物贸易延伸到服务贸易、投资和知识产权领域

④非价格和集约式竞争成为主要竞争方式

⑤竞争基础日益综合化

(3)服务、高科技产品与“绿色”产品贸易步入高速发展阶段

①世界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猛,规模不断扩大

②高科技产品,尤其是办公和电信设备的贸易增长迅猛③“绿色产品”市场广阔

(4)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新的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

(5)国际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经济贸易集团化趋势明显加强

(6)跨国公司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7)全球性的协调管理贸易时代出现

①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②国际商品协定和商品综合方案③生产国组织④国际标准化组织

⑤各国贸易法规的建设⑥经济贸易集团协议⑦政府领导人高层会谈

1.4.3国际贸易地理格局的变化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变化

2)不同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变化

表现:

P31

1.4.4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1)国际贸易中的货物贸易商品结构变化

(1)国际货物贸易中的制成品与初级产品

表现:

P33

商品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

(技术进步和价格上涨)①科技进步产生的新兴工业部门②原材料的有效使用③合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④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⑤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政策⑥各国人民的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2)国际制成品贸易

(3)国际初级产品贸易

2)国际贸易中的服务贸易结构变化

第2章国际贸易理论重点

2.1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静态

2.1.1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

1)重商主义认为只有货币或金银才是真正的财富。

2)重商主义的两个阶段

(1)早期的重商主义又称为重金主义,其理论基础是“货币差额论”

(2)后期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贸易差额论”

2.1.2绝对优势理论重点

1)斯密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国富论》

(1)财富并不由货币或金银构成,而由货币所购各物构成

(2)重商主义所主张的奖出限入政策是错误的

(3)一国从贸易中获得利益的大小不取决于贸易差额

(4)国际贸易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双赢”

2)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1)理论假设

①使用2-2-1模型的分析方法。

②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③生产要素在国内不同部门完全自由流动,但不能在国际间流动。

④规模收益不变。

⑤成本以真实劳动成本即劳动时间计量,一国内部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

⑥无运输成本。

⑦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没有贸易限制。

⑧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是静态的。

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会使各国的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增加物质财富,对所有参加交换的国家有利。

(2)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因为自然禀赋和后天有利的生产条件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在国际交换中比其他国家处于优势地位。

(3)理论评价绝对优势理论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也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和交换中获得利益。

但是,该理论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

2.1.3比较优势理论重点

1)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P44大卫李嘉图

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则总产量可以增加,而且通过交换使贸易双方都获得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意义在于说明,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在经济上强与弱,不论它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可以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所能得到的更多产品。

如果说,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和交换中获得利益,那么,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则把国际分工和交换的领域扩展到了各种类型的、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国家的更广泛的范围,从而论证了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普遍适用性和合理性。

2)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哈伯勒认为,当一国在一种商品生产上具有较低的机会成本时,该国在该种商品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

比较成本原理没有做出劳动是唯一的投入要素或劳动是同质的假设,使其更具有普遍意义。

2.2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2.1要素禀赋理论重点

1)要素丰裕度和要素密集度

(1)要素密集度:

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

(2)要素丰裕度:

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的多少。

2)要素禀赋论的主要内容

(1)要素禀赋论的假设前提

①使用2-2-2模型的分析方法。

②甲国是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乙国是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在两国中,X商品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商品都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③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

④在两个国家中,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完全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则不能自由流动。

⑤规模收益不变。

⑥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

⑦没有运输成本,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它壁垒。

(2)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结论与推理:

每个国家在那些大量使用它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较少使用它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的商品生产上,有着比较优势。

那么,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的应是该国相对缺乏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即国际贸易的流向应该是,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到劳动要素缺乏的国家去,资本要素丰裕的国家应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到资本要素缺乏的国家去。

2.2.2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自由贸易不仅使两国的商品价格相等,而且使两国相同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和绝对收入

2.2.3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1)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P51

2)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1)人力技能的差异

(2)人力资本的差异(3)对其它生产要素的否定(4)美国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5)要素密集度逆转(6)需求逆转

2.3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2.3.1基于需求不同的贸易理论主要内容P55

2.3.2产业内贸易理论重点

1)产业内贸易的含义和测度

(1)产业内贸易的含义:

一个国家在出口某种产品的同时又进口同类型的产品,也常被称为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2)产业内贸易的测度——产业内贸易指数

2)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3)差异产品与国际贸易

4)需求相似与国际贸易

2.3.3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贸易理论重点

1)技术差距理论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第3章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

3.1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理论

1)商品国际价值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1)国际价值形成的基础:

国别价值

(2)国际价值形成的条件:

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差别性

(1)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质的同一性两者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2)国别价值和国际价值量的差别性

商品的国别价值量是由该国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国际商品价值量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的。

3)产生国别价值量和国际价值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4)影响国际价值量变化的各种因素

(1)国际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

反比变化

(2)国际价值量与劳动强度:

正比变化

(3)国际价值量与贸易参加国的贸易量

3.1.2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

1)国际生产价格是国际价值的转化形态

2)国际市场价格围绕着国际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3)国际市场价格的变化由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所决定

3.2贸易条件重点

3.2.1贸易条件的含义:

是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3.2.2贸易条件的种类重点

1)商品贸易条件

2)收入贸易条件

3)单项要素贸易条件

4)双项要素贸易条件

3.3相互需求原理重点

相互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1)国际间商品的交换比率必定界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间。

(2)在由两国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所决定的界限内,国际交换比率取决于两个贸易国家各自对对方商品需求程度的强弱。

(3)均衡的国际交换比率形成的必要条件是贸易双方的出口商品总值等于进口商品总值。

第4章对外贸易政策与理论

1)对外贸易政策的含义:

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制定并实施的政策,它从总体上规定了该国对外贸易活动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2)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内容)

(1)对外贸易总政策

(2)进出口商品政策(3)国别或地区政策

3)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1)自由贸易政策:

既不鼓励,也不限制。

(2)保护贸易政策:

奖出限入

4)对外贸易政策的性质:

对外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5)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演变和发展:

(1)第一阶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

(早期贸易政策)重商主义政策。

其理论基础是货币差额论和贸易差额论。

(2)第二阶段: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

a自由贸易政策其理论基础是斯密和李嘉图的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理论。

b保护贸易政策其理论基础是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3)第三阶段:

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对外贸易:

超保护贸易政策,其理论依据是凯恩斯主义。

与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区别是:

a保护的对象扩大了。

保护幼稚工业——保护国内已经高度发展的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

b保护的目的变了。

培植国内工业自由竞争的能力——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

c由保护转为进攻。

防御性地限制进口——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

d保护的措施多样化。

关税措施——各种非关税壁垒和其他奖出限入的措施。

(4)第四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的对外贸易政策:

贸易自由化不等于自由贸易。

A贸易自由化:

是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采取减低关税和放松其他进口限制以逐步实现国际商品自由化流通的政策倾向。

B战后贸易自由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a美国的倡导和推动。

b西欧、日本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d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

C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

a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缔约方范围内大幅度降低关税;

b在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取消关税;

c普遍优惠制的实施;

d经济贸易集团给予发展中国家或其他有关国家优惠关税待遇;

e发达国家在不同程度上放宽进口数量限制,逐步放宽或取消外汇管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促进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D战后贸易自由化的特点

a战后贸易自由化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

b战后贸易自由化是一场更广泛的贸易自由化运动。

c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积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d战后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各种国际性经济贸易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

e战后贸易自由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有选择性的贸易自由化。

(5)第五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对外贸易政策

A新贸易保护主义出现与加强的原因

a1974~1975年和1980~1982年两次世界性的经济衰退。

b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

c国际货币关系失调。

d贸易政策的相互影响。

B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

a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

b奖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c从贸易保护制度转向更系统的管理贸易。

6)对外贸易政策理论

(1)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A汉密尔顿的贸易保护思想

一个国家要在消费廉价产品的“近期利益”和本国产业发展的“长远利益”之间进行选择。

一国不能只顾追求近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工业的发展,就很难保持其独立地位。

美国工业起步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生产成本高,根本无法同英、法等国的廉价商品进行自由竞争,因此,美国应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以使新建立起来的工业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

B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a李斯特对流行学派的理论批判

①无边无际的世界主义,不承认国家原则,也不考虑如何满足国家利益。

②只考虑交换价值,而没有考虑到国家的精神和政治利益、眼前和长远的利益以及国家生产力。

③混淆了私人经济原则和国家经济原则,完全抹杀了国家和国家利益的存在。

b李斯特的贸易政策主张

①对外贸易政策具有动态性②贸易保护必须以促进和保护国内工业力量为目的:

首先,只保护幼稚工业中最重要的工业部门。

其次,根据比较落后国家在它对比较先进国家所处关系中的特有情况以及相对情况来决定保护程度。

再次,保护期限应当以30年为最高期限。

③政府对工业的保护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④保护政策是大国可以采取的政策

c幼稚产业的判定标准

①穆勒标准②巴斯塔布尔标准③肯普标准

d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质疑

①保护对象的选择问题②保护手段的选择问题

(2)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

A凯恩斯的贸易保护观点

a国际贸易顺差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有效需求的增加:

一是一国贸易顺差的增加本身就是本国有效需求水平的提高,进而导致国民收入的提高;二是通过贸易顺差,可直接影响国内货币的供应量,从而压低国内利息率,刺激国内的私人贷款,增加私人的消费和投资需求。

b政府干预、保持贸易顺差不是一个长期目标,而只是在一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才偶尔使用的手段。

B马克卢普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a凯恩斯投资乘数理论b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3)中心—外围理论

A中心—外围理论的主要内容重点

a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处在不平等的地位表现四点

b外围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

①技术进步的利益分配不均。

②制成品的市场结构具有垄断性。

③中心国家的工资刚性得到工会组织的强化。

c外围国家必须实行工业化,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

B对普雷维什理论的异议:

a关于传统国际分工理论的适用性、旧的国际分工体系和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问题。

b普雷维什把初级产品与制成品之间的交换关系等同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导致了逻辑上的矛盾。

c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是否恶化问题。

d关于支持贸易条件恶化的理由。

(4)战略性贸易理论1)不完全竞争2)规模经济3)外部经济

(5)其他保护贸易理论

1)改善国际收支论

2)改善贸易条件论

3)增加政府收入论

4)夕阳产业保护论

5)保护公平贸易论

6)社会公平论

7)国家安全论

8)民族自尊论

第5章对外贸易措施重点

5.1关税措施

1)关税的含义

(1)关税

(2)海关

(3)关境

(4)关境和国境的关系

2)关税的性质

(1)关税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预定性

(2)关税属于间接税

3)关税的作用

(1)增加财政收入

(2)保护国内的产业和市场

4)关税的征收方法

(1)从量税

(2)从价税

(3)混合税

(4)选择税

5)海关税则

(1)海关税则的含义、内容与分类

①海关税则的含义

②海关税则的内容海关征收关税的规章、条例和说明关税税率表

③海关税则的分类:

a按关税税率栏目的多少:

单式税则和复式税则

b按制定者的不同:

国定税则和协定税则

(2)海关税则中的商品分类①《国际贸易标准分类》②《海关合作理事会税则目录》③《协调制度》(HS)

6)关税的主要种类

A一般关税

(1)进口税

①概念:

进口国海关在外国商品输入时,对进口商品所征收的关税。

②分类:

最惠国税(正常关税)和普通税

③关税壁垒:

高额进口税。

(2)出口税:

出口国海关在本国商品输出时,对出口商品所征收的关税。

(3)过境税:

一国对于通过其领土运往另一国的外国货物所征收的关税。

B特别关税进口附加税和差价税

(1)进口附加税:

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

①进口附加税的含义:

进口国家对进口商品除了征收一般关税以外,再加征额外的关税。

②征收进口附加税的目的:

应付国际收支危机以及进口激增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的严重损害或严重损害威胁;纠正外国商品倾销或由于享受补贴而造成的不公平竞争;对某个国家实行贸易歧视或报复等。

③反倾销税:

重点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要件是倾销、损害、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A.倾销的确定

a.正常价值的确定按正常贸易过程中出口国国内销售价格。

按出口国向第三国正常贸易中的出口价格。

按结构价格。

b.出口价格的确定了解

c.倾销幅度的确定:

倾销幅度是对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进行适当的比较后确定的。

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是两个不同市场的销售价格,因此在比较前必须进行必要的调整,调整主要考虑:

相同的贸易水平,通常倒推至出厂前的价格水平;尽可能是在相同时间进行的销售;影响价格可比性的差异,包括销售条件、税收、销售数量和产品的物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转售费用;汇率;产品的同类性等。

B.损害的确定a.实质损害b.实质损害威胁c.产业建立受阻d.损害的累积评估

C.倾销与损害之间因果关系的认定p132

④反补贴税

A.补贴成立的条件a.补贴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

b.政府提供了财政资助或任何形式的收入或价格支持。

c.补贴使产业或企业得到了在正常商业条件下不能获得的利益。

B.《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只约束具有专向性的补贴。

所谓专向性,是指补贴只给予一部分特定的产业、企业、地区。

C.专向性补贴分为三类

a.禁止性补贴(“红灯补贴”)出口补贴(不包括农产品出口补贴)进口替代补贴

b.可诉补贴(“黄灯补贴”)

c.不可诉补贴(“绿灯补贴”)

不具有专向性的补贴符合特定要求的专向性补贴

D.《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规定的使用反补贴措施的规则与《反倾销协议》的有关规则的不同:

a.对微量的标准规定不同b.对忽略不计的标准规定不同。

c.邀请磋商是发起反补贴调查成员的义务,而反倾销调查中不存在此类规定。

d.价格承诺的方式有所不同。

(2)差价税:

当某种产品的国内价格高于同类进口商品的价格时,为了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按国内价格与进口价格之间的差额征收关税,叫做差价税。

C优惠关税

(1)“洛美协定”国家之间的特惠税

(2)普遍优惠制①含义

②主要原则A.普遍原则B.非歧视原则C.非互惠原则

5.2非关税壁垒

1)非关税壁垒的含义:

指除关税以外的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

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合称为贸易壁垒,是指一国政府所采取的限制商品进口的一切措施。

2)非关税壁垒的分类

(1)直接的非关税壁垒

(2)间接的非关税壁垒

3)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2)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能更直接更有效地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3)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

4)非关税壁垒的主要种类

1)进口配额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