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7095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一讲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一讲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一讲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一讲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讲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docx

《第一讲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讲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docx

第一讲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二讲、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俄国十月革命的政治经济前提(背景)

1、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民主革命的路线

这是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主要是讲帝国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

这个规律是列宁提出来的。

它的基本内容是说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会跳跃式地发展,赶上并超过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引起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于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要以武力争夺殖民地和市场,按实力重新分割世界,这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

在帝国主义战争削弱之后,帝国主义的链条上会出现薄弱环节,在薄弱环节上,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建成社会主义。

这就是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民主革命的路线。

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十月革命就是以此为理论指导的。

2、俄国是资本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俄国也不例外。

但俄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才进入资本主义。

到19世纪80年代已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90年代出现了工业的空前繁荣。

俄国的资本主义在工业中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农村,资本主义发展也比较快。

农民迅速两极分化,出现了农村资产阶级——富农;农村无产阶级——雇农;以及半无产者——贫农。

斯托雷平土地法的实施,使分化进一步加剧。

在俄国欧洲部分的农户中,贫农占65%,富农占15%。

俄国的农村经济也卷入了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轨道。

但在俄国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农奴制残余,使俄国的经济十分落后。

正因为如此,俄国帝国主义除了具备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

⑴在政治上,俄国仍保留着沙皇制度。

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

沙皇政府对内实行专制统治,依靠军队、警察对广大人民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外不断进行侵略扩张,残酷地掠夺中国、土耳其、波斯和巴尔干国家的人民。

⑵在经济上,俄国仍保留着封建的土地所有制。

土地掌握在地主手里。

平均一个地主占地2300俄亩,一个农民仅占7俄亩。

⑶外交上,对西方帝国主义的依赖。

由于农奴制残余对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俄国的经济相当落后,加之俄国向资本主义过渡开始较晚,但发展较快,因此国内资金严重不足,这就决定了外国资本输入俄国的必然性。

所以,俄国成了外国资本,主要是英法资本的输入场所。

外国资本操纵了俄国工业和金融业的主要部门。

在俄国,垄断资本、沙皇专制以及封建农奴制残余相结合,列宁把它的特点总结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沙皇俄国一方面是西方帝国主义瓜分势力范围,发动世界大战的同盟者;另一方面又是他们掠夺的对象。

这样,在俄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沙俄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以及沙俄同其他帝国主义的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而且表现得非常集中,非常尖锐,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斗争的焦点。

所以说,俄国是资本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3、俄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俄国无产阶级与一般的无产阶级相比,有自己的特点:

⑴发展快。

俄国的工业化过程短,与此相联的是无产阶级发展相当快。

到1913年,俄国城乡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已占到全国人口的2/3,其中产业无产阶级的人数达364万,约占无产阶级总数的1/5。

这就为革命准备了现实的社会力量。

⑵觉悟高。

俄国无产阶级深受重重压迫,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受机会主义、改良主义的影响小。

⑶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最革命。

从1905年的革命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其它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在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影响下,纷纷支持战争,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只有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反对战争,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

4、沙皇政府的腐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的腐败完全暴露出来。

军务大臣与皇后勾结起来出卖军事情报。

前线士兵得不到必要的武器。

沙皇军队屡战屡败,不断向后退却。

为应付战时开支,沙皇大借外债。

在军需订货方面,向英、法、美3国欠债77.69亿卢布。

资产阶级捞取巨额利润,劳动人民却承受了整个战争负担。

出身流氓和盗马贼的拉斯普金操纵着国家大权。

1915年8月,沙皇接受拉斯普金的建议,解除了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的总司令,自任最高统帅,亲赴前线,把行政大权交给皇后,皇后奉拉斯普金为“先知”(此人很会讨女人的欢心),一切听他指挥。

前线的失败和国内高涨的革命形势,使沙皇政府再也不能按照老样子继续统治下去。

它企图用“倒阁、组阁”的手法挽救帝国的命运。

从1915年6月到1917年3月,沙皇政府换了4位首相,5位内务大臣,3名外交大臣,3名国防大臣。

当时有两个阴谋在酝酿之中:

当沙皇政府的组阁花招失败后,沙皇政府密谋与德国单独媾和,解散杜马,以便把军队从前线调回来对付人民革命;另一个是资产阶级阴谋用政变夺取政权。

资产阶级计划通过宫廷政变,解决危机,防止革命的爆发。

他们计划在沙皇列车从总司令部开往沙斯科伊村时,劫持沙皇,迫其让位。

英、法政府也参与了这次政变的阴谋。

但这两个阴谋由于二月革命都没有成功。

二、二月革命的爆发

1917年1月9日(俄历,下同),彼得格勒的工人在纪念1905年1月9日“流血星期日”12周年的时候,发动大规模的反战运动。

莫斯科、巴库、诺夫哥罗德等地也爆发了反战的游行示威活动。

有些地区的人民群众自发地起来没收粮店和面包房。

面对高涨的革命运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妄图把革命纳入资产阶级所需的轨道和范围。

但广大群众坚决响应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在1917年2月14日国家杜马开会的当天,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运动,高喊:

“打倒专制政治!

”“打倒战争!

”。

2月18日,彼得格勒的普梯洛夫(普提洛夫)工厂工人开始罢工。

接着其他大企业的工人也纷纷响应。

2月23日(公历3月8日),彼得格勒的妇女响应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在三八节举行示威运动,反对饥饿,反对战争,反对沙皇制度。

工人们宣布全城总罢工,支持女工的革命行动。

政治罢工开始转变为反对沙皇制度的政治游行。

26日,政治罢工和游行开始转变为起义。

工人群众解除警察武装,夺取武器库。

工人最集中的维堡区被工人控制,工人深入军营与士兵联欢,进行革命宣传。

布尔什维克党号召继续进行反对沙皇制度的武装斗争,成立了临时政府。

2月27日,彼得格勒驻军开始起义。

工人士兵联合起来,迅速摧毁了沙皇的统治机器,他们袭击军警,打开监狱释放革命者,并拘捕沙皇的大臣和将军。

当晚召开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大会。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成为全国反对沙皇制度起义的信号,各地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奋勇前进,摧毁沙皇各级专制统治。

罗曼诺夫王朝长达300年的统治崩溃了。

二月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的第一场胜利的革命。

二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二月革命后俄国的政治形势

俄国在二月革命后,人民有了民主,布尔什维克党也由地下转入公开,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一个政权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另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

1、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二月革命爆发前,资产阶级策划政变。

他们组成了两个政党:

立宪民主党和十月党。

立宪民主党:

资产阶级政党,领袖为米留可夫。

主张君主立宪,支持沙皇。

十月党:

代表大工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成立于1917年2月革命前。

拥护沙皇10月17日宣言,支持沙皇,领袖为古契可夫。

1917年2月27日革命爆发时,这些人成立了国家杜马(沙皇的议会)临时委员会,由罗将科任主席。

罗将科是大地主,曾任第三、四届杜马主席。

2月28日,发表“告俄国人民书”,由临时委员会组成新政府,劝尼古拉二世退位。

这些资产阶级政客在当时并没有力量(军队)。

在当时真正有力量的是工兵代表苏维埃,但领导权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手中。

资产阶级寻求与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之合作,拼凑临时政府。

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不顾布尔什维克的反对于1917年3月1日与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进行谈判。

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闭口不提人民最关心的战争问题、土地问题,在政体问题上也向资产阶级做了让步。

说政体问题暂时不确定,等到立宪会议召开时再做决定。

最后双方达成协议。

3月2日,临时政府成立。

主要成员都是资产阶级人物和地主、保皇分子。

成员名单:

主席:

李沃夫,大地主,立宪民主党人。

外交部长:

米留可夫,立宪民主党人。

陆海军部长:

古契可夫,十月党人。

工业部长:

科诺瓦洛夫,十月党人。

财政部长:

捷列申科,糖业资本家,百万富翁。

农业部长:

切尔诺夫,立宪民主党人。

司法部长:

克伦斯基,社会革命党人。

在这其中仅有1名苏维埃代表,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以“民主派”代表身份入阁。

这个临时政府遭到布尔什维克的反对,但孟什维克坚持说,这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应由资产阶级来领导,又说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可以对资产阶级实行监督。

列宁说:

这个政府的重要职务都在立宪民主党和十月党人手中,总的来说,是资产阶级政权。

2、工兵代表苏维埃

在1905年革命中,就出现了苏维埃的组织形式。

二月革命中,人民根据1905年革命的经验,不但建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而且还建立了士兵和农民代表苏维埃。

2月27日,当布尔什维克领导人民进行战斗的时候,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的领导人聚集在原国家杜马所在地塔夫利达宫,拟定了有利于自己的苏维埃选举章程。

其中规定,每1000名工人中选举1名苏维埃代表;少于1000人的工厂也可以同样选1名代表。

结果受布尔什维克影响最大的,占彼得格勒工人总数87%的大工厂选入苏维埃的代表为422名;而孟什维克占优势的,仅占工人总数3%的小企业也选出了相等人数的422名代表。

士兵代表共两千人,多数是穿军装的农民,主要是社会革命党人及其同情者。

因此,在第一次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上,布尔什维克只占10%左右。

在这次选举中对布尔什维克极为不利。

选举结果:

主席为齐赫泽,孟什维克领导人。

副主席:

克伦斯基,劳工党人。

二月革命后,加入社会革命党。

选出的11名执行委员中,布尔什维克仅占了3名。

但在人民的推动下,彼得格勒(沙皇时称圣彼得堡,后来改称列宁格勒)苏维埃政府在二月革命最初的几天里,实行了以下革命措施:

⑴成立了军事委员会,以便领导各士兵委员会和监督军队的行动;

⑵成立了粮食委员会,负责首都的粮食供应;

⑶建立了民警队,负责维持首都秩序;

⑷委派10名专员到彼得格勒各区,负责建立地方政权;

⑸在国家银行和造币厂设立岗哨,剥夺旧政权的财政金融权;

⑹查封反动报刊,出版苏维埃机关报;

⑺在士兵中建立苏维埃。

3、二月革命后,为什么工农群众会把胜利果实,自愿交给资产阶级代表并信任临时政府?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选举不公。

上面讲过,每1000名工人中选举1名苏维埃代表;少于1000人的工厂也可以同样选1名代表。

⑵俄国是欧洲小资产阶级人数最多的一个国家。

他们大部分是小私有者和农民。

工人阶级的成分在战时起了变化。

有40%的工人上了前线,新补充的工人大多是农民、小企业主,这就降低了工人的素质,削弱了革命性。

⑶在沙皇的高压下,布尔什维克党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党的大多数领袖当时都不在首都。

列宁在瑞士,其他许多领导人都被流放在西伯利亚。

而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公开活动,他们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蒙骗了许多觉悟不高的群众。

⑷俄国资产阶级有丰富的物质财富,也有斗争经验和广泛的国际援助。

在二月革命中,英、法财政集团由于怕丢失在俄国的巨额投资,立即承认了临时政府,并为其出谋划策。

临时政府利用群众陶醉在二月革命胜利中的激情,以及欧美资产阶级的承认和国内苏维埃的支持,轻而易举地博得了群众对它的信任。

四、四月提纲和四月代表会议

1、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的状况

首先在组织上,布尔什维克党由秘密转向公开。

当时有党员45000人,保留了党的骨干。

领导人也从流放地、监狱中陆续回来,这就加强了领导力量。

其次在思想认识上,还不太清楚。

二月革命后,矛盾发生了变化。

主要矛盾由人民与沙皇的矛盾变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在当时有两种前途:

一个是政权归临时政府;另一个是政权归苏维埃。

在当时存在着3种认识,集中体现在对战争和临时政府的看法上:

⑴以俄罗斯局为代表,坚决反对战争,不信任临时政府。

他们在3月4日发表的《关于对临时政府的决议》中指出,临时政府是反动的,由资产阶级贵族组成的。

3月9日,在《关于战争的决议》中指出:

临时政府在战争中追求的目的与沙皇政府毫无区别,不应信任和支持临时政府。

⑵以彼得格勒委员会为代表。

基本态度是动摇。

对临时政府抱有幻想。

在3月3日,他们说如果临时政府的活动符合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则不反对临时政府行使权力。

⑶加米涅夫为首的少数人。

他们支持临时政府。

加米涅夫认为,俄国经济落后,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应当首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俄国无产阶级应当支持临时政府。

二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出时,列宁正侨居在瑞士。

他渴望回国,但临时政府的外长米留可夫密电沙俄驻各国使节,要竭力阻止俄国革命者返回祖国。

经多次努力,列宁一行32人冒着被捕危险,取道德国、瑞典和芬兰于4月3日回到彼得格勒,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4月4日,列宁在塔夫利达宫举行的党代会上,发表了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演说。

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现收入《列宁选集》第3卷)。

2、“四月提纲”的内容及意义

总的来讲,阐述了一个理论和一个中心。

理论:

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

中心内容:

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民主革命。

具体内容:

⑴关于政权问题,规定了俄国革命发展的总方向和性质。

列宁认为,2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封建统治,政权转到了资产阶级手里。

这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成。

第二阶段革命政权应转到无产阶级手中。

⑵关于革命的策略。

列宁提出革命和平发展的策略。

具体作法是:

不号召立即举行武装起义,而是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工人代表苏维埃”的口号。

在和平发展中去争取群众。

由于临时政府在群众中还有相当的影响,如果提出立即打倒临时政府会脱离群众。

第二个步骤是由布尔什维克党进行解释和说服工作,争取群众,改变苏维埃的成分,从而建立自己单一的政权。

⑶关于国家形式。

列宁根据当时的形势,提出不要议会共和,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由工人、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组成的共和国。

列宁还批判了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认为,议会制共和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好国家形式的观点。

指出最好的形式不是议会制共和国,而是苏维埃共和国。

⑷在经济方面,提出没收地主的土地交给当地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实行银行国有化,把全国所有银行合并为统一的国家银行,由工人代表苏维埃对银行加以监督;对社会生产和产品的分配实行工人监督。

⑸关于战争问题。

指出正在进行的战争是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应坚决反对革命的护国主义。

反对战争。

⑹在党的工作方面,列宁主张修改党章,更改党的名称,用共产党取代社会民主党。

⑺在国际共运方面,列宁提出建立新的国际,即共产国际的任务。

提纲于4月7日在《真理报》上发表,立即遭到资产阶级的恶毒攻击。

在党内也遭到多数中央委员的反对,地方上一些党组织也表示难以接受。

在最初讨论提纲的会议上,同意的仅2人,反对的有13人,如加米涅夫、斯大林等都持反对意见。

加米涅夫在《真理报》上发表“我们的分歧”一文指出:

“俄国还没有成熟到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因为“俄国是欧洲经济最落后的一个国家,民主革命尚未完成”。

李可夫进一步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应首先从工业发达的国家开始,然后才能转移到俄国来。

经过列宁的耐心说服和解释,斯大林和加米涅夫还是同意了列宁的提纲。

意义:

“四月提纲”回答了俄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制定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路线和具体计划,从而为布尔什维克党指明了革命方向。

3、四月代表会议

由于列宁的耐心工作,布尔什维克党在两、三个星期内发生了深刻变化。

1917年4月14-22日,召开了彼得格勒布尔什维克全市代表会议。

列宁的路线得到了多数代表的拥护。

4月24-29日,在首都彼得格勒召开了布尔什维克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即四月代表会议。

这次会议标志着列宁路线在全党的胜利。

会议通过了列宁提出的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

四月代表会议结束了党内的混乱局面,使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统一起来,对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有重大意义。

五、两个政权局面的结束和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

1、临时政府的反动政策和统治危机

⑴临时政府的反动政策

对外政策:

临时政府要继续进行战争。

临时政府代表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根本不打算结束战争,反而在前线加强了攻势。

英法也要临时政府承担沙皇政府的义务,把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底。

为了进行战争,临时政府说,沙皇已被推翻,战争已不再是帝国主义性质的了,而是为俄罗斯的“自由、民主”而战。

鼓吹“没有前线的胜利,就没有后方的自由”。

同时发行了60亿卢布的“自由公债”,大量向美英法借款。

外债总额达160亿卢布。

对内政策:

保全旧秩序。

①强化国家机构。

成立了政府办公厅、芬兰国务办公厅、乌克兰事务管理局等机构。

其中政府办公厅是中心,下辖12个处。

12处所属机构在100以上。

为维持这一庞大的官僚机构,每年费用超过50亿卢布。

②拒绝没收地主土地,并对遭到农民夺取土地的地主给以补偿。

③承认沙皇政府的一切内外债务。

为了弥补赤字和战费,临时政府全靠借债、增加税收和发行纸币来维持,人民的负担更重了。

④继续推行沙皇的殖民政策。

临时政府只通过了一项承认波兰独立的正式决定。

这是因为波兰早在1915年已被德国占领了。

⑤留任沙皇时的旧官员。

对沙皇时代的封号、官位一律承认。

贵族仍有特权。

准备把皇室送往英国,但由于人民反对而未能实现。

这时,人民对临时政府由希望变为失望。

⑵四月危机

1917年4月18日(公历5月1日),临时政府外交部长米留可夫照会英法政府,临时政府将遵守沙皇时的条约,把世界大战进行到底。

4月20日,照会公布,引起彼得格勒人民的无比愤怒,10万工人和士兵自发走上街头,高举“打倒战争”,“打倒米留可夫”,“打倒古契可夫”的标语和旗帜举行抗议示威。

彼得格勒军区司令科尔尼洛夫下令士兵向群众开枪,但士兵拒绝执行命令。

临时政府被迫解除了米留可夫和古契可夫的职务。

1917年5月5日,孟什维克的策烈铁里、斯克别列夫和社会革命党人切尔诺夫、克伦斯基等6人同资产阶级组成了联合内阁,企图蒙骗群众,帮助资产阶级渡过危机。

⑶六月危机

1917年6月3日-24日,召开了全俄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

列宁在会上揭露了妥协党的叛卖行为。

但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操纵会议,布尔什维克党只占少数。

会上还是通过了支持临时政府,进行战争的决议。

布尔什维克党为了对大会决议施加压力,决定6月10日举行和平示威。

但妥协党操纵大会,通过了禁止游行示威的决定。

布尔什维克党考虑到公开决战的时机尚未成熟,决定取消这次示威游行。

妥协党又怕取消示威游行会使自己失掉对群众的影响,便决定6月18日自己组织示威游行。

他们满以为这次示威能在反对布尔什维克、信任临时政府,支持战争的口号下进行。

结果6月18日的示威却成了一次革命的示威。

彼得格勒40万示威群众高呼“打倒战争”、“打倒10个资本家部长”、“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等口号。

几个零星的信任临时政府的口号被淹没在人山人海之中。

2、七月事变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就在6月18日示威的同一天,临时政府在西南战线发动进攻。

他们希望进攻的胜利能够加强自己的地位,瓦解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

如果进攻失败,则可以借机指责是由于布尔什维克瓦解军队所致,把首都倾向革命的部队调往前线。

进攻的结果是前线节节失利,在短短10天内,俄军伤亡6万人。

前线的失利导致7月示威的爆发。

7月3-4日,彼得格勒的工人自发地举行了示威游行,口号是“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当时布尔什维克党认为武装起义的时机还不成熟,过早采取武装行动会损失革命力量,因而号召工人不要发动起义。

但群众已经起来了,布尔什维克党考虑到群众的革命情绪,决定参加并领导这次示威,使其具有和平的性质。

7月4日,彼得格勒50多万人游行示威,喀琅施塔德的几千名水兵也参加了游行。

他们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要求苏维埃中央执委会立即夺取政权。

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作出了禁止游行示威的决定,并同意临时政府指使反动军官、士官生(多为贵族、地主、官僚子弟)和哥萨克(中亚的少数民族,以野蛮著称)部队向示威群众开枪射击,当场打死打伤400多人,血腥镇压了这次和平示威游行。

接着,临时政府又解除了首都工人武装,查封了布尔什维克党的报纸,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并悍然下令通缉列宁,白色恐怖笼罩着首都。

七月事变是俄国政治形势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它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3、布党“六大”与武装起义方针的确立

根据形势的变化,布尔什维克党决定改变自己的斗争策略。

1917年7月26日-8月3日(公历8月8-16日)在彼得格勒秘密召开了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

列宁受警察跟踪,未能出席大会。

斯大林在会上作了中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和政治形势的报告。

主要内容:

⑴分析了形势,指出摆在面前的路只有一条:

就是用暴力推翻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⑵策略上,收回“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提出“政权转归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

因为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妥协,苏维埃已不再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

⑶经济上,没收地主的土地。

把银行收归国有,并加以集中。

把大企业收归国有,对生产实行工人监督。

另外大会还讨论了列宁是否出庭受审问题;工会问题、青年团问题、修改党章、接受区联派和托洛茨基入党等问题。

大会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但最重要的是,大会通过了举行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方针。

4、《国家与革命》一书及其历史意义

⑴写作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过渡。

国家政权与垄断组织日益融合。

战争加深了帝国主义的危机,使矛盾激化,人民运动兴起。

在俄国,工人阶级处于夺取政权的前夕。

对于革命胜利后建立什么样的国家,需要立即作出理论上的回答,并付诸实践。

但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其中以考茨基为代表,公开反对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应走议会道路。

德国的伯恩斯坦,法国的盖德等也公开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宣传阶级调和。

第二国际在俄国也有一定影响。

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就是第二国际政策的追随者。

他们不主张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并同政府镇压人民,鼓吹护国主义,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党内以加米涅夫为首的少数人也主张议会夺权。

列宁认为,如果不反对机会主义,革命就无法前进。

1916-1917年列宁侨居在瑞士,阅读了马克思有关国家的大量著作,同时也读了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的著作,写了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论国家》。

二月革命爆发后,列宁的研究中断。

七月事件后,列宁再次流亡芬兰,在拉兹里夫湖畔隐居时,写下了《国家与革命》一书。

⑵主要内容:

①关于国家的实质。

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伦理观念的实现;资产阶级认为国家是阶级调和的产物;列宁认为,国家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的基本特征是:

有常备军、警察、监狱等强制机关。

国家的作用是维持统治,对被统治阶级进行镇压。

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

②关于暴力革命问题。

列宁总结了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的原则:

工人阶级不能掌握现存的国家机器,应该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进行暴力革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批驳了考茨基的非暴力观点,指出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的武装夺取政权。

③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问题。

列宁指出,必须用无产阶级国家政权代替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无产阶级有力量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消灭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他认为应该用巴黎公社的经验建立国家。

具体有3个措施:

实行选举制,领导人不是终身制,可以随时撤换;领导人的薪金不得高于工人的工资;使所有的人都变成监督者,“都成为官僚,因而都不能成为官僚”。

⑶历史意义:

从理论上讲,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在理论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