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6236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21.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45分)

1.下列选项,对下表的正确解读是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

1890年

1908年

1920年

市场商品总值(单位:

亿两)

11.74

22.99

66.10

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

12.09

21.64

12.84

A.洋货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的开展

B.洋货所占比例的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C.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D.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答案】C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市场商品总值是一直增长的,这种情况下,洋货却并不是持续增长。

洋货比重下降是在1920年,这是因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一直持续进行,故A符合题意。

洋货所占比重上升是在1908年,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B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的时候应该是1920年,其原因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故B的说法错误;D中民族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故排除D。

2.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戶”“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彔属”“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礼仪祭祀教育科举等、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

材料表明

A.中国古代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

B.皇权旁落,相权加强

C.机构精简,职能专一

D.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秦朝九卿中央行政机构,是处理国事家事;而隋唐时期六部负责全国政务;其职务的变化体现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C项正确。

A项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

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题干主旨没有体现机构精简,职能专一,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3.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写道: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

……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意在强调

A.风俗关乎国家命运

B.政治改革的条件

C.社会教化的作用

D.君主专制黑暗腐朽

【答案】D

【解析】材料表达的是“教人”和“人伦”“风俗”……“国家”的关系,强调的是教化的作用,故选C。

材料表达的不单是教化和国家的关系,A项不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不选。

材料没有涉及“政治改革”和“君主专制”,不选BD。

4.推动下表中国际会议召开和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时间(年)

历史事件

1955

第一次亚非会议召开

1961

不结盟运动成立

1964

77国集团名称出现

A.新兴独立国家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B.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取得成功

C.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松动

D.西欧国家走向一体化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非会议是刚获得独立的亚非国家召开的国际会议,主要任务是反对殖民主义,发展民族经济;不结盟运动是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组织,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77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在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控制和剥削,建立新的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一个国家集团。

故材料反映了新兴独立国家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斗争,故A项正确;“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只反映了争取民族独立的一个方面的内容,过于片面,且1955年到1964年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并未取得最后成功,故B项错误;1955年到1964年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仍然明显,没有松动,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国际会议和组织与西欧无关,故D项错误。

故选A。

5.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

”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A.批判神权统治

B.构建民权政府

C.鼓吹人性解放

D.主张平等自由

【答案】B

【解析】从题干材料分析,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构建理性王国来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A项符合题意。

B、C项是共同点,不符合题意,可排除;D项是不同点,但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初用意仅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

但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章太炎等著名学者则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禁止诸子百家在社会上流传,是汉武帝在学术文化上的专制独裁政策。

这一变化说明

A.对儒家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

B.西方思想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C.思想认识受社会政治的影响

D.国人民主科学意识不断增强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看出,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从而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解读与原来不同,反映了政治形势对学术研究的影响,故C正确;材料并非对儒家思想的研究,而是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解读,排除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7.1930年4月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发动反对蒋介石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

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

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

B.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

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30年……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敌我力量对比仍然是敌强我弱,正确的革命道路应该是农村包围城市,故这说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中国革命的任务,而是反映革命的道路和策略,故A项错误;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并不是当时的正确决策,故B项错误;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的时间:

1930年,再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工农武装割据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8.柏拉图说:

“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人性的一切欲望都可以被同样自由地去追求。

”他意在说明雅典

A.民主政治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

B.政体错误采用了自由平等原则

C.尚不具备建立民主政治的条件

D.平等和自由是政治生活的主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柏拉图认为“民主政体是进一步的退化,因为它的平等和自由的原则反映了人类品质的退化”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容易导致人们追求其他人性的“一切欲望”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存在一定弊端,民主政治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雅典民主带来的弊端,不是说明雅典民主政体确立的条件,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雅典民主政体确立的自由平等的原则所带来的不足,不是强调其基本原则,故BD项错误。

9.在中共七大预备会议中关于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时,毛泽东说:

“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

写成代表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那就不成其为党了”。

这说明了

A.中共七大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成熟

B.“毛泽东思想”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C.毛泽东不同意“毛泽东思想”这一槪念

D.“毛泽东思想”已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毛泽东认为“毛泽东思想”并非自己一个人创造的,自己只能算“毛泽东思想”的代表,如果把“毛泽东思想”看做是他一个人的成果,那么其就不可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由此可见,其强调的是“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而非个人成果,因此选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的主要标志,A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中共七大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1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1928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可知,当时中共六大认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不足以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必须要联结“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革命道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的解读与分析,注意题干的时间“1928年”。

11.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

对材料现象解释最准确的是

A.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

C.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D.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朝登垅亩,夕贸市廛”、“上米贸银”可知,农民将自己收获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加强了与市场的联系,故选C项。

ABD无法体现。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12.梁启超在论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盖权臣之消长,与专制政体之进化成比例,而中国专制政治之发达,其大原因有二,一由于教义之浸淫,二由于雄主之布划。

”材料中“教义之浸淫”指的是

A.中国专制意识根深蒂固

B.宗教使人民丧失了反抗精神

C.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力维护自己统治

D.儒家思想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全面解读史料的能力,联系已学史实可知中国封建社会,宗教在维护专制制度方面的作用不很突出,材料中的“教义”不指宗教,而是指儒家思想,由此分析可知C表述有误;B与材料主旨无关;A所述不能说明材料的意思,因此D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

13.赫鲁晓夫在《回忆录》里说:

当时苏联领导和他自己在走向“解冻”的同时,又有担心,生怕“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

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A.引起了社会动荡B.只能在旧体制内徘徊

C.面临巨大的阻力D.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生怕‘解冻’引起洪水泛滥,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赫鲁晓夫在改革中左右徘徊,不敢冲破旧体制,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赫鲁晓夫改革引起了社会动荡,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赫鲁晓夫改革面临巨大的阻力,故C错误;材料说明赫鲁晓夫改革不敢突破斯大林模式,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时应该准确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局面难以控制……因此我们似乎曾经阻止过解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入手,逐一分析选项,即可得出“在旧体制内徘徊”的答案。

14.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其从北意大利发展到荷兰,最后到达英国和美国。

其中,从荷兰发展到英国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拓展市场,加快了城市化

B.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C.英国改革议会,完善了民主政治

D.英国进行殖民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原因是新航路的开辟后,荷兰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角,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原因是英国率先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从“英国金融”发展到“美国金融”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和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

根据以上分析,ACD项均不正确。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工业革命是西方工业文明崛起的标志,因此也是考试的重点,它是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的逐步的积累而发展起来的。

最先在英国产生,英国所取得的成就也最大,从而使英国确立了世界工业中心的地位。

蒸汽机的使用是重要的标志。

常考的地方有工业革命的原因、成果、特点等,此外和工业革命有关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世界市场的问题也需要掌握。

15.《二程文集》载:

“以富贵为贤者不欲,却反人情。

人无利,直生不得,安得无利?

”该观点

A.肯定人正当利益的诉求

B.阐述先理后物的哲学观点

C.倡导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要求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意思为“富贵不是贤者所祈求的,但违背人情。

普通人没有好处,简直活不下去,怎么可以没有好处呢?

”由此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北宋五子”

16.“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

”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以中国与西方的联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说明中国融入世界,与西方联系越来越密切且相互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

A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C、D两项明显与题意不符。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7.据下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1994年北京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大幅度增加。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单一的经济体制逐渐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这大大促进了市场的活力,C正确。

“三大改造”进行于1953—1956年,A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于1953—1957年,B错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D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

点睛:

本题比较简单,学生只要掌握四个选项涉及的历史事件的时间,即可选出正确答案,体现了高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我们可以直接根据时间来做题:

从数据上来,从1987年到1994年这个阶段变化较大。

对应选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在1956年,而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北京的城市市场活力,经济体制改革其实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是在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第二个阶段是1984年之后,从时间来判断是1987年到1994年,很有可能跟这个事情有关。

最后一个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是2001年加入的世贸组织的。

由此从时间上即可排除A、B、D三项,所以这个题的最终答案选择C。

18.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

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B.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答案】A

【解析】两国的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利益的需要,是现实的需要,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的确均会影响中英关系,但均不是决定性因素,所以选项B、C均不符合题意,均直接排除;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利益的需要、现实的需要属于决定性作用的因素,B、C均属于外部因素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19.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

这些规定体现了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答案】B

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

20.从1763-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是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时期,在全世界历史进程中居有显著的地位。

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力量。

有关“三大革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科学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根本动力

B.工业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前提与内在要求

C.政治革命是西方列强扩张的最主要的内在动力

D.三大革命在客观上有利于整个世界的进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科学革命并不是工业革命的前提,政治革命才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工业革命并不是政治革命的前提。

工业革命才是是西方列强扩张的最主要的内在动力,但是这“三大革命”均在客观上有利于整个世界的进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

21.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仅有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会议等少数多边峰会。

今天,各种多边峰会已纷纷涌现,如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等。

多边峰会的大量涌现反映了

A.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

B.新兴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

C.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

D.经济区域集团化突破地域限制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出协调国际经济和其他问题的机构组织越来越多,国际峰会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多,体现了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A正确;发展中国家努力构建经济新秩序,国际峰成员国并非都是发展中国家,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困境”,排除C;联合国大会、七国集团、“金砖国家”峰会等并非经济区域集团,排除D。

22.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

“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

”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

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

B.19世纪末,省府太原女性流行穿着短裙

C.20世纪50年代,超短裙引领欧美时尚

D.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流行穿着长裙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黄金时期,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这符合“裙边理论”,故C正确;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许多国家开始进行殖民扩张,经济并不发达,故排除A;19世纪末,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经济增长缓慢,故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快速增长,长裙不会流行,故排除D。

23.晚清时期,美国政体中的“state”被译为“州”,借用了中国传统的地方行政体制。

当时的著名翻译家林纾著文《译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对此进行批评,其主要依据是

A.按惯例应以蛮、夷等蔑称翻译

B.该翻译混淆了中美不同政体

C.按音译的原则应直接创造新词

D.用中国制度优越性加以否定

【答案】B

【解析】对美国的“state”按惯例应以蛮、夷等蔑称翻译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林纾对此翻译进行批评的主要原因是翻译的不准确,而不是主张直接创造新词,所以C不符合题意;当时中国相对于美国的政治制度来说没有任何优越性,故排除D;美国的“state”并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州”,如此翻译易造成误解,故选B。

24.在元人叶子奇《草木子》一书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有一个说法:

管行政的中书省是我的左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监察的御史官是我用来医治这两手的。

这说明

A.家国一体政治特征

B.三权之间相互牵制

C.官僚政治的工具性

D.大大提高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三大机构分工明确,其中御史台是为了监督“管行政的中书省”和“管军事的枢密院”,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可见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官就是皇帝实行专制统治的工具。

所以材料说明了官僚政治的工具性,故C项正确。

材料只强调政府机构的分工,没有体现三权的相互牵制问题、行政效率的问题、家国一体的特征,故排除ABD。

25.18世纪,英国法律规定,郡、区议员必须有每年土地年收入600磅以上;1865年通过的法案则规定,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城市中一切房东和能缴纳济贫税的房客,都有选举权。

这种变化

A.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消除了英国选举制度的弊端

C.英国确立了近代代议制民主

D.选举权利向普通民众扩展

【答案】D

【解析】材料“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城市中一切房东和能缴纳济贫税的房客,都有选举权”中信息说明选举权的降低,体现出选举权逐渐向民众转移,故D正确;工业资产阶级是1832年议会改革结果,故A错误;B中消除说法绝对;C是《权利法案》颁布。

26.1903年,清政府制定“癸卯学制”,基本照搬当时的日本学制,但对来自日本的学科名称进行了彻底改换,如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称“金石文字学”、“理科”改称“格致科”等等。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借鉴日本学制,复兴传统教育

B.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

C.不辨名实之分,追求全盘西化

D.坚持中体西用,抗拒制度变革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癸卯学制”为清政府改革措施之一;同时,清政府并未完全照搬日本“学制”,而是将其科目名称改为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名称,这体现了清政府回应改革诉求、兼顾文化尊严,B项正确;“癸卯学制”包含“理财学”“格致科”等内容,其不属于传统教育范畴,A项错误;材料中清政府放弃日本学科名称,改为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名称,在当时的背景之下有其合理性,因此,不辨名实之分夸大其词、追求全盘西化表述错误,C项错误;“癸卯学制”为清政府改革学制的措施之一,拒绝制度变革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所以选B

点睛:

解决此题需明确题眼意思“癸卯学制”是借鉴“日本学制”,体现变革;但“经济学”改称“理财学”、“古文书学”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