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5744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文综历史试题.docx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文综历史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文综历史试题.docx

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文综历史试题

2020届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调研文综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商代统治者事事必问鬼神,以至于每事必占卜,而周代统治者更加重视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礼制和人的主宰性。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周代

A.确立了君权至上观念B.破除了封建迷信思想

C.推行了等级分封制度D.建立了宗法血缘秩序

2.汉武帝时期,在京师设平准官,统一掌管由天下运至京师的货物,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

汉武帝这一措施

A.保证了京师的物质供应B.有利于市场物价的稳定

C.加重了民众的生活负担D.削弱了诸侯王经济力量

3.964年,宋太祖下令各州赋税收入除地方度支外,凡属金币之类,“悉辇送京师”,不得占留。

宋太祖此举意在

A.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B.限制地方长官的征税权力

C.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D.缓解中央政府的财政困难

4.据统计,《宋史》记载的节烈妇女有55人,《元史》有187人;而《明史》中竟达到308人。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伦理B.官府编撰史书局面被打破

C.理学影响深入到史书编撰领域D.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5.有学者认为,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

该学者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洋务运动

A.消除了顽固守旧思想

B.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C.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开启了实业救国运动实践

6.下表是中国纺织、食品等工业部门的发展状况。

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A.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B.新文化运动的大力推动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大量减少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

7.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

国民党及一切抗日党派均有合法地位,允许其有竞选与公开活动的自由。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共合作的实现

B.分化国民党的阵营

C.壮大统一战线的力量

D.创建新型民主政权

8.1957年9月,邓子恢在全国第四次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

“大活一起干,小活分给个人干”,是“最好的方法,能充分发挥劳动积极性”。

这一主张在当时

A.符合我国农村基本国情B.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C.纠正了农村“左”的错误D.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9.古代雅典法律规定:

一个人如果在国内出现党派分裂时不参加任何一方,就要被剥夺选举权。

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建立了严酷的法律体系B.参与政治是公民的义务

C.党派政治斗争较为激烈D.公民信仰自由受到限制

10.14世纪至17世纪的西方思想家们,虽然在政治方面仍属于中世纪的历史阶段,但他们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无疑更接近和认同于西方近代历史。

据此可知,他们

A.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利B.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C.丰富了人文主义内涵D.反对变革政治制度

11.1933年初,英国作家约翰·斯特雷奇在其书中写道:

共产主义提供着人类文明得以维持的解决办法,而苏联则无限美好。

该作家得出此结论主要是基于苏联

A.革命成功的经验

B.避免了生产盲目性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12.从1970年到1990年,美国东北部与中西部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了25%,共丧失270万个就业机会。

据此可以推知,美国这些地区

A.经济出现严重衰退B.工人失业情况严重

C.农业就业人数增加D.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长期实施保护主义。

据统计,1796~1845年间,英国大多数年份关税率是30%~35%,其中1820~1835年间曾出现增高,最高的年份达65%。

正是经济保护而不是自由贸易,培育了英国工业,使美(英)国日趋强大。

随着工业革命的高歌猛进,19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废除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保护关税政策,实行代表本阶级利益的自由贸易政策。

1846年以废除《谷物法》为标志,英国方才积极倡导并正式走上自由贸易之路。

——摘编自江涌《自由主义与保护主义》

材料二关于协定关税,虽然南京条约已开其端,但用的还只是“秉公议定则例”这样一个比较含糊的说法。

1843年,中英在香港签订了第一个协定税则《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

这个税则上载列的进口货税目共48种,出口货税目共61种。

从总体上看,进出口税率多在5%左右。

英国对华输出的主要工业品棉织品的进口税率定为“每百两抽银伍两,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低的进口税率,比中田自主的粤海关实征税降低了约58—79%。

为英国棉织品占领中国市场提供了极便利的条件。

——摘编自萧治致《鸦片战争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走上自由贸易之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两国降低关税的不同影响。

14.材料秦汉时期天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我国的传统天文学体系。

西汉初年,沿用秦朝的(颛顼历)。

但到汉武帝时,颛顼历渐与实际天象不符,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对掌握季节的需要。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从全国征募二十余人“议造汉历”。

新历在太初元年颁行,是为太初历。

其法规定一回归年为一年,一朔望月为一月,《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

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

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

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

《太初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它问世以后,一共行用了一百八十八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改定历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改定历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15.材料1939年5月23日,希特勒决定首先袭击波兰,这将直接威胁苏联的安全。

苏联想与英法订立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使希特勒对东西都有所顾及,不敢贸然行动。

英法在同希特勒谈判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时,国家元首亲自出马。

在同苏联谈判时,却只派小人物,出面乘船前往,行动慢条斯理。

在谈判中,要求苏联单方面承担许多义务,而英法却不对苏联承担任何义务。

苏联在同英法谈判,英法背地里却又在同德国谈判,苏联有被英法利用乃至被出卖的危险。

为应付不测,苏联与德国于1939年8月23日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主要内容是:

缔约双方互不使用武力,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对方的国家集团;缔约一方遭到第三国进攻时,缔约另一方将不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摘编自苏真《喋血东线—苏德的较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的影响。

16.材料辜鸿铭,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他精通古今,学贯中西。

1885年,辜鸿铭回到中国,被湖广总督张之洞委任为外文秘书。

1915年到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国文学。

在潜心精研国学后,他宣扬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精髓所在。

故他不仅自己顶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为肩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

所翻译的《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传统典籍,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

——摘编自朱汉国、杨群主编《中华民国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辜鸿铭用儒学拯救世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辜鸿铭用儒学拯救世界的主张。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从如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D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相比于商代,周代更加重视血缘宗亲关系,这主要是宗法血缘秩序建立的影响,因此D选项正确;周代君主权威有限,君权至上观念尚未确立,A选项错误;周代尚未破除封建迷信思想,B选项错误;重视人伦秩序与推行等级分封制度无关,C选项错误。

故选D。

2.B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立平准法,贱时买进物资,贵时卖出,这有利于平抑物价,维护市场物价的稳定,因此B选项正确;京师的物资供应不只是由平准法实现,不能得出该措施保证了物资供应,A选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平抑物价,减轻民众的生活负担,C选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并非针对诸侯王,D选项错误。

故选B。

3.A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削弱了地方的财权的目的是削弱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是措施而非目的,排除;此举将大部分地方收入收归中央,不能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增加,C选项错误;此举的目的是削弱地方实力,加强中央集权,与中央财政的状况无关,D选项错误。

故选A。

4.C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之后史书中妇女守节的记载越来越多,体现了“从一而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理学观念对史书编撰的影响,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传统伦理的强化,而非受到冲击,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史书编撰者的变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之后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降低,D选项错误。

故选C。

5.B

【详解】

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影响。

根据材料“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故B项正确。

洋务运动并不是思想解放运动,没有消除顽固守旧思想,故A排除;C项与戊戌变法没有必然联系,故C排除;实业救国是在甲午战争之后,此时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排除D项。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联系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6.C

【详解】

依据材料中“1912”、“1920”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在此期间一战的爆发使得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出现在甲午战后,不是此时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在思想文化领域,与民族工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B选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始于1936年,D选项错误。

故选C。

7.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由材料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可知,这是抗战时期的规定,允许国民党及一切抗日党派在边区自由活动,主要目的是团结国民党及一切抗日党派以壮大统一战线的力量,故C项正确。

此时国共合作已经实现,排除A项;抗战时期应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是分化国民党的阵营,故B排除;这一时期党的主要目标是团结抗日,而不是创建新型民主政权,故D排除。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陕甘宁边区政府……国民党及一切抗日党派均有合法地位”,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8.A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邓子恢主张将一些集体不便进行的农活包到个人,建立农业生产责任制,这有利于克服以往的窝工浪费,提高劳动效果,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的基本国情,因此A选项正确;人民公社出现于1958年,农村纠“左”开始于1960年,B、C选项错误;1958年后“左”倾错误日益严重,该主张并未真正实施,未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D选项错误。

故选A。

9.B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雅典公民必须参与城邦政治活动,参与政治是公民的义务,因此B选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要求公民参政的部分规定,不能体现严酷的法律体系,A选项错误;该规定只是假设,不能说明城邦党派政治斗争激烈,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参与,与公民信仰无关,D选项错误。

故选B。

10.C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4世纪至17世纪,无论是人文主义者还是宗教改革代表人物,其“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都是对中世纪神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挑战,是对西方近代人文精神内涵的丰富,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是人文主义内涵的一部分,表述不全面,排除;B选项是启蒙运动时期的要求,排除;结合所学可知,他们要求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并非反对变革政治制度,D选项错误。

故选C。

11.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由材料中“1933年初”“共产主义提供着人类文明得以维持的解决办法,而苏联则无限美好”可知资本主义世界正处于盲目生产导致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大危机之中,该作家从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看到解决生产盲目性的办法,故B项正确;该作家是针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比较,而不是苏联革命成功的经验和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C排除;当时苏联新经济政策已经被废除,故D排除。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1933年初……共产主义提供着人类文明得以维持的解决办法,而苏联则无限美好”,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2.D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在此时期美国这些地区制造业就业人数比例下降,趋于衰落,第三产业逐渐居于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因此D选项正确;制造业只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它的衰落不能说明经济严重衰退,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期大量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并非失业严重和流向农业,B、C选项错误。

故选D。

13.

(1)原因: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保护主义不适应英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增强,要求自由贸易;土地贵族日趋衰落;高关税推高了进口原料的价格,不利于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2)影响:

英国:

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英国在海外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中国:

瓦解了自然经济;沦为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阻碍了民族工业发展。

【详解】

(1)根据材料“随着工业革命的高歌猛进”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经济保护政策促进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但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保护主义不适应英国经济发展需要;根据材料“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废除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保护关税政策,实行代表本阶级利益的自由贸易政策”可知,这时期土地贵族日益衰落,工业资产阶级实力不断增强,要求自由贸易推动英国走上自由贸易之路;结合所学可知,贸易保护主义下的高关税推高了进口原料的价格,不利于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2)影响,英国,根据材料“英国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废除代表土地贵族利益的保护关税政策,实行代表本阶级利益的自由贸易政策”结合所学可知,自由贸易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有利于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英国对外扩张,使英国在海外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中国,根据材料“每百两抽银伍两,这是当时世界上最低的进口税率”“为英国棉织品占领中国市场提供了极便利的条件”等信息可知,中国近代协定关税是英国侵略中国的结果,中国丧失关税主权,逐渐沦为资本主义市场的附庸,客观上促进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但“每百两抽银伍两”的地进口税率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14.

(1)以正月为岁首:

引入二十四节气:

调整闰月时间:

采用阴阳合历(或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

(2)天文学取得长足进步:

天文观测仪器的改进;吸收了前人的成就;政府的大力支持。

【详解】

(1)内容:

依据材料中“……规定一回归年为一年,一朔望月为一月”、“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等信息可概括得出汉武帝改定历法的主要内容。

(2)原因:

依据材料中“汉武帝下令改定历法”、“《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天文学的进步、观测仪器的改进、吸取前人成就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等方面分析说明汉武帝改定历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15.

(1)法西斯国家肆意对外扩张,世界大战迫在眉睫;英法推行绥靖政策:

英、法、苏三国为建立集体安全和共同防范侵略进行谈判;苏联与英法互不信任,谈判陷入僵局:

德国极力拉拢苏联。

(2)粉碎了英法祸水东引政策的推行:

使苏联赢得了一定的战备时间:

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束缚了苏联的手脚。

【详解】

(1)背景:

依据材料中“希特勒决定首先袭击波兰”、“在同苏联谈判时,却只派小人物,出面乘船前往,行动慢条斯理”、“苏联在同英法谈判,英法背地里却又在同德国谈判”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法西斯国家的肆意扩张,世界大战迫在眉睫、英法绥靖政策的推行、苏联同英法谈判、苏联与英法互不信任,谈判陷入僵局、德国的极力拉拢等方面归纳《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背景。

(2)影响:

依据材料中“苏联有被英法利用乃至被出卖的危险”、“缔约双方互不使用武力,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对方的国家集团”等信息结合所学从粉碎了祸水东引政策的推行、使苏联赢得了一定的战备时间、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束缚了苏联的手脚等方面说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的影响。

16.

(1)新文化运动兴起;北洋政府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辜鸿铭对东西方文明的深入研究。

(2)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自信;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

【详解】

(1)背景:

依据材料中“1915年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潜心精研国学后,他宣扬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灭……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新文化运动兴起、北洋政府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辜鸿铭对东西方文明的深入研究等方面说明辜鸿铭用儒学拯救世界的背景。

(2)评价:

依据材料中“……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信息结合所学从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自信、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等方面进行简要评价。

17.示例1论题:

专制主义的强化影响书院的发展(民办向官办发展)。

阐述:

唐宋以来,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政府日益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

唐代时期,民间书院尚能得到朝廷鼓励;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宣扬儒家忠孝节义,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场所;元朝时期,书院负责人由官府任免、财权也受到官府节制。

民间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禁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书院建设,书院日渐衰落。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影响,民间书院发展由盛转衰,日益被官办书院所取代。

示例2论题:

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

阐述:

在培养目标上,书院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师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在学术氛围上,书院倡导并推行“讲会”制度,注重学术研讨,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与交流。

综上所述,书院的教育实践,与汉代以来太学所形成的官办教育风格迥然不同,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依据材料中“唐代……民间书院授道传业……得到朝廷鼓励”、“两宋……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元朝……书院被完全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朝……朝廷屡次禁毁书院”及“清朝……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等信息可得出专制主义的强化影响书院的发展。

然后依据上述引用信息结合所学从唐代民间书院尚能得到朝廷鼓励、两宋时期书院逐渐成为宣扬儒家忠孝节义,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场所、元朝民间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清时期政府屡次禁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书院建设等方面进行说明。

亦可依据材料中“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讲学,百家争鸣”等信息得出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

然后依据上述引用信息结合所学从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和学术氛围等方面进行说明,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