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5673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信息产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电子信息产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电子信息产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电子信息产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电子信息产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子信息产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docx

《电子信息产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信息产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子信息产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docx

电子信息产业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武汉市工业转型升级指导

目录清单(投资指南)

(2016年版)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6年8月26日

 

前言

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工业及制造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加快推进武汉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和转型升级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及制造业,是提升武汉城市综合竞争力、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必由之路。

要实现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的“万亿倍增”v-战略,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板”和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的奋斗目标,工业及制造业是关键支撑。

但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武汉工业在规模总量、创新能力、品种质量、产业结构、绿色安全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做大做强,是未来5到10年我市工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根据武政【2016】7号印发的《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的文件精神,结合“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总体要求,为指导全市工业及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引导社会投资方向,进一步提升制造业规模,促进产业、企业、产品等多层次的深度结构调整,在提升规模中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形成规模基础上的结构调整和更优结构基础上的规模提升,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组织编制了《工业转型升级指导目录清单》(2016年版)(简称《目录清单》)。

《目录清单》依据相关产业政策,结合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战略任务和重点,从投资角度对工业转型升级目标及相关行业规划、专项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进行了细化。

《目录清单》按照“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和“十三五规划”重点对工业行业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信息技术产业、生命健康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汽车与零部件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与船舶产业、航空航天产业、原材料产业(包含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消费品产业(包含食品、家电、服装等行业)8个产业。

按照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优化调整、创新提升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推进智能制造和绿色安全生产,构建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的新型产业体系。

结合武汉市工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任务和重点,对每个行业,从“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产品结构调整与质量品牌提升、基础零部件与关键基础材料、工艺装备改造与两化融合、绿色制造与安全生产”5个方面,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工业投资的重点和方向。

《目录清单》是我市各级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建立工业技术改造和升级投资项目库、编制发布年度重点项目导向计划、招商引资计划、开展各专项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市、区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开展工业投资项目相关工作的重要参考,也是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工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指导。

 

一、信息技术产业

(一)产业创新能力建设

(1)信息技术产业创新中心:

创建新一代光电子等领域的省级和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2)信息技术创新设施建设:

支持企业创新研发中心建设及重大实验研究设备更新改造、实验室建设等。

(3)信息技术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建立信息产品生产工业标准和规范,提高自主设计,加工生产、检测能力。

(4)信息技术产品创新:

增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芯片、核心器件和设备的设计、测试能力和产品工程能力。

(5)生产制造装备工艺创新:

提高工业控制计算机和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提高加工和装配工业水平。

(6)传感器平台建设:

建立传感器产业服务平台,向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示范及第三方检测服务,研究产业链间不同产品和系统的互联互通。

(7)电子信息材料平台:

建立应用认证平台,材料技术标准研究和制定,电子材料知识产权专利池平台。

(二)产品结构调整与品牌质量提升

1、光通信设备:

智能光网与金光网系统设备;大容量、高速率、长距离光传输设备;多粒度、大容量光交换设备;FTTX、大容量组网调度等技术;光多片集成组件、光电集成芯片、高速数模芯片等高端芯片;高速相干光接收、超大功率低噪声光放大、波长选择性光交换等高端模块;增强光通信芯片、产品和设备的设计、测试能力和产品工程能力。

2、专网通信设备:

宽带无线接入、多媒体数字集群及数字对讲技术;广域覆盖低成本宽带接入产品;超高速无线局域网;通信专用芯片、基站和终端产品的研发与规模化量产。

3、移动通信设备:

支持LTE及—Advanced相关技术;LTE多模、多频终端芯片及高效能、低成本LTE终端;IPV6/V4双栈LTE网络设备和系统研发与产业化;完善LTE—Advanced基带芯片、射频芯片、终端系统、一致性测试仪表、天线等关键环节的产业链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安全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

4、新型显示:

加速掌握LTPS和Oxide背板量产业化生产技术;发展高分辨率、低功耗、窄边框的TFT—LCD产品;突破AMOLED背板、藻镀和封装等关键工艺技术、实现AMOLED面板量产;开展新型柔性显示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布局全息、激光等显示技术以及碳基、量子点等新型显示技术;提高平板显示关键件及设备的配套水平;突破高世代玻璃基板、偏光板、液晶、OLED发光材料、大尺寸高精度掩膜板驱动芯片、靶材、特气和化学品等关键材料技术并实现量产;5.5代及以上蒸镀、成膜、检测和智能生产运载系统等关键设备开发与应用;推动EDA工具、CIM自动化系统的研发及在产品生产制造中的应用。

5、互联网终端产品:

平板计算机、网络存储、打印输出、高端路由器等重点产品产业化;工业控制领域的高端工业控制计算机,PLC、高端数控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计算机外设及耗材产品的开发及产业化;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三网融合领域的网络设备、海量存储设备、负载均衡设备、大容量汇聚交换设备、智能网等关键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围绕物联网应用的感知集息采集、传输、处理、反馈控制以及信息化安全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围绕智能电视、云电视、超高清电视(HDR、宽色域)、OLED电视、激光电视、3D电视等关键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超高清(3D)投影、激光投影、超短焦投影、便携式微型投影的研发与产业化;数字电视与广播制作设备、播出设备等数字视听前端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可穿戴设备、阅报栏系统、智能感知交互、智能网络视频监控、数字教育、智能家居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品产业化。

6、应用电子产品: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能为自主品牌汽车配套的各类汽车电子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医疗电子设备、医学影像、无创微创诊疗。

普及型医疗设备、远程医疗等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移动支付、智能卡、银行ATM机、POS机、自助服务终端等金融电子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高档数控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嵌入式控制系统等产品的设计研发与产业化;满足TD—LTE的通信与网络测试仪器的开发与产业化;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光电芯片与模块等专项测试系统,以及在线综合测试仪器的开发与产业化;数字电视测试仪器的开发与生产。

8、绿色电池:

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的消费型、动力型和储能型锂离子电池研发与产业化;燃料电池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加强超级电容器及生产性设备的研制和产业化;高转换率、低成本、长寿命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产业化;铜铟镓硒、砷化镓、碲化镉等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太阳能电池系统、逆变器、储能及配套部件等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

9、软件与大数据:

操作系统,数据体管理系统,中间件,网络化办公套件,新一代搜索引擎及浏览器等基础软件开发;智能移动终端嵌入软件、汽车电子嵌入软件、医疗电子嵌入软件、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数据库系统,嵌入式开发与仿真等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应用;软件设计工具、编译工具、三维数字化设计工具等支撑软件及设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基地新型网络环境的应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工业软件等应用软件的开发应用;安全基础类、网络与边界安全类、终端与数字内容安全类、安全管理类、信息安全支撑工具等信息安全软件产品的开发应用;基于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云计算服务、海量数据存储、研发虚拟化等支撑软件的开发应用。

10、信息技术产品质量品牌提升:

建立开源硬件的共享创新平台或共享IP研发中心;研究建设互联网电视接收设备测试验证平台,完善国家质量技术标准;建设可穿戴智能设备公共服务平台,提出重要性能指标和检测方法,制定综合标准体系;建设完善高仿真验证测试环境,为信息产业的安全可靠产品、应用系统提供检测、验证;提高IC产品质量,建立生产工业标准和规范。

(三)基础元器件与关键基础材料

1、元器件

(1)集成无源器件:

超小型片式电容器、电阻器、电感器、压电频率器件、微小型表面贴装元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

(2)LED芯片:

大功率、高亮度LED外延片和芯片制造。

(3)电力电子器件:

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快恢

复二极管(FRD)、功率模块、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集成门级换流晶体闸管(IGCT)、碳化硅、氮化镓等电力电子器件研发和产业化。

(4)印制电路板:

高阶积层板、Ic基板、埋置元件板、印制电子和光电印制电路板的研发、应用与产业化。

(5)敏感元器件:

微型化、智能化、网络化。

单片集成的各类敏感元件和传感器的研发与产业化。

(6)高频频率器件:

基于4G、5G通信系统的波滤器、射频器件等高频频率器件的开发和产业化。

(7)新型机电组件:

直流无刷电机、智能化微特电机和为机器人配套的减速机、伺服电机等新型机电组件的研发与产业化。

(8)真空电子器件:

高电压、大容量、大电流、高可靠、长寿命真空开关管及专用真空电子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

(9)先进激光器: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高功率气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紫外激光器等先进激光器的研发与产业化。

(10)红外器件:

推进高性能的红外焦平面器件、高分辨率探测器等红外器件的产业化。

(11)新能源电子器件:

为太阳能发电、风电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配套的新型储能电池、超级电容器、高压直流继电器、特种功率电阻器等电子元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

(12)光电器件:

基于400G的超低损耗光纤、光纤预制棒及相关光电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

(13)通信设备用器件:

通信设备用石英晶体振荡器、56GBPS高速连接器、继电器、滤波器、线缆组件的产业化。

(14)储能元器件:

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大容量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的研发与产业化。

(15)新型电池组件:

小型实用型燃料电池的开发与产业化应用。

2、关键基础材料

(1)半导体集成电路用材料:

砷化镓、碳化硅、磷化铟以及单晶硅、抛光材料、外延片等半导体集成电路用关键材料研发与产业化。

(2)电力电子器件用材料:

高阻区熔硅单晶、陶瓷覆钢板、铝碳化硅基板、管壳等电力电子器件用基础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3)光伏材料:

电子级多晶硅、单晶硅、单晶锗、高纯石墨、碳复光材料、电子浆料以及薄膜太阳能电池用铜铟镓硒、铜铟硫、碲化镉等光伏材料的开发与产业化应用。

(4)LED器件用材料:

用于LED的氮化镓、碳化硅、硅衬底、芯片材料金属有机源(MO)、大尺寸AMOLED显示与照明用高性能有机发光材料等。

(5)红外、激光器件用材料:

大尺寸锗系材料、硫化锌、硒化锌、碳化硅红外等激光、红外器件用材料的研究及产业化。

(6)平板显示材料:

高世代大尺寸面板用玻璃基板、液昌材料、偏光片、彩色滤光片、光刻胶、掩模板、有机发光材料、蚀刻液、金属靶材、氧化物靶材、高纯气体和试剂等平板显示材料品种开发及产业化。

(7)新型电子元器件用材料:

CMOS及SAW模块用陶瓷封装材料、片式超薄介质高容电子陶瓷材料、高端电子浆料、低损耗电容器纸、超级电容器用石墨烯材料、燃料电池用高离子电导率陶瓷粉体及隔膜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的研发、应用与产业化。

(8)印刷电路板:

高密度互连(HDI)板、LED用高导热基板、光电印制板等的研发、应用与产业化。

(9)通信用电子材料:

低成本、高速率光纤光缆、光纤预制棒材料、高速率、大容量、长距离光传输的超低容减大有效面积单模光纤、掺稀土特种光纤、光子晶体光纤、光纤涂覆树脂等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

(10)真空电子器件用材料:

长寿命大电流密度(D≥150A/cm2)阴极头材料、触头材料、一致性优良的AL2O3陶瓷和封接组件,大功率真空电子器件用高强度无氧铜等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四)工艺装备改造与两化融合

(1)新型元器件生产线:

加强高性能永磁元件生产设备、LED生产设备、超小型片式元件生产设备、低损耗光纤生产线、高精密自动印刷机、高速多功能自动贴片机、高精度光学检测设备的应用;

(2)视听产品制造:

加快SMT贴片线、数字电视模组整机一体化生产线建设改造;

(3)LED生产线:

重点支持MOCVD设备、镀膜机、光刻机、划片机、激光剥离机、键合机、分选机、检测仪器的产业化应用,提高装备的自动化水平。

(4)平板显示器件生产:

加强5.5代以上蒸镀、成膜、检测和智能生产远载系统等关键设备应用,推动EDA工具、CIM自动化系统在显示产品生产中的应用;

(5)锂离子电池生产:

加强电池浆料精密搅拌技术、电极极片精密涂敷技术、极片精密轧膜技术及快速极片分块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实现整线设备自动化与信息化集成。

(6)光伏电池生产:

支持太阳能电池生产装备的智能化和生产工艺一体化。

包括晶硅太阳能电池成套关键工艺设备、薄膜太阳能电池规模化制造关键工艺设备等的开发与应用,达到规模产业化需求。

(7)集成电路生产:

推进硅片清洗、扩散、刻蚀、离子注入、材料沉积、平坦化、自动封装、扫描电子显微镜、自动针测试等先进设备和仪器的产业化应用。

(8)集成电路封装:

推进先进封装圆片减薄、三维系统封装通孔、高密度倒装键合、新型圆片级封装等关键设备的产业化应用。

(9)光通信器件生产:

支持适用于高速率、大容量、长距离的光通信产品的研发、设备生产的装备、测试仪器和环境设备的应用。

(10)数字化制造平台:

推进信息产品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应用,推动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

(11)制造模式创新:

推进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网络制造、虚拟制造等先进生产方式的推广。

(12)智能制造应用示范:

推动信息技术产品追溯信息化应用、业务流程再造、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嵌入式应用、专家系统在线自动检测与控制、企业集成信息化管理平台等示范应用。

(五)绿色制造与安全生产

(1)通信设备生产线节能改造:

推广应用新的节电、节能技术进行新风空调、温室环境控制、电源控制、机房散热设备的生产性改造;

(2)信息终端产品高可靠性制造:

应用高效节能型热管散热技术等,降低制造成本,提高产品效率和可靠性稳定性,延长使用寿命;

(3)发光二极管绿色制造:

解决二次光学设计、灯具散热,提高灯具效率等重要技术问题;

(4)电子材料清洁生产改造:

改进提高和推广应用无铅焊接技术和无卤素阻燃技术,应用光阻剂和防反射涂层等领域的PFOS替代品、微蚀刻废液再生回用技术;

(5)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

应用废退锡回收、冷水机组余热回收、含钢废液和蚀刻液减排、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二、生命健康产业

(一)产业创新能力建设

(1)生物技术药物创新中心:

依托企业建设多功能、符合国际标准的治疗性抗体药物、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新型疫苗等生物技术药物的创新中心;

(2)制药技术创新研发平台:

开展绿色生产工艺和先进控制技术的应用示范,推动一批产品通过国际认证,打造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集约化制剂和药用辅料的产业化技术研发平台;

(3)医药制造业创新中心:

建设独立运作、政产学研医用协作创新平台,实现产业发展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

(4)体外诊断试剂研发平台:

加强原料酶,诊断性抗体等试剂原料的开发,构建量值溯源体系及其参考实验室网络;

(5)高端制剂的研发:

支持缓释与控释、脂质体、纳米微球、靶向微丸、粘膜及肺部给药、经皮给药等新剂型、新疗效、新释药系统等新制剂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新产品产业化;

(6)细胞和基因资源库:

建立国家人类重大疾病相关基因资源库、支撑生物技术药物研发和生产检验的菌株库、细胞库和毒株库。

(二)产品结构调整与质量品质提升

(1)生物技术药物创制:

促进疫苗升级换代,加速治疗性抗体等蛋白质和多肽药物、核酸类药物、长效注射剂、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制与产业化。

促进血液制品的研制和产业化,发展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新技术与装备,支持抗体规模生产、新型生物反应器和佐剂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

(2)抗感染药物:

重点开发抗病毒(如肝炎、流感、艾滋病等)、抗多药耐泻菌、抗涤部和多重真菌、抗耐药结核杆菌、抗其他微生物(如衣原体、支原体、疟疾、寄生虫等)的新型抗感染药物并实施产业化;

(3)抗肿瘤药物:

开展治疗我国高发性肿瘤疾病的毒副作用小、临床疗效高的靶向、高选择性抗肿瘤药及辅助用药的研发与产业化;

(4)心脑血管疾病药物:

开展防治高血压、脑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肺动脉高压、高血脂和血栓形成等疾病的作用机制新颖、长效速效、用药便捷的新型单、复药物的开发与产业化;

(5)内分泌及代谢疾病药物:

重点开展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及其他营养代谢综合症的作用机制新颖、长效高效、用药便捷的新型单、复方药物开发与产业化;

(6)免疫系统疾病药物:

重点开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痛风、免疫低下等高发性疾病以及移植排异性反应的新型免疫调节剂的开发与产业化;

(7)精神神经疾病药物:

重点针对抑郁、焦虑、失眠、精神分裂、阿尔茨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等开发解除症状的速效药物和缓解病情的长效药物;

(8)中药新药:

围绕重大疾病及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开展经典名方和确有临床疗效的中药新品种的开发生产,开发一批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确、作用机理清楚的组分组方中药制剂;

(9)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明确药效物质基础,开展技术创新、质量校准提升、作用机制和临床再评价,发展现代中药大品种;

(10)中药饮片:

加强中药饮片生产规范化和饮片标准的完善和提升,加强工业生产用饮片的研究与应用;

(11)医学影像设备:

重点开发生产数字化X射线机、多层螺旋CT机、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核医学影像设备、超声成像设备、医学影像后处理与分析系统、图像引导放射治疗装置等;

(12)体外诊断仪器及试剂:

重点开发生产自动化临床检测系统及配套试剂,全自动生化设备、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高通量基因测序系统等。

(13)急救及外科手术设备:

重点开发生产普外及专科手术室成套设备和高性能麻醉站、无创呼吸机、除颤器、起搏器、高分辨率的软硬内窥镜系统、手术显微系统、电外科手术设备、外科动力系统等;

(14)专科用医疗设备:

重点发展介入治疗、放疗、心脑血管治疗、口腔治疗、眼科治疗、血液净化、超声治疗等设备;

(15)普及型医疗器械:

重点发展安全性和可靠性高,应用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型医疗器械和康复医疗器械;

(16)智慧医疗:

利用生物信息大数据系统,推动移动医疗设备,数字化手术室系统,区域影像协调系统,远程医疗系统,远程监护系统的开展与生产;

(17)综合质量提升关键平台:

建设杂志样品库和药用原、辅料数据库,建立综合质量评价实验室,建设微乳、脂质体、缓控释等新制剂关键技术平台。

(三)基础零部件与关键基础材料

(1)医学影像设备核心关键部件:

重点发展多排螺旋CT核心部件、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核心部件、超声成像平面换能器PET-CT与PET-MRI核心部件、数字化X射线机核心部件、电子内窥镜核心部件等专业生产能力;

(2)手术机器人:

发展新一代微创、无创和全科诊疗设备与检测设备、外科手术器械和机器人;

(3)光电分析组件:

发展全自动化生化监测设备、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等光电分析组件;

(4)人工器官和组织工程产品:

发展人工心脏辅助系统、氧合器、透析器、血浆分离器、人工骨、眼科植入物、组织工程皮肤和软骨等;

(5)新型医用材料:

重点发展组织器官修复材料(植入型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体内植入物和治疗用医用材料等;

(6)医用辅料:

重点开发高效崩解剂、共加工辅料、安全性高的包衣材料和注射剂用辅料(中药注射剂关键辅料,新型脂质体材料、生物制品冻干保护剂)等;

(7)医用探测器和传感器:

重点开发大热容量X射线管组件、超声宽带探头及超高频探头、DR平板探测器,内窥镜高像素CCD/CMOS图像传感器,无创连续血压传感器等;

(8)生物传感器:

研制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体外诊断系统、医疗仪器和康复器械;

(9)高附加值值介入材料:

促进新型高生物相容性医用材料、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及相关医疗器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涂药支架、人工瓣膜、骨修复材料、人工皮肤等产品的研制与产业化。

(四)工艺装备改善和两化融合

(1)新药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新药注册要求建设产业化规模的生产基地,已批准上市新药的扩产改造;

(2)生物技术药物生产基地建设:

依托优势企业,突破一批规模化生产、制剂、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建设多功能、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技术药物生产基地;

(3)中药标准体系与制剂国际标准生产基地建设:

加速规范化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建设符合欧美和WHO标准的制剂产业化基地,组织通过相应GMP检查;

(4)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集成应用过程知识管理技术、企业资源计划、制造执行系统、过程分析技术、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工厂或车间;

(5)智慧医疗:

加快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融合应用,加强医院数字化系统、远程医疗系统、个体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制和产业化;

(6)先进制约装备的应用:

重点推广应用符合GMP要求的无菌料药干燥、后处理及包装设备,缓控释等新型制剂生产设备,注射剂“吹瓶-灌装-封口”三位一体设备,高速灌装联动线,高速、全自动压片机和胶囊充填机,高效、节能的中药提取浓缩设备,新型消毒灭菌设备等。

(五)绿色制造和安全生产

(1)绿色制造工程:

推进绿色制造和过程控制等新技术应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2)化学原料药绿色制造技术应用:

支持化学原料药生产过程清洁工艺和设备的应用,显著降低单位产值COD排放量,重点包括高效合成、酶催化反应等;

(3)发酵废水及菌渣处理新工艺新装备应用:

支持企业开发应用新型技术和装备,提高发酵废水废渣处理水平,开发应用抗生素菌渣无害化处理技术;

(4)药品一致性评价改造:

支持企业根据药物质量疗效-改性的要求,改进产品设计,优化工艺路线,应用先进的质量控制技术,实现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做到与原研药一致;

(5)药物安全监测体系建设:

加强生物技术药物、动物细胞培养产品、血液制品的安全检测平台建设,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安全监测体系;

(6)药用包装材料安全性:

开展药用包装材料和药品的相容性研究及安全性评价,建立药用包装材料的评价程序和方法,保证药用包装材料的安全有效。

 

三、装备制造产业

(一)产业创新能力建设

(1)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建设国家高档数控装备创新中心和3D打印、机器人创新中心;

(2)重点产品开发平台:

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建设重点优势装备的开发设计平台;

(3)行业重大产品研发平台:

建设装备行业重大产品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4)创新设计示范:

依托重点企业实施若干创新设计示范项目,加强应用推广;

(5)重大创新设施:

鼓励投资改造或引进重大装备创新研究与试验设施,面向行业提供公共服务;

(6)重点产品试验检测平台:

建设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试验、检测以及技术扩散和服务能力的试验检测平台。

(二)产品结构调整与质量提升

(1)印刷与办公设备:

发展高速柔性版印刷机、印后加工生产联动线、彩色静电印刷设备、卷筒纸彩色喷墨印刷设备等;

(2)石油化工成套设备:

发展海水淡化、油气田、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油污染防治、加油站与油库油气回收等成套设备。

(3)通用机械成套设备:

发展余热、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