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5505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

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

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

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

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

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②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

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

《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

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

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

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

③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

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

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

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

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

④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

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

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

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

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⑤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

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

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

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

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

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第23期,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

B.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

C.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

D.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B.②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③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

C.④段与②③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

D.⑤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①段相照应。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

B.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的倾向,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

C.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

D.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

【答案】1.D2.C3.A

【解析】

视频

1.试题分析:

A.缩小范围,技术崇拜不只是指“大型文艺晚会”,原文为“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

B.错在用“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随意替换原文的“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原文说“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

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嫁接后导致意思与原文不相符。

C.“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与原文第④段意思相反;“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表述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

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

第四段与二、三段应该是解说关系。

解说了第二段中的“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的观点。

考点: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

从二、三段可以看出。

从第三段看,B项中“势必干扰”与原文“可能干扰”观点不符,犯了“把可能当必然”的毛病。

从第二段看,C项中“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与原文中“更像是”意思不一致;另外考虑使用的意义的原因应该是古代思想家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

从第五段看,D项“就能”过于绝对化,原文中是“方可避免”是必要条件关系。

这里关系错误。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纸上故乡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

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

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

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家;就说梅岭那漫山遍野、傲立寒冬的梅花盛景,已是天下一绝。

离家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心中始终挥之不去的是家乡的景象。

在秋收的季节里,打谷机工作的声音,一声一声鼓动我的耳膜,提醒着我曾是故乡的孩子。

内心深处的一丝不安也被催生出来,那就是当年因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而离开了家乡。

如今,我虽然站立在了外面的缤纷世界里,但我奋斗的每一个脚印,享受的每一份安逸,却都被打上了“外乡人”的烙印。

我对故乡的情感,只能在诗人的诗歌里、乡土作家的文字里寻找慰藉,只能寄托在自己尚不成熟的文字中。

那些遥远的记忆,飘过了我最不懂乡愁的年华,飘过了故乡的山头,飘进了书页里,却厚重得让我无法高言阔谈。

儿时最熟悉的影像,莫过于茶山。

一到春天,漫山遍野的茶树抽出新叶,新叶从老叶中间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好奇地张望这个美丽的地方。

只有我们那群孩子才知道,这个美丽的地方究竟有多么贫穷。

一到周末,我们就跑茶场,学着大人的样子采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个四十斤。

四块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

这也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放不下故乡的原因。

我想,穷尽我一生都无法忘记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

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

在那不谙世事的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

现在,我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给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这片土地也是受过苦难的。

当年红军在这里打游击,留下数不清的战斗故事,家乡从此有了一个革命老区的身份。

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人,从小就在红色文化中接受灵魂的洗礼,接受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也因此对苦难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在聆听里面的故事;我的整个少年时期,都在这书中的文字里徜徉、震撼。

有时候,一触碰到这纸上的故乡,思念就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不再满足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不再满足在扉页中思念故乡,而是自己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

记忆在纸上慢慢鲜活,对故乡的依恋在纸上渐渐清晰。

我这个家乡人眼中的知识分子,总算也为家乡留下了点东西。

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

(摘编自《散文选刊》2015年第4期)

4.下列对作品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激起“我”的思乡之情。

“我”常在故乡记忆里寻找慰藉。

B.文中写孩子们学大人们采茶的情景,表现了故乡虽有贫穷苍白的一面,也有给生活增添乐趣的一面。

C.“我”的家乡是革命老区,经历过苦难,受过战争的洗礼,它丰厚的红色文化浸润了这片土地。

D.文章首句和末句遥相呼应,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作用,突出主题。

5.文中说:

“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给我们的影响。

”“精神层面的影响”包含哪些方面?

请简述。

6.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答案】4.D5.①勤俭的生活态度,不怕苦的精神,宽容待人,懂得珍惜;②红色文化的洗礼,家乡文化思想的滋养,对苦难有着更深的理解。

(意思对即可)

6.①他人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使“我”从中获得慰藉;②“我”关于故乡的文字创作,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③“我”用文字构建的“心中故乡”,是我对故乡的回报,也是“我”的精神家园。

(意思对即可)

【解析】

视频

4.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手法分析。

B项“对故乡充满着深深的愧疚”于文无据,原文是“这也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前离开家乡心存不安的一种补偿吧”。

E项文章首句不是“强调故乡在‘我’的文字书写中不可取代”,而是强调故乡在“我”生命中的不可或缺。

5.试题分析:

回答本题,需要理解“精神层面的影响”在文章中的具体含意,然后结合文本概括要点。

从全文来看,“影响”的信息在第5、6两段。

解题时要抓住叙写“精神层面的影响”的关键句子,注意字里行间蕴含的信息。

点睛:

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

从全文来看,“影响”的信息在第5、6两段。

6.试题分析:

文章的标题,被称作文章的“题眼”,通常是文章的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

“纸上故乡”从字面意义上看,作者既“从别人的纸上去想象我的故乡”,也“在纸上书写心中的故乡”,纾解了“我”厚重的乡愁;“纸上故乡”从深层含义上解读,“故乡”给了“我”许多影响,是作者的“精神家园”,作者希望用文字构建“心中故乡”,以回报“故乡”。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以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为突破口,以改革发展为手段,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构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到2020年“大城市病”得到缓解,到2035年“大城市病”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到2050年全面形成具有首都特点、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应的现代化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摘编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材料二:

表1:

国家

城市

排名

综合指数(100=理想)

社会稳定

医疗保健

文化与环境

教育

基础设施

澳大利亚

墨尔本

1

97.5

95

100

95.1

100

100

奥地利

维也纳

2

97.4

95

100

94.4

100

100

加拿大

温哥华

3

97.3

95

100

100

100

92.9

加拿大

多伦多

4

97.2

100

100

97.2

100

89.3

澳大利亚

阿德莱德

5

96.6

95

100

94.2

100

96.4

数据经济学人智库《2017全球宜居城市报告》

表2:

评价类型

评价对象

排名最高十大城市

综合评价

城市宜居指数

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深圳、重庆

城市安全性

深圳、北京、成都、南京、上海、贵阳、青岛、济南、厦门、苏州

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

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青岛、北京、成都、济南、昆明、沈阳

自然环境宜人性

深圳、上海、苏州、青岛、南京、成都、杭州、福州、威海、厦门

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

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威海、济南、北京、南京、武汉、苏州

交通便捷性

厦门、苏州、济南、海口、银川、威海、石家庄、昆明、南京、长春

环境健康性

厦门、西宁、银川、青岛、威海、长春、南宁、乌鲁木齐、昆明、深圳

数据中科院《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材料三:

城市化是人口集聚、特别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的过程。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工业化思维指导下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的诸多弊病暴露无遗,人们对“宜居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城市宜居方案发生了新变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城市宜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提到德国弗莱堡,这个城市在法规体系、交流学习机制和市民参与等方面表现卓越,超越了传统模式,让居住者的幸福感可持续,最后达到城市居民寿命的延长。

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准,仇保兴说,要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则表示,外来人口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市场方式补足了城市的服务业短板。

李铁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出了三点建议:

首先要增加包容,要欢迎与新经济模式相关的市场化主体和外来人口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其次,要转变执政理念,要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不能以精英思维排斥任何城市需要的人口和产业;最后,要适应城市的物质生态和社会生态,体现出真正的生态宜居城市理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7未来城市峰会:

聚焦生态宜居与城市生命力》)

材料四:

宜居城市,通俗地讲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从学术上讲宜居城市更加强调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等。

“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目标。

“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

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等;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的发展机会等。

因此,城市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

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摘编自张文忠等著《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居城市指的是适宜人居住的城市,是衡量城市的重要标尺,应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

B.人口过多、交通堵塞、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因此将大城市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之务。

C.材料三侧重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应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要,材料四则侧重满足居民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

D.材料二中两个表格来源不同,但评价宜居城市的指标基本相同,且都将城市环境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三中提到的德国弗莱堡,在城市建设中,能突破传统,创新城市治理理念,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B.青岛能排在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首,是因为它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北京则因为综合指数不高而未能入选。

C.“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满足居民最基本的要求,相较而言,更高层次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重要。

D.材料三中仇保兴说的“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意思是一个城市是否宜居,要看居民是否愿意定居该城市。

E.大城市的城市建设和运营存在诸多弊病,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成为未来的趋势。

9.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就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提出几点建议。

【答案】7.B8.AD

9.①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医疗、教育、交通等的投入,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

②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环境,走可持续化发展之路。

③尊重民意,提高市民建设宜居城市参与度。

④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解析】

7.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

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B项,“将大城市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之务”于文无据。

点睛:

信息筛选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或者“不正确的一项”。

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来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

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说法太绝对、未然当已然等。

总之,答题时应仔细注意选项内容,再回到原文中,与原文内容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并分析判断。

分析判断时,要注意选项中那些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的方面。

8.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

B项“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都能取得优异成绩”错,C项“也更重要”属主观臆断。

E项原文说的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不能判断为“未来的趋势”。

9.试题分析:

题干是“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就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提出几点建议。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认真阅读四则材料,了解材料的大意。

材料一中说的是人口过多、交通堵塞、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城市。

所以,要建设宜居城市,必须加大对医疗、教育、交通等的投入,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加强统筹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

材料二中两个表格来源不同,但评价宜居城市的指标基本相同,且都将城市环境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所以,要建设宜居城市,须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改善城市环境,走可持续化发展之路。

材料三侧重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应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要。

材料四则侧重满足居民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

故建设宜居城市还需要尊重民意,提高市民建设宜居城市参与度,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本题从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化发展、民意和历史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回答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何承矩字正则。

幼为棣州衙内指挥使,从继筠讨刘崇,擒其将胡澄以献,论功授闲厩副使。

太平兴国五年,知河南府。

时调丁男百十辈转送上供纲,承矩以为横役,奏罢其事。

徙知潭州,疏为政之害民者数十事上之,悉被容纳。

凡六年,囹圄屡空,诏嘉奖之。

米信知沧州,以其不习吏事,命承矩知节度副使,实专郡治。

时契丹挠边,承矩上疏曰:

“若于顺安砦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

其无水田处,亦望选兵戍之,简其精锐,去其冗缪。

”太宗嘉纳之。

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

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

乃以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俾董其役。

由是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民赖其利。

淳化四年,擢知雄州。

契丹精骑数千夜袭城下,伐鼓纵火,以逼楼堞。

承矩整兵出拒,迟明,列阵酣战,久之,斩馘甚众,契丹遁去。

秩满,召还,拜引进史。

州民百余谒阙贡马,乞借留承矩,赐金紫,诏许再任。

真宗嗣位,以事有缓急,难于匀济,命承矩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

丁内艰,时以边兵稍息,农政未修,起复授置缘边安托使,且诏边民诱其复业。

承矩曰:

“契丹闻之,必谓诱其部属也。

”乃易诏文为水旱流民之意。

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景德元年,入朝,进领英州团练使。

时议防秋北鄙,承矩犹屡表请行,上以其老闵之,不许。

三年卒,年六十一。

特赠相州观察使,赙钱五十万,绢五百匹,中使护葬。

(选自《宋史·列传三十四》,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B.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C.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D.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兴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秩”的本意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俸禄。

“秩满”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最高等级。

C.“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

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佩饰和官服。

D.“转运使”,是封建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官职。

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都转运使”一般由官高位重者担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