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届高三上学期一练前第二次强化训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5505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届高三上学期一练前第二次强化训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届高三上学期一练前第二次强化训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届高三上学期一练前第二次强化训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届高三上学期一练前第二次强化训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届高三上学期一练前第二次强化训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届高三上学期一练前第二次强化训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学届高三上学期一练前第二次强化训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届高三上学期一练前第二次强化训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届高三上学期一练前第二次强化训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学届高三上学期一练前第二次强化训练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2015—2016学年上期高三一练前第二次强化训练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

高三历史备课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1.《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文中说:

“史学家治史重在恰如其分地解读史料,适得其所地呈现史事,从各种层面角度显现前人本意和史事本相以及相互联系,并且表明依据什么说是如此这般,所用论据是否经过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的反复验证。

”这说明治史

A.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B.可以知得失,辨真伪

C.贵在还原历史的真相D.应相信史料,重推理

2.“征辟”是中国汉代耀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启辛”是由政府高官征辟属吏,然后向朝廷推荐。

这反映出汉代

A.皇帝亲自考查选拔人才B.无须通过考查即可任用

C.选官方式有一定主观性D.孝廉是入仕的主要依据

3.搬穿,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它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

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搬穿冠,穿绣有“搬穿”图案的补服。

这表明古代统治者

A.主张清廉惠民政治B.希望恢复商周时代的法制

C.企盼统治长治久安D.追求清政廉明的政治理想

4.自秦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以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

但是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

这一现象被史学家们称之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D.白银矿藏资源的大量开采

5.下面是从汉到宋的地域人口比例变化情况表。

据此可知

A.政治中心变动推动经济重心南移B.黄河流域水患致人口流失

C.海上对外贸易超过陆上对外贸易D.社会稳定有利于人口增长

6.“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诞’的景观,瓷业习俗已具雏形。

……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须各自掌握一种专门技艺,并以此为终身职业。

”材料反映出景德镇

A.形成了具有区域特点的商帮B.制瓷工艺导致瓷业生产分工细致

C.瓷业习俗助推工艺水平提高D.瓷业习俗深刻影响新工艺的发明

7.南宋朱熹说:

“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

”其思想主旨是

A.提倡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B.继承发展古代传统思想

C.希望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D.维护传统道德价值体系

8.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

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这种变化反映了

A.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 B.火药用于军事导致筑城技术的改变

C.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 D.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9.经济学博士张仲礼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中说:

“上海,1850年进口货物为390.8万元,其中鸦片占5400,棉布为3400,棉纱为600;1870年,进口货物为6457.4万元,鸦片占3400,棉布为5000,棉纱为6000”这种现象反映出

A.传统手工业已消失B.近代中国外贸格局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加速解体D.资本主义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10.据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一年,日本对中国的棉纱输出立刻增长了4.3倍;第二年,在1896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8倍”。

这说明

A.中国近代纺织原料主要依赖进口B.帝国主义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

C.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加深D.中国民族工业对棉纱需求剧增

11.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联合力量所推动的。

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在某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

这一看法

A.否定了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作用B.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

C.主要强调清政府在运动中的作用D.忽视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客观存在

12.下面是不同时期人们对中国抗战的评价情况表。

三种评价表述的共同主题是中国抗战的胜利

A.是中国民族复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B.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是中国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一次重塑D.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13.据史料记载,康熙五十四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皇帝亲自率王公大臣在太和殿前焚香祭天。

这段材料说明

A.清代官民通过调整种植方式和祭天敬神来治理雾霾

B.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当时环境污染加重

C.京城城市规模扩展导致雾霾发生的几率提高

D.当时统治者开始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14.建国初期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00,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000经济发展比较快,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

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

A.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D.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

15.美国福特政府认为,“对华关系归根结底远不如同莫斯科的关系重要”,而“尼克松已表明,他准备顶住俄国人”。

“在福特总统正式访问北京之后没有多久,毛泽东再次邀请尼克松访华”。

这表明当时中国

A.外交形势受到冷战影响B.美国政府决策效率低下

C.力推中美关系全面和解D.外交困境并未实现突破

16.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自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

这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崩溃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C.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D.企业经营管理出现混乱

17.“截至2009年10月,两岸贸易额累计达1.6万亿美元;大陆有关方面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9万多个,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累计超过588亿美元。

大陆企业自2009年开始对台投资以来,项目约180个,金额近10亿美元。

”这体现出

A.“一国两制”理论有新发展B.“九二共识”原则得到国共两党认可

C.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的深化D.“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的最终结局

18.“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与实践,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对个人自由和个人责任心强调一所有这些都是古希腊留给人类的光辉遗产。

”材料说明

A.古希腊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先河B.小国寡民的政体不适合古希腊

C.古希腊文明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D.古希腊城邦民主值得各国学习

19.罗马帝国时期,公民和臣民之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这样,至少对自由民来说产生了私人的平等,在这种平等的基础上罗马法发展起来了”。

这表明罗马法

A.维护罗马民主政治B.注重顺应时代潮流,适时调整

C.意在实现人人平等D.重在协调公民和臣民间的关系

20.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记述了英国在1700年到1780年间国家总产出增长了6700,到了1800年增长了15100。

这说明

A.殖民掠夺是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B.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C.工场手工业孕育工业革命D.技术革新蕴藏了巨大动能

21.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阿克曼说:

“‘我们人民’是美国立国之根基,但美国的政治智慧在于并没有像法国卢梭以及大革命那样把‘人民’推演到极端,而美国人民的幸运和政治精英的睿智也在于他们总是恰如其分地达到了某种平衡。

”这说明美国政体

A.未受卢梭民主思想影响B.体现自由与共和的政治精神

C.旨在维护人民主权D.寻求代议制下的权力制约

22.列宁曾说:

“巴黎公社最终结束了这一资产阶级改革的发展过程,只是由于无产阶级的英勇,共和制这种最明显地表现出阶级关系的国家组织形式才得以巩固起来。

”这表明

A.工人斗争推动了法国共和制度的建立B.法国共和观念孕育于无产阶级革命中

C.巴黎公社尝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D.1875年宪法使法国共和制度建立

23.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在这里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

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

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B.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C.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D.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24.右面是某一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比例的示意图。

这反映出当时

A.资本输出成为资本主义对外侵略主流B.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海外利益分配不均

C.新科技成果得到充分运用D.美德经济已经超越了英国

25.有学者认为:

“十月革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口号和理论体系进行的,与西方现代文明总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牵涉,但其渊源、性质、风格和命运却深深地植根于俄国历史土壤之中。

”该观点认为十月革命

A.仅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的旗帜B.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冲击

C.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不大D.是俄国社会内外矛盾的必然产物

26.复旦大学历史学家姜义华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旧俄国长期统治下形成的政权万能论以及宗法式的情绪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头脑侵袭的结果。

”其意在说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专制色彩B.旧俄国宗法传统在苏联得到推崇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合社会主义D.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成果近于丧失

27.1932年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罗斯福在竞选演讲中提出“新政”,以此结束经济大萧条,结果当选新一任美国总统。

可见,当时美国

A.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B.国家干预优势凸显

C.急需要走出危机困境D.总统选举程序混乱

28.下面是为1928^-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和世界的位次变化情况表。

其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苏联

A.无产阶级政权已建立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施

C.计划经济有其自身优势D.计划经济优于欧洲市场经济

29.美国副国务卿克莱顿在1947年提交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没有美国更为迅速的大量援助……除了对世界未来和平与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外,对我国国内经济的影响也是极为严重的,将失去我国剩余产品的销售市场”。

由此可见,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出发点是

A.稳定资本主义制度B.尽快促进西欧经济的恢复

C.维护美国经济利益D.使欧洲服从于美国的意志

30.1953年,法国舆论研究所在国内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提出“依你之见,西欧联盟将是美苏间冲突的抑制

因素,还是激化因素?

”答案的构成为:

41%说“抑制”,21%说“激化”。

以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西欧走向联合是民心之所向B.西欧联合消除了内部矛盾

C.西欧联合将是国际重要力量D.西欧联合加剧了美苏冷战

31.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

“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

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

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

”罗代尔强调的是

A.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B.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D.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

32.图4为冯特君在《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中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其中

①美、欧、日△是基础②美、俄、日△是关键

③美、欧、俄△是欧洲一翼④美、日、中△是亚洲一翼

⑤美国位于正五边形的顶端。

据此可知

A.多极化的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B.美俄中欧日间相互制衡

C.美国为核心的多种力量相牵制 D.日本已经成为政治大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3题25分,第34题12分,第35题15分,共52分)

33.戊戌变法的失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5分)

戊戌变法虽然过去100余年了,但其流风余韵至今犹存。

如果把中国现代化道路比作一条环环相扣的漫长链条,那么,戊戌变法就是其始端不远处的重要一环。

材料一:

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

祖宗崇拜将祖先、祖制圣化,使任何改革都非常困难,……在近代变革与守旧的理论斗争和文化冲突中,主变者一直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变革理论体系,没有真正突破传统话语,所以只能一直居于守势,往往只有招架之功。

——雷颐《维新的挫顿》

材料二:

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三:

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

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四: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五: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

由于作者就是当事人,所以很难作为信史。

但这些作品都在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1)根据材料一、二、三,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

(3分)

 

(2)就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而言,材料三、四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两位作者有何共识?

(3分)

 

(3)根据材料五,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历史中有什么缺陷?

(2分)

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当代史学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15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明代中枢权力问题提出了如下公式

材料明朝政府决策出台=内阁票拟+皇帝批红(仅仅批写几本)+太监批红(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代笔)

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12分,说明:

可以就决策出台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32年且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改为“资源委员会”),主要职能在于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工业原料、机械制造、交通运输、土地及粮食和专业人士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

后增设了“计划部”,列为各处室之首,并立即着手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等重要经济建设计划。

该计划要求3年内投资27120万元,在湘、鄂、赣一带建立一个国有化重工业区,兴建冶金、燃料、化学、机械、电气等30余个国有化大中型厂矿,莫定中国重工业基础,并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

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该计划未能完全实现。

但尽管如此,其为抗战所做的大量前期准备工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一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二胡佛水坝在1931年3月动工,1935年水坝提早两年完工。

水坝经费由政府资助,由于当时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大增,因此为水坝的建造提供了一群数量可观的廉价劳工。

胡佛水坝建成后形成人工湖米德湖,它不仅景色优美,成为美国人游艇、滑水、钓鱼、露营度假圣地,而且能灌溉庄稼和利用水力发电,对发展生产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胡佛水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十年代初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美两国经济建设的背景及影响。

(8分)

 

2015—2016学年上期高三一练前历史第二次大练习

1-10CCDCDCDBCC11-20BAAAACCCBD21-32DADBDACCACDC

33.答案(25分):

⑴视角:

材料一:

传统文化的影响(历史原因)变法策略(理论);材料二:

整体的社会环境(现实原因);材料三:

变法的影响。

(3分)

⑵侧重点:

材料三侧重于对民主革命的影响;材料四侧重于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2分)

共识:

都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传统体制,推动了民主革命进程。

(1分)

⑶缺陷:

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上主观色彩,影响历史真实。

(2分)

注意问题:

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

(2分)

或者:

全面性原则(一分为二);历史性原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言之成理即可)(2分)

⑷可从以下角度展开,供参考:

(15分)

总论:

当代史学家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其实,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的叠加造成的。

分论:

当代史学家关注了传统文化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惯性与西方政治制度之间的矛盾,可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当代史学家关注了改革理论与改革实践和结果的关系,改革理论不成熟,造成了必然的失败。

可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

当代史学家关注了改革的社会环境与戊戌变法失败的关系,改革缺少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强大的中间力量,造成了必然的失败。

可联系材料二及所学知识

当代史学家关注了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与变法失败的关系,他们之间力量的悬殊,造成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可联系材料三及所学知识。

34(12分).示例:

明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内阁有票拟权,但是否采纳取决于皇帝意见,明代内阁始终没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明朝的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皇帝赋予太监以批红权,太监是在代行皇权,太监批红有利于牵制内阁,宦官权力的扩大,从侧面反映出皇权的进一步加强。

(12分,本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35.(15分)

(1)特点:

政府重视全面规划;发展经济与备战结合;以重工业为基础,多种经济行业共同发

展;计划未能完全实现,但作用明显。

(7分,答出一点2分,答出二点5分,答出三点7分)

(2)背景:

中国: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在形式上完成国家的统一;九一八事变,日本入侵中国东北。

(2分)美国:

经济危机导致经济大萧条;工人失业现象严重;罗斯福推出新政。

(2分)

影响:

中国:

中国近代工业进一步发展;某种程度上改变中国工业结构和产业分布格局;一定程度上为抗日战争奠定物质基础。

(2分)

美国:

这种以工代贩的政策后来被罗斯福继承和发扬,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失业率上升;为后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