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 仿真卷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5315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复习 仿真卷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复习 仿真卷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复习 仿真卷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复习 仿真卷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复习 仿真卷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复习 仿真卷一.docx

《高考语文复习 仿真卷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 仿真卷一.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复习 仿真卷一.docx

高考语文复习仿真卷一

仿真卷一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群不时地会发生踩踏事件,动物在成群结队行动时,即使遇到紧急情况也不会因为惊慌失措而相互碰撞,为什么?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行为生物学家伊恩·库森说,蚂蚁、鱼和鸟有能力在整个群体里传递关于群体的身体动态的信息。

比如蚂蚁可以用信息素在蚁群内交流,通过简单的小范围互动能形成复杂的模式。

蚂蚁是社会化的生物,而人类是自私的。

我们都想节省通行时间,哪怕是以牺牲他人的时间为代价,而蚂蚁是为整个群落而工作。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最原始的生物。

我们没有进化出群体活动时的集体智商,无法超出局部的互动规则。

鱼群或迁移的动物在突然行动时,领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拥有往何处去的必要的信息,其他同类只要跟着就行了。

另一种说法是,许多大型的鸟类如天鹅和塘鹅以V字形梯形编队飞行,这样既能提高飞行效率,又能避免碰撞。

阻力能够降低65%,飞行距离可以增加70%,因为每一只鸟都处于前面一只鸟的翼尖涡流造成的上升气流中。

只有头鸟得不到这种好处,但鸟群中的其他鸟会轮换当头鸟,以共同承担这种压力。

实际上,鸟群的梯形编队很少是完美的V字形,往往是J字形。

但无论是哪种形状都可以让所有的鸟获得对前面同类的最佳视野,以便保持安全的距离。

飞行时,鸟群中的鸟之所以不会相互碰撞,是因为它们的视觉系统比人类的发达,它们的新陈代谢和肌肉的反应速度也更快。

在2004年至2007年,欧盟组织了一个名为“飞行中的椋鸟”的研究,动用了意大利、法国、德国、匈牙利和荷兰等国的七个研究机构,成员中有生物学家、物理学家、计算机科学家,他们不仅要收集数据,还要改进对鸟群的3D模拟,以便帮助人们理解人类的群体行为,如时尚、风潮、金融市场的群体行为。

物理学家卡瓦尼亚选择了意大利罗马的马西莫宫,它位于火车站附近一个开阔的广场上,广场四周都是树。

冬季的每个下午,椋鸟在罗马郊外觅食后都会回到这里的鸟窝。

黄昏时分,这些鸟群会在天空中上演半个多小时的特技表演,它们有时像一股烟雾,有时又像一条摆动的缎带。

卡瓦尼亚和他的团队把鸟群的移动做成了3D图像后意外地发现,鸟群中鸟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鸟群边缘的鸟比中心更密集,就像在一辆拥挤的公交车上,中央的乘客悠闲地聊天,车门附近却很拥挤。

更让他们感到有趣的发现是,鸟群中的鸟能看到它附近的15只到16只同类,但它只注意它两侧的六七只鸟的活动。

邻近的鸟距离它自己的远近不重要,重要的是同类的数量,它们只根据邻近的同类来改变飞行速度和方向,这就能保证整个鸟群朝同一方向飞行。

进化为什么选择了“六”或“七”作为神奇的数字?

一种解释是“七”是鸟类认知能力的极限,它们无法跟踪七个以上的物体的活动;另一种解释是,“七”是在群体中传递信息时的最佳数字。

你也许以为你沟通的个体越多越好,但如果你跟太多人沟通,你会得到太多嘈杂的不准确的信息。

这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你搞清楚状况之后可能就为时已晚了。

(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

1.下列关于成群的动物遇到紧急情况不会相互碰撞的原因,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蚂蚁、鱼和鸟能够运用信息素在群体中交流,传递关于群体的身体动态的信息,通过小范围互动能形成复杂的模式。

B.蚂蚁是社会化的生物,它们都是为整个群落而工作,具有群体活动时的集体智商,活动规则不仅仅是局部的互动。

C.鱼群或迁移的动物在突然行动时,领袖拥有往何处去的必要信息,它负责带领整个群体,其他同类只要跟着就行。

D.鸟类的视觉系统比人类的发达,它们的新陈代谢和肌肉的反应速度也更快,飞行时能让它们彼此之间保持安全的距离。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冬日黄昏罗马马西莫宫上空的椋鸟群特技表演般的飞翔,给科学家研究动物的群体活动而不碰撞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B.科学家把鸟群的移动做成3D图像后意外地发现,运动的鸟群中鸟的分布规律与人类活动中人群的分布情况很相像。

C.科学家发现鸟群中的鸟能看到它附近15只到16只同类,但它只注意自身两侧的六七只鸟,根据它们来调整飞行。

D.有人认为,沟通的个体并非越多越好,跟太多人沟通会得到很多不准确的信息,在群体中传递信息时的最佳数字是“七”。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动物的行为与人的行为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研究动物的行为方式,对于了解人类自身、理解人类的群体行为有重要的帮助。

B.伊恩·库森认为,人群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因惊慌失措而发生踩踏事件,而成群的动物却不会,是因为人类在群体活动时没有互动规则。

C.有些大型的鸟类如天鹅和塘鹅,以V字形梯形编队飞行,这样既能够避免碰撞,还能够降低飞行阻力,增加飞行距离,提高飞行效率。

D.欧盟组织多国多学科的科学家和多家机构,进行“飞行中的椋鸟”的研究,以便帮助人们理解人类在时尚、金融市场等方面的群体行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琪,字台秀。

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

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

一日,铎召縠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

赋尾云:

“得士则昌,非贤罔共。

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

”铎览而骇之,曰:

“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

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

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

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

“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

可畏也。

”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

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

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

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

梁祖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

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

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

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

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裔,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

庄宗入汴,素闻琪名,累欲大任。

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

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

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

琪上疏数千言。

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

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

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马延。

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

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

(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B.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C.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D.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琪博学多才,才思敏捷。

晋公王铎怀疑少年李琪的文章假手他人,因而派人测试,李琪援笔立成,出语不凡。

B.李琪为文独树一帜,不同于时俗。

他写作时不拐弯抹角,善于开宗明义,他的文赋深为文坛名宿李谿所推崇。

C.李琪恪尽职守,正直敢言。

他做了谏官后,积极上书,评论时政中的不当之处,却没能直言安重海的罪责,因此自责请辞。

D.李琪为同僚所忌恨。

他为同任宰相的萧顷所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的斥责并被罢相。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赋尾云:

“得士则昌,非贤罔共。

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

“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

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漂泊异乡、体衰多病的惆怅之情。

(2)刘禹锡《陋室铭》中,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运用想象手法,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卖 琴

[加拿大]费力克斯·勒克莱尔

雨天,男人的短大衣里藏着一把小提琴。

他走得很快,帽子遮在眼睛上,一脸疲惫,不时左顾右盼。

突然,他拐进一条小小的甬道,推开一扇房门。

门上的木牌上写着:

制琴坊。

进入房内,他脱下大衣,把小提琴放在柜台上。

他用大拇指把帽边卷起来,等着那位在窗下工作的老人。

制琴师站起身,一双眼睛在大大的镜片后面眨动着:

“做什么?

“我想把我的小提琴卖给您。

制琴师将琴拿在手中,翻来覆去看,说:

“是我做的,二十年了,制作日期写在这儿呢。

那男人说:

“我知道。

“您想卖掉它?

“是的,先生。

“贵姓啊,您?

“于贝尔·托马斯。

“我听过您的大名,我那屋里面就有您的唱片,几支协奏曲,就是用这把琴录制的吧?

您拉小提琴很久了吗?

“16年了。

老人又摸了摸琴:

“还是留着吧。

“不,我再也不想看到它。

“如果我是您的话,我不会把一个老朋友甩掉的,一个16年来相依为命、为您留下许多纪念的朋友。

“我需要钱。

”音乐家的脸痛苦地抽搐了一下,他摊开手,说道,“我现在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交响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了,电台的工作也已经丢了。

他咬咬嘴唇。

“公众音乐会也是,两个星期前,爵士交响乐团的指挥辞退了我。

我只好去给孩子们上课,可就在教他们演奏上行音阶的时候,我的手僵住了……是风湿病。

当他说话时,老人几次犹豫后将左手放在了琴盒上。

音乐家说完了,低头看他的琴,这才发现老人的手缺了两根手指。

整整一分钟,两个人都一动不动。

最后于贝尔·托马斯先开口了:

“您的手也残了?

老人沉默地转回身,向窗边走去,坐在凳子上继续工作,他盯着手中的活计,说道:

“这桩意外是在我16岁时发生的。

我把它讲给您听,是因为我那屋里面有您的小提琴协奏曲。

那时候,我家生活在一个农场里,距城市有七里路,我每天坐着狗拉雪橇去上学。

我有了一个爱好:

音乐。

迄今为止我唯一的、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音乐家。

音乐家始终低着头。

老人继续说道:

“我挺有天分,耳朵很好,左手灵巧,还有一颗特别敏感的心。

我学了一年,对小提琴简直到了痴狂的地步。

为了上琴课,我需要在晚饭后出门,上完课后再返回家里。

每星期一次。

在学琴的路上,我裹着一张毛毯,把小提琴紧紧抱在怀中,像抱着一个孩子……

“正是那个时期,在一场学校组织的节庆活动中,我第一次当众进行了演奏。

小提琴家抬起了头。

老人继续说道:

“演奏大厅里,有几位牧师、一位主教大人、一位议员、一些记者、全体学生和几个漂亮的女孩。

由于一场可怕的暴雪,我是独自一人坐着狗拉雪橇来的。

妈妈没能坐在大厅里看我演出,因为路完全没法走。

“我演奏了《回忆》,我的小提琴声回荡在大厅里,琴音清澈洁净。

我还记得演出结束时那热烈的掌声、欢呼声,我那不知所措的样子。

我的老师站在幕后,他哭了。

一个漂亮的女孩吻了我一下。

“有一个男人,过来问我的姓名和年龄,然后带着满脸的微笑和鼓励的目光离去了。

一位牧师对我晃着脑袋说:

‘再接再厉,小家伙……’

“唉,如果妈妈在那儿该多好!

这是我唯一的遗憾。

音乐家凑近来,身子向前倾着,生怕听漏了一句话。

老人继续说道:

“夜深了,我从学校出来,胳膊下夹着心爱的小提琴,满心都是幻想。

我要到学校后面的小牲口棚去,我的狗在那儿等我。

“我想到大都会、音乐会、个人独奏,想到我的家庭,那光宗耀祖的辉煌时刻指日可待……突然,汪的一声!

音乐家蹙蹙眉头,等着下面的话。

制琴师接着说道:

“有些情节我记不太清楚了,只知道我跟一条狗在搏斗,它在狂吠,我也在大喊大叫,在我身后的雪地上拖着一条长长的血痕……那条我们家买了才一个星期的狗,咬断了我的两根手指。

一阵沉默后,老人又说:

“在我的一生中,我只公开演奏过一次,而不是演奏了16年,更不曾取得显赫的成就,没录制过唱片,没有四处巡演将名声远播到欧洲去。

只有过一次当众演出,还是在一个学校的小厅堂里,而且我的母亲也没有来听。

于贝尔·托马斯再次低下头去。

老人悄悄站起身,消失在把店面和他的住处分隔开来的门帘后面。

他抱着一个琴盒走回来,小心翼翼地将它打开。

那是他的小提琴,被包裹在一块白色的法兰绒布里。

他把琴轻轻地放在于贝尔·托马斯身旁,又回到窗下的小凳上。

音乐家就像一个蒙羞的人急于脱身那样,走向柜台,拿起他的小提琴,塞进短大衣。

他轻轻地带上门走了出去,仿佛这是一扇教堂之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于贝尔·托马斯要把自己拉了16年的小提琴卖给它的原主人制琴师,主要目的是完璧归赵,他相信制琴师会好好保管它。

B.“仿佛这是一扇教堂之门”是说音乐家在制琴坊听到制琴师的故事后,灵魂受到了洗礼,心灵得到了净化,改变了生活态度。

C.两次提到音乐家把琴藏进大衣,表现了他不同的心态:

第一次,主要是唯恐被人发现而暴露窘况;第二次,珍爱而唯恐淋坏。

D.制琴师记得第一次当众演奏小提琴时的许多细节,后文却说“有些情节我记不太清楚了”,前后矛盾,说明他的年纪确实大了。

E.制琴师学琴时“把小提琴紧紧抱在怀中”,后来又放在盒里珍藏,表现了他对自己用过的东西都十分喜爱、十分珍惜的心理。

(2)于贝尔·托马斯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三次提到“妈妈”没能来听“我”演奏,分别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的主人公是音乐家,但几乎一半的篇幅是在写制琴师的故事。

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4)题。

材料一:

新华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吴植、魏梦佳) 当来自汉江的一库清水从渠首倾泻而出,蜿蜒北上,泽被北方时,有一个需要我们铭记的群体——移民。

为成就中国半个世纪的调水梦想,湖北、河南34万库区移民告别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水土,放弃了世世代代沿袭下来的生计,服从了迁徙再迁徙、改变再改变的命运,

这是继三峡工程之后,我国规模最大的水库移民“大迁徙”,其强度之大、速度之快,在世界水利史上几无前例。

没有这群人巨大的付出与牺牲,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不可能成功。

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生态调水工程,旨在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其中线工程于12月正式通水,主要向京津冀豫地区送水。

为实现中线工程调水目标,湖北省十堰市5个县市区18万多人口,以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16万多人口必须搬迁。

鄂东黄冈市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近200个外迁移民安置点之一。

4年前,鄂西北郧县安阳镇有874户3721人跨越千里,把新家安在这里。

可当初,没有人乐意迁往他乡。

按照移民政策,时任安阳镇余嘴村党支书的赵久富本可在老家安置,但为了用实际行动说服和带领大家,他主动选择外迁,舍下80多岁的父母。

赵久富的父亲心中不舍,嘴上却说,你是干部,要是你不带头走,南水北调就办不成了。

刚到黄冈,移民们都不适应,许多人情绪波动。

为了能让乡亲们稳住并发展起来,作为新任移民新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的赵久富做了大量工作,如今,移民们都找到了比过去在偏远山区更多元的致富出路。

但今年59岁的老赵心里一直觉得愧对父母。

去年,他的父亲在老家去世了,母亲的腿脚也越来越不便。

今年中秋,老赵赶回老家与母亲团聚,临走时,他来到汉江边,装了点家乡的水和土。

他说:

“把老家的水土带到新家去,要世世代代水土相连。

材料二: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是最早通水的工程项目,届时“长江水”将补给京津地区。

如果说东线工程的主要压力在于治污,那么中线工程的主要难题在于移民。

为保证丹江口水库具备足够的容量和高度,顺利流入京城,降低因落差不够引起的技术难题,中线工程的重要内容就是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由原来的162米加高到176.6米,水位要从157米提高到170米。

为此,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需要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移民34.5万人。

移民作为世界性难题,难度不言而喻。

日本一位官员曾经在参观中国南水北调移民工程时称,他们修建一个水利项目,为搬迁260户前后用了11年。

而按照2008年10月31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会确定的工期,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必须集中在2010、2011年完成,其中2011年要完成近19万人的搬迁安置,这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为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为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南阳取缔非法选矿,整治排污等企业,关闭取缔企业135家,淘汰小冶炼炉32台,丹江口水库周边1000米以内禁止建设任何污染项目,不能有居住人群,3000米之内仅有部分旅游项目可以开发。

丹江口水库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毗邻处,域跨鄂豫两省,南阳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有限。

南阳市南水北调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南水北调和治理丹江水,当地投入大量资金,同时关停企业,财政损失数以亿计。

他们特别希望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与北京开展对口协作,以加快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据透露,湖北、河南等输水地区已经联名向中央提出,实施受水城市对输水城市的对口帮扶计划。

他们希望尽快制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对口帮扶(或协作)工作方案》,设立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基金,用于对水源区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水污染防治等工作的扶持,确保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

(2011年8月20日《京华时报》)

材料三:

在丹江口库区,保护一库清水是人们的共识。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需要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

农民辛喜玉曾两次移民。

十多年前,他和家人在丹江口水库边承包了一片荒山,经过艰辛劳动,漫山遍野已都是郁郁葱葱的核桃树。

辛喜玉还带领村民们喂起了牛、羊、鸡,收入大大提高。

但辛喜玉意识到,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2009年,他决定带头摸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在他的示范和政府的扶持下,库区移民在荒山上建起了生态种养基地。

大家把自家的玉米、麸皮和豆粕制成饲料喂给家禽和牲畜,再将它们的粪便收集起来放进沼气池,产生的沼液能代替农药打在果树上,沼渣能代替化肥洒在地里,影响库区水质安全的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2014年10月24日新华网)

材料四:

发现工程与施工规范相差0.1%,立即要求推掉重来,“稽查、巡查、飞行检测”三位一体,始终保持质量监管高压态势,才有了工程的良好质量。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细节上1%的缺陷,能带来100%的失败。

高标准、严把关,才能保证产品质量和工程质量。

移民的稳定发展历来困扰全球,创新移民村管理方法、发展模式,16.54万移民在异乡实现了“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

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活力,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

移民干部披肝沥胆,无私奉献,赤子情怀满中原。

心中有责方能砥砺奋进,甘于奉献,尽职履责,工作才能越干越好,事业才能长兴不衰。

他们把对群众的深情化为干事创业的热情,让发展的“活水”汩汩长流。

(2015年3月10日《河南日报》)

(1)材料二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六个具体的数字,表达上有哪些作用?

请具体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家媒体对南水北调工程中的移民一事都做了报道,概括说明它们报道的重要信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材料二与材料三,在丹江口库区,为确保清水永续北送,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四则材料看,南水北调工程相关人员有哪些可敬可佩之处?

请作简要分析。

(8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