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知识点检测题1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5260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知识点检测题1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知识点检测题1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知识点检测题1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知识点检测题1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知识点检测题1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知识点检测题1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知识点检测题1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知识点检测题1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知识点检测题1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x

高考历史第一轮课时知识点检测题18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6·苏锡常镇四市模拟)沈志华说:

“(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宣布:

‘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划和监督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可见,革命后采取的一些措施早在革命前已经设想好了,被看作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

”下列符合革命前设想的措施是(  )

A.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B.以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C.恢复货币机制和市场功能D.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解析:

 革命前的设想“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相似。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反对资本家经营,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粮食垄断”,故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货币和市场,故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张实行企业完全国有化,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6·吉林市质量检测)1913~1928年苏联农业生产对比表

年份

1913

1922

1928

谷物播种面积(百万公顷)

102

72

101

谷物收获量

86

56

73

马(百万头)

36

24

34

牛(百万头)

61

46

66

对表格中数据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1928年谷物收获量低于1913年收获量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集体农庄的建立发挥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解析:

 A项是对图表内容的直接表述,而没有体现出变化的原因,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分配土地的内容,故B项错误;1921~1928年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故C项正确;苏联全盘推行集体农庄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图表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6·永州一模)读下图,下列引言与图片主题相符合的是(  )

A.“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

B.“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C.“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与苏维埃政权为敌”

D.“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

解析:

 据图文信息“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体现了义务劳动制,是1918年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A项符合题意;B项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排除;C项为1925年开始的农业集体化政策,排除;D项为计划经济,排除。

答案:

 A

4.关于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曾说:

“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对列宁这句话的解读,不确切的是(  )

A.“退一步”指允许资本主义现象的存在

B.“前进两步”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

C.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D.新经济政策并不适合苏俄当时的国情

解析:

 新经济政策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允许资本主义现象的存在,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主要目的是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发展资本主义是想社会主义过渡方式,是权宜之计,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当时俄国实际,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5.苏(俄)联某领导人指出:

“一条是资本主义道路,就是用在农业中培植资本主义的方法使农业成为大农业……另一条是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农业中培植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任何第三条道路都是没有而且不可能有的”。

这一论断(  )

A.是对苏联国情的准确概括

B.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要求

C.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D.不利于苏联农业经济长期发展

解析:

 苏联选择了社会主义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其不符合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而不利于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6·东北三省四市模拟)1927年苏联粮食获得丰产,但国家收购到的粮食较前一年下降了1.28亿普特,导致该年苏联粮食出口量从1.53亿普特骤降到0.27亿普特,这对依靠粮食出口获得外汇从而购买设备建设工业的苏联来说是致命的。

为此苏联推行(  )

A.农业集体化B.余粮征集制

C.固定粮食税D.重工业优先

解析:

 根据“1927年苏联粮食获得丰产,但国家收购到的粮食较前一年下降了1.28亿普特,导致该年苏联粮食出口量从1.53亿普特骤降到0.27亿普特”可知苏联在粮食获得丰产的前提下国家的收购却大大减少,出口量也大大减少,出现了粮食危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五大代表大会,作出了尽快发展农业集体化的决议,故A项正确。

答案:

 A

7.(2016·济南市模拟)美国作家威尔斯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

1934年当他第二次来到苏联的时候,他对斯大林说:

“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造成威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成功

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

C.西方经济大危机与苏联的建设成就形成反差

D.斯大林体制建立

解析:

 结合材料中所提示的时代背景分析威尔斯态度变化的原因,1934年的资本主义世界遭受到经济危机的巨大打击,呈现出一片萧条,与之相对比苏联并未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呈现一片欣欣向荣景象,故C项正确。

答案:

 C

8.(2016·大连市模拟)“斯大林模式”是通过三大运动形成的,即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大清洗”(斯大林执政下,爆发的一场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运动)。

有观点认为这三大运动是苏联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苏联国内外环境的要求,是巩固苏共政权、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你认为这一观点(  )

A.不可采信B.符合史实

C.值得商榷D.观点模糊

解析:

 材料观点也有合理的地方,例如工业化是人类进程的历史必然,而大清洗不是人类社会的必然,故A项错误;“大清洗”一场对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清洗以及对无辜人员的迫害运动,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观点既有关于工业化合理的地方也有,大清洗运动的说法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值得商榷,故C项正确;依据材料“有观点认为这三大运动是苏联历史发展的必然,是苏联国内外环境的要求,是巩固苏共政权、建设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可知材料中的观点很明确,故D项错误。

答案:

 C

9.(2016·陕西省质量检测)“我(赫鲁晓夫)还记得那段时间,在经济崩溃和大饥荒之后,城市忽然恢复了生机,涌现出了各种产品,价格开始回落。

这当然是一种退却,但它却帮助我们从国内战争的后遗症中恢复过来,积蓄了力量。

”下列对“积蓄了力量”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使俄国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B.为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

C.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D.为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解析:

 材料“它却帮助我们从国内战争的后遗症中恢复过来,积蓄了力量”新经济政策缓解了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危机,有助于恢复苏俄经济,为即将开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

答案:

 C

10.1957年5月10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发布法令,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中央仅保留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重型机械、交通运输建筑等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此举的影响在于(  )

A.使苏联逐渐走上市场经济道路

B.为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伏笔

C.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D.大大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解析:

 据材料“将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撤销”和“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可知激发了地方工业建设的积极性。

答案:

 C

11.(2016·益阳质检)勃列日涅夫在苏联执政18年。

下表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增长情况

时间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工业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

1966~1970年

7.8%

8.5%

1971~1975年

5.7%

7.4%

1976~1980年

4.3%

4.4%

勃列日涅夫改革出现上表所示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

①注重发展重工业 ②忽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执政后期改革停滞不前 ④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耗资巨大 ⑤遭受长期严重的自然灾害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②③④D.②④⑤

解析:

 本题用排除法选择。

根据材料信息,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呈正数,说明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国民收入在增长,故②错误,排除含②的选项,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2.1987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上说: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正在迅速变化的社会。

……我们面临很多新的问题,相当复杂的情况。

我们不能保证不犯错误。

……但我确信,最大的错误就是害怕犯错。

”此后,戈尔巴乔夫提出(  )

A.“加速发展战略”

B.“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20年建成共产主义”

D.“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祖国”

解析:

 “加速战略”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就已被提出,上台后实施,不是1987年后提出的,故A项错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提出于1988年6月,1990年成为党的纲领,故B项正确;“20年建成共产主义”是由赫鲁晓夫提出,故C项错误;“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祖国”是斯大林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2016·渭南市检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苏联人的衣衫裙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受震惊。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应则完全不同。

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

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时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

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独立,但他们还没有获得经济独立。

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

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10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中国家“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生活水平”的原因。

(4分)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

(6分)

解析:

 第

(1)问大多数西方人否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原因在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依据材料一回答“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弊端。

“一党制政治结构”,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苏联人的衣衫裙褛、食物单调、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以及对教育和文化传媒的控制,都暴露出苏联模式的弊端。

(2)问发展中国家以羡慕眼光看待苏联,原因在于二者之间的差距,一方面是苏联在“斯大林模式”指导下,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上的落后。

第(3)问对苏联认识不同的原因在于,西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苏联对比的差距,西方国家民主制度完善、经济发展、科技领先,社会发展超过苏联,因此不太认可苏联的成就;而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落后苏联,因此苏联成为羡慕学习的对象。

答案:

 

(1)原因:

苏联在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公民的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法治不健全。

经济上: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轻视民生,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

文化上:

教育和文化传媒受到政府的控制。

(10分)

(2)原因:

苏联在短时期内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

(4分)

(3)原因:

西方国家:

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人民的自由、民主权力得到一定的保障;经济、科技、文化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他们看到了苏联民主、民生、民权方面存在的弊端。

发展中国家:

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落后,更关注苏联经济、军事的发展。

(6分)

14.(2016·重庆市模拟)社会主义运动经历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总结与反思。

材料一 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材料二 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 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情也逐渐泯灭。

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

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于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代替了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

材料四 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

——以上材料均摘自《历史参考资料》

(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积极意义?

(4分)

(2)据材料二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的基本态度是什么?

结合材料一、二,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似的局限性?

(6分)

(3)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犯了哪些严重错误?

(4分)

(4)邓小平说“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请从上面材料里找一个最合适的例证。

“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

这在中国现代史上,哪个事例最具有说服力?

请做简要说明。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回答。

(2)问的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二“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回答。

第二小问局限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改革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第(3)问根据材料三“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说明放弃社会主义思想;“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说明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每个共和国都成为主权国家”说明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放弃统一国家、主权。

第(4)问的第一小问例证,可以举戈尔巴乔夫例子,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造成苏联的解体。

第二小问说明,文革是“左”倾错误,可以从“文革”对中国政治、经济破坏来说明。

答案:

 

(1)意义:

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4分)

(2)态度:

否定态度,认为勃列日涅夫在走回头路。

局限:

虽然都开展了改革,但是都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回到了斯大林模式的老路上去了。

(6分)

(3)错误:

放弃社会主义思想;放弃共产党的领导道路;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放弃统一的国家、主权。

(4分)

(4)例证:

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造成苏联的解体。

说明:

中国由于毛泽东的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破坏了民主法治,造成严重社会动乱。

严重破坏经济建设,造成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