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昭文集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4595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敏昭文集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陈敏昭文集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陈敏昭文集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陈敏昭文集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陈敏昭文集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敏昭文集1.docx

《陈敏昭文集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敏昭文集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敏昭文集1.docx

陈敏昭文集1

陈敏昭文集1

陈敏昭文集

(第1集)

(三门峡行政学院472000)

1、高尚我们的心灵

2、美国早期的民主与联邦制

3、唤醒公民道义的力量

4、选举是权力合法性的唯一来源

5、在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之间

6、政治是分散之中的均衡

7、公共需求与政府财政

8、公开透明的议事规则促进社会和谐

9、经济效率与制度变迁

10、经济政策和竞争秩序的形成

11、论政治的理性

12、论组织的维护与发展

13、人性与激励

14、社会公正与利益协调

15、税收法治论

1、高尚我们的心灵

——《阳光心态》读后记

为了促进大家的读书活动,暑假前,校领导决定给每位职工买一本书,教师每人发了本《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美国名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何帆、肖莹莹、郝正非等翻译,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给行政后勤人员发的是《阳光心态》(清华大学管理学教授吴维库博士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本人充数教师却没有及时阅读《世界是平的》,只是简单地翻阅了一遍;8月27日轮我值班,凑巧在值班室看到某人阅读了一半的《阳光心态》放在桌子上,于是拿起来简要读了一遍,发觉很有意思,也有同感,于是从网上下载了吴维库博士的《塑造阳光心态》仔细阅读,因而有了此文。

高者超也、越也,思想、意识、行为超越他人,更主要的是超越自己;尚者上也,升华、提升是也。

读书、学习、实践能够升华品质,反躬自省能够净化心灵。

看问题要站得高,从大局出发。

心底无私天地宽。

一事当前不是先替自己打算,而是心里装着他人,心里装着大局、全局,能够从全局出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样的人又怎能不得到别人的尊敬与信赖呢?

高尚的灵魂并不是平庸之辈和阿谀奉承者流所能理解的,它是强盛生命力和高贵心灵的结合物。

一个人,不论你出身贵贱高低,如果你在心里种下的是卑微的种子,你就只能收获卑微和作践;如果你种下的是高尚的种子,你就将收获高尚、阳光和勇敢。

其实,高尚与卑微只在一念之间。

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全都是高尚的,在某些环境中有时可能是卑劣的。

但只要心灵保持高贵并遵循高贵心灵的指引,就必将走出平庸而变得杰出。

高尚的心灵拥有充实的空间和决定事物的力量。

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地位如何低下,生活如何艰难,只要你拥有一颗高尚良善的心,就不会永远与平庸为伍,就会远离低贱,就会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支持你、引导你往前走,往人类社会应该走的方向前进,坚守人间正道,而不被一时一地的情境所更改,也不被甚嚣尘上的意识形态所左右。

这种不断向上走的力量正是人类所有精神财富中最最宝贵的遗产,也必将引领你走向成功之路,也必将引领你走向幸福(物质的和精神的幸福)。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本来应该是胸怀博大,心胸宽广,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有同情心;言行一致,不轻许承诺,也不随意毁约;不造谣生事,不在背后道人是非;己所不欲,不施于人;即便是己之所欲,亦须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做事彻底,不轻言放弃,不向自我妥协;能够合理控制自己的欲望,保持一颗平常心。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有高贵的心灵,而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学习(读书,听讲,思考,实践)才能超越自己,超越他人,才能净化心灵,升华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快乐还是痛苦,我们都应该欣然接受并心存感激,感激生活,感激生命,用心去体会生活所给我们带来的苦与乐,用心去体会生命的过程,用心去发掘生活的快乐。

快乐使人高尚。

怎么发掘快乐呢?

保持健康,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快乐的心情,适度的运动会使你身轻如燕,心情愉快;真正的去关怀我们的亲人、朋友,同事,爱周围的人并使他们快乐;用发自内心的微笑和人们打招呼,我们也将得到相同的回报;对现实生活不要过于苛求,常存感激的心情;享受人生,别把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忧虑上;积极投身于工作,但别变成工作的奴隶。

为我们的工作做妥善的计划,使我们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自由支配;每过一段时间自我安排一个休假,和那些能使你快乐的朋友去过几天与平常不同的生活,放松心情;孔老夫子每日“三省吾身”,其实我们每天只要抽出一点点时间,让自己澄心静虑,使心灵回归宁静;抓住瞬间的灵感,在生活中制造一些有趣的插曲,创造新鲜感觉,使自己耳目一新;必要的时候自己给自己送一份礼物,给自己制造一些容易实现的盼望;只要有心,可以经常给心爱的人制造一份惊喜。

高尚者最重要的品质是爱心。

人、所有的人都是应该被尊重的。

人只应该是自己的主人,不是他人的奴隶,不是物的奴隶,不是某个领导的奴隶,不是某种思想的奴隶,不是某种主义的奴隶。

世界是多元的,世界上有万事万物,物为人所用,而不被物所役。

世界上有数十亿人口,而人不是机器,各有秉性。

爱我们同类,包容我们同类本来应该是人类的天性,然而人被物迷、被意识形态所蒙蔽,被强权所欺凌,被个人的私欲牵着鼻子走,部分人失去了爱心,同类之间相互恶斗。

唯有高尚者还能保持着爱心,爱人、尊重人,尤其是能够尊重普通的人。

尊重人的价值还是繁荣国家的正途。

国家不只是个别精英之国,而是全体公民之国。

要使国家繁荣富强就要形成这样一种机制:

它能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出每一个人潜能。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形成一种尊重人的文化和体制,让人民真正的成为社会的主人,充分保障人的权利,真正实行民主政制。

充许人民自由的思想,百花齐放,这样才能释放出人民的才智,激发出人民的潜能,从而激发出整个国家的潜能。

高尚者随缘。

随不是盲从,不是跟随,不是随波逐流,是順其自然,不怨怼、不燥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随是适应环境,随遇而安,心安理得,内心不乱;随是保持一颗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随是随时,珍惜和把握现在,不沉浸在对过去无谓的悔恨痛苦中,也不要沉浸在对未来过多的憧憬和幻想中,踏踏实实地做好现在的事;随是珍惜一切,轻松随性地生活,保持善良平和的性情。

心胸宽广的人才能有高贵的心灵。

心胸宽广的人不但能够容纳他人的缺点和错误,容纳不同意见的人,更可贵的是能够容纳比自己知识丰富的人,看问题比自己高明的人,理事比自己精明的人,而且能够虚心地向其学习。

当然,容纳他人的缺点错误,并非是要大家成为无原则的人,而是要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开展合理合适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善意地指出别人的缺点,帮助其克服。

心灵高尚的人是尊章守纪的人,是维护社会一般秩序的人。

生活、工作、学习中的许多章程与纪律是维护秩序的最基础规则。

没有秩序、动乱不堪的时期虽然“方显英雄本色”,但是“英雄”并不都是真英雄,并非都是心灵高贵者。

心灵高贵者绝非“不拘小节”者,而是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规则为大多数人谋福利。

心灵高尚的人都有明确的信仰和奋斗目标。

信仰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

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决不能离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

没有信仰的人,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其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会大大减低。

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以及周围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

没有信仰的社会流行的将是阳奉阴违、口蜜腹剑、阴一套阳一套的社会风气,假话、空话、大话、套话漫天飞,表面上是君子、人模狗样,背地里是小人、放暗箭。

即使社会有健全的礼仪、道德、法律也只能监督个人的外部行为,不能监督人类的内心行为。

一旦人有了信仰,人的自觉性、自制力和守法观念会大大加强。

他会做到表里一致、心口如一,相当于在灵魂深处安装了一个无形的监控器,使私欲受到全方位的制约和监督,就会提升品质。

信仰是道德的支撑点,是净化心灵的园丁,是医治心病的良药,是规范和维护道德行为的卫士,是人类文化的灵魂和精神文明的基石。

当然,我并不否认存在某些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信仰,这些信仰当遭唾弃。

心灵高尚的人都是志存高远的大智大勇之人。

宋代苏轼曾说: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 西汉的张良、韩信是也。

心灵高尚的人性情随和,容易相处,不侍才傲物。

因为他心灵高贵,总是寻求大事的成功来满足自尊,在小事上不会斤斤计较。

心灵庸俗、猥琐、卑劣的人,即便有百万家产或独霸一方的权力,也掩饰不住他言行上的市侩与俗气;而心灵高尚的人,就如蓝天白云,轻捷而有灵气,即使暂时贫穷与困厄,也遮掩不了他气质上的光华。

敢讲真话的人有着高贵的心灵。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除了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保持创造的活力外,还要承勇于担社会责任,关注民生,服务社会,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面前要坚持说真心话,做到以客观真理为依归,不患得患失,不斤斤计较,不把眼前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即使在横逆袭来之时,也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忠于自己的良知和责任道德判断。

当然,作为内心感受,有些方面我可能还做不到,我愿与所有阅读这篇小文的朋友共勉。

希望我们都有一个阳光的心态,高贵的心灵。

2007年8月30日星期四初稿于三门峡上阳书院

2007年9月1日星期六修改

2、美国早期的民主与联邦制

一、宗教契约——政治契约——自治

美国早期的民主因素来自宗教宽容与宗教契约。

来自各国的移民大部分都信仰基督教,然而有各自不同的派别,因此,宗教宽容成为其得以共存的必要条件。

不同信仰在马里兰、罗得岛与宾夕法尼亚首先确立,其后在中部殖民地扩展,因为这里有着不同民族的最大混合。

最早建立殖民地的新英格兰比较保守,清教徒控制了政治的和社会的主要事务;在南方,英国国教则占据统治地位。

然而,不同信仰的移民对此进行了英勇斗争,迫使新英格兰和南方停止了对其他宗教集团进行的迫害。

宗教宽容的进一步发展为政治宽容提供了条件,使得各种利益集团得以共存。

美国多元民主的最初源泉可以上溯到殖民地时期的宗教宽容。

殖民地时期的宗教比较流行宗教契约观。

宗教契约观认为,教会是教徒在自愿基础上通过互立契约而建立的宗教团体,圣经是一切法律的依据。

教职人员受圣经的制约,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限制教长的权力,维护教徒的权利与宗教信仰自由。

后来,宗教契约观逐渐被社会所接纳,进一步发展成为政治契约观。

清教徒在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政治契约理论,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上帝与人民、国王与人民之间都已订立契约,人民为了共同的利益与自身的安全,才同意将部分权力(公共权力)交给国王。

因此,国王的权力必须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上。

清教徒还认为,契约是国家存在的基础;世俗权力的膨胀是导致专制的原因,因此,必须严格限制公共权力。

政治体制应是“在大多数人同意下,根据自愿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政府”。

政治契约理论也引发了法的观念。

最初,清教徒接受了神学理论,主张按照圣经建立人间有秩序的统治,人人接受圣经的制约。

后来,清教徒们越过神学观的束缚,认为政治契约等同于上帝的法规,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均有约束力。

这样,他们把宗教问题扩大为政治问题,将政治问题转变为法律问题,防止暴君和专制的思想进一步演变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这就孕育出美国人的尊法观念,并将社会生活纳入法律范畴。

新英格兰建立了直接民主。

“五月花号”帆船到达普利茅斯时,船上的成年男性移民起草了一项协定,即著名的“五月花公约”。

清教徒一致同意制订“旨在促进殖民地的总体利益的公正与平等的诸法律”。

其后,这些移民建立了自己的自治政府。

新英格兰地区其它的早期殖民者也相继建立了乡镇政府。

新英格兰的社区,规模一般较小,镇公民一般在镇公所或教堂集会,来决定政策与选举政府官员。

在新英格兰地区的这种类型的地方政府,其核心是镇公民会议。

镇公民会议很像古希腊所实行的直接民主,它至今还作为一种自治制度在美国的许多城镇存在着。

直接民主在开发西部的年代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于中西部。

西部的开拓者根据荒野上的经验、机会和自由,组织起自己的社会生活。

西进的移民群体一般都自行组成社区。

他们去的地方没有政府,因而就订立类似于“五月花公约”一类的协定,实际上是组成自治政府。

在西部移民社会里,其政府实行多数决定制,这与欧洲国家的村镇政府毫无共同之处。

西部的多数决定制反映了这个社会的平等思想。

一般说来,西部居民每人都拥有一个农场,这样的经济平等必然要求一人一票的政治平等。

一人一票是民主的起点。

如果说殖民地时期的民主因素是欧洲移民从旧大陆带来的,那么西部边疆的民主则是美国土生土长的,具有浓厚的美国气息。

美国人在行动上不屈不挠,永不停息,但心情却十分恬静和睦。

他们看到了历史的真正面貌,看到了在他们面前的未来的远景——他们可以创造一种世界上还没有梦想到的非常了不起的奇迹。

他们为这一切感到欢欣鼓舞。

能拥有一种观念的国家,就会产生强烈的希望。

能够看清未来、看到希望,人们就不会产生绝望而采取非理性行为。

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就美国价值观念的形成原因指出,美国人非常重视机会,重视寻找机会与把握机会,而不大计较目的本身。

富兰克林认为,进展、增长、扩张是美国生活的必然规律。

他论证说,国家的发展不同于人体的发育,人体的发育是有限的,而国家的发展则是没有自然极限的。

富兰克林的这种朴素的哲学观念给美国梦定下了基调,即无限的发展。

美国人在拓殖过程中也变得乐观与自信。

美国人相信,凭着他们那种开拓精神与勤劳诚实和美德,他们将永远是成功者,直到现在,美国人还十分珍视清教徒的那些美德,将其视为珍贵的民族遗产。

美国人乐观与自信的性格源于他们对人的价值的认识。

一个封闭的民族,一个处于专制统治下的人民,是难以认识到人的价值的,因为他们没有衡量与施展才能的机会。

只有在自由的土地上,人的价值才会充分显示出来,并真正为人们所认识。

没有谁比美国人对此有更深的体会了。

克里维库尔曾描述说:

“欧洲人初履斯土,目光、胸襟都显得极为狭窄,但不久便豁然开朗。

这是为什么?

因为现在他感到自己是个人,因为大家把他当人看,他开始忘却旧日的卑贱和依顺,他不由自主地心花怒放,意气风发,从而孕育出美洲人才有的那种思想。

”美国人开始认识自己,认识人的力量和价值。

正如哲人拉尔夫·爱默生所说,人不只有价值,而且具有无可限量的价值。

一旦美国人认识到了人的价值后,他们就变得乐观与自信,决心永不停止地去追求个人与国家的发展。

二、邦联制——联邦制——自治

美国通过联邦制确立了现代国家模式,这是与中央集权制所不同的一种国家政体形式。

美国的联邦制起源于北美英属13个殖民地。

独立战争前,这些殖民地名义上接受英王的统治,但实际上各自为政,成为13个独立的主权政府。

独立战争虽然是13个州联合起来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但它们谋求的却是各自的独立。

“独立宣言”的正式名称就是“美利坚合人13州共同宣言”。

独立后,各州唯恐在推翻英王统治后会出现新的暴君,因此坚持其独立的主权权利,大陆会议于1781年批准的《邦联条例》规定,“各州保留其主权、自由和独立以及本邦联没有明确授予合众国国会的一切权力、司法管辖和权利”。

可见,独立所带来的不是一个国家,而是13个国家,因为13个州都拥有作为主权国家的所有权利,并不存在一个具有主权性质的全国性政府。

然而,《邦联条例》所确立的邦联制并不能适应独立战争后的国际和国内形势。

英国与西班牙试图将新生的美国扼死在摇篮之中。

英国声称,无须把美国当作一个国家放在心上。

当邦联国会要求英国相应地派出公使时,英国政府蔑视地问道:

“是派出1个还是13个?

”欧洲大国压制美国的主要手段是对其实行经济封锁,并在13州之间挑拨离间,制造分裂。

美国人曾乐观地认为,美国摆脱英国统治后,将同欧洲各国进行自由贸易,从而迅速造就国内的繁荣。

但事实并非如此。

欧洲大国的封锁使自由贸易成为泡影,而邦联制之下的各州又没能联合起来反对封锁,它们反而以邻为壑,为维护本州利益而不惜向他州转嫁危机。

英国与西班牙的分裂政策,使得由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各地区组成的新共和国面临分裂的危险。

特别是西部人,他们认为,既然邦联国会不能保证其在密西西比河的出口通道,那么何不早日离开合众国而另谋出路。

东部的一些政治领袖则因此而对西部边疆地区怀警戒之心,唯恐其分裂出美国。

邦联制已走到了尽头。

必须有一个新的政治体制来取代它,从而结束国家在对外对内政策上的软弱、涣散与混乱不堪状态。

关于建立何种新体制的问题,制宪大会上出现了两种危险倾向。

几个小州试图保持邦联制,它们害怕一个全国性的政府会被几个大州所控制,小州的利益会被大州所侵吞。

另一种倾向是鼓吹君主制。

一些上层人士与独立战争的领导人物以欧洲的历史作为佐证,认为美国幅员辽阔,中央政府必然会走向君主政体。

他们说,一个政府如果不实行独裁统治,那它就不可能治理这么大的国家。

但是,制宪大会成功地克服了上述两种倾向,确立了联邦制。

宪法规定,政府的权力和职能分别属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两者均享有实质性的权力,但联邦的权力高于各州。

它明确规定,合众国的宪法、法律和同国外所缔结的条约“都是全国的最高法律”,各州必须遵守;各州宪法或法律若与联邦宪法、法律和条约相抵触,则一律无效。

这就是美国联邦制的根本所在。

联邦制促进了美国的现代化。

首先,由于联邦制的确立,州政府为美国的决策程序提供了另一条途径,从而加速了美国的现代化过程。

美国的许多政治与社会改革都源于各州。

例如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运动就首先从州一级开始,后来才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改革运动。

这些改革对确立具有美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联邦制也为改革和建设提供了不同层次上的选择。

当州不能进行革新时,联邦政府就取而代之;而不适宜在全国推出的改革,则可以让一个州先行试验。

一个州的改革往往会为其它州提供范例。

如二十世纪60年代初加利福尼亚的高等教育计划为其它州所效法。

值得注意的是,联邦制可以使联邦政府避开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复杂的难以一刀切的问题,从而减少可能的失误。

“联邦政府提供了进行试验的某种灵活性与可能性,这在单一制的体制中是不易发生的。

”再次,联邦政制允许各州依据本州的特征与具体状况来进行自我管理。

组成美国的50个州各有自己的特征与经历,正如《美国志》一书所指出:

“美国50州中的每一个都仍是它自己的历史、人民、经济、政治与自然环境的独特结合的产物,在美国大陆上或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一模一样的复制品。

”不同的环境与特征需要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与体制。

如在纽约这个社会治安问题严重的老大州,有一个严格的枪枝管理法,而俄勒冈和西部其它各州则没有。

有关堕胎的立法也由各州自行处理,联邦国会不加过问。

而关于使用酒精饮料的立法情况,各州乃至诸城市都不一样,它们均按其本州或本市的习惯来决定具体的管制办法。

当然,美国的联邦制也带来了问题。

宪法所规定的全国性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双重权力导致了双方的权力之争。

州权派认为,联邦政府不过是各州之间达成的契约,其权力应受到严格的限制。

因此,州权派主张对宪法授与联邦政府的权力作严格的解释。

联邦派的观点则与之相反,他们认为,是人民而不是各州政府创造了联邦政府并授予它充分权力。

为了实现人民的愿望,联邦派对宪法规定的联邦政府权力作从宽的解释。

旷日持久的权力之争当然会影响美国现代化的进程。

当国家出现重大问题需要联邦政府作出决断时,一些州权派往往从本州的利益出发,延误决策过程或阻挠政策的执行。

200多年来,美国联邦制在不断地演变,其总的趋势是全国性政府的权力在不断扩大。

现代化中的许多问题己变成全国范围的问题,建国时期、重建时代和二十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现在都已成为全国性的乃至全球性的问题。

大企业,大农业与庞大的劳工队伍等,这一切都意味着一个全国性大政府。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各种强大的行业都对联邦政府提出要求,如企业集团向政府要求关税上的帮助,要求建立全国性的银行体系,对铁路、船运实施补贴。

农场主也向联邦政府伸出求救之手。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城市的各种组织,恃别是工会向政府提出了其所代表的劳工的各种要求。

另一方面,现代化也为联邦政府的权力增长提供了方便。

经济的发达与全国性的交通运输网的建立改变了人民对联邦政府的态度。

南北战争前,在人们的心理上,联邦政府像是一个遥远的、甚至外国的政府。

今天,部分是由于电视、互联网步入每个家庭,人民同政府的心理差距缩短,首都华盛顿就如同自己的州政府一样靠近。

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大主要是在二十世纪30年代。

大萧条要求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如救济、失业、农产品过剩等问题上采取全国性行动。

这样,新政就大大地扩大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新政式改革的继续和美国成为超级大国,联邦政府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近几十年来,“联邦资助计划”愈来愈成为联邦制政治的基本模式。

这促使州与地方政府更加依赖联邦政府,并进而促使一些利益集团的形成。

“利益结合”是联邦制的新趋势。

三、三权分立

人们既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全国性政府,又要有效地防止出现英王式的新暴君,防止共和制蜕化成专制独裁。

为此,制宪大会设立了三权分立制。

它确定,联邦政府由三个部门组成:

立法部门(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行政部门(总统)和司法部门(法院)。

国会的组成具体地体现了美国的联邦制的性质。

在参议院,各州不论大小,都在其中有两名代表,从而使每个州都有平等的表决权。

在众议院,各州的代表名额则按其人口比例进行分配。

制宪大会显然是把行政部门放在较为次要的地位,因为它将总统的权力置于国会与法院的监督之下,制宪大会还为此创造了弹劾制度,用以对付“总统的无能、玩忽职守或背叛行为”,宪法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

为了同一目的,法院还获得了新的职能。

1803年,司法复审权得以确立:

最高法院有权对任何法律是否符合宪法作出解释,宣布不符合宪法条款或精神的法律“违宪”。

司法复审权的意义在于最高法院获得了解释宪法的权力,它可以利用宪法来制约总统与国会。

三权分立是民主实践的产物。

殖民地时期的权力结构是英王任命的总督与由移民所选举产生的殖民地议会。

到18世纪,总督的权力已愈来愈小,议会填补了权力真空。

这样,殖民地的大部分法律就由殖民地自己制订。

独立战争前,革命志士正是借助这些事实来为其权利进行辩护,并提出了未来的政体设想。

如约翰·亚当斯就主张建立“混合”政府,即在一个政府中设立几个部门。

这实际上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模式。

他还提到了建立一个由两院组成的议会,以避免政治上的仓促结论和草率决断。

独立宣言发表后的一年间,13个州中有10个州通过了州宪法,每州都设有州长职位和州议会。

美国宪法就是在吸取这些州宪法的经验后而制订的。

当然,它也有新的创造,如组成两院的国会就显示了联邦制精神,而法院也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部门。

美国宪法由于符合社会的需要而保持了持久的活力与至高无上的权威。

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也是世界史上历时最久的宪法。

2011年2月4日星期五,三门峡上阳书院

3、唤醒公民道义的力量

——捷克七七宪章人权运动纪念

捷克和斯洛伐克是东欧两个美丽富饶的国家(原是一个统一共和国,后分裂),那里的人民勤劳朴实,诚恳友善,有着深厚的欧洲文化积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前后始终走在历史的前列,并且诞生了思想家斯宾诺莎和现代政治哲学大家洛克等。

然而又是多灾多难的:

二战中被德国纳粹所侵占,饱受蹂躏;1945年被苏联红军所解放,但是解放者又成了新的占领者和专制者,被强行推广斯大林式集权专制模式;1968年再次遭受华约组织的军队入侵,主权被架空,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被剥夺。

捷克和斯洛伐克是最初签署国际人权公约的国家之一,是人权运动最深入并产生巨大影响的东欧国家,1977年剧作家哈维尔和其代表的《七七宪章》运动,促进了捷克的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有条不紊的抗争行动,并最终导致了专制政府的垮台。

1977年1月,241位捷克斯洛伐克的知识分子及其他各界阶层的人士签署并发布了要求保护基本人权的宣言,这个宣言就是通称的《七七宪章》,为了维护《七七宪章》所主张的人权原则,宪章的签署人前赴后继地同专制统治挑战了十几年,直至一九八七年捷克前政府的垮台,这就是著名的七七宪章人权运动。

《七七宪章》人权运动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呢?

1968年《华沙条约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