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精练附答案.docx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精练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精练附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精练附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精练(附答案)
姓名班级学号
(一)父亲,你是座耸立的山
①小镇的汽车站到了。
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说道:
“到学校给家里写信。
”这是走了十几里山路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
我答应了声,木讷的父亲就再没开口,只是默默地看车来的方向,手中拿着我简单的行李。
我从侧面看了一眼父亲,内心一阵酸楚。
父亲太苍老了,但我却要离家远行去读大学,他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又不知要爬上几道皱纹了,我这长子能给这个家带来什么,弟妹小,母亲身体又不好。
父亲肩上的担子……我忍不住又看了眼父亲瘦小有些干枯的身体,我担心他会被艰辛的生活压垮。
车来了,我跳上汽车,父亲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一遍,挨个儿拍了拍,才递给我。
我站在车门口,等着父亲还有什么话,但他只是眯着眼睛,看了我几眼,终于没说一句话。
车开了,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了一个黑点,被汽车掀起的漫天尘土裹住。
②放寒假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山村熟悉的家。
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
父亲去山上干活还没回来,母亲正在屋内张罗着给鸡喂食。
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话坐在屋里,找了把锄头上山去找父亲。
③村子四周都是山,山上向阳的一面开垦着许多梯田。
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只得一个个山去寻找。
我爬上一道山梁,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见对面一个山脊上有一个人正躬着腰。
那背影是我十分熟悉的,远远看去,父亲显得那么瘦小,要不是正挥着锄头,真疑心那不过是山上的一棵树,—块石头,一点也不起眼。
我走过去,父亲直起腰看清是我,笑着问:
“回来啦?
”“回来啦。
”“回去吧?
”“不,锄一会儿吧。
”父亲便没再坚持,我又像从前在家一样跟在父亲旁边锄起地。
山坡上很静,我们都没有说话,像从前干活一样,能听见有节奏的锄地声。
④天渐渐黑了,山脚边的村子里炊烟袅袅,传来女人唤鸡和狗吠的声音。
父亲站起身,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拍拍身上的尘土,说道:
“回去吧。
”我扛起锄头,沿着小路,慢慢向山脚走去。
父亲走得很慢,头上的咖啡色毡帽上有些尘土,我几次想替他掸去,但终于停住了手,我不想打搅正在专心走路的父亲。
⑤几年过去了,到了四年级,研究生考试开始报名了。
但我却犯起了踌躇,左思右想总下不了决心,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那双疲惫的眼睛,还有几个年幼正在上学的弟妹的满是热切盼望的眼睛,然而放弃多年的心血……我有些濒于绝望了,但我终于决定回家去征求父亲的意见。
父亲对我的突然回家只略微有些惊讶,却没有问。
吃过晚饭,收拾好后,父亲和我坐在厨房里的桌边,母亲在一旁纳着鞋底,小弟弟坐在旧桌边做他的作业。
我艰难地开口了:
“我想读研究生,特地回家来商量,我只是担心……”我没有说下去,看着眼前苍老的双亲,看看古旧被烟熏得昏暗的墙壁,我突然想骂自己。
父亲长时间地沉默着,脸上仍是那平静的表情,母亲停止了纳鞋,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父亲,嘴张了几下终于没说。
屋子里一阵凝固般地寂静,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
⑧父亲打破了沉默,声音很安详:
“考吧,别担心家里。
”我刚想张嘴,父亲又说:
“读书是好事,不能误了。
坐了一天车,早点歇吧。
”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
我没有再说什么,站起来向里屋走去。
⑦第二天父亲送我上路了,我们一前一后走着,和第一次送我上大学一样,所不同的是,没背行李,但我却多了份重压。
车来了,父亲道:
“到学校好好考。
”我使劲点点头。
车已经开得老远了,我还能看见父亲仍站在那儿。
⑧父亲,回去吧。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木讷()②炊烟袅袅()
⑧掸去()④濒于绝望()
2.“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句中,将“我的”去掉是否不影响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中哪两个细节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父亲“木讷”,这里除了有性格的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在初中课本中接触过一个“类似”的人物,“仿佛石像一般”“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这个人物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第②段中哪处体现了“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干活,是“我”的粗心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两次表现父亲的“小”,一次是“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一个小黑点”,一次是“父亲显得那么瘦小”,“一点也不起眼”,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第⑤段中哪些文字说明了“我”的“踌躇”和开口的“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既然“艰难地开口”了,为什么还要“突然想骂自己”呢?
“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为“父亲”什么?
为“自己”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怎样理解“母亲停止了纳鞋,屋里一阵凝固般地寂寞”,“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
屋内又沉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怎样理解第①段中父亲说的“到学校给家里写信”,“我答应了声”;第⑦段中父亲说的“到学校好好考”,“我使劲点点头”。
“我”的“反应”互换位置是否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说父亲“木讷”,怎样理解木讷的父亲“是座耸立的山”呢?
(二)礼物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
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鼾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
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
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
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
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
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入学的日了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母亲病倒了。
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
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
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
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
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
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
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踯躅过多次。
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
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
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
""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
"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
"不,我不退。
""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
"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
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
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1.本文记叙了女儿送母亲一座"雕像"的故事,请写出故事的梗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焦灼"表现了女儿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
"小山似的"这个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
说说母亲为什么"失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文中两次写到女儿流泪,
第一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流泪。
第二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流泪。
4.文章结尾写饱含着女儿爱与深情的"雕像"破碎了,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
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门前三五步
①门前三五步是他的活动范围。
他渴望着能到远一些的地方去。
可是,他用板凳走路。
②十岁的时候,一天,姐姐和她的同学要去春游。
他倚在床上,瞪大了眼睛,叨念着:
“姐姐,我也想去。
”声音很低,姐姐却听见了。
四目相视,他畏怯地躲开了姐姐的眼睛,低下头,像是做了什么错事,两只手在胸前绞呀扭呀。
姐姐噙着泪,满足了他。
这是他记忆中唯一的一次“远足”。
③看着人们骑着自行车去上班,看着人们飞跑着去追那将要起动的汽车,他的心,常常被那无可奈何的凄楚浸得发酸。
偷偷地,他用力撑着板凳,想站起来,去跑、去跳,去追赶生活的节奏。
但是,能力赶不上欲望的悲哀,每一次都那么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
④修鞋的摊子摆在门口,他默默地守着它。
垂着眼皮,悄悄地看着行人们的腿和脚。
腿,脚,一双,又一双,健壮,有力。
他多想也有这样的一双腿和脚呀!
“哪怕只有一天,不,半天也够了。
”他想。
⑤“师傅,给钉个后跟。
”“谢谢您了,师傅。
”是啊,一开口,人家就叫“师傅”。
“要是知道了我站不起来,还会这么叫吗?
”这么想着,他用围裙把双腿盖得严严实实的。
⑥呼啦啦,一群青年围了上来。
是附近工厂的工人们。
他认识他们。
每天,他用那双呆滞的眼睛,迎他们来,送他们走。
他紧张地抓住身边的板凳,要是来寻开心的,他准备干一场。
⑦“喂,师傅,我们的鞋都钉后跟。
要皮的。
”为首的坐在他面前的马扎上。
捏住板凳的手松开了,他看见的是微笑。
⑧三个小时,他做了平时一天的活。
收钱的时候,他额上挂满了汗珠儿,手都禁不住微微发抖了。
⑨最后一只鞋修好,青年们一涌而上。
所有家什,眨眼间搬进了屋里。
“干什么?
你们干什么?
”他张大了眼睛。
“没什么,师傅,您也该有个星期日了。
上公园,怎么样?
”哦,原来如此!
他又垂下眼皮:
“我是个残废。
”“今天我们过团日。
”答非所问。
⑩他“登”上了万春亭。
天,地,万物,这世界可真大,真美!
他觉得自己要飞起来了。
今天他又坐在这儿了,深情地望着行人们的腿和脚。
他的活动范围,还是门前的三五步。
1.结合上下文分析,下面的心理、行动描写各表现了身有残疾的“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1)第⑤段的“‘要是知道了我站不起来,还会这么叫吗?
’这么想着,他用围裙把双腿盖得严严实实的”。
表现了“他”的____
(2)第⑥段的“他紧张地抓住身边的板凳,要是来寻开心的,他准备干一场”。
表现了“他”的_______
(3)第⑧段的“三个小时,他做了平时一天的活。
收钱的时候,他额上挂满了汗珠,手都禁不住微微发抖了”。
表现了“他”的_____
2.小说写了附近工厂的青年工人们和“他”之间的哪些事情?
这些事情表现了青年工人们是从哪两个方面关心残疾人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姐姐是满足他的要求带“他”去春游。
青年工人是热情邀请“他”一同过团日。
从“他要去”到“要他去”,作者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
4.小说中两个画线的句子写的都是“他”看行人的腿和脚,为什么前面是“垂着眼皮”、“悄悄地看”,后面是“深情地望”?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偷偷地,他用力撑着板凳,想站起来,去跑、去跳,去追赶生活的节奏。
”句子中接连用了三个“去”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一盏油灯
生日这一天,我又点燃了这盏灯,一盏极普通又极不普通的小油灯。
一个洗得透明的墨水瓶,瓶盖上加放着一块乾隆年间的长钱,一根鸡肠线从钱眼中穿过,在通往钱眼处的肠线上包了一块用空的牙膏皮,粗细与线眼相宜,在瓶里添上煤油或柴油,灯就可以点燃了。
随着摇曳的灯光,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之中。
30年前,5岁的我随当教师的母亲住在山区一个小学校里。
这里山青水秀,但很贫瘠,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用自制的洋油灯。
晚自习的时候,学生们便点燃起一盏盏大小不一的油灯,暗淡的光环辉映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几十盏汇集在一起,宛如一片星星。
尚不谙世,我便开始学着做油灯,但总也做不好,还弄得满手油墨污垢。
钟情和好奇驱使我悄悄拿了临窗口坐着的那位小姐姐的油灯,倒掉瓶里几近枯竭的油,用一块塑料布包好,藏在贴身的背心里。
夜深了,妈妈批改完作业,在昏暗的油灯下做油灯。
我问妈妈;是给三儿做的吗?
妈妈说;你还小,我是给班上的女学生巧巧做的,她的油灯不知被哪个淘气鬼拿去了,哭得好伤心。
我的心咯噔一下,手不由自主地捏住了那盏不属于我的油灯。
当妈妈看见我用渗着汗水的小手摸出那盏油灯时,一向慈祥的脸上显露出一丝令我陌生的表情,右手也随着高高举起。
但妈妈的手并没有落下来,她可能已从我滑落的泪珠中看到了悔恨和委屈,看到了我本善良。
清晨,妈妈叫醒我,送给我这盏属于我的小油灯,并嘱咐我后来才渐渐明白的几句话。
妈妈说;有了灯,就没有了黑暗,没有了恐惧;有了灯,就不会走错道儿,干错事儿。
17岁那年我投笔从戎到塞外,临行前我带着亲人的嘱托,油灯伴我上路,伴我远行。
在那风沙肆虐的北疆,油灯与我相厮守,为我驱散寒冷,消除寂寞,打发无聊。
在提干不久,我又奉命到了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
猫耳洞里油灯骤然亮起,毒蛇、蝎子、山蚂蟥便仓皇逃离。
油灯为我驱走死亡的阴影,伴我凯旋。
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
我曾涉足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我丢不下那盏与我朝夕相处,生死相依的小油灯。
我愿用躯体作瓶,血液作油,筋骨作捻,去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
1.作者在第一段说他这盏灯“极普通”又“极不普通”。
(1)说这盏灯“极普通”是因为(不超过15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这盏灯“极不普通”是因为(不超过20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4段划线部分是对教室里油灯的描写,其作用是(不超过18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令我陌生的表情”,为什么不直接说,而要这样说?
(不超过15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的意思是(不超过15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开头写“生日”这天晚上点燃这盏小油灯,是为了与“妈妈送的”及“油灯已溶进我的生命”相照应。
B.本文的主旨是歌颂油灯的光明正大、勇敢无畏的优秀品质。
C.本文是一篇记叙性的散文,主要采用了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
D.本文也可以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小油灯成了我的象征。
E.妈妈送我小油灯时嘱咐我的话,是教育我要保存好这盏灯,记住这次教训,好好做人。
F.“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反衬了小油灯在我人生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五)生日
(1)30岁生日,我点燃了53支蜡烛。
(2)妻子边找酒边唠唠叨叨地说:
“没听说谁的生日是提前两天过的,害得我啥也来不及准备。
”桌上摆着生日蛋糕、啤酒、果仁、朱古力和许多带壳的炒花生,这最后一样是我母亲生前十分喜爱的食物。
(3)屋里的电灯灭了,烛光的火苗一齐跳起了“迪斯科”,为它们伴奏的曲子,是我指定的一首由民歌改编的轻音乐曲《天女散花》。
(a)我的眼睛湿润了。
(4)母亲穿着那件深蓝色夹衣坐在藤椅中,她已经病恹恹的,说话要强打起精神,只有脸上慈爱的神色是儿子每时每刻都能从愁容中分辨出来的。
她说:
“明天,是你29岁生日,过不过?
”
(5)(b)我的心不禁震颤不已。
母子异地生活多年,我从来就没有记住自己的生日,而她却像神圣的钟声,定时在母亲的胸怀里撞响。
(6)然而我不忍心让妈妈劳神,她患的是晚期肝癌,千里迢迢投奔到我所在的城市,惟一需要的是治疗和休养。
我说:
“妈,这次不过了吧,已经没这习惯了。
”
(7)母亲的眼光停滞在我身上,良久又停滞在自己的足尖上,最后她说:
“不讲究就算了。
”话语里分明藏有叹息和莫名的遗憾。
(8)我们大家对她隐瞒了病情,但是她有了预感,因此,她有遗憾,我们是理解的。
在她病逝之后我才发现,母亲深感遗憾的却不仅这一点。
给母亲立墓碑时,查阅她的生卒岁月,我吃惊地看到一行字:
“生于1934年12月14日。
”假如我们也想着给母亲祝寿的话,每年母亲的生日恰好是比我的早两天。
(9)我懂了,可是懂得太迟了。
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惦记着儿子的生日,何尝不希望儿子关切地叫一句,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她的生日做些表示呢!
可是,儿子竟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
(10)妻子和牧牧笑咧咧地入席就座,一个为我斟酒,一个为我切蛋糕。
(11)牧牧举起酒杯,眨眨眼睛,大声说:
“爸爸,庆贺你的生日!
”
(12)(c)我百感交集,本来湿润的眼睛更无法睁开了,我把牧牧抱过来骑在膝上,和他头碰头地说:
“今天不是庆贺,是纪念。
来,牧牧吹蜡烛。
”
(13)牧牧吹一支数一个数,吹到20支就发现了问题,“怎么这么多啊?
”
(14)儿子和妻子都看着我,哞子里映出不同色调的烛辉。
我对儿子说:
“吹吧,吹完了讲个故事给你听。
”
(15)牧牧吹完了,我当真讲了一个“故事”,还告诉他别学“故事”里的那个人。
他听懂没有很难说,但垂头吸泣的妻子肯定是听懂了的。
1.第
(1)、
(2)段中有三处暗示了此次生日的特殊,这三处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看,标题“生日”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7)段中说“话语里分明藏有叹息和莫名的遗憾”,第(9)段中说“儿子竟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这两句话中加点的词能否互换?
简要说明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a)(b)(c)三处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感情?
(a)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的几个人物形象,从人性角度分析,都是美的。
请各用一个词(两个字)概括母亲、“我”、妻子三人的性格特点。
母亲:
______________“我”:
______________妻子:
______________
6.读罢上文,忽然想起前不久,某校一名老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家庭作业:
给自己的母亲洗一次脚。
此举让家长、学生感慨良多。
为了避免出现文中的遗憾,我们应该在平时为自己的父母做些什么呢?
想一想,列出几点你应该做的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上文中还有不少值得我们品味的地方,请自选一处,写几句赏析的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①那时候我很小,独自去离家有20分钟路程的电影院看电影。
看完电影出来,我迷路了。
这时华灯初上。
不知是恐惧还是A(xiūsè),我不敢去问任何人,忍不住嘤嘤地哭了起来。
②这时走过来一对夫妇,那穿着薄呢大衣的女人低头拉住我的手轻声问道:
“怎么了,小姑娘?
”我大哭起来,告诉他们我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
那女人随即轻轻摸了摸我的头说:
“没关系,咱们一起去找找,好吗?
”她又俯身拉起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