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4179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河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小河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小河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小河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小河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河工作报告.docx

《小河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河工作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河工作报告.docx

小河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区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十次党代会、十届二次全会以及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及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政府各项工作,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增长,为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2007年,全区经济保持均衡、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各项经济指标均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62亿元,同比增长20%;财政总收入7.74亿元,增长25.7%,地方财政收入(全口径)5亿元,增长2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94亿元,增长25.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

57.1:

40.7;实现工业总产值61.5亿元,增长20.3%,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9.18亿元,增长2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13.1亿元,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3.69亿元,增长17.7%;农业增加值完成7513万元,增长11.9%;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2亿元,增长2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分别增长13.6%和15.1%,是建区以来经济发展质量最好、运行最平稳,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

(二)主导产业彰显活力,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坚持以产业集聚发展为主线,做强做大骨干企业,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及电力器材、现代医药等主导产业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首家登陆纽约股市的中医药企业,“仙灵骨葆胶囊升级换代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2007年度贵阳市最高科技创新奖,贵州西工集团“涡旋式压缩机曲轴、滑动轴承组件”获贵州省新产品奖,结构调整杠杆作用效果明显,品牌效应逐渐显现,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增强。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年签约项目88个,引进投资金额3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6个,完成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4.08亿元,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1250万美元,增长11.6%,进出口总额实现10744万美元,增长20%。

(三)城市建设管理亮点突出,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积极推动市“畅通工程”重点项目西南环线一期、黔江北路顺利开工建设,为彻底解决我区城市交通瓶颈奠定良好基础;积极配合贵阳环城高速、花溪二道等省、市重点道路工程建设;完成清水江路、盘江北路、开发大道延伸段等道路建设工程,启动珠显路一期(含珠显大沟)、甘平路等道路建设;全区“五纵四横”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建设珠江湾畔、十里江南、大兴星城等一批住宅小区,启动龙王村城中村改造项目,建成檀香山市政公园,城市新增绿地45200平方米。

实施贵阳市中心城区“畅通工程”,深入开展“整脏治乱”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积极开展节能减排,万元工业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控制在0.16吨标煤以内,创建饮食业油烟整治示范区和2个“绿色社区”。

积极开展阿哈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建立阿哈水库水源保护区治理和保护的长效机制,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四)民生工程稳步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劳动就业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新增就业岗位4444个,城镇统筹就业5153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579人,失业率控制在3.58%;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510.65万元,保障19778户次33533人次;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发放保障金30.4万元,保障2346户次6120人次,发放率达到100%;继续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参保率达到93.82%,全年补偿5694人84.35万元;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创建3个示范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扎实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全年参保人数31598人,参保率达到52.7%。

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完成农村庭院整治157户,危房改造60户,村寨广场2个;低收入人群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启动经济适用住房27.14万平方米,解决廉租房36户;采取直补到人和项目扶持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公示、动员、兑现三个阶段稳步推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兑现工作。

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完成区第一实验学校和市第三十八中学的组建,改造2所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学校。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功举办“移动杯”第二届贵阳市(小河)兰花博览会和“火炭杨梅节”等活动,组队参加“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和“魅力飞扬大型巡演”活动并取得突出成绩,积极开展“林城读书月”等活动。

巩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创建成果,计划生育率达到99.18%。

大力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创建1个农村食品安全示范点,食品、药品、餐饮等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积极开展“严打两抢一盗,保卫百姓平安”专项行动,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全年无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不断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认真做好信访维稳工作,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提高。

同时,认真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2007年为民办的7件实事全面完成。

此外,工会、共青团、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双拥(我区被授予贵州省“拥军优属先进单位”的称号)、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新成绩,民族、宗教、外事、档案、区志及国防教育等各项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五)“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效明显,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进展。

率先在全市启动“作风建设年”活动,全区39个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56个党支部,1276人全部参与,覆盖面达到100%;全区各单位、各部门为群众办好事、实事300余起,干部职工受到很好的教育,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干部勤政廉政的自觉性进一步得到加强。

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得到认真执行。

2007年,共办结各级人大代表建议165件、政协委员提案93件,满意率均达100%。

对政府拟办实事、畅通工程等事关全区发展大局、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作,虚心听取和采纳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认真开展依法治区工作,继续落实政务公开,扎实推进“五五”普法,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认真贯彻落实行政复议法、行政许可法、劳动就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

区第七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推进,基层政权建设得到加强。

各位代表,2007年是我区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一年。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市党委、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及区人大、区政协关心、监督和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全力支持,协力配合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广大干部职工、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对政府工作给予热情支持和帮助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和公安政法干警、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部队以及中央、省、市属驻区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向所有参与、支持、关心小河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

经济总量还不够大,支柱产业尚未完全形成,新上项目对财税的贡献尚不明显,土地、交通要素制约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瓶颈效应”凸显;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社会各项事业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社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8年工作安排

2008年1月中旬以来,受南下强冷空气和热带暖湿气流交汇的影响,小河区遭受了50年未遇的重大凝冻自然灾害,道路交通受阻,水电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工业企业全面停产,市政基础设施大面积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80%,学校校舍、教学设备及水电附属设施大量损坏,二环林带和城市绿化带大面积受灾。

灾情使全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对圆满完成2008年各项工作目标提出了严峻挑战。

为此,我们必须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上下一心,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千方百计抓重建,尽心竭力保民生,把搞好灾后重建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尽最大努力减少凝冻灾害造成的损失,全力以赴夺取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省十次党代会、十届二次全会以及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战略的重大部署,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这一主线,以保障民生为根本目的,以灾后重建为抓手,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手段,统揽全盘工作。

做好生态文明示范区规划,实施好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工程。

强化制度保障,切实提升政府执行力。

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突出低能耗发展优势,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全力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确保增长16%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确保增长15%以上;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确保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增长20%以上;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确保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确保增长17%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节能减排等约束性考核指标全面完成市考核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上实现重点突破

——突出“四个着力”,抓住机遇不断壮大先进制造业,努力构筑现代化工业强区。

一是着力延长产业链。

按照“企业—企业群—产业链—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在重点做好以电力供应为主的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的调度,帮助企业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秩序的同时,充分发挥区内军工企业密集、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着力打造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航空航天产品等重点产业链,提升先进制造业与新型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

同时,不断完善西部工业园区、王武中小企业科技园区、指甲塘工业园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建设,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提高产业配套承载力。

二是着力推进重点项目。

按照“引进大项目、扶持大企业、集聚大产业、培植新产业”的思路,推进同济堂制药、詹阳动力重工、海信平板彩电产业化二期工程、航天科技电子元器件、永红航空机械公司散热器生产线、华达玻璃等项目达产增效;促进深圳劲嘉彩印包装、安大航空锻造等项目建成投产;推动贵阳烟厂易地技改项目、西南工具高精度数控铣刀生产线、061民品等项目加快建设;抓住贵州及周边省份电网即将进行大规模改造的机遇,帮助电力线路器材厂、汉河电缆有限公司、天力柴油机厂等企业做强做大,乘势造就一批优势企业,力争到2008年底全区规模以上企业超过60家,年销售过亿元的企业15家,过5000万元的企业6家,过3000万元的企业5家。

三是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用好、用活、用足开发区“工业专项发展资金和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等相关扶持资金,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

积极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的作用,为企业灾后恢复生产融资提供服务。

加强与金融机构协调,充分利用国家金融政策调整的契机,为企业做好服务。

加快产业集群与科技创新的结合,积极申报国家汽车产品出口基地,做大做强做优主导产业,打响以创新为先导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品牌。

四是着力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按照能快则快,做大做强的原则,引导并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壮大,重点扶持刘老四食品加工、富巨炉具、家喻装饰等项目,推动民营企业向科技型、品牌型、外向型、规模型发展,不断增加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强化“四个优先”,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努力构筑现代化都市新区。

一是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紧紧抓住以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服务外包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结合我区自身实际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要求,重点发展服务外包、工程装备配套、科技研发与技术服务、工业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促成服务业的产业聚集。

鼓励和帮助区内制造业企业向高附加值和高盈利率的上、下游延伸。

同时,积极引进武汉团结激光等实力强、服务优、机制活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进驻我区并设立地区总部、服务中心、分支机构、研发中心、采购培训基地。

二是优先发展商贸服务业。

整合商业资源,加快发展信息咨询、中介代理、法律服务、教育文化、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新型业态,促进养老、托幼、家政、医疗等向社会化、有偿低偿服务转变。

积极推进北京华联、讯捷通讯连锁、苏宁电器等项目和黄河路“商贸金融”、淮河路“特色小吃”、香江路“特色休闲”等特色化、综合性商业街区规划实施,促进商贸服务行业呈现多层次、多业态、多主体的发展。

三是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

抓住西南环线改造的契机,依托二戈寨物流园区,邮政枢纽中心,主动承接全市产业发展规划,着眼于大市场、大流通和大贸易,不断增强辐射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电子标签(RFID)现代物流产业示范基地、汽车城一期、龙王村大型工业生产资料市场等重点物流项目建设。

四是优先发展旅游业。

依托“贵阳避暑季”的举办,发挥“奇石文化”、“兰花文化”、“火炭杨梅节”等名片效应,积极推进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王宽布依新寨等旅游开发项目;依托区内优厚的工业资源,探索开发工业旅游,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实现重点突破

——积极开展农业恢复性生产。

结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制定农业受灾恢复性生产实施方案,切实抓好落实,把因灾损失降到最低。

抓好春耕生产及农作物的补栽补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完善农村供水管网,确保农民用水安全;加大对种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对规模和家庭种养殖提供技术支持。

——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一是科学调整种植结构。

在及时组织力量、组织苗木对因灾造成的林木损毁进行抢栽补种的同时,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对苗木补栽品种进行调整,科学增加经果林种植面积,及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推进村级工业小区建设。

结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以推进毛寨、周家寨等工业小区建设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兴办村级工业小区,以小区聚集激活和带动村级企业发展,盘大村级财源,盘强村级集体实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是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依托城区建设,积极发展集饮食、娱乐、购物为一体的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消费品的批发、零售等农村第三产业,搭建促进农民增收的平台。

四是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开发农村资源和农副产品的循环利用,以沼气为纽带,以实现农村经济建设与资源循环协调发展,推动农产品向无公害、绿色及有机食品转移,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是发展精品农业。

以园艺产业、特色养殖业、观光农业为重点,以基地建设为载体,抓好野猪养殖基地、肉兔基地、韭菜基地、兰花基地、周家寨栀子花观光农业基地、王宽杨梅基地、西班牙温室花卉基地等农业项目建设,积极扶持引导金山科技示范园、盛丰生态园等农业产业化企业向精品农业转化。

——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妥善安排好受灾农民的生活,切实做好农村受灾人口的核实,及时安排发放救济粮款;将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受灾对象纳入低保范围;切实抓好灾民住房恢复重建工作。

落实党员、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制,帮助灾民解决吃、穿、住、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让受灾群众有房住、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

二是结合产业布局,以红艳新村、摆架新村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为重点,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中院、大坡等“城中村”改造步伐,实施环境绿化、排污收集、文化广场、社区活动室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三是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影响,做好机耕道、串户路建设,加快丫河寨、王宽、红艳等村寨自来水管网的敷设,彻底解决村民“吃水难”问题。

四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完成农村适用技术培训1500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100户,引导农民群众掌握先进的科技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增强致富本领,提高整体素质;切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积极动手开展生产自救;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确保农民增收。

(三)狠抓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保护,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上实现重点突破

——狠抓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鼓励区内企业推广节能降耗技术,优化升级工艺流程,促进企业原料、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严格执行项目环保审批制度,严禁新上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项目,深入推进污染源普查,严格执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单位GDP能耗比上年降低5%。

——狠抓循环经济项目,夯实生态产业发展的基础。

制定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坚持政策导向,推动产业循环组合,企业循环生产,资源循环利用。

引导区内企业充分利用国家对节能环保企业及其设备投资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尤其是环保制造业和服务业,扶持一批具有循环经济和产业生态化改造效应的项目,加快培育3至5家区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夯实生态产业发展的基础。

——狠抓环境建设和保护,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实施绿色、蓝天、碧水、宁静、整洁工程,突出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二环林带建设、补植补种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严厉打击违法占用林地的行为;建立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监测,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力度;合理利用有限空间,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加强全民生态环境知识教育,倡导绿色消费,发展生态文化,提高生态意识。

——狠抓阿哈水库环境综合整治,确保饮用水源安全。

坚持饮用水源保护区定位绝不动摇。

在采取措施防止库区次生环境灾害发生的同时,按照《阿哈水库环境综合整治方案》的要求,一方面严格按政策继续做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兑现和项目扶持工作,成立水库移民管理机构,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防止不稳定因素的发生;另一方面严格企业环保审批和监测制度,强化对库区污染源的治理,加大对沿库村寨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人工湿地建设,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切实保护好贵阳市民的饮用水源。

(四)全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实现重点突破

——坚持高起点规划。

按照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及全面推进现代化工业强区、现代化都市新区、现代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发展要求,超前完善城市规划和布局,在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保护区域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加快“数字小河”工程建设,精心做好珠江路、长江路、黄河北路城市功能开发的规划和建设;加强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充分考虑灾害天气的因素,不断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和抗风险的能力。

——坚持高标准建设。

加大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在打通交通瓶颈、实现城区一体化上有大动作。

推动黔江北路、西南环线改造(一期)建设尽快完成,珠江路南明段、西南环线改造(二期)尽快开工建设。

实施开发大道延伸段、长江路延伸段建设,积极配合完成贵阳环城高速路、花溪二道、金戈路等重点道路建设工程,完善“五纵四横”的交通体系,使小河与南明、云岩两个老的中心城区真正融为一体,实现城区一体化。

统筹做好交通规划,在抓好小河区客运站建设工作的同时,积极开辟公交线路,发展大型客车和小型出租车相结合的通畅便捷的区内城市公共交通。

进一步推进香江路整体开发及南明河小河段沿河景观建设,启动实施转盘综合景观改造,做好黄河路、西南环线、珠江路等城市主干道沿线景观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位。

认真抓好“投转固”工作,建成一项、转固一项。

加大市政设施建设力度,对2008年准备实施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认真进行复查、论证,确保尽快开工建设;加快推进煤气储配站、金竹污水收集系统、金竹煤气管网及西郊变电站等项目建设。

——坚持高效能管理。

完善城市管理网络体系,加快形成“以区为中心,以街道为基础”的新型城市管理格局,延伸城市管理触角。

深入推进“整脏治乱”,继续抓好花溪大道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城市违法建筑的拆除力度,强化对环境卫生、噪声管制、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户外广告等的规范化管理,坚决整治城市“牛皮癣”等影响市容市貌的城市顽疾,全方位、长期、反复地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贸市场管理;对公厕实施免费开放;扎实推进“畅通工程”,加大整治违章占道经营力度,加强“两的”监管,打击“黑车”运营行为,切实改善群众出行条件。

(五)努力打造发展新优势,在解决体制机制、土地资源等瓶颈问题上实现重点突破

——深化体制改革,健全政府工作新机制。

一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模式,加快小河区政务中心建设,以政务中心建设为切入点,规范行政审批程序,简化办事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二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积极落实投融资和财税体制改革各项政策,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加快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改革,探索建立促进办事处聚财、理财和节财的体制机制。

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农村机制体制改革,稳步开展办事处分设工作。

——创新观念,构建多区域合作新格局。

主动接纳泛珠三角经济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产业的辐射,加快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市场和基础设施的对接融合,通过推动区域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与周边地区市场相通、资源共享、产业互补。

努力拓宽发展空间,抓住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机遇,强力推动小河—孟关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的建设,提升我区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水平,并使其成为我区拉动和补充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抢抓机遇,拓宽招商引资新渠道。

抓住国际国内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不断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优化投资环境,着力提高对投资的吸引力,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密度高、经济效益好和成长性强的项目进区发展;着力整合存量资产,盘活闲置资源,鼓励引资企业增资扩股;加大对先进生产要素的引进力度,着力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

加快推进贵航集团小河军民高新技术产业园、贵阳航空电机整体置换搬迁、同济堂扩产、华夏航空总部搬迁、永红-法雷奥汽车散热器、香港-华烽制氧机等项目落实。

2008年实现到位资金41亿元,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1370万美元,增长15%。

(六)倾力关注民生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上实现重点突破

——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劳有所得。

继续抓好“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城镇低保、长期失业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试点工作,完善《小河失地农民后续扶持办法》,有针对性开展职业培训、职业介绍工作,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就业。

巩固和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利益。

积极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新增就业岗位4230个,实现城乡统筹就业53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学有所教。

深入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加大义务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快教育资源整合进程,继续抓好薄弱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教学设备的补充添置工作。

积极推行均衡教育、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和规范学前教育。

启动市第二十五中示范性高中改扩建工程,完成市三十六中搬迁改扩建项目主体工程。

切实加强校园周边安全管理,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事故责任制。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行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岗位津贴二次分配制度。

进一步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