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周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2561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周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经济周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经济周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经济周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经济周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周期.docx

《经济周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周期.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周期.docx

经济周期

1.经济周期内涵

经济周期理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和西方经济学领域有着不同的研究成果,在

政治经济学领域,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以经济危机为中心的,在西方经

济学研究领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繁荣和衰退的交替出现的过程,是研究总体经

济的周期性波动。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发现以生产相对过剩为标

志的经济危机会周期性出现1。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经

济是在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中发展起来的,在现代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各

国就更难避免这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随着社会分工的口益细化,机器对人力的

逐渐替代,物质条件口益丰富,对经济周期的理解也会口新月异,目前最新的经

济周期内涵,是费希尔布莱克对经济周期还有另一种理解,他认为当一个经济体

所需的与可用的技能类型或物资完全匹配时,经济周期就会进入顶峰;与之相应

地,当所需的与可用的技能类型和物质资本比重不匹配时,经济周期就会进入低

谷。

经济周期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选择题,也就是说,经济周期的波动水平反映

了人们在面临预期增长、产业波动和失业时的选择。

经济周期指的是经济危机的周期,危机的周期性就是经济的周期性,危机、

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

危机是前后两个周期的交

接点,对再生产周期的未来发展起到关键的作用。

2这一阶段的特征是:

生产和

消费之间的矛盾首先以尖锐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大量商品卖不出去,价格猛跌;

生产规模急剧缩减,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大批失业。

接踵而来的是现金奇缺而导

致信用危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入极度混乱之中。

这种状况在持续一个时期之

后,由于危机的强制作用,会使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逐步得到缓和,便由危机

进入萧条阶段。

萧条阶段的主要特征:

生产停滞、商业不振、物价低落、游资充

斥、失业工人仍大量存在,市场状况没有显著好转,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一片萧条

景象。

这种状况在持续一个时期之后,由于商品库存减少,价格渐渐回升,工商

企业或多或少有力可图,商业资本家开始订货,产业资本家着手恢复生产,信用

关系也开始恢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渐渐呈现出生机与活力。

这样,就由萧条阶

段演变为复苏阶段。

复苏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市场销售扩大,经济明显回升,利

润增加,生产扩大,就业工人口益增多,信贷关系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经济状

况逐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当市场发展达到此阶段的最高水平时,经济状况就

事实上己经存在着生产过剩的情况下,资本家仍在盲目地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

激化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

当这一矛盾达到特别尖锐的程度,市场上又有大

量商品卖不出去时,早己孕育着的经济危机就会突然爆发。

这样,新的周期又重

新开始3

经济周期一般表现出来的特征是重复发生性,经济的繁荣与衰退,收缩与扩

张交替出现;虽然有所波动但是会有一个潜在的基准,使其波动会围绕着这个基

准;经济中的周期波动是多个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会出现多个经济指标的

共同波动,存在一定的协动性,只是波动的幅度,周期长度有一定差异,具体体

现为一致性指标,先行经济指标,滞后经济指标“。

2.经济周期分类

第一类按增长率正负划分

经济周期按其是否存在负增长率,将其分为古典型经济周期和增长型经济周

期5。

古典型周期是指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国民经济的增长率为负值,意味

着国民经济总量低于前一年的经济总量。

增长型周期和古典型周期相对应,增长

型周期是指增长率不会下滑到负值的周期。

在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虽然出现经

济增长率降低,但不会低于零,表明尽管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但是经济总量仍在

增加,国民经济仍处于繁荣阶段,这种速度减缓但总量增加的周期被称为增长型

周期6

按照经济周期的时间长短,经济学家将经济周期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建

设周期和长周期四种类型7。

①短周期和短波

1923年约瑟夫基钦从厂商生产过程中存货的产生时间与生产效率的关系中

得到启示,在其《经济因素中的周期和趋势》中,将2年到4年的短期调整称为

为存货周期即基钦周期。

同时提出存在大小两种经济周期,其中小周期的平均长

度为40个月,大周期则是由若干个小周期组成的,平均长度为40个月的周期就

是短周期,也被称为基钦周期“。

②中周期和中波

1862年法国经济学家克里门特朱格拉出版了《法国、英国及美国的商业危

机及其周期》一书,对统计资料根据物价水平、生产等指标进行分析,提出了长

度为9至10年的经济周期。

与其他周期类型相比,属于中等长度,因此称为中

周期,也被称为朱格拉周期”。

③建设周期

1930年,美国的GNP之父西蒙史密斯库兹涅茨发表了题为《生产和价格的

长期波动》的长篇论文,文中对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奥地利1866至192_5

年的近60种商品生产、销售的历史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认为经济中存在长度为

15至20年的周期,被称为建设周期也叫库兹涅茨周期10。

典型的是美国大移民时代就是这一周期的体现,主要标志是两大因素互相作用推荐发展,一个是居民财产构建,二是人口转移11。

④长周期和长波

1925年,俄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发表了《经济生活中的长波》

一文,他在文中运用法国、英国、美国、德国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长期统计资料

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经济中存在着长度为_50至60年的长波运动,又被人们称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12.cass.cn/news/146189.htm

他将其所研究的1780年到1920年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划分为两个半长周期,即:

1780年到1884一18_51年;1884一18_51年到1890一1896年;1890一1896年到1920年三个长周期,但最后一个周期还没有结束。

只有上升阶段,还没有下降阶段,因此是两个长周期。

小结,几个周期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六个尤拉周期构成一个长波周期,单

个基钦周期构成一个尤拉周期,18个基钦周期构成一个长波周期。

(二)经济周期相关理论概述

经济的周期相关的理论基本围绕经济的周期波动原因的探析,基本是从内因

和外因两个角度分析。

内部原因主要是经济体系本身内部的结构的波动引起的,

如经济规模变化,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人口结构、需求结构的调整等,就像是

人体内的器官对身体正常运转起着内部调节作用一样,内因对经济同样起着内部

稳定的作用,所以内部结构的优化对国民经济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内部原

因从内部调节经济,外部原因则从外对经济进行冲击,所以外因对经济的影响会

比内部原因更加剧烈,更加明显,反映的也更加迅速。

外部冲击主要有消费,投

资,贸易,政府调控等,同时对以上四种因素能够起作用的因素,就会给经济带

来一定的冲击。

如消费者偏好,消费的结构,消费模式能够影响国民经济的消费,

进而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一定的外部冲击。

下面从外生因素周期理论和内生因素周

期理论两个角度介绍己有的经济理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39年出版了《经济周期:

资本主义过程的

理论、历史与统计分析》一书2,用创新理论解释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所谓的

创新就是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该种创新有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引进新产品;第二,开辟新市场;第三,引进新的技术和采用新的生产方

法;第四,创造和使用新材料,新能源;第五,创立新的企业组织。

一旦新的创

新出现时,创新者在获得超额利润后,其他企业会纷纷效仿,因而就会引起投资

活动的大量增加,从而引起经济的扩张与繁荣。

随着超额利润因仿效者的增多而

降低,在新的创新来临之前,经济会逐渐转向衰退。

创新的过程不是连续的,而

是阶段性出现的,企业的创新汇集起来就会创造成某些产业的创新,甚至引起整

个经济的创新。

熊彼特把1780年以来的资本主义经济分为产业革命时期、蒸汽

钢铁时期和电气、化学汽车时代三个长周期。

产业革命时期是1780至1842年的

62年;蒸汽钢铁时期是1842至1897年的_5_5年,电气、化学汽车时代是1897

至20世纪40年代的近_50年。

②政治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当权者有连选连任的偏好,并且掌握调控经济的政策工具;选

民的低失业率、低通胀的偏好,握有当权者能否连任的投票大全。

由于广泛的失

业直接影响到失业者及家庭的投票倾向,所以当权者在大选年会充分运用调控经

济的政策工具,以通货膨胀换取失业率的降低,以赢取选举。

一旦当选者上台,

一方面因为高通货膨胀不能无体止延续下去,另一方为了突显下次选举前的经济

繁荣,当选者会紧缩经济,以降低通货膨胀,从而造成经济衰退。

待大选再度来

临时,当权者为选连任的需要,再次刺激经济,实行充分就业政策,从而造成人

为的经济繁荣。

③太阳黑子周期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等人认为,经济周期是由于太阳黑子活动这一自然因素

引起的。

根据太阳黑子的活动呈现每10爆发一次的周期性的运动,该理论认为

太阳黑子的周期活动,引起其后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变化。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变化又扩散到经济体系的方方面面,从而造成经济周期性波

动。

2.内生因素周期理论

内生因素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来自于经济制度内部因素的波动,

如消费、投资、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等等。

由于经济体系具有内在稳定作

用,所以每一次繁荣都孕育着衰退,而每一次衰退又孕育着新的繁荣。

主要的内

生因素周期理论如下:

①货币因素周期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霍特将经济周期根源归结为纯粹是一种货币因素,货币供给的

不平衡是引起经济周期波动的唯一原因,经济周期的波动主要由于金融体系中信

用规律交替扩张和紧缩所造成的。

当金融体系采取降低利率、信用扩张的政策时,

商人就会增加银行贷款,进而增加向生产者的订货。

订单增加后,生产者会加大

投入,进而增加从原材料市场的进货,带动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商品市场上供

应充足,交易活动频繁,促进商品市场蓬勃发展,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扩

张时期。

银行不可能无限扩张,当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避免风险而紧缩货币时,

商人得不到新的借款,必然会减少订货,从而引起生产的萎缩和经济的衰退。

币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也认为美国中央银行错误的货币政策

加剧了信用危机,最终造成1929至1933年的大危机。

②消费不足周期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等人认为,经济中出现萧条是由于经济不足或是储蓄过

渡引起的。

由于储蓄过多,而经济体系又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引起投资的增

加和产品供给的增多。

另一方面,消费的不足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被充分吸

收,最终引发生产过剩和经济衰退。

消费不足的根源又在于收入分配不均而造成

的高收入富人的过度储蓄。

他们认为改变贫富悬殊的状况,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

就可以消除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③心理因素周期理论

凯恩斯等人将心理因素列为经济周期的影响因素之一,他们认为,当人们情

绪乐观时,消费者会增加消费,生产者会增加投资,从而引起经济繁荣,企业家

由于过渡盲目乐观而造成过度投资的局面。

当乐观情绪造成的错误被察觉后,人

们剧烈的失望情绪会骤然来临,消费者和投资者都会小心谨慎地消费和投资,当

人们处于过度悲观的情绪时,造成经济复苏。

3.小结

以上列举了几种主要的经济周期理论,每一种理论都强调某方面因素对经济

周期的决定性作用。

当代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很

难用一种内在或外生因素解释经济波动。

因此经济周期有多种因素决定的,应该

将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综合起来分析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

(一)我国经济周期划分及依据

1.关于经济周期的划分标准的说明

本文讨论的经济周期主要是指由总供给和总需求不均衡所引起的,所以文中

用GDP增长率作为描绘经济波动的指标。

对GDP增长率的描述可以选择不同的

时间段,有以1年为标准,也有以10年甚至一百年为标准,当然也可以以三个

月等较短时间为标准。

但是前提是数据必须以时间序列的形式排列,可以以表格

的形式也可以以坐标图的形式输出,进而描绘出GDP增长率随时间的波动情况。

对于周期分段点的选择,刘易斯提出三种标准,第一种是最近的两个波峰之间是

一个周期;第二种是最近的两个波谷之间是一个周期;第三种是最近的波动状态

相同的点之间是一个周期。

周期的划分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个是所考查的时间段的长短,另一个是

周期起点是峰还是谷。

历史上经济学家们选择了不同长度的时间段来考察经济周

期,如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周期、库兹涅茨周期、尤拉周期、基钦周期汉森周期

等。

现阶段研究我国经济周期是普遍采用的是一年长度的时间段的GDP的增长

率来考察,分歧主要在第二个因素,是以波谷为经济周期的起点的选择。

一个周

期可以是谷一谷,也可以是峰一峰,还可以是周期中任何一点到处于同样位置的

下一个点之间。

有学者认为,建国后我国大体每10年就是一个经济周期,20年

世纪80年代是一个周期,90年代是一周期,2001年到2010年又将是一个周期。

(俞忠英,2004)这种划分虽然有些粗糙,但是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还是有些

道理的。

我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从1977年开始,基本上是每10年会有三次出现

波峰,只是这种波动会越来越不明显,只能把它看作一个宏观上的描述,具体分

析经济意义不大。

对国内经济周期分析还有一点小的差异就是起始时间的问题,有些学者从建

国以后开始如陈乐一,也有一些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

本为为了全面分析中国经

济周期波动,所以从建国以后开始选取数据进行分析。

因为19_52年是在波峰上,

所以为了研究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周期的全貌,全面分析政治制度,外部冲击,

宏观经济政策等对经济的影响,本文采取峰一峰法划分。

2.国内经济周期划分

本文利用峰一峰法经济增长的历史划分为12个经济周期,改革开放之前是

7个周期,改革开放之后是_5个经济周期,其中前4个为完整的经济周期,最后一个为未完成的经济周期。

据以划分如下:

图1.119_52年一2011年GDP增长率波动曲线3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1年数据来自经济运行报告。

表1.中国经济周期特性

(二)中国经济周期阶段特征及政府当期政策分析

1.1978年以前存在古典型经济周期的动荡周期

1978年以前中国经济周期呈现出波幅大,周期时间短,多次出现负经济增

长率的极具动荡周期‘”。

按照上述我们采用的经济周期划分方法,从1953年到

1978年共经历了七个经济周期。

第一个周期,1953一1956年;第二个周期,1957

一19_58年;第三个周期,19_59一1964年;第四个周期,1965一1970年;第五个周期,1971一1973;第六个周期,1974一1975;第七个周期,1976一1978年。

鉴于当时的特殊历史情况,受政治因素,自然灾害,强制性急刹车的影响极大,

改革开放前我们的经济周期“大起大落”、振幅大、峰位高、谷位深。

波长波动

大。

第三个周期波幅高达45.6%,并且出现经济负增长。

第三和第四个周期都出现了负的经济增长,而且这两个周期波幅最大的两个周期,波谷最低,波长时间最长。

说明,一旦出现负的经济增长,就会需要用很长时间来恢复,这样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这一时期经济增长周期波动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较多,对经济本身的周期特

性体现不明显。

同时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因此1978年以前的

历史经验对当前经济发展借鉴作用很小,所以我们重点分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

济周期特点及原因,以及政府的反周期政策取得的效果及不足。

2.1978年到1984年经济平稳增长

1978年到1984年,六年间从1979年到1981年是衰退阶段,由7.6%下降至

5.2%,下降幅度2.4%,跌至谷底,再由1981到1984年进入复苏阶段,1984年

到达顶峰13.1%,上升幅度7.9。

该周期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周期,由于

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经济建设恢复到第一位。

1978年国民经济延续了1977年

的增长势头,同时,由于投资过热、财政用于消费的支出大幅增加形成大量财政

赤字,导致1978年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1.7%。

之后国家出台政策,强制性控制经济过热,到达1981年的经济低谷。

但这时的低谷并非经济本身发展规律的体

现,而是国家强制性打压的结果。

随着国民经济增长率迅速下降,政府放松了严

控政策,由于投资惯性,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回升,198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增长28.2%,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1984年通货膨胀率上涨2.7%。

这一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的时期,但是仍由于急于求成,国民经

济比例失调,基本建设投资高达31%20。

1979年到1981年,政府调节经济将轻工业比例调低,重工业比例调高,使经济增长率回落,顺利使经济降温。

3.1984年到1987年高位小波动周期

GDP增长率由1984年的15.3%下降到1986年的8.5%,再由低谷回升到

11.5%,回升一年,峰谷落差6.8%。

这是一个不完整的周期,1987年的峰值小

于1984年的峰值,说明经济增长率没有完成本轮的上升,就被迫下降。

出现不

完整周期原因是,1984年到1985年经济过热的情况下,采取措施严控财政支出、

控制信贷资金投放,经济增长率在短短的一年里就迅速回落了2个百分点。

鉴于

经济增长的大幅回落,国家再次放松了控制政策,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

的刺激下,国民经济增长率快速回升,一年就回到了11.5%水平。

本轮周期的主要问题是为198_5年的过热经济降温,源头在于投资规模偏大,投资结构不合理,为此政府进行投资结构的调整,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合理确定投资重点和恰当投资比例,使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21。

同时转换管理机制逐步由直接控制转换为间接控制,采取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方式来调节和控制经济。

期望在两年内实现软着陆,但由于实行过程中体制和内部结构的不适应,没有实现预期目标。

同时由于1986年第二个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导致政府不得不在1987年决定实施财政政策和信贷双紧的政策方针,着手实现硬着陆,以抑制经济的进一步过热。

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的通货膨胀无害论的影响,在没有治理好前一轮经济过热的前提下,又出现了新一轮的过热。

4.1987年到1992年出现了一个快降快升的剧烈周期

_5年间,经济增长率先下降后上升,并且是大落大起,落差很大。

峰顶是1992年14.1%,谷底是1990年的4.1%,落差10%。

显示在四年间快速下降7个百分点跌倒谷底,然后经历一年时间迅速上升10个百分点上升到峰顶。

在这个周期中,政府针对经济过热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预算外支出,使国民经济增长率在1988到1989一年的时间迅速下降7个百分点。

为遏制国民经济的大幅度下滑,国家取消了部分控制措施,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再次出现了双膨胀趋势,国民经济增长率回复到1992年的14.1%的水平,增幅10%。

其间,通货膨胀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也逐步攀升,199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44.4%远远超过了30%的警戒线水平,通货膨胀率也上升到5.4%22。

整顿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是这一时期政府建设的重点4_200875.htm。

本轮经济周期中,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幅度过大,主要原因是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社会购买了的增长大于供应量的增长,为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宏观

调控政策,大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控制信贷规模、增加储蓄和稳定金融,

压缩社会团体购买力,增加有效供给等。

实现了强制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

策,使经济硬着路。

5.1992年到2007年平稳增长15年

1992年到2007年这1_5年长周期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1992年到1998年的震荡回落阶段和1998年到2007年的震荡回升阶段。

2007年波峰是14.6%,1998年7.3%为波谷,落差为7.3%下降一半然后又波动上升,恢复到较高增长率。

这一时期特点是出现了四次小幅波动,出现五次相对低点,199_5年的9.3%,和1997年9.6%,1998年7.3%,2001年8.1%,2004年的10.4%。

在这一时期,政府有被动调整型转变为主动预防型,使经济避免了大起大落,

实现软着落。

针对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为使经济实现软着陆政府采用了适度从紧

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且根据实际情况没有马上全部放开控制措施,而是主

动预防经济快速回升,采用了渐进式的放开措施,使经济平稳上涨。

在经济增长

较快时,也能准确分析宏观形势,适当采取预防性措施,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进行微调,适时适度,区别对待。

对于部分过热行业,政府出台相关措施抑制其

盲目扩张;对于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政府给与了大力支持。

既要坚决控制通

货膨胀,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_tips/columnist

;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的问题,又要着眼长

远发展。

充分将宏观调控与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有机结合,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23

6.2007年至今为第十二个周期

从己有的四年数据来看,2007年到2009年出现增长率降低,降幅_5.7070,虽然

2010年出现上升但是再2011年马上又会回调了,所以笔者人为这个周期也许会

与上一周期有相似之处,所以暂时不做细致划分24

2007以来,2008年我国物价上涨经济过热,为了防止过热趋势延续下去,

我国实施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2008年受国际经济危机大环境影

响,对外贸易严重受损,国际进出口额下降,经济增长率下滑。

在这一过程中暴

漏出的很多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和理,金融监管不够严格等。

因此政府大力实施

产业结构,贸易结构,消费结构等经济结构的改革,并且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政策。

2008年底政府提出了4万亿投资

方案和十大产业计划,短期内稳定了经济和市场。

国家进行经济刺激,政府有步

骤的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移,从外需导向内需导向转移6,由粗放经济向环保经济和技术创新经济转移。

虽然2009年经济增长率处于目前这个不完整周期的低谷,但是面对国际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实现8.7%的经济增长率己经大大超出了预期,实现了保增长。

2009年投资依然很热,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同比增长30%,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价格全年下降,年底出现上升,CPI比去年下降0.7%,房地产和汽车市场活跃,虽然推动了内需上涨,但同时也埋下了经济泡沫的隐患。

2010年中国经济有保增长变为促转变,2010年“十一五”开局之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果然实现经济的复苏,实现了10.8%的高增长率。

但是这压力较大的一年,CPI环比上涨4%。

2011年,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政府针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干预。

2011年经济增长率略有下降,CPI环比上升_5%左右。

房价调控初见成效,区域城乡差距,内外平衡情况都有所改善news.asp?

id=64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