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名校高考押题金卷.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2039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中名校高考押题金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华中名校高考押题金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华中名校高考押题金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华中名校高考押题金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华中名校高考押题金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中名校高考押题金卷.docx

《华中名校高考押题金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中名校高考押题金卷.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中名校高考押题金卷.docx

华中名校高考押题金卷

华中名校2016年高考押题金卷

华中名校2016年高考押题金卷

语文试题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冲撞与融合:

回望20世纪中国新诗

吴思敬

历来的文学革命,其倡导者为了冲破巨大的阻力,往往会从两个方向上去寻求助力:

或是面向古代,高张复古大旗,其实质则是革新;或是面向外国,从异域文学中借来火种,以点燃自己的文学革命之火。

新诗的创始者们采取的便是这后一种办法。

郭沫若坦诚地宣称:

欧西的艺术经过中世纪一场悠久的迷梦之后,他们的觉醒比我们早了四五世纪。

……我们应该把窗户打开,收纳些温暖的阳光进来。

当然,中国新诗受外国影响,除去新诗人希望迎头赶上西方的急迫感外,更深一层说,是由于现今世界上始终存在着一系列困扰着各民族哲人的共同问题。

尽管各民族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但是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依然在起着作用。

实际上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运动便构成了人类的文学发展史。

到五四前后,西方近百年的文艺思潮已经历了由浪漫主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演变。

不过,这三大文艺思潮对中国早期新诗人的影响却不是同等的。

客观上说,外来的东西能造成多大程度的影响是受着当时的国情制约的。

从新诗诞生的情况看,创始者们更多的是借鉴了西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

郭沫若从歌德、雪莱那里汲取营养,那狂飙般的激情,天狗吞月式的自我扩张,均使他的诗歌显示了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刘半农、朱自清等人的早期诗作则大多揭示当时社会中种种黑暗与不平,富于现实主义精神。

然而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有时难免泥沙俱下,导致艺术上的不精致;一些如实描绘社会弊端的诗篇,又由于写得太实而失去了诗味;大革命后的普罗诗人又普遍存在概念化、标语口号化的直接说教的倾向。

特别是,五四落潮和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陷于苦闷、彷徨之中,于是年轻一些的诗人开始把眼光向西方的现代主义。

应该指出的是,在新诗现代化的潮流之中,新诗人们对西方诗歌的借鉴并不是全盘照搬的,而是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国诗歌固有特色,对西方的东西既有吸收,又有扬弃的。

一些在现当代诗歌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诗人,如冰心、徐志摩等,无不是从取法于西方开始,但没有跟着西方诗人亦步亦趋,而是把西方的系西与本民族的特点融合起来,因此他们的作品有西方诗歌的某些特征,但决非西方诗的翻版,有中国诗歌的某些传统风貌,但又不是国粹式的传统诗。

中国新诗是在西方影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中孕育并成长的。

这种冲撞,使我们的新诗从诞生伊始就伴随着无尽无休的责难、争论与困惑,而且这种责难、争论与困惑一直持续到60年后的新时期的诗坛一一回想一下围绕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的争论,以及伴随韩东、于坚等后朦胧诗人而出现的喧哗与骚动……两种文化的冲撞为新诗发展带来了契机,一方面这种冲撞冲决了诗人固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定势,为诗的创造开辟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这种冲撞带给读者审美习惯的变革,造就了一批批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

尽管当前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的潮流使诗人处于空前的窘境,尽管当代的诗歌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中国诗人在寂寞中坚持着,中国诗坛的圣火并没有熄灭。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新诗冲撞与融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新诗现代化的进程中,新诗人们结合汉语的特点和中国诗歌的固有特色,对西方诗歌进行了吸收与扬弃。

B.五四前后,中国新诗人受到了西方三大文艺思潮—~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不同程度的影响。

C.历来的文学革命的倡导者欲冲破巨大的阻力,变革方向一般会选择古代和外国,20世纪中国诗歌变革也是如此。

D.在新时期的诗坛中,舒婷、北岛等朦胧诗人以及韩东、于坚等后朦胧诗人都曾经遭遇过责难、争论与困惑。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郭沫若的言辞,意在说明西方有领先中国文化之处,新诗人要借鉴其精华部分,并且迫切希望中国新诗能迎头赶上。

B.中西文化的冲撞为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对诗人固有的审美观念和思维定式以及读者的审美习惯产生了强大的冲击。

C.冰心、徐志摩等人的诗歌,取法于西方诗歌的同时,又融合了中华民族的特点,不是西方诗歌与中国传统诗歌的简单嫁接。

D.中国新诗的创始者借鉴的全都是西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郭沫若、刘半农等人的现代诗歌因此形成了鲜明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有差异,但人类共同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作用依然存在,人类文学发展史的轨迹是文学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运动。

B.中国诗人借鉴西方浪漫主义直接抒情的方式,产生了艺术上不精致的弊端。

五四之后,一些年轻诗人开始以西方的现代主义来反对浪漫主义。

C.中国新诗是在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中生长的,从诞生起都伴随着无尽无休的责难、争论与困惑,但这种冲撞也造就了许多懂行的读者。

D.商品经济与大众文化的潮流冲击若中国当代诗歌,使诗人陷入窘境,但中国诗人没有放弃,仍然在寂寞中坚持,中国诗坛圣火没有熄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

危素,字太仆,金溪人,唐抚州刺史全讽之后。

少通《五经》,游吴澄、范梈门。

至正元年用大臣荐授经筵检讨。

修宋、辽、金三史及注《尔雅》成,赐金及宫人,不受。

由国子助教迁翰林编修。

纂后妃等传,事逸无据,素买饧饼馈宦寺,叩之得实,乃笔诸书,卒为全史。

迁太常博士、兵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工部侍郎,大司农丞、礼部尚书。

时乱将亟,素每抗论得失。

十八年参中书省事,请专任平章定住总西方兵,毋迎帝师误军事,用普颜不花为参政,经略江南,立兵农宣抚使司以安畿内,任贤守令以抚流窜之民。

且曰:

今日之事,宜卧薪尝胆,力图中兴。

寻进御史台治书侍御史。

二十年拜参知政事,俄除翰林学士承旨,出为岭北行省左丞。

言事不报,弃官居房山。

素为人侃直,数有建白,敢任事。

上都宫殿火,敕重建大安、睿思二阁,素谏止之。

请亲祀南郊,筑北郊,以斥合祭之失。

因进讲陈民间疾苦,诏为发钱粟振河南、永平民。

淮南兵乱,素往廉问,假便宜发楮币,振维扬、京口饥。

居房山者四年明师将抵燕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起为承旨如故素甫至而师入乃趋所居报恩寺入井。

寺僧大梓力挽起之,曰:

国史非公莫知。

公死,是死国史也。

素遂止。

兵迫史库,往告镇抚吴勉辈出之,《元实录》得无失。

洪武二年授翰林侍讲学士,数访以元兴亡之故,且诏撰《皇陵碑》文,皆称旨。

顷之,坐失朝,被劾罢。

居一岁,复故官,兼弘文馆学士,赐小库,免朝谒。

尝偕诸学士赐宴,屡遣内官劝之酒,御制诗一章,以示恩宠,命各以诗进,素诗最后成,帝独览而善之曰:

素老成,有先忧之意。

时素已七十余矣。

御史王著等论素亡国之臣,不宜列侍从,诏谪居和州,守余阙庙,岁余卒。

先是,至元间,西僧嗣古妙高欲毁宋会稽诸陵。

夏人杨辇真珈为江南总摄,悉掘徽宗以下诸陵,攫取金宝,裒帝后遗骨,瘗于杭之故宫,筑浮屠其上,名曰镇南,以示厌胜,又截理宗颅骨为饮器。

真珈败,其资皆籍于官,颅骨亦入宣政院,以赐所谓帝师者。

素在翰林时,宴见,备言始末。

帝叹息良久,命北平守将购得颅骨于西僧汝纳所,谕有司厝于高坐寺西北。

其明年,绍兴以永穆陵图来献,遂敕葬故陵,实自素发之云。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三》)

4.下列各项中,对文中画波浪线昀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房山者/四年明师将抵燕/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起为承旨/如故素甫至/而师人/乃趋所居报恩寺入井/

B.居房山者四年/明师将抵燕/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起/为承旨如故/素甫至/而师人/乃趋所居报恩寺人井/

C.居房山者四年/明师将抵燕/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起为承旨如故/素甫至而师入/乃趋所居报恩寺/入井/

D.居房山者/四年明师将抵燕/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起为承旨如故/素甫至而师/人乃趋所居/报恩寺人井/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经》,指的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五经。

B.除,任命,授职。

古代表示官职任命的词语还有拜、举、封,表示官职提升的词有擢、拔,表示官职降低的有谪、迁。

C.上都,元朝的都城之一,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而元朝的另一个都城大都,位于今北京市。

D.学士,在古代不是指学位而是一个官名,因所属的机关不同,职权也有不同;在不同的朝代,地位也有所区别。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危素是唐代抚州刺史全讽的后代。

年轻时,曾在吴澄、范椁门下学习过。

元朝至正元年,曾任经筵检讨,负责主编宋、辽、金三部历史,并注释《尔雅》。

B.洪武年间,朱元璋很恩宠危素,赐宴时,只赞赏他一个人的诗,这引起了御史王著等人的嫉妒,他们屡进谗言,说危素是亡国之臣,不应被重用。

C.朱元璋率兵打到河北,危素感到国破家亡,跳井自杀,但被报恩寺僧人大梓和尚捞了起来。

因为危素设法保存了史库,《元实录》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D.危素虽然官居高位,但上都宫殿失火,顺帝下令重建,危素苦谏,报以民间疾苦,不宜大兴土木,于是国家发钱粮赈济灾民。

后来,他干脆辞官不做,住在河北房山的报恩寺。

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0分)

(1)纂后妃等传,事逸无据,素买饧饼馈宦寺,叩之得实,乃笔诸书,卒为全史。

(5分)

(2)洪武二年授翰林侍讲学士,数访以元兴亡之故,且诏撰《皇陵碑》文,皆称旨。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8~9题。

别范安成

(南朝·宋)沈约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吉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答柳恽

(南朝·宋)吴均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

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8.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9.两首诗共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请按要求补写m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韩愈在《师说》中也以,两句表达了类似的意思。

(2)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表现了洞箫声的悲凉。

(3)《论语》中,孔子认为不论见到贤人还是不贤之人,都可以从中有所得,他说,。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笑嫂

陈国炯

笑嫂喜欢笑,与人相见微微一笑,高兴时哈哈大笑,有时独自一人也偷偷地笑,好像每时每刻都在捡宝似的笑个没完。

因此,没见过笑嫂发愁时是个什么模样。

因为笑嫂爱笑,大家当面笑嫂笑嫂地叫,背后笑嫂怎么笑嫂怎么地夸,好像笑嫂的姓名就叫笑嫂。

笑嫂是我的师傅。

我大学毕业应聘到一家铝轮厂搞宣传,负责人事的小老头陪我到车间,对车间主任说,这小伙子到你车间实习一个月,你给他安排一下。

车间主任长着八字胡子,看似匪气十足。

他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我后,说,一个学生娃,哪能干活。

反正一个月后要坐办公室的,就去帮笑嫂做点事吧。

车间主任唠唠叨叨的一番话中,我知道有个笑嫂,也有些受辱的感觉。

车间主任唠叨完,亲自陪我去厂东边一个堆废料的塑料棚下,扯开嗓门喊,笑嫂,我给你送来一个徒弟,给你打个下手。

车间主任的一咋呼,我不但认识了笑嫂,还成了笑嫂的徒弟。

我很顺从地叫了笑嫂一声师傅,笑嫂听了高兴得咯咯地像母鸡下蛋般笑。

笑完了就说,你还真听小胡子的瞎话,什么师傅徒弟。

笑嫂停了一下对我说,大家都叫我笑嫂,你也叫我笑嫂吧,我可不敢做你大学生的师傅呢。

说完又咯咯地笑,把个笑嫂的雅号笑得名副其实。

笑嫂已是奔五的人了,却一点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女人的那种臃肿,而是清清秀秀,穿戴得也整整洁洁,十分素雅。

笑嫂的活不笨重,也不怎么脏,她每天整理着送来的废过滤网,那些过滤网是用来过滤铅水的,用过后铝水沾在过滤网上结成了块。

因为过滤网是铁的,沾在上面的是铝,铁几百元一吨,铝上万元一吨。

把废铁网当铝卖,人家不要;把铝当铁卖,公司不干。

因此,笑嫂把沾在上面的铝块铝屑撬下来,分开卖,谁也不亏。

笑嫂做事很认真,一块块像翻找金子一般,有时我一不留神漏撬了几块,她会猫着腰,捡回来重新撬。

这样一来,我也不好意思马虎了,做得一丝不苟。

笑嫂还挺关心人,我进公司时是夏天,南方的夏天贼热,加上在似露天一样的塑料棚下,汗似下雨般流,一把把捋也捋不完。

笑嫂见了心疼地说,大学生,你去找个地方凉快一下,这点活我做起来很轻松的。

我当然不同意,笑嫂就说,还要我陪你啊。

说完就咯咯地笑着,连推带搡赶我走。

笑嫂从来不到餐厅吃饭,她每次从餐厅里买来米饭,不打莱,菜从家里带来,等吃饭的人走得差不多了,就打开饭盒,坐在塑料棚下吃起来。

那些走过来走过去的人都会与笑嫂打个招呼,笑嫂吃饭了?

今天啥菜?

还会有啥菜,这个星期吃成鸭蛋呗。

笑嫂咯咯咯地笑着回答,笑嫂的菜每星期换一种菜,成鸭蛋,炒鸡蛋等等。

那天,我没去吃中饭,笑嫂吃完饭去了洗手间,我想笑嫂经常帮我洗饭盆,我也帮笑嫂洗一次。

打开盛菜的铝盒子,里面的成鸭蛋丝毫没动,完完整整地躺在盒内。

当初没在意,后来想想有点问题,以后几天我特意偷看了笑嫂的菜盒,我终于明白,笑嫂一个成鸭蛋要吃一个星期。

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一位同事,同事不满地瞪我一眼说,就你聪明?

我闹了个大红脸。

从此我不再看笑嫂的菜盒,也不再提及同一个菜要吃一个星期的事。

那次大地震后,公司开展捐款救援,笑嫂捐二百元,工会主席说,笑嫂你要不少捐一点?

笑嫂微微一笑说,多的拿不出,捐二百没问题。

工会主席不再说什么了。

实习期满,我到宣传部搞宣传工作。

那天工会去慰问贫困职工家庭,领导让我去拍照片,并写一篇通讯稿。

走了几户后,一行人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巷里,叩开一扇墨绿色的斑驳的门。

门一打开,一张笑脸呈现在大家面萌,我有些诧异地叫道,笑嫂?

笑嫂仍在笑,把大家让进屋,屋里灯光暗淡,客厅也逼仄,几个人进去后有些拥挤。

这时我才知道,笑嫂的丈夫几年前被车撞得瘫痪,长年卧床不起,公公早年已故,婆婆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需照料,一个女儿正在上初中,家里十分拮据。

笑嫂照顾两个病人,负担一个学生,又要上班,还从社会上揽来了刺绣,挣几个外快,以补家用。

可想而知,笑嫂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我对笑嫂更是敬重了,有事没事总爱往笑嫂的工作场地跑。

笑嫂依旧咯咯咯地笑,好像与那个沉重的家没有一点牵绊似的。

那次我与笑嫂聊得很开心,我忽然说,笑嫂你的心态真好。

笑嫂知道我想说什么,顿了顿道,家里有这么多病人,谁会不烦,如果我成天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我还活不活?

笑嫂叹口气说,我如果整天苦着个脸,人家见了我,也不会有好心情的。

因此我得高高兴兴,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好心情。

说完笑嫂又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前两段是说笑嫂这个名字的由来,同时交代出她和同事的关系、她乐观的精神以及她对周围人的影响,这些都为后面的内容做了铺垫。

B.笑嫂自己身处困境,却仍然为地震灾区捐200元,这与她每个星期换一种菜咸鸭蛋、炒鸡蛋的心理是一致的,不想人家知道她家穷,要面子。

C.我笑嫂的咸鸭蛋吃一个星期的事,是因为在我的心里想看笑嫂的笑话,所以同事才会瞪我一眼,说就你聪明。

D.我开始叫笑嫂师父是顺从地叫,不是真心,但后来却对笑嫂甚是敬重,总往她工作场地跑,是因为受到了她精神的感染。

E.文章没有直接记叙笑嫂家的困难,而是先写她的笑,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小说曲折有致,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2)小说中的笑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3)作品从我的视角来写笑嫂,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请简要分析。

(6分)

(4)作品为什么以笑嫂为题?

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家国往事诗词人生

2014年5月份,当南开大学为叶嘉莹举行90华诞生日庆祝会时,海内外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不辞劳苦,千里赴会。

在这场庆生会上,有人用一句话,概括了她一生的追求:

九畹兰滋,乐做诗词传灯人。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察院胡同23号的四合院,是叶家的祖宅。

叶嘉莹自小使在厚厚的宅门里长大,直到1948年南下上海结婚,才告别这座宅院。

正是在这座祖宅里,叶嘉莹完成了诗词的启蒙。

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

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

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

叶嘉莹的母亲和姨母也受过良好的旧式教育,而且都在外面教书。

她们也常常教叶嘉莹背诵经典。

在这样的家学氛围下,叶嘉莹的诗词功底日渐扎实。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她,在报考大学时却费了一番思量。

叶嘉莹在出于实用考虑的北京大学医学系和出于兴趣爱好的辅仁大学国文系间犹豫许久。

最终,她选择了辅仁大学。

当年秋天,叶嘉莹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

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而且是融汇中西、兼容并包的一代名家。

顾随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

与一般老师只讲书本上的知识不同,顾随讲课时旁征博引,一片神行。

他重在感发而不拘泥于死板的解释说明,有时候一个小时内,甚至一句诗都不讲,却已将诗歌中最具启迪性的妙义讲给大家。

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

叶嘉莹踉从顾随6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

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

顾随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叶嘉莹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这对她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也影响深远。

在去国外之前,叶嘉莹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她认为,和充满灵动内容的诗词相比,文学理论实在太过枯燥。

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

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这种中西融合的理论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道路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

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顾随对叶嘉莹的影响不仅限于是她诗词道路的引路人。

许多年后的人们,只要聆听过叶嘉莹的讲学,往往会有天马行空之感。

叶嘉莹授课不用讲义,因为她觉得事先写好的文字会把思维限制住,不能尽情阐发诗词的绝妙。

她自己称之为跑野马。

现在的陈洪和叶嘉莹是同事。

在35年前,陈洪还是一个挤在几百人中听叶嘉莹讲课的学生。

1979年,叶嘉莹回国教书,在南开大学授课,还在南开读研的陈洪便常常和同学们一起早旱前去占座。

陈洪说:

那时候我们的诗词评析,还没有完全摆脱旧有思维。

拿到一篇词,首先要分析的阶级背景、经济地位,从这些政治属性出发,再去分析诗词。

可想而知,当叶嘉莹先生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她既遵循传统又大胆创新的讲授,给我们带来多么清新的感觉。

更让人难忘的,是叶嘉莹对教书的态度。

她从未因学生们的程度低而敷衍马虎,她说:

纵使我不考虑是否对得起学生,也要考虑是否对得起屈原、杜甫他们。

叶嘉莹曾开玩笑说:

我一生只有两个嗜好,一是好诗,二是好为人师。

在她心里,有一种文化传承的迫切。

她说:

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责任,我们要承前启后,各自负起自己的责任来。

不能让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我们这一代损毁、丢失。

在她的讲台下,不仅有高等学府的研究生、大学生,还有高级干部官员,战南北的将军,也有乡镇中学的初中生,幼儿园的小娃娃。

无论在上千人、数百人的大礼堂,还是在数十人、三两人的小课堂,无论对博士生洋洋十数万言的学位论文,还是小孩子寥寥数十字的诗词习作,叶嘉莹都是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1979年,随着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

1993午,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

没有人要求她这么做。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的旅费都是自付,除了长时间聘请她任课的一两所学校曾付给过她讲课期间的生活费外,其余多年来在各地的讲学或讲座大都是没有报酬的,完全是义务劳动。

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

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而版税都给了恩师的女儿。

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

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

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

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

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

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体会到了古典诗词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

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刊引到这里面来。

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

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把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相关链接】

叶嘉莹,号迦陵,20世纪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

19

66年赴美,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70年,获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79年开始赴国内讲学。

著有《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等。

叶嘉莹说:

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

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离骚》: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种植秋兰、芳蕙比喻培养人才。

佛教称佛法能像明灯一样照亮世界,指引迷途,所以用传灯比喻传授佛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忧患中走过来的叶嘉莹,一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研读、讲学70余年而不倦,这既是她个人的兴趣爱好,更是传承文化的责任使然。

B.顾随对叶嘉莹的一生影响极大,叶嘉莹的讲课风格受老师影响,研究受到了老师寄语的鼓励,在南开大学设立奖学金、学术基金也是受老师影响。

C.叶嘉莹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父母、伯母和姨母从叶嘉莹小时候就教他背诵诗词经典,并且教她用院子呈的草木为对象,吟诗作词。

D.叶嘉莹自认一生完成了两件大事:

出版《驼庵诗话》,录下戴静山教授的古诗吟诵。

这只是叶先生的白谦,她做成的事情应该远不止这些。

E.从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陈洪对叶嘉莹的评价里,可以感受到叶嘉莹对融合中西的词学研究的自信,这也是她好为人师的主要原因。

(2)叶嘉莹一生的追求是乐做诗词传灯人,她为什么有这样的追求?

请结合其人生经历简要分析。

(6分)

(3)叶嘉莹的老师顾随希望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

请结合材料分析她是怎样别有开发,能白建树的。

(6分)

(4)叶嘉莹一生诗词传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体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