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自动化伺服驱动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5170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2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自动化伺服驱动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工业自动化伺服驱动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工业自动化伺服驱动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工业自动化伺服驱动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工业自动化伺服驱动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业自动化伺服驱动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

《工业自动化伺服驱动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自动化伺服驱动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业自动化伺服驱动器行业分析报告.docx

工业自动化伺服驱动器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工业自动化伺服驱动器行业分析报告

 

2014年5月

目录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4

1、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4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4

二、行业简介7

1、工业自动化7

2、伺服驱动器8

(1)产品简介8

(2)分类9

(3)应用领域9

(4)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9

三、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10

四、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行业主要企业11

1、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11

2、行业内的主要企业和主要企业的市场份额12

五、行业进入障碍13

1、技术和人才壁垒13

2、品牌壁垒13

3、销售渠道壁垒14

4、规模经济壁垒14

六、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14

七、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16

1、有利因素16

(1)国家产业政策大力扶持16

①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受益于我国的工业转型升级战略16

②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受益于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策17

(2)我国面对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有利于工业自动化的发展17

(3)产品应用范围广泛,市场需求规模巨大18

2、不利因素18

(1)内资企业规模偏小18

(2)核心功率器件供应受到一定制约18

(3)人才瓶颈19

八、行业技术水平及技术特点19

1、行业技术水平19

2、行业技术特点20

(1)综合学科性20

(2)多功能性20

九、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20

十、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或季节性特征21

1、行业的周期性特征21

2、行业的区域性特征21

3、行业的季节性特征21

十一、本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21

1、本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21

2、上下游行业发展状况对本行业及其发展前景的有利和不利影响22

(1)上游行业发展状况对本行业的影响22

(2)下游行业发展状况对本行业的影响23

十二、行业主要企业简况24

1、西门子24

2、安川电机24

3、三菱电机24

4、汇川技术24

5、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25

一、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体制

目前在我国,生产和销售伺服驱动器不需要取得特许经营权,行业主要在宏观上受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和管理。

其中,国家发改委作为国家的宏观管理部门,通过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拟订综合性产业政策、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方式,对公行业进行宏观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政府部门通过制定工业、税收等相关政策,对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进行指导和规范。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伺服驱动器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产品,其行业发展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其中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列示如下:

(1)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鼓励类目录包含:

“伺服电机及驱动装置”、“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之“电机管理系统”、“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开发、应用及设备制造”、“应用电磁感应加热和伺服驱动系统的塑料加工装备”。

(2)2008年4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第三十一条规定:

“国家鼓励工业企业采用高效、节能的电动机、锅炉、窑炉、风机、泵类等设备,采用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洁净煤以及先进的用能监测和控制等技术”。

(3)国务院2011年8月31日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

“实施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节约替代石油、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改造工程”、“到2015年,工业锅炉、窑炉平均运行效率比2010年分别提高5个和2个百分点,电机系统运行效率提高2-3个百分点”、“深化‘以奖代补’、‘以奖促治’以及采用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家用电器、照明产品、节能汽车、高效电机产品等支持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4)国务院2011年12月30日印发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提出:

“大力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和节能监测等节能装备”、“掌握系统设计、压缩机、电机和变频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进一步提高传统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和安全水平,加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支持开展普通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研发。

重点突破动力电池核心技术,支持电机及驱动系统,以及电动空调、电动转向、电动制动器等的研发和产业化”。

(5)国务院2012年7月9日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将“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节能环保产业要“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高效储能、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等节能新技术和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要“重点发展具有感知、决策、执行等功能的智能专用装备,突破新型传感器与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感知、控制装置及其伺服、执行、传动零部件等核心关键技术”;新能源汽车产业要“重点研发动力电池、电机及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和新产品”。

(6)国家发改委2004年11月25日发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之“四、节能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部分,提出机械工业要“淘汰落后的高能耗机电产品,发展变频电机、稀土永磁电机等高效节能机电产品,促进风机、水泵等通用机电产品提高用能效率,提高节能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水平和加工能力”。

(7)国家发改委、科技部2007年1月25日印发的《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版)》提出:

“发展、推广变频调速技术与装置。

开发电动机拖动用节能调速变频器、工艺调速性能用交流调速装置、特种调速用交流调速装置、变频电源及车船使用的直-交逆变电源、牵引调速专用变频器、绿色发电用异步电动机变频调速器等”。

(8)财政部、国家发改委2011年6月21日印发的《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资金管理办法》提出: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给予适当支持和奖励”。

(9)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年1月4日印发的《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之“专栏6:

机械行业重点工艺和产品节能措施与目标”提出:

“提高节能机电产品设计、制造水平和加工能力,重点发展变频电机、稀土永磁电机等”、“以重点用能行业为依托,加强风机、泵和压缩机的节能优化改造,推广变频调速、自动化控制技术”;“四、重点节能工程”之“(三)电机系统节能改造工程”提出:

“在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轻工等重点领域,加快既有电机系统变频调速改造,优化电机系统控制和运行方式”。

二、行业简介

1、工业自动化

工业自动化是运用控制理论、仪器仪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对工业生产过程实现检测、控制、优化、调度、管理和决策,达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确保安全等目的。

工业自动化技术是20世纪现代制造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

工业自动化产业涉及电力、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通讯、机电等诸多领域,属于综合学科产业。

工业自动化系统包含自动化设备、仪器仪表与测量设备、自动化软件、传动设备(包括变频器和伺服系统)、计算机硬件、通信网络等。

可编程控制器(PLC)、工业计算机(IP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系统(FCS)和变频器(VVVF)是目前工业自动化控制领域的5种主要控制设备。

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应用范围广泛,行业竞争激烈。

世界工控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优胜劣汰,目前已形成少数跨国公司规模化生产、主导全球市场的局面,著名品牌有西门子、ABB、霍尼韦尔、三菱电机等,其工控产品技术先进、功能齐全,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和较高的市场知名度。

我国工业自动化的发展道路,大多是在引进成套设备和各种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同时进行消化吸收,然后进行二次开发和应用;也有一些厂家通过引进国外技术,与外商合作合资生产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并逐步实现工控产品的国产化。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积累,我国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产业和应用有了很大发展,国内企业在资金、人力和技术上都已经取得了较好成绩,虽然国产系统的总体水平与国际著名品牌相比还有差距,但随着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产中高端产品替代国外品牌现有市场份额的机会在不断增加。

工业自动化控制产品应用范围广泛,几乎遍及所有工业领域,市场规模巨大。

从国内市场来看,我国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工厂自动化和企业信息化均需要大量工业自动化系统。

根据中国工控网发布的《2012年中国自动化市场白皮书》,2011年中国自动化产品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

2、伺服驱动器

(1)产品简介

伺服驱动器主要用来驱动交流伺服电机。

伺服驱动器与伺服电机组合在一起,构成伺服系统。

伺服系统具有动态响应快、速度和位置控制精度高、调速范围广、效率高等优点。

(2)分类

按照所驱动的伺服电机种类,伺服驱动器可以分为同步伺服驱动器和异步伺服驱动器。

同步伺服驱动器用来驱动同步伺服电机,异步伺服驱动器用来驱动异步伺服电机。

同步伺服电机具备十分优良的性能,是目前伺服系统的主流电动机。

但是,受工艺和材料限制,数十千瓦以上的同步伺服电机价格昂贵。

相比而言,异步伺服电机虽然在控制特性和效率上与同步伺服电机存在一定差距,但其结构坚固、制造简单、价格低廉,在大功率场合获得了广泛应用,并因此带动了异步伺服驱动器的快速发展。

(3)应用领域

现代交流伺服系统最早应用于宇航和军事领域,后来逐渐进入工业和民用领域。

由于伺服系统具备精度高、响应速度快、效率高、可实现低速大转矩输出等优异的性能特点,目前已在精密控制领域得到广泛使用,普遍应用于机床、塑料机械、包装印刷、电子设备、纺织等行业的自动控制或节能应用,并开始在风电、医疗器械等行业推广使用。

(4)技术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伺服系统起初主要以直流电机作为执行部件,后来随着电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交流伺服驱动技术日益成熟,使得交流伺服系统性能日益提高,目前交流伺服技术已成为工业自动化的支撑性技术之一。

从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来看,伺服产品正呈现高效率化、智能化、一体化、网络化和模块化,以及通用化和专用化、小型化和大型化等发展趋势。

三、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伺服系统属于工控的高端应用领域,其普及程度与各国的工业自动化发展水平相关联。

近年来,随着我国机械设备高端化和工业自动化进程的加快,伺服市场快速发展,2007年-2012年,我国伺服市场规模(含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及增长情况如下图所示:

从行业细分市场来看,2012年我国伺服系统行业细分市场规模如下表所示:

未来,伺服系统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是我国的产业升级使得伺服系统正越来越多地取代传统液压和气动传动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新能源等行业的兴起也带来了新的伺服市场。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下游产业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未来我国伺服产品市场规模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

四、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行业主要企业

1、行业竞争格局和市场化程度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跟踪开发交流伺服技术,主要研究力量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

20世纪80年代之后伺服开始进入我国工业领域,此后至2000年期间,国产伺服停留在小批量、高价格、应用面狭窄的状态,技术水平和可靠性难以满足工业需要,国内伺服产品以外资品牌为主。

2000年之后,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少数厂商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开始自主研发伺服系统,并在国内市场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近年来,国内伺服厂商发展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