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0916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5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docx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docx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摘要:

辛亥革命被称为“不结果实的花”,本文围绕着这一观点,以辛亥革命的背景及历程作为基础,阐述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与其历史意义。

不夸大辛亥革命的正面影响,也不对它的历史进步方面的意义予以抹杀,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袁世凯,失败,历史意义

一、革命背景

1、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而帝国议会产生的历程和君主立宪制的实现,特别是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激励了中国官僚、士绅等追求宪政。

日本实行宪政的步骤和朝野推动立宪的方式成为了中国朝野各界开展立宪运动的范例。

2、清末变革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人士发起“戊戌变法”,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

来成立的中国同盟会。

除此以外,还有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中的丈夫团等。

兴中会主要在华南一带开展活动,光复会在江苏,浙江,上海一带开展活动,华兴会主要在湖南开展活动,共进会在长江流域开展活动,而后来成立的同盟会是全国革命力量的一个松散同盟,同盟会会员还在各地建立了各种同盟会的外围组织。

二、革命历程

1、武昌起义之前的革命活动

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十次的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其中著名的就是黄花岗起义。

这十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但却在全中国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2、保路运动

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部分原本民办商办的铁路路权收归国有,此政策一出立即引起湘、鄂、川、粤各省民众的反对,出现了广泛的保路运动。

其中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是四川。

在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宣布“以保路、废约为宗旨”。

清政府为防止事态扩大急调大批湖北新军前去镇压,武昌城登时空虚,革命党人趁机在武昌起义。

3、武昌起义

由于武昌城内守备空虚,革命党人趁机在10月10日发动武昌起义。

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

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

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

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

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领部顽抗。

起义军经过反覆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

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

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三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4、袁世凯上位

清帝溥仪退位后,1912年2月13日孙文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

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议决临时政府仍设在南京,并电袁世凯前来受职(未受任前,政务仍由孙总统继续执行)。

袁世凯以北京兵变为由,坚持迁都北京。

3月8日临时参议院又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试图通过内阁制对大总统的权力加以限制。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5、二次革命及护法运动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开始看清袁世凯的真面目,毅然发动“二次革命”。

由于北洋军阀在军事上占绝对优势,而国民党方面缺乏兵力与财力,内部意见又不一致,结果只坚持了两个月便宣告失败。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在广州成立以孙中山为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并出师北伐。

不久,西南军阀与直系军阀勾结,擅自实施停战,并排挤孙中山,改组军政府。

1918年5月21日,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至此,辛亥革命彻底失败。

三、革命失败的原因

1、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第一,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

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第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

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

第三,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

在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

而且,辛亥革命中还混杂了许多投机的旧官僚势力,致使辛亥革命后期袁世凯提出以大总统之位换清帝退位的条件后,在革命党人中产生巨大的回响,使孙中山处于不利地位。

“二次革命”中,国民党人虽然掌握了一些军队,但并不是统一的革命力量,护法运动则依靠军阀的力量,因此每当遇到强大的反革命武装就不能不失败。

第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

同盟会建立后缺乏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爆发前实际上已名存实亡,没有一个坚强的革命政党,就不能使革命者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坚强的战斗力,而后期建立的国民党也因即将担任内阁首相的宋教仁的遇刺身亡而分崩离析。

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

2、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

“枪杆子里出政权。

”袁世凯的北洋集团获得国内外大多数力量的支持,且拥有大部分新军的控制权,装备精良,实力足以压制全国。

革命党在武力上明显处于弱势,不仅革命队伍里混杂了许多投机的旧官僚势力,而且当时的大多数势力派是不支持革命党的。

实际上,各地军阀起义的原因不是为了推翻帝制、追求民主共和,而是因为革命可以给他们独立的名义;而那些混进革命阵营的一些封建官僚,也不是为了真正的想要革命,而是为了保卫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由于革命党人在这上面并未深究,致使革命后期各地军阀纷纷割据,使军阀割据时代的形成。

而袁世凯是当时唯一有实力以及威望统领全国的人。

与其说革命党推翻的清朝,不如说袁世凯以及各地军阀借革命的名义达到篡权割据的目的。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推翻军政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袁世凯、张勋等人复辟失败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

2、打击帝国主义侵略

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但由于革命党人并未在纲领文件中提出反帝的口号,所以实际上辛亥革命并未实现革命的全部目的。

3、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

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在革命政府的鼓励下,一个兴办近代工业的热潮在全国兴起,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来临。

辛亥革命也开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第一次腾飞,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引向了近代化发展的道路。

4、思想文化上的影响

辛亥革命后,中国掀起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的高潮,1915年,新文化运动,提出科学、民主才能救中国。

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新思想,开始吹拂古老的中国大地,砸碎了“忠君尽道”的封建专制文化的枷索,人们开始用新的道德观念和新的价值观念思考问题认识社会,封建道德日益为人们所遗弃,思想界得以解放,为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共产党崛起承传中山先生志业奠定了思想根基。

风俗习惯上: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习俗,颁布了剪发辫、易服装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强令男子剪掉发辫,女子停止缠足。

同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的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

还规定,民间普遍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

还规定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社会习尚的变化更是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南京政府宣布政府官员都是“人民公仆”革除等级森严的“大人”“老爷”称谓,改以“先生”,“同志”相称,剪发辫,废跪拜,改用握手敬礼,这些自由、平等、民主的精神折射出辛亥革命在又一文明领域的开拓。

五、结语

本文以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经过为基础,阐述了辛亥革命的失败与历史意义。

的确,辛亥革命确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它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历史意义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革命背景及革命历程的部分介绍引自“XX百科”

[2]郑春奎《谈辛亥革命失败原因》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6(03)

[3]李越《辛亥革命失败原因新探》人文杂志2000(02)

[4]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史纲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