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几个问题.docx
《第二讲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几个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几个问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讲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几个问题
第二讲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几个问题
本讲的讲解内容:
三章的重点内容,课程与教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评价。
因为这三章都试图将课程与教学内容整合起来,所以在此我们放在一起讲
。
在其他章节中,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也有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随着学科
发展,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会不断深化。
第一个内容是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基础,它确定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依据
、出发点、影响因素。
我们讨论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文化与社会学、哲学基
础。
心理学基础针对研究对象,说明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心理特征对课程与教
学研究的影响;课程与教学是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问题,不
是孤立的问题,学校教育过程受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哲学确定了课程与教
学的方向,不同的哲学流派对于培养人、对人的成长的价值观、对研究方法有
不同的观点。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基础
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如下
(一)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1、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1)心理学对学习观产生影响。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学习者是主体还是教育对象”,不同心理学派有不
同的观点。
桑代克操作性条件反射,布鲁纳强调认知结构。
现代的学习观中,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
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2)心理学对学生观产生影响。
学生观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学生发展的主体观。
学生是自我学习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的选
择应该受到尊重。
学生发展的整体观。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知识、技能、情感、心理品质等综
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师生之间的平等观。
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经验、改变经验,交往应该是
平等的、民主的,成功的教育是保护个性的教育、快乐的教育。
总之,心理学对课程与教学问题会产生较大影响。
教学方式是灌输式还是启发
式的;是让学生被动学习,还是启发主动学;是重复训练,还是让学生在探索
中主动学习,不同心理学有不同的认识。
如操作条件反射就是机械重复的依据
。
研究心理学问题,用心理学理论指导课程与教学论问题研究是重要问题。
2、心理学流派与课程、教学的发展。
(1)行为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等。
该理论强
调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经典小白鼠试验得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
认为通
过条件反射的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消退)可以指导人的学习行为
。
强调课程设计、教学过程遵循一定的顺序与步骤,一定程度上通过强化提
高了知识获得的速度;但行为主义把人看成是消极被动、完全受环境制约的,
把人的学习简单化、机械化,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缺乏人文性,容易导致
课程设置、编排的僵化,教学过程缺乏人性。
(2)认知学派。
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
。
该理论强调人的学习心理的发展就是认知结构不断丰富、建构、提高、发展
的过程。
认知学派强调学科基本结构和迁移。
皮亚杰提出同化、顺应两个基本
概念。
对课程设计与教学产生的很大影响。
美国的课程改革受布鲁纳影响;现在
的许多教学方法和设计受皮亚杰的影响。
该理论重视学生认知结构与课程内容的一致性、教学过程与学生认知过程的一
致性,从而把课程、教学与人的内部心理机制统一起来,增强了教育的科学性
。
(3)人本主义流派。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
该理论高度重视学
习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性发展,建
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主动精神。
对课程编制、教学实施都有启发作
用。
(4)建构主义流派。
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简单地由教师自然传递给学生,
而需要学习者主动地探索、建造到自己的脑海里,学生不是“得到”想法,而
是通过自己的活动、经历“产生”想法。
学习这需要个别发现复杂的信息并加
以转换,才会使自己有所收获。
强调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强调给学生一定的情境,强调学习体验,所以
这一理论又被视为学生中心的教学策略。
不同心理学流派影响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
课程设计者和教学设计者需要
了解各种心理学流派。
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与教学设计。
(二)课程与教学的文化与社会学基础
培养学生的过程是文化传承的过程。
课程与教学与社会发展、进步有密切
联系。
基础教育使人的身心得到发展,同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可见,社
会对人的发展、教育有重要影响。
举例,二战时日本军国主义实行武士道精神
教育,新中
国成立之后,人们对教育提出不同要求,“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国策对我国课程与教学有重大影响。
1、课程与教学的社会、文化制约性--影响课程、教学的社会学学说结构
--功能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帕森斯。
该理论强调社会系统结构及其功能,
强调结构的整合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社会中每一个不同的系统,包
括教育系统都具有与一个更大的系统和它的其它部分相联系的重要功能。
教育
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大系统单独运行,教育内部
环境与外部环境对营造良好的学生成长环境至关重要。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与
课程与教学有密切联系。
教育就是要通过对个体进行特殊的训练,使个人能够适应社会一般公民文
化,并与社会融为一体。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社会化有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
着重寻求课程、教学体系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和谐一致,在完成社会角色分配(
选择)和使学生社会化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但这种和谐、一致性是有条件的
,例如社会上存在不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可见,社会和教育统一是人们追
求的一种理想。
冲突理论。
代表人物是韦伯、科林斯等。
冲突理论主要强调教育周期性出
现的动力以及在社会中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可以带来的一些冲突。
该理论认为社
会结构是人为的、可以改变的。
对学校课程与教学(如教学方法)产生一定的
影响。
互动理论。
是对教育系统中个人行为的分析。
有知识社会学、符号动力学
等典型学派。
认为知识是在社会中被建构的,认为学术性知识优于日常常识性
的知识,认为能够进入抽象知识范围内的学生是优秀的,认为只有那些聪明的
、在现实中得到很好发展的学生是优秀的。
把学生分成优秀学生和不太优秀的
学生,对学生分层教学。
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麦克尔·杨、米德。
2、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1)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
社会政治
经济发展制约课程与教学。
任何时期、何种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
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
(2)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教
师本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经历便会影响课程的现实表现,不同的学
生对同样教师课程的接受也是不一样的。
(三)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
1、哲学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
教育目的与课程、教学。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目的具体的、现实的体现,课
程、教学便与政治理想、社会理想、以及与人性的理解有关,持不同哲学信仰
的人会有不同的课程、教学目的。
价值观与课程、教学。
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就是学生、教师、社会对凝结在
课程与教学中的教育元素的需要、判断与取舍,持不同的哲学倾向的人有不同
的课程、教学价值观。
知识论与课程、教学。
人们对知识的看法显在地反映在课程、教学中;有
的哲学观强调永恒的定理、公理,有的重视实用性、技术性操作性的课程,有
的强调儿童在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还有的认为知识是学生主观上对它的感
受、吸收和利用的程度。
2、当代教育哲学流派的课程、教学观实用主义。
代表人物美国杜威。
实用主义课程、教学观强调儿童中心、以“做”为中
心、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用设计活动、现实背景来组织学生学习,不主张以过
细的学科来设计教育过程。
分析哲学。
代表人物赫斯特。
对教育的概念产生重
要影响。
分析哲学课程、教学观对一些教育概念的重新界定,让人们重新审视了这
些教育问题,起到了“清思”的作用。
存在主义。
代表人物德国的海德格尔、法国的萨特等。
存在主义课程、教
学观认为教学是师生主体间自由交往的过程,教育中师生都是自由的个体和主
体,只有通过师生主体间精神的交流的心灵的沟通,才能理解他人和历史,理
解自己和现实,而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
其他的诸如永恒主义、要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