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相反药对种相使药对种相须药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0365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相反药对种相使药对种相须药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种相反药对种相使药对种相须药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种相反药对种相使药对种相须药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种相反药对种相使药对种相须药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种相反药对种相使药对种相须药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种相反药对种相使药对种相须药对.docx

《种相反药对种相使药对种相须药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相反药对种相使药对种相须药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种相反药对种相使药对种相须药对.docx

种相反药对种相使药对种相须药对

种相反药对&&种相使药对&&种相须药对

 

 

————————————————————————————————作者:

————————————————————————————————日期:

 

68种相反药对

(一)扶正祛邪相反药对

1桂枝白朮 10g1.营卫,2.发汗止汗,3.有扶正祛邪之妙。

适用于太阳中风病及表虚客邪之证。

2.白芍剂量倍于桂枝组成药对,功擅调和阴阳,和中止痛,适用于太阳病误下腹痛、血虚挟寒之脘腹痛。

  

3黄耆防风10-15g;10g 补气固表,祛风解表。

有固表不恋邪,解表不伤正之妙。

适用于体虚感冒。

4附子 麻黄3-5g;10g(先煎20分)温阳解表,内温真阳,外散风寒,补中有发,发中有补。

  

5薄荷玉竹5-8g(后下);10-15g 育阴清热解表,适用于阴虚体质的风热表证。

 

6人参石膏1:

3(党参、太子参10g;石膏30g)益气清热,有补虚不恋邪,清热不伤正之妙,适用于热盛津伤或温病余热未清损及津气的病证。

 病重正气欲脱者,用别直参或西洋参为宜。

 

7五味子 制大黄6g;10-15g 滋肝阳、清湿热、降血清转氨酉每,降后无反跳。

有益肝不恋湿热,祛邪不伤正之妙。

适用于虚实夹杂证见单项血清转胺酉每增高证。

   

8生地黄柏15g;10g 清热泻火,滋补肾阴,有滋肾不恋邪之优,适用于肾虚挟湿热之痿痹病。

 

9当归大黄10g;生大黄5-10g;制大黄10g养血祛痰,适用于血虚血瘀证。

10黄耆葶苈子10-15g益气泻肺,补泻兼行、寒温并调、升降同施之妙,适用于肺虚痰盛之肺胀、心悸证。

 

11白朮 泽泻 10g:

20g 健脾涤饮,适用于饮邪眩晕病证。

12牡蛎椿根皮生、煅牡蛎并用各30g:

10-20g养阴清热,愈带止崩。

既清下焦湿热以祛邪,又养肝肾以固涩,有养阴不滞邪,祛邪不耗阴之优。

适用于阴虚湿热下注之崩带病证。

  

13山药牡蛎生、煅各30g:

30-60g清热而无苦寒伤脾之害,养阴却无滋腻泥膈之虑,止泄又无兜涩恋邪之虞。

有扶正不滋邪,祛邪不伤正之优。

适用于脾肾阴亏,开阖失职之泄泻。

 煎汤代茶,频频服之 

14山茱萸石韦 10g;10-15g 消除蛋白尿作用。

摄精泄浊,消除蛋白尿,有开阖既济之妙,有摄精不恋邪,泄浊不伤肾之优,适用于虚实夹杂型慢性肾炎患者。

 

15黄耆防己 10-15g;肿偏上,木防己15g,肿偏下,汉防己15g利水消肿,适用于脾虚水湿壅滞之肿胀。

 

16白朮 枳实10g消痞除胀利湿,有祛邪不伤正,健脾不碍邪之优。

   

17白朮槟榔白朮成人剂量30g以上。

3:

1若不足此比例,服后有腹痛之副作用

18通利大便,有补脾胃不碍气运,助气机不伤脾胃的双相调节作用。

 须空腹服药,每日二次,一次250ml以上,服后多饮开水,效果更佳。

19党参石菖蒲10-15g;石菖蒲干者10g,鲜者15-20g强心益气,化湿开窍,有补不恋邪,通不伤正之妙,适用于气虚挟痰湿之胸痹。

心气虚甚者,别直参易党参。

20太子参合欢皮10-15g;10g调畅心脉,益气和阴,有益气养阴不窒气机,解郁和血不伤气阴之妙。

适用于气机郁结,气阴两亏之胸痹病。

  

21鸡血藤海风藤10-15g;15g除痹通络,既祛风湿,又补血行血,扶正兼祛邪,适用于虚实相兼痹病。

  

22益智仁 萆薢3-10g;10-15g泄浊摄精,有分利不伤肾,固摄不恋邪之优,适用于虚实夹杂之白浊、遗尿、遗精等病证。

23黄耆 槟榔 黄耆生用10-15g;8-10g 益气退肿,有行水退肿不伤正,益气固表不留邪之优。

初服时有腹痛、耕动不舒之感,此乃正邪相搏之征,毋需更药,继续服之即效。

  

24白朮 莪朮10-15g;10g既理气又补气,既破血又利湿,适用于气虚血瘀及血瘀湿阻之鼓胀、闭经等病证。

25人参莱菔子人参改用党参10-15g;莱菔子10g益气消积化痰。

有补不碍邪,消不伤正之妙,适用于脾虚食积气滞、肺虚痰气阻塞之喘咳。

 

26白芍赤芍无 养血祛瘀,柔肝泄肝,适用于阴亏挟瘀之胁痛。

27楮实丹参10g 纠正心律,既能补肾养血,以填不足之阴,又能活血通络,以疏络脉之瘀,有标本兼治、扶正祛邪之功,适用于老年心律不齐。

 

28生地地骨皮10-15g;10g补肾滋阴,凉血调经,有滋其不足,清其有余,适用于阴虚血热型的月经先期或月经过少之病证。

29锁阳 忍冬藤10g;10-15g滋阴清热通络,有滋肾润燥不恋邪,清热通络不伤正之妙。

适用于肾虚挟热之痿证。

  

30龟版铁扫帚15g;30g 益肾清湿热,有祛邪不伤正,滋阴不恋邪之优。

适用于慢性肾炎正虚邪实型。

   

31鹿角霜 地鳖虫6g;10-15g 温补肾阳,祛瘀止痛之力甚宏,适用于肾亏挟瘀之腰痛。

 用此药对治疗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症,疗效显著。

32鳖甲穿山甲鳖甲先煎15g;10g消症除积聚,适用于症块积聚病。

33续断川山膝10-15g;8-12g补肝肾,祛瘀通经,适用于肾亏挟之腰痛、闭经病证。

 

34桑寄生丝瓜络无补肝肾,通脉络,有补而不滞,通不伤正之优,适用于肾虚络脉不和之腰腿痛病证。

 

35阿胶 黄连10-15g;黄连吞服1-2g,煎3-5g 育阴清热,水火既济,有使心火下降、肾水上济之功,适用于水亏火炽所致不寐。

  

36阿胶石膏10-15g;15-20g养阴润肺,清热润燥,适用于温燥客肺之病证。

(二)寒热相反药对

37石膏麻黄 肺热轻者3:

1;肺热重者5:

1 宣肺止咳,清热定喘,有宣肺止喘无蕴热之弊,清肺泻热无冰伏之优,适用于肺热咳喘病证。

    

38石膏桂枝10-30g先煎;5-10g一在表祛风清热、无温通助邪、寒凉抑遏之弊;二在里既能清热降逆,又能温化水饮。

适用于风湿热病、胃热挟寒饮病。

 

39羚羊角桂枝0.3-1研末吞服;3-4.5g 清郁闭之热结,散外来之寒邪,适用于寒热夹杂之痹病。

羚羊角可用10倍山羊角代用煎服。

 

40大黄 附子寒实便秘、关格病大便秘者,生大黄后下5-10g,;10g温通大便,利尿泌浊,有温阳不助邪,通便不伤正之妙,适用于寒实便秘或肾阳不足,湿浊上泛之关格病。

关格病大便通者以制大黄易生大黄10g  

41黄连 吴萸6:

1清泄肝火。

黄连配吴萸,能直达肝经,以防格拒;吴萸伍黄连,能发挥止痛、引热下行之特长,又避药物之热性,适用于肝火郁结之胁痛。

   

42龟板 鹿角以熬膏为宜,各5g开水冲服阴阳两补,生精血,强精骨,适用于阴阳两亏之痿证。

每日加别直参2g效果更佳。

脾胃运化力弱者慎服。

43瓜蒌薤白10g 宣畅气机,消除痰浊,适用于痰浊阻滞,阳气不通之胸痹。

44黄连 干姜 5g辛开苦降,清热燥湿,有清热不恋湿,祛湿不助热之妙,适用于湿热互结之呕吐。

加黄芩、吴萸效果更佳。

45黄芩制半夏 8-10g;10g辛开苦降,清热降逆止痢,适用于湿热所致的呕吐、下痢证。

常加用黄连、厚朴增其辛开苦降之功。

 

46黄连制半夏 黄连吞服3g,煎服3-5g;10g 清热降逆,消痞止痛,适用于湿热互结之胸痹。

常加用黄芩、干姜之类,疗效更佳。

 

(三)升降相反药对

47肉桂黄连1:

10 辛开苦降,交通心肾,引火归元,有「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之妙,适用于心肾失交之不寐。

此类病人应忌烟酒辛辣之物,服一至二个月后,才能根除。

 

48柴胡黄芩8-10g;10g 和解少阳,有解表又清,升沟又降浊之妙,适用于少阳经寒热或少阳经发热。

临床用于胆囊炎、胆结石发热,效果尚佳。

 

49柴胡制半夏外感5-10g、内伤2-5g;10g一在外感病中能解表清里;二在内伤杂病中能升清降浊。

 

50佩兰钩藤10g(新鲜者加倍);10-15g后下降肝阳,升清阳,有升清不助阳上越,降肝不恋浊之妙。

适用于肝阳挟湿浊之头痛。

 

51白蒺藜骨碎补10g沈降补肾不碍疏肝,升散肝热不碍滋肾特点适,适用于肾虚肝热之牙痛。

52桔梗櫍榔 3-6g;6-10g 宣三焦气机,利水祛湿,有升降既济之妙,适用于湿脚气,风水病证。

 

53葛根 槟榔 10g理顺升降。

适用于升降失调之脘腹胀、泄泻病证。

  

54荆芥大黄 10g;10-15g使气化能下及,腑气能通畅,故可治大小便不通。

 

55夏枯草牡蛎10g;生牡蛎30g敛阴不致郁结,升散不耗阴液,有升降既济、除邪匡正之妙。

适用于肝阴亏损、风阳上扰之头痛病。

 

56麻黄 地龙3-4.5g;9-12g宣肺平喘,有升降既济、开合适度之妙,适用于痰浊阻塞气道之哮喘病。

   

(四)润燥相反药对

57杏仁制半夏10g润肺止咳,燥湿化痰,润燥相济,有润肺不恋湿,燥湿不伤阴之优,适用于肺燥脾湿之咳嗽。

58玄参苍朮10g治夜盲,有寒温润燥相济之妙。

 

59生地 苍朮 15g;10g滋阴燥湿,有滋阴不碍湿,燥湿不伤阴之优,适用于阴虚挟湿之痿病。

60麦冬制半夏 10-15g;5g养胃阴、降呕逆,适用于胃阴亏损之呕吐病。

 

(五)散敛相反药对

61细辛五味子2-4.5g;5g温肺化饮,止咳平喘,一散一敛,有散不伤正,收不留邪之优。

适用于寒饮伏肺之哮喘病。

62干姜五味子3-5g;5-8g温肺祛饮,止咳平喘,散敛既济,有宣肺不伤肺气,温肺不耗肺津之妙,适用于寒饮咳喘之病证。

(六)其它相反药对

63桂枝炙甘草 5-10g;3-5g温通心阳,适用于心气虚寒证。

64白芍炙甘草 30g少则效差;3-5g酸甘化阴,适用于拘急性疼痛。

 

65槟榔丹参 10g;15g行气活血通络,适用于气滞血瘀之病证。

 

66桂枝当归5-10g;10g温经散寒,养血通脉,适用于血虚挟寒证。

 

67蜈蚣白芥子1-3g;5-10g 搜风涤痰,对疑难痼疾有一定疗效。

适用于风痰挟瘀之头痛,痰瘀阻络之痛风、腰腿痛、中风、面瘫、淋巴结肿大、慢性腰肌劳损。

 

68威灵仙地龙10g 既清外侵风湿热之邪,又除内蕴瘀血之患,适用于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之病。

69黄连木香3-6g;5-8g治痢。

14种相使药对

1附子磁石 10-30g;30g(均先煎30分钟)附子得磁石之使,功擅温肾潜阳,有温下之力,而无热上之弊,适用于阳虚浮火上越之证。

2茯苓桂枝15-30g;3-5g 只治里不治表。

茯苓得桂枝之使,功擅温阳涤饮,适用于痰饮病。

3饴糖桂枝 30-60g;5-10g 饴糖得桂枝之使,功擅甘温建中,缓急止痛。

适用于中虚脘痛之病证。

4石菖蒲郁金 鲜者10-15g;5-10g菖蒲得郁金之使,开窗之力益宏,适用于湿温病痰浊蒙敝心包、杂病惊痫、失眠等神态失常病证。

 

5石菖蒲川贝母 10-15g;1-2g 石菖蒲得川贝母之使,开窍之力尤宏,适用于急性热病之神昏。

  

6吴萸槟榔3g;10g理气止痛,祛寒利湿,适用于气滞挟寒之脘腹痛、寒湿脚气。

有些病人服后大便增多呈灰黑或淡黄色,症状改善快。

反之,症状改善慢。

这是有形寒湿之物排出的缘故。

7鸡内金槟榔消食积炒制10g、排结石生用3g吞服;10g 鸡内金得槟榔之使,功擅消食排食,适用于食滞脘腹、胆囊或尿路结石。

   

8大黄 桃仁酒炒10g;10g大黄得桃仁之使,功擅祛瘀攻积,适用于血瘀实证。

  

9栀子 豆豉10g 栀子得豆豉之使,清热除烦之功尤胜,适用于胸中郁热证。

 患者挟有痰涎,服后可能出现呕吐。

10鸡内金 柴胡8-10g;2g鸡内金得柴胡之使,功擅消肝经症瘕,适用于肝积肥气。

左胁肋症块之病证临床表现有病史长、病机复杂的特点,用此药对时尚需加入相应方药,效果更佳。

11代赭石党参 30g,浓汁频频灌服。

代赭石得党参之使,药力直趋于下,功擅利产达生,适用于气虚难。

此药对虽可预防难产之用,预产期前一周服药,连服一周,能缩短产程。

 

12黄耆茯苓皮15-20g;30g黄耆得茯苓皮之使,功擅益气健脾利水,适用于脾虚水肿证。

13石膏牛膝 (先煎)30g;10g石膏得牛膝之使,功擅引胃火下行,适用于胃热牙痛。

患者虽无脘腹拒按,但大便数日未解,此因腑气不通,加槟榔、大黄,有助于胃热下泄。

14石膏升麻(先煎)30-45g;5-10g石膏得升麻之使,功擅升清胃火,适用于胃经郁火之牙痛

105种相须药对

1麻黄桂枝5~10g解表发汗,适用于风寒表实证。

 

2荆芥防风10g祛风解表,适用于感冒表证。

温服后宜盖被避风半小时 

3辛夷苍耳子10g散风寒、通鼻窍,适用于鼻渊病。

  

4葱白 豆豉 3~7个;10g 外感表证轻浅者。

服后避风

5菊花桑叶10g 疏散风热,适用于风热表证。

 

6大黄芒硝生用10g;后下冲入10g阳明之燥热实证。

为祛邪之重剂,只宜暂用,中病即止。

 

7石膏知母30~60g先煎;10g清解胃热,不仅能增强清热之力,且能救阴。

适用于阳明经证及胃热证。

  

8代赭石石膏30~45g先煎;15~30g先煎 清热降逆,适用于胃热所致呕吐、吐血病证。

  

9鲜芦根鲜竹叶 60g;30g

10生津清热,适用于温热病后期热伤津虚之症。

煎后代茶、温热病后期。

11甘草 桔梗3~5g(清炙炒用);5~8g 利咽喉、排痰,适用于咽喉痛,肺痈成痈期。

12金银花连翘10~15g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期或热疮痈证。

 

13田基黄垂盆草 各30g/day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14天癸子土贝母 各10g 清热解读、消肿散结。

需服1~2个月,重者加倍。

 

15鱼腥草 野荞麦根20g/bid(痰热咳嗽);30g/tid(肺痈患者) 清肺热、祛痰浊,适用于痰热咳嗽、肺痈病。

  

16虎杖 红藤10g;10~15g清热解毒、活血祛瘀,适用于热盛瘀阻的外科病证。

 

17黄连 黄芩 3g(吞服)、5~10g(煎服);10g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疮毒热证、血证。

 专治肺胃热盛。

 

18黄连山栀3g(吞服)、5~10g(煎服);10g清心肝之火,适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证、不寐。

专治心肝火旺。

 

19黄柏知母各10g治疗盆腔湿热盛、肾阴亏之证型。

20鲜石斛鲜生地各30g清热养阴,适用于温病中后期。

煎后代茶、温病中后期。

  

21赤芍丹皮各10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血瘀血热证。

 仅适用于血瘀热之轻证。

 

22皂荚明矾1g;0.5g减肥、祛痰、降脂,适用于痰湿过盛之肥胖病。

1. 服药期长,2.需3个月以上。

3. 需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量。

23鲜茅根茅花 30g;5~10g清热、止血、生津,味甘而不泥膈性寒而不碍胃、利水而不伤阴,适用于阴虚火旺之血证。

  

24藿香佩兰 各10g化湿解暑,适用于湿困脾胃、暑湿中阻之病症。

 

25藿香猪胆汁 丸剂吞服,10g/bid清胆通窍,适用于鼻渊病。

症状消失后需再服一周方能消去病根。

26生姜枳实各10g 消痞除痰,适用于痰气郁结之胸痹。

 

27制半夏干姜10~15g;2~8g 散寒化饮、降逆止呕,适用于寒饮呕吐、胃痛。

 

28石菖蒲(干)10~20g(鲜);5~10g远志5~10g宁心、化痰,适用于心虚挟痰之心悸、少寐病证。

 

29石菖蒲制南星10~15g(干)、30g(鲜);5~10g醒脑开窍、解郁化痰,适用于痰浊内闭之神昏、痰湿内阻之闭经。

  

30制半夏茯苓10~15g;15g化饮降逆、渗湿利水,适用于痰饮上逆所致眩悸、咳喘。

此药对与半夏、威灵仙药对相比,均能祛痰燥湿,彼药对长于消,用于痰饮内聚;此药对长于利,用于痰饮上逆。

 

31浮萍 木贼草10g;6g祛风、利水、退肿,适用于风水病。

 

32蝼蛄 蟋蟀 2~5只(煎服)、1~2只(吞服)利水退肿,适用于鼓胀腹水。

 

33茯苓猪苓水湿潴留在里è茯苓30g;水湿潴留在外è茯苓皮30g;10~15g利水渗湿,适用于水湿潴留证。

  

34路路通地龙 10g清热利水、通利脉络,适用于湿热丹毒病。

35马鞭草王不留行 15~20g;10g活血利水,适用于湿脚气病。

  

36石打穿刘寄奴10~15g清热利水、通络散结,适用于水热互结的鼓胀病。

  

37槟榔 茯苓皮10g;20~30g行水退肿,适用于气滞水停之水肿病。

   

38蜈蚣白花蛇1~3g;1~3g(煎服)、1g(吞服)祛风、通络、除痹,适用于久痹病。

1.金钱白花蛇(白花蛇之幼体)效果更佳。

2.此药对与蜈蚣、当归药对相比,3.均有通络治病效用,4.彼药对之扶正祛邪较佳,5.此药对之通络搜邪力强。

39威灵仙葛根各10g 通络祛风、解痉止痛,适用于颈椎病之颈项强痛并证。

40海桐皮豨签草10~15g 祛风湿,适用于风湿痹病。

  

41附子肉桂 5~10g(先煎);1.5~3g(煎服)、1~1.5g(吞服)温阳祛寒,适用于命门火衰证。

主治命门火衰。

42附子干姜 3~10g(先煎);2~8g 温阳祛寒、温补脾肾,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里虚寒证。

脾肾阳虚适用。

43桂枝 附子5~10g;10g(先煎) 温阳固表、温阳化气,适用于风湿表虚证、肾阳不足之腰痛。

   

44枣仁 柏子仁 养心安神,适用于血虚失眠证。

 

45龙骨 牡蛎 20~30g 镇惊、收敛,适用于肝阳上亢之惊、痫病,滑泄不止诸证。

重镇心肝è生用固摄收涩è锻用

46磁石珍珠母各30g,先煎。

 定惊安神,适用于心悸、少寐病。

 

47旋覆花代赭石10g(包煎);20~30g(先煎)降逆涤饮,适用于痰饮呕吐、咳嗽气喘病证。

   

48全蝎 蜈蚣6只;3只熄风止痉,适用于各种痉病。

研磨吞服,1.5g/bid,病重者加倍。

 

49地龙僵蚕各10g抗癫痫、止痛,适用于肝阳挟痰之癫痫、头痛。

 小儿按年龄适当减少。

  

50川芎 露蜂房10~15g;10g散风止痛,适用于剧烈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仅可治标,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51全蝎露蜂房 1.5~3g(煎服)、0.5~1g(吞服);3~10g适用于邪躆脉络、久治不愈之病证。

有毒,只宜暂用,不能久服。

52僵蚕蝉衣 3~8g;3~6g祛风除疹,适用于风热瘾疹之病证。

  

53代赭石牛膝30g(先煎);10~15g 滋补肝肾、降逆下行,适用于肝阳上亢之眩晕、耳鸣。

  

54陈皮青皮 10g;5~10g理气健脾,适用于肝胃气郁之脘痞病证。

 效果较小。

 

55枳实 厚朴除胀消痞,适用于气滞湿阻之痞满证。

效果较大。

56香附川楝子各10g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脘协痛、痛经病。

治气分郁滞。

57延胡索 川楝子各10g理气、活血、止痛,适用于气滞血瘀之脘腹痛。

 治气滞血瘀。

长于止痛。

58柴胡郁金3~10g;10~15g行气活血,适用于气血瘀滞之协痛、闭经病。

长于疏泄。

  

59川楝子路路通各10g疏肝通络,适用于肝郁之疝气。

  

60槟榔沈香 10g;1~3g(煎服后下)、0.5~1g(研磨冲服)理气降逆,适用于气滞气逆证。

药力峻猛。

61小茴香 沈香1~3g;后下、3~5g(煎服)、2~3g(吞服研磨)理气止痛,适用于肝郁气滞之腹痛。

药力和缓。

 

62莪朮三棱各10g行气散血,适用于血瘀气滞症瘕病。

 

63鸡内金三棱3~8g;3~10g消症瘕、通月经,适用于血瘀型闭茎、症瘕。

 要节房欲、忌冷物、勿劳乏,坚持数月才能奏效。

  

64桃仁红花10g;5~10g濡润行散、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证。

 

65五灵脂 蒲黄5~10g(入丸、散用);5~10g(包煎)利湿祛瘀,适用于瘀湿相兼证。

祛瘀之力大于利湿之功。

 

66泽兰益母草 10~15g;20~30g 活血调经、利尿退肿,适用于血瘀挟湿的鼓胀、闭经病。

 此药对药性平和,有久服不伤正之特点。

 

67乳香 没药5~10g活血止痛,适用于血瘀痛证,特别是跌打损伤痛证。

此药对味苦气浊,易致恶心呕吐,有胃病史者慎用。

  

68三七 血竭 3~5g;5g 祛瘀止痛,适用于血瘀型血证。

 

69水蛭(虫亡)虫3~5g(煎服)、1~2g(研磨吞服) 破血消症,适用于血积症块、妇人血积经闭。

为峻猛破血药,孕妇禁用,体质虚者应加入益气养血药。

 

70麦芽谷芽10~15g(炒用)消食健脾,适用于食积不化。

此药对含脢量较高,若炒焦则降低脢的活力,影响其疗效,故以微炒为好。

 

71款冬紫菀各10g适用于凉燥咳嗽证。

 

72牡蛎 玄参30g(生用);15g软坚散结、消匿(ㄌㄨㄛˊ)廮,适用于阴虚挟痰热之(ㄌㄨㄛˊ)廮证。

   

73威灵仙制半夏各10g祛痰涤饮,适用于痰饮、湿痰壅滞之咳胀、肺胀病。

 此药对与半夏、茯苓药对相比,均能祛痰燥湿,此药对长于消,用于痰饮内聚;彼药对长于利,用于痰饮上逆。

74党参黄耆 各10~15g 益气、补脾肺,适用于脾肺气虚证。

  

75桂枝黄耆5~10g;10~15g补益卫阳之虚、中气不足,适用于血痹、中虚挟寒之脘痛病证。

有温阳补中之效。

76桂枝人参 5~10g;10~30g通阳补气、宣阳化阴,适用于营卫不和虚寒证。

 

77生姜大枣 3~6g;10~30g在表可以调和营卫、扶正祛邪;在里则温补脾胃;适用于风寒、风湿表虚证及中虚脘痛。

 

78熟地当归10~15g;10g养血填精,适用于精血不足证。

79熟地白芍10~15g;10g补血填精,适用于精血虚弱证。

此药对主静守纯养,阳气未衰,脾运尚健时,方为合适。

80当归丹参10g(温炒);15~20g 补血活血通经,适用于闭经、月经过少病。

  

81鸡内金 白朮3~10g;10~15g 补脾健胃,适用于脾胃虚弱之病证。

 

82蜈蚣当归1~3g(吞服效佳);10~15g扶正养血、祛风通络,适用于虚痹证。

此药对与蜈蚣、白花蛇药对相比,均有通络治病效用,此药对之扶正祛邪较佳,彼药对之通络搜邪力强。

 

83附子人参30g(先煎);10g(浓煎) 大温大补、回阳救脱,适用于阳气欲脱病证。

84玉竹生地 10g;15g滋阴养津,适用于肺阴亏损之干咳、阴虚津涸之消渴、阴亏失养之痹证。

 此药对为纯阴药对,胃阳尚健时可用之,否则需和他药配合。

85麦冬天冬各10g 滋养肺胃肾之阴,适用于阴虚之消渴、干咳病。

胃家素寒者应慎用。

86何首乌仙灵脾 10~15g(2~3个月)平补肾中阴阳、生精强身,可用于精子异常之不孕证。

 

87益智仁补骨脂各10g 收涩、温脾肾,适用于脾肾阳虚之泄泄、劳淋。

 

88蛤蚧紫河车1~1.5g;1.5~3g 补益肺肾,适用于久哮、久喘劳嗽之病证。

哮喘久嗽之病证,以正虚标实为多,故使用时应加些祛邪药。

 

89菟丝子 杞子各10~15g平补肾中阴阳,适用于肾精不足证。

90山茱萸山药10~15g;10g 益肾涩精,适用于男子肾虚遗精、女子肾虚带下。

以不热不燥、补而不滞、能补能涩为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