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社工师考试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0167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社工师考试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社工师考试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社工师考试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社工师考试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社工师考试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社工师考试资料.docx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社工师考试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社工师考试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社工师考试资料.docx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级社工师考试资料

社工师考试资料(综合)

综合

1、社会工作的特点:

帮助他人为目的的活动;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科学的助人方法;是助人的服务活动。

(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

2、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

普通(工会)行政(民政)专业三种社会工作。

3、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建立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指出社会工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理论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领域、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4、社会工作的目标:

A服务对象方面:

解救危难缓解困难促进发展B社会层面:

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

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公正。

5、社会工作的功能:

A对服务对象的:

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B对社会:

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6、和谐社会: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7、1601年《伊利莎白济贫法》政府有责任救助并直接参与确立了助人自助观念并要求乞丐劳动规定专人从事救济即救助人员的专门化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奠定了基础。

8、1898年里士满《贫民中的友善访问》开始对社会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化的总结,1917年,《社会诊断》是试图使社会工作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什么是社会诊断》成为方法。

20世纪40年代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被接受,60年代社区工作方法被承认,70年代社会行政作为间接的工作方法被接受。

9、1925年燕京大学社会学和社会服务系设立可视为发展标志1952年取消79年恢复。

我国的社会工作表现出政府积极探索、社会工作教育率先发展、社会行政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同时并存,社会专业不断发展的特点。

10、社会工作的要素:

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价值观念、助人活动、专业方法。

11、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活动的主体,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

特点:

A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B是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C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D在一定的组织框架内开展职业的助人活动。

12,社工和志愿者的区别:

A职业和业余活动B是否经过训练C一般性和复杂工作事务D社会约束不同。

13、实际工作者和社工的区别;A是干部不是专业B没有受过专业训练C前者自上而下后者服务和互动D互动带有政治色彩E行政权威和专业权威。

14、社会工作者的基本角色:

A直接:

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B间接:

管理者资源争取者政策影响人研究者

15、社工的知识要求:

学科知识(社心管教),政策知识技术知识文化知识。

16、社工的能力:

技术能力、文化能力、心理素质、持续学习能力。

17、社会工作领域:

A儿青老复康、社就心家医、学矫社军企B扩展:

从困难人群到有需要的人群、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社会和谐发展。

18、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

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

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核心是利他主义。

人道主义是社工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19、《周礼》:

爱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疗和安富。

社会福利制度越来越注重权利与义务的并重、平等和差异同存、公平和效率兼顾。

20、社会工作研究的核心:

是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时间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恢复和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帮助人民妥善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因此,作为专业信念的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必须建立在当时当地政治、法律、经济和社会福利制度所体现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以及传统文化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上,东西方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都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不能简单的或全盘照搬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21、社会工作价值关的作用:

A理论作用是构成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确定社会工作专业使命或目标的根据、是专业社会教育的核心内B实践作用:

是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动力、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伦理标准这种形式,社会工作价值观可以指导社会工作者的实践、是促使社会工作者个人成长的有效力量、是维系社会期望和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关系的关键。

22社会价值观的内容:

1965戈登的社工价值体系:

个人应当受到社会的关怀、个人和社会是互相依赖的、每个人对他人都负有社会责任、每个人除了具有人类的共同需要外,每个人也是独特而异于他人的、民主社会的基本特质在于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充分地实现,同时也意味着个人应当通过社会参与而尽到其社会责任、社会有责任提供途径以消除自我实现的障碍,以便个人的自我实现得以完成。

1967比斯台克的社工价值体系:

人的潜能、人的责任、人的权利、人的基本需要、社会功能、社会的责任、社会的权利、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人的自我抉择权利。

国际社会工作认同的社工价值观:

服务、社会公正、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诚信、能力。

23、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操作原则:

接纳、尊重、个别化、自决权和知情同意、保密、不批判。

24、我国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强调社会和谐、保持家庭和谐与稳定依然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家庭观念、注重服务的“人情味”、重视道德建设、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

25、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作用:

是社会工作者自我约束和自我鼓励的道德规范、是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准则,也是服务对象要求社会工作者协助的依据、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共信的保护和保障的标准,也是与其他专业者共信互信的媒介、是社会公众评价的标准、是社会工作专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业人员团结合作的基础。

26、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

服务对象利益优先、专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约束和鼓励并重、权威性。

27、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内容:

对服务对象、对同事、对服务机构、对专业人员、对社会工作专业、对全社会的伦理责任。

A对服务对象的包括:

对服务对象的义务,自我决定,知情同意,实践能力,文化能力,利益冲突,隐私和保密等

B对同事的包括:

尊重,合作,保密,咨询,服务的转介等C对工作机构的包括:

督导和辅导,教育和培训,服务对象档案管理,服务对象的转介,行政管理的要求D对专业人员的包括:

实践能力,个人道德要求等E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包括:

专业的完整性,评估和研究等方面的要求F对全社会的包括:

社会福利、公众参与、公共紧急事件,社会行动等方面的要求。

28、我国社会工作伦理标准的制定原则:

现实原则和发展原则相承文化原则和政治原则互补、本土原则和国际原则并重

29、社会工作中的伦理难题和处理原则:

A问题:

保密问题、情理法问题、价值中立还是价值介入、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自决原则和知情同意。

B处理原则:

保护生命原则、完全平等和差别平等原则、自主和自由原则、最小伤害原则、改善生活质量原则、隐私和保密原则、真诚原则。

30、社会工作专业守则:

是社会工作界(专业团体)制定的。

它具有:

权威性规范性目的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31、社会工作专业守则的作用:

保障按专业要求开展工作、有利于实现工作目标、有利于维护社会工作的专业形象,提高社会认同、有利于社会工作者的成长。

32、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守则:

尊重服务对象的权益、严守服务对象的秘密、公平服务大众(社工对服务对象的态度和行为)重视同事的工作、共同执行守则(处理同事之间关系)、恪守公私分明、信守机构政策(社工与机构的关系)、充实社会工作知识和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约束不当行为(社工对社工专业的责任)、增进公众福利、维护社会正义(社工对社会的责任)

33、人类需要的特征:

对象性动力性独特性社会性

34、需要层次论---马斯洛: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5、ERG—阿尔德弗尔—1969(生存—关系—成长)理论:

把人类需要分为:

生存需要、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

特点;不强调需要的层次,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行为起作用,满足后就去追求高层需要,也可能反之,还认为当满足后强度不会减弱反而增强。

36、需要的类型:

按起源和性质:

生物性(进食饮水睡眠觉醒和性)和社会性需要(交往、成就权力等,可分为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

37、人类行为是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来的活动和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38、人类行为的类型:

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按照人类行为的起源可分为本能行为(遗传行为)和习得行为。

39、划分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的标准:

统计规律、社会规范和价值、行为适应性标准、个体主观体验。

40、根据行为的性质及其结果可分为攻击性行为、反社会行为、利他主义行为、亲社会行为等不同类型。

41、人类行为的特点:

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指向性、可控性和发展性。

42、社会环境主要由家庭、群体、单位组织、社区、制度和文化组成。

(或由家庭、朋辈群体、学校与工作单位、社区、社会、文化和大众传媒组成)。

43、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个体必须适应环境、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脱离遗传禀赋的制约,同样的,良好的遗传需要依托适当的社会环境才能得以发挥、人类的行为也能改变环境、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的力度并不对等。

44、社会环境系统主要由家庭、朋辈群体、组织、文化等因素组成。

45、人生发展理论的理论框架: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46、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

人类不能中的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口唇期(出生到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到青春期)生殖期(青春期到成年)。

他认为性器期是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潜意识动机的论述和重视童年期经验是弗洛伊德理论的主要贡献。

47、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引入了社会文化因素,他指出人生有八大阶段,强调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环节。

48、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又称发生认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觉运动期(出生到2岁)前运算期(2-7岁)具体运算期(7-12)和形式运算期(12岁以上)。

认为个体主要运用组织、同化和顺应三种原则来认识世界,组织原则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环。

心理图式。

49、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发现儿童道德判断是渐进的过程:

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天真的享乐主义阶段)、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批边的伦理准则阶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50、儿童早期面临主动性或内疚的冲突,中期可能形成自卑感,成功解决后,儿童会形成“有能力”的美德;青少年会出现个人的认同危机,失败可陷入角色混乱。

成年早期是亲密对孤独,解决后形成‘爱“的美德,成年中期的冲突是繁殖对停滞,解决后形成关怀的美德。

51、人生发展各阶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特征:

(表)

52、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产生与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为社工实践提供了方法和原则。

是关于社会工作理念、社会工作实践的系统化的观点、是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目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的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

解释、预测、确定干预的办法和模式、发展新理论。

5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成为社工的主导。

提出:

A人的心灵是由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构成的。

意识是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觉察的想法和感受,前意识是很容易变为意识的潜意识,即通过思考可以察觉的部分。

潜意识则是精神分析的核心。

B意识过程是符合理性的,而潜意识则是非理性的,或者说根本没有进入理性层面;

C认为潜意识对人的行为影响是无所不在的,甚至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有潜意识的影响。

D把人的性驱力发展作为人的心理发展的基础。

E人的性心理分为: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

54、精神分析理论的实务原则:

治疗过程中,推崇个别化的原则、强调要与受助人签定治疗协议、治疗者要为受助人提供安全与支持的环境,以保证受助者能够顺利了解他隐藏在潜意识中的经验,并要保证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不会给受助人造成新的伤害、治疗采用的方法是自由联想、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感受受助人的想法与感受,要给予支持、接纳与理解。

55、精神分析治疗过程分治疗情境的建立、治疗关系的建立和治疗性对话。

56、治疗性对话是治疗的实质阶段,包括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过程。

57、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A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的原则:

服务对象的问题与他的其他行为一样是学习的来的、服务对象的外在性和内在性、服务对象机器处境的差异性。

B在社会实务中运用认知理论的原则:

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度,以实现助人和自助的目标。

58大卫豪从理关注的角度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支持社会工作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佩恩把社会工作理论分为“为实践服务的理论”和“实践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分类图表:

59、马尔科姆。

佩恩则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把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实证主义(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理论;

60、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到了60年代成为临床社会工作的主导。

61、认知行为理论:

埃里斯提出的“ABC情绪理论框架”,三要素是前置事件、目标行为和结果。

62、认知行为理论的助人原则:

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63、认知行为学派的的助人过程:

确定评估重点、专业关系的建立、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一个是教育者,一个是伙伴。

64、社会支持理论:

林南工具性支持:

运用人际关系作为手段实现某种目标,如找工作、借钱、或看孩子等,包括引导、协助、有形支持与解决问题的行动;表达性支持既可以是手段也可以是目的,它涉及分享感受、发泄情绪和挫折、寻求对问题或议题的了解、肯定自己和他人的价值与尊严,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自尊支持、情感支持和认可等。

65、影响社会支持程度的因素:

发展因素、个人因素、环境因素。

67、社会支持网络:

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工作属于前者。

社会支持网络三个作用:

预防、治疗和恢复。

68、生态系统理论:

1971年贝塔朗菲提出。

它以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人和社会。

对系统理论的应用始于赫恩,后来平克斯和米纳罕以系统的观点介绍整合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和方法。

69、系统理论与社会工作一直坚持的“人在环境中”的观点是一致的。

社会环境分为三类:

非正式的或原生的系统,如家庭;正式系统,如社区组织;社会系统,如学校等。

70生态系统理论具有折中性和综融性的理论。

20世纪初,玛丽里士满和珍亚当斯分别在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所选取的理论倾向,成为生态理论的先导。

他们分别推行“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范式。

到80年代,杰曼和吉特曼等人综合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提出了“生态模型”。

71、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

A、认为人生来就有与环境和其他人互动的能力,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且个人能够与环境形成良好的相互调和度B、个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人类遵循着适者生存的法则,个人意义是环境赋予的,因此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环境之中C、个人的问题是生活过程中的问题,对个人问题的理解和判定也必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来进行。

72、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应该注意的问题:

A人们遇到的许多问题不完全由个人原因引起的,社会环境是导致问题的重要因素。

B、社工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着眼点不能仅放在个人的身上,要从与之相关的不同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着手。

C、服务对象与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D、对服务对象的帮助要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把他们的问题放到不同的层面的系统中去看待和解决。

73、人本主义是发源于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从神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转变。

20世纪60年代,存在主义—萨特,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二战后兴起的心理学革新运动,马斯洛和罗杰斯为领袖人物。

74、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源于人本主义哲学,它相信人的理性,相信理性的人可以自主选择行动。

对社会工作专业产生最直接影响的人本主义学者是罗杰斯,他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治疗的几个原则:

诚实和真诚、温暖、尊重和接纳、同理(或同感)。

75、人本主义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

A、强调每个人都要受到尊重;B、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负有责任;C、个人具有归属与被包容的权利;D、人们具有参与和被聆听的权利;E、人们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F、群体成员之间是有差别的,每个人的差别都要得到尊重。

G、人们具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

76、存在主义的核心是个人的存在,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

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责任。

77、存在主义思想提出了社会工作治疗过程中五个基本概念:

觉醒、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选择的自由、对话的必要性、实行。

78增能理论的思想19世纪就存在,巴巴拉所罗门1976年《黑人的增能:

被压迫社区里的生活工作》首先提出增能的概念,其观点被社会工作界广为接受。

社会工作真正进入“增能时代”是在1980年。

79、增能理论的基本假设:

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而产生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和见解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不缺少能力,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的;服务对象是有能力、有价值的;社工和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80、宋丽玉等从伦理价值、干预认可、概念框架和助人过程四个方面来阐述增强权能社会工作。

81、增能取向的社会工作其助人过程注重以下方面:

一是工作人员与服务对象建构协同的伙伴关系、二是重视服务对象的能力而非缺陷、三是维持人与环境这两个工作焦点、四是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的主体,告知其应有的权利、责任、需求和申诉渠道、五是专业伦理为依据,有意识地选择长期处于“缺乏能力”的人或社区为服务对象。

(避免权威姿态,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视主人为分享能力)

99、个案的制定计划包括:

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服务对象希望解决的问题、工作计划的目标服务开展的基本阶段和采取的主要方法以及需要发掘的资源、开展服务的期限、联系方式。

100、工作协议的基本内容:

服务的目标、服务的内容后期限、服务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服务的地点时间期限和次数、服务双方签字。

101、结案的五种情况:

一是双方认为目标已达到;二是问题虽没解决,但服务对象已经具备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关系不和谐希望结束服务;四是服务对象出现新的要求和问题需要其他社工或机构解决;五是因为一些不可测的因素,需要结束服务。

102、结案的三中方式:

一是直接告诉服务对象、二是延长服务间隔的时间、三是变化联系方式。

103、个案会谈的技巧:

支持性的技巧、引领性技巧和影响性技巧。

104、支持性技巧:

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

105、引领性技巧:

澄清;对焦。

106、影响性技巧:

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

107、建立关系的技巧:

感同身受、建立有利于服务对象积极表达的关系模式、制造气氛、积极主动。

108、收集资料的技巧:

会谈的运用、调查表的运用、观察的运用、现有资料的运用。

109、方案策划的技巧:

目标清晰而且现实、服务对象的范围明确、策略合理。

110、评估的技巧:

正确运用评估类型、合理运用评估的办法、服务对象的积极参与、坦诚保密。

111、个案管理是介于社会工作直接服务工作技巧与间接服务之间的一种整合性服务方法,因此被称做“综融性社会工作”,并没有意图取代传统的社会工作方法。

112、个案管理的特点:

以同时遭遇多重问题,并且在取得及使用资源上有困难的个人和家庭为对象;强调的是“全貌”的工作方法、个案的运作具备了双重的功能。

113、个案管理的实施原则:

服务对象参与、服务评估、照顾协调、资源整合、包裹式服务与专业合作、服务监督

114、个案管理的工作流程:

个案发掘和转介、评估和选择、个案计划与执行、监督和评估、结案。

115、小组工作的特点:

(1)存在于一人以上

(2)组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3)组员对小组有认同感(4)组员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5)小组中有进行社会控制的方式(6)形成特定的小组文化和氛围。

116、最常见的小组类型:

教育小组、成长小组、支持小组和治疗小组。

117、小组工作的价值观:

互助互惠的原则、尊重小组的权利和能力的原则、民主参与和决策的原则、增强权能的原则。

118、小组工作的在功能上特点:

影响个人转变、社会控制、形成群体力量、再社会化、预防。

119、小组工作在成效上的特点:

促进人际交往、运用团体动力、促进经验分享和经验选择、带来的转变更持久、是时间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更经济。

120、社区的要素:

人口、地域、设施、互动和社区意识。

121、社区的特征:

社区是一个人群、具有若干的共同利益、具有若干共同的服务、面临若干共同的问题、产生若干共同的需要。

122、社区的功能:

“生产—消费—流通”的经济功能、社会化功能或教育功能、社会参与功能、社会控制功能、心理支持功能或情感功能。

123、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发展的方法和活动。

它有如下特征:

一是采用多种方法、二是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三是多元化的工作对象、四是集体行动、五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六是以民主价值观念为工作知道思想。

124、社会工作的专业特点:

分析问题的视角更为结构取向、介入问题的层面更宏观、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富有批判和反思精神。

125、社区工作的分类:

美国罗夫曼将社区工作的目标分为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

126、社区工作的具体目标:

推定社区居民参与、提高社区居民是社会意识、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社区要求、培养相互关怀和社区照顾的美德。

127、社区工作的实践原则:

注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目标、尊重社区自决、强调社区参与、坚持社区行动过程的理性原则。

128、社会工作的模式:

罗夫曼于1974年提出的地区发展模式、社会策划和社会行动三种模式。

129、地区发展模式的特点:

1、较多关注社区共性问题2、通过建立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3、过程目标的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4、特别重视居民的参与。

130、地区发展模式的实施策略:

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团结邻里、社区教育、提供服务和发展资源、社区参与、

131、地区发展模式中社工的角色:

使能者、教育者、中介者。

132、地区发展模式的评价优点:

营造良好的社区气氛、提高居民的能力、推进社区民主、切合中国传统文化。

133、社区地区发展模式的缺点:

无法解决整体资源分配不均及制度不合理所产生的社区问题、调和不同利益群体的手段不足、民主参与可能导致的成本高而效益低。

134、社会策划模式的基本假设:

假设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里,要达成社区变迁,必须依靠专业人员和专业技术;崇尚理性的力量;假设社会问题可以通过渐进的方式解决。

135、社会策划模式的特点:

注重任务目标的实现、强调运用理性原则处理问题、注重由上而下的改变、指向社区未来变化。

136、社会策划模式的实施策略:

明确组织的使命和目标;分析环境和形势;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界定和分析问题;确定需要;建立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标准;列出、比较并选择可行方案、测试方案、执行方案、评估结果。

137、社会工作者在社会策划中的角色:

技术专家、方案实施者。

138、社会策划的优点:

(由于崇尚理性和专家权威)保证服务质量、较有效率。

139、社会策划的缺陷:

居民参与率低、如果方法不当可能使服务对象的依赖性上升,被动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