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常考知识点.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49705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常识常考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法律常识常考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法律常识常考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法律常识常考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法律常识常考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律常识常考知识点.doc

《法律常识常考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常识常考知识点.doc(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律常识常考知识点.doc

法律常识常考知识点

  一)法理学部分

  1.法律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2.法的基本特征

  法的特征是:

(1)意志性,法体现的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2)国家性,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是国家权力的体现;(3)规范性,法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确定人们的行为规则,以确立、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4)强制性,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违反义务的行为予以国家名义的制裁。

  3.法的适用

  广义的法的适用是指所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包括被国家授权的非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其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所规定的方式将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事项的活动。

狭义的法的适用仅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诉讼程序,将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案件,并且做出裁决的活动。

  4.法律制定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制定,就是通常所说的立法,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在法定权限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和补充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法律制定是一项专属国家的活动,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职权行为,任何政党、企事业单位、个人均不能进行立法活动。

  5.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通常与一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

  基本原则主要有:

(1)科学性原则;

(2)民主性原则;(3)合宪性原则。

  6.法的制定程序

  法的制定程序即立法程序,是指有法的制定权的国家机关在创制、修改、补充或废止等法的制定活动中的法定步骤和方法。

  在我国,按照法的制定机关性质不同,可将法的制定程序分为两种,即权力机关的立法程序和行政机关的立法程序。

这里我们只对权力机关的立法程序作一说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和《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的有关规定及立法实践,我国立法基本按以下程序进行:

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草案表决稿的表决和法律的公布等四个阶段。

  

(1)法律案的提出。

法律案的提出是指依法有专门权限的国家机关和个人向立法机关提出创制、修改、补充或废止某项法律的法律案。

  

(2)法律案的审议。

法律案的审议是指立法机关对已列入会议议程的法律案进行审查和讨论。

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一般经过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交付表决。

  (3)法律草案表决稿的表决。

这是指立法机关对法律案经过审议后提出的表决稿,正式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的活动。

这是整个立法活动中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一般法律要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或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超过半数通过。

  (4)法律的公布。

这是立法机关将获得通过的法律依法定形式公之于众(社会)的一个法定程序。

  二)宪法部分

  1.宪法的概念

  宪法是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与政策,调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基本关系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在国家统一的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2.宪法的特征

  宪法最主要的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

  第一,在规定的内容上,宪法规定的是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最基本的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运作的原则等。

  第二,在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或法律效力。

  第三,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都要经过区别于普通法律的特别的程序。

  3.宪法修正案(四)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04年3月14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由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和权威性,因此对于宪法的每一次修改,都会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一次修改是对1982年宪法的第四次修改,共14条。

  4.国体

  国体是指国家的阶级性,体现一定阶级的专政,反映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1)国体是国家的性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是实施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

因此,国家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一般地说,在经济领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阶级总是控制或掌握着国家政权,处于统治地位。

(2)注意国体与政体的区别。

(3)我国国体是: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5.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形式。

政治协商会议不属于国家机构,也不同于人民团体。

其主要的职能是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6.所有制经济形式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依照中国法律的规定在中国投资,同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进行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7.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8.经济体制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9.政体

  政体又叫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特定社会的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原则和方式去组织旨在反对敌人、保护自己、治理社会的政权机关。

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国家结构形式同政权组织形式的关系

  国家结构形式同政权组织形式关系密切。

国家结构形式所体现的国家整体和组成部分、中央和地方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权力关系,即职权划分的关系。

国家结构形式着重于表现政权体系的纵的方面,即同领土结构相适应的上下间的关系;而政权组织形式则着重于表现政权体系的横的方面,即权力机关同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其他国家机关间的关系、权力机关同人民群众间的关系。

国家政权就是通过这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国家政权如果离开这两种形式也就无法实现它的职能。

  11.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

  行政区域划分又称行政区划,既可以表示对国家领土进行划分的国家行为,又可以表示这种国家行为的结果。

现行宪法规定的我国行政区划是:

(1)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2)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3)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4)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5)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按照宪法的规定,我国行政区域基本上划分为三级,即省级、县级和乡级,有些地方划分为四级。

  12.行政区域的变更权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设立、撤销、更名,报全国人大审议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报国务院审批;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和隶属关系的变更,报国务院审批;自治州、自治县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县、市的行政区域界线的重大变更,报国务院审批;县、市、市辖区的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乡、民族乡、镇的设立、撤销、更名和界线的变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13.特别行政区与一般行政区的异同

  特别行政区与一般行政区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其共性表现在:

(1)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是我国地方制度的组成部分。

(2)特别行政区是我国一级地方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其个性表现在:

在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14.公民权利

  公民权利是指公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有从事一定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以实现某种利益或愿望的可能性。

  15.公民义务

  公民义务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应该履行的某种责任。

  1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我国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宪法的人民主权原则。

  17.国家主席

  在我国,国家主席与最高国家权力机构结合,行使国家元首权。

依据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和副主席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45周岁的中国公民可以被选为国家主席、副主席。

主席和副主席的每届任期为五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国家主席的职权是:

(1)公布法律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法律案后,由国家主席公布;

(2)任命权,即国家向全国人大提名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全国人大的决定,任命国务院总理和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

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任命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3)发布命令权,即发布命令,公布法令。

同时,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发布特赦令、戒严令,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4)外事权,即代表国家,接见外国使节。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5)荣典权,即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18.国务院

  国务院是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国务院每届任期五年,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国务院的职权主要包括行政立法权、行政管理权、行政监督权和法律案提交权。

具体是:

(1)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命令;

(2)提出议案;(3)组织领导全国性行政工作;(4)领导和管理各部门、各行业的行政工作;(5)保护正当和合法权益;(6)监督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总理领导国务院的工作,副总理、国务委员协助总理工作。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和秘书长组成国务院常务会议。

国务院全体会议由国务院全体成员组成。

国务院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以国务院常务会议或者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19.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大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它对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各级地方政府正、副行政首长由本级人大选举产生。

  地方级人民政府的职权是:

(1)地方政府规章制定权;

(2)执行本级权力机关的决议,发布决定和命令;(3)管理各项行政工作;(4)对下一级行政机关的监督权;(5)依法保障各方面的权利。

  20.特别行政区享有的自治权

  

(1)行政管理权,特别行政区依基本法自行管理特区行政事务,处理有关对外事务,维持社会治安;

  

(2)立法权,特别行政区可以制定在本地实施的法律,但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3)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但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无管辖权;

  (4)自行立法禁止叛国、颠覆国家等行为,自行禁止反国家组织。

  三)行政法部分

  1.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是指国家行政主体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

行政具有国家意志性、执行性、法律性和强制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