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d787d9f6082b4c859dbd909f8071401f副本.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9017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6.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平顶山市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d787d9f6082b4c859dbd909f8071401f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d787d9f6082b4c859dbd909f8071401f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d787d9f6082b4c859dbd909f8071401f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d787d9f6082b4c859dbd909f8071401f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d787d9f6082b4c859dbd909f8071401f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平顶山市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d787d9f6082b4c859dbd909f8071401f副本.docx

《河南省平顶山市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d787d9f6082b4c859dbd909f8071401f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平顶山市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d787d9f6082b4c859dbd909f8071401f副本.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南省平顶山市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d787d9f6082b4c859dbd909f8071401f副本.docx

河南省平顶山市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d787d9f6082b4c859dbd909f8071401f副本

绝密★启用前

河南省平顶山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下列估测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一支新铅笔的长约为17cm

B.温暖舒适的气温为37℃

C.一瓶500mL的矿泉水质量为5kg

D.复兴号高铁列车运行速度可达350m/s

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下列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A.游泳后,从水中出来感觉较冷,是由于水蒸发时吸热

B.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由于水蒸气发生了凝华

C.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

D.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了水凝固放热

4.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看到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游动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B.小红用放大镜看邮票时,若想让邮票再放大些,她应将放大镜稍微靠近邮票些

C.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就是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热风干手器的作用是利用热风加快手上水的蒸发

5.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日食和月食是由于光的反射引起的

B.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于光的漫反射引起的

C.很厚的玻璃板看起来变薄了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

D.医院的手术室常用红外线灯来灭菌

6.“全碳气凝胶”是我国科学家研制的迄今为止密度最小的材料,密度只有3kg/m3.某型号汽车发动机采用质量为120kg、密度为6×103kg/m3的高强度合金材料制造,若采用“全碳气凝胶”制造,需要“全碳气凝胶”的质量为

A.6gB.60gC.600gD.6000g

7.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A.

(1)

(2)

B.

(1)(3)

C.

(2)(4)

D.(3)(4)

评卷人

得分

二、多选题

8.为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小明利用天平测量了液体和量杯的总质量m,用量杯测量了液体的体积V,得到了几组数据并绘出了m-V图象,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液体密度为1g/cm3B.该液体密度为1.25g/cm3

C.量杯质量为40gD.60cm3的该液体质量为60g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三、填空题

9.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

10.如图所示是时下非常流行的跑步机,人在跑步机上用力蹬皮带,皮带就会向后运动,从而实现在室内小空间跑步健身的效果.此时,跑步机上的人相对于______是运动的、相对于______是静止的.

11.英语考试时,考生听到的英语听力材料声音是通过_______传播到人耳中;为了不影响考试,要求监考老师尽量不要走动发出声音,这是从_______处减弱噪声。

12.(请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夏天,有时剥开冰棒包装纸会看到冒“白气”,这是__________现象;冰棒表面有一层霜,这是______________现象;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这是___________现象。

13.二维码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见二维码是由于光在二维码图案上发生了_____(填“反射”或“折射”);用手机扫描二维码时,手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__镜,二维码图案通过手机镜头成________(填“实”或“虚”)像。

如图所示是时下流行用自拍杆拍照的情景,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使用自拍杆增大了______(填“物距”或“像距”)。

14.某瓶氧气的密度是5kg/m3,给人供氧用去了氧气质量的一半,则瓶内剩余氧气的质量将________,密度将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评卷人

得分

四、作图题

15.如图,平面镜前的一个发光点S所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光线已经被画出,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并找到发光点S的位置。

(______)

16.如图所示,凸透镜与水面平行,一侧的焦点恰好在水面上,水中一束入射光线射向凸透镜的焦点,请画出这束光线发生折射后的光路图。

(_____)

评卷人

得分

五、实验题

17.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

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格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是“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选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__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18.小王用如图所示装置在某山脚下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

(1)指出他所用装置中的错误之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中气泡变化情况可以推知此时水_______沸腾(填“正在”、“将要”)。

(3)纠正错误后,进行正确操作时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由表中数据可知,此时水的沸点是_______℃,说明水面上方的气压是1标准大气压。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0

100

100

 

(4)如他将该装置搬到山顶上做,他将会有什么新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

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l0cm。

(1)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倒立、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____________(填光学仪器名称)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2)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若将蜡烛靠近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此时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_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

20.小强同学为了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进行了以下实验:

(1)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的右侧,此时应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平衡螺母。

(2)调节天平平衡后,小强又进行了以下三项操作:

A.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

B.将待测液体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液体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液体的体积;

如图所示,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3)由上图可得:

该液体的密度为_______kg/m3。

(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该种液体可能是下面四种液体中的__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水B.水银C.香油D.盐水

评卷人

得分

六、综合题

21.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驾驶员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

驾驶员从发现险情到紧急刹车所需的反应时间为0.75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进了15m,刹车后,汽车继续行驶30m才能停下来。

请问:

(1)汽车刹车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驾驶员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3)请你对安全驾车提一条建议。

评卷人

得分

七、计算题

22.如图所示,一个容积V0=500cm3、质量m0=0.5kg的瓶子里装有水,乌鸦为了喝到瓶子里的水,就衔了很多的小石块填到瓶子里,让水面上升到瓶口.若瓶内有质量m1=0.4kg的水.求:

(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石块密度ρ石块=2.6×103kg/m3)

(1)瓶中水的体积V1;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V2;

(3)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m总.

参考答案

1.A

【解析】

【分析】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详解】

A、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18cm,一支新铅笔的长度与此差不多,在17cm左右.故A符合实际;

B.温暖舒适的气温为23℃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一瓶500mL的矿泉水质量为m=ρV=1.0g/cm3×500cm3=500g=0.5kg故C不符合实际;

D.复兴号高铁列车运行速度可达350km/h=350

m/s

97m/s,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A.

2.C

【解析】

A.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C.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D.市区内“禁鸣喇叭”,采用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选C。

3.C

【解析】

【详解】

A.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感觉很冷,是因为人身上的水蒸发时要吸热,故A正确;

B.冬天,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了凝华,故B正确;

C.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干冰有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是升华现象,干冰升华吸热,故C错误;

D.冬天,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水由液态变成固态,是凝固现象,凝固放热,故D正确。

4.D

【解析】

【详解】

A.看到水中的鱼是鱼的虚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A错误。

B小红用放大镜看邮票时,若想让邮票再放大些,她应将放大镜远离一些邮票,故B错误。

C:

彩色电视画面,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故C错误;

D.影响蒸发的因素有:

液表空气流动速度、温度、液体的表面积,热风提高了温度,加快了空气流动速度,故D正确;

故选:

D。

5.C

【解析】

【分析】

(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影子、小孔成像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与漫反射两种,光污染主要是由镜面反射引起的;

(3)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4)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主要应用是杀菌消毒和验钞.

【详解】

A.日食和月食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造成的光污染是由于光的镜面反射引起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很厚的玻璃变薄了是由于光线通过玻璃射入空气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缘故,故属于光的折射现象,该选项说法正确;

D.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紫外线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主要应用是杀菌消毒和验钞,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6.B

【解析】

【分析】

已知合金的质量和密度,利用密度公式得到合金的体积,气凝胶的体积等于合金的体积,利用公式m=ρV得到气凝胶的质量。

【详解】

合金的体积

气凝胶的体积:

V气凝胶=V合金=0.02m3,

气凝胶的质量m=ρ气凝胶V气凝胶=3kg/m3×0.02m3=0.06kg=60g。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解决本题的关键知道合金的体积与气凝胶的体积相等。

7.B

【解析】

【分析】

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配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详解】

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所以(3)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

近视眼需戴凹透镜矫正,所以

(1)是近视眼的矫正做法。

远视眼的晶状体较薄,会聚能力较弱,所以看近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后面,则图

(2)表示远视眼的成像情况;远视眼需戴凸透镜矫正,则图(4)表示远视眼矫正的做法,

故选B.

8.AD

【解析】

【分析】

(1)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1;当液体体积为V1=8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2,列方程组求出液体密度和量杯质量;

(2)当液体的体积V3=60cm3,利用m=ρV求液体质量.

【详解】

(1)设量杯的质量为m杯,液体的密度为ρ,

读图可知,当液体体积为V1=2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1=m1+m杯=40g

可得:

ρ×20cm3+m杯=40g,---①

当液体体积为V1=80cm3时,液体和杯的总质量m总2=m2+m杯=100g

可得:

ρ×80cm3+m杯=100g,---②

①-②得:

液体的密度ρ=1g/cm3,故A正确,B错误;

代入①得m杯=20g,故C错误;

(2)当液体的体积V3=60cm3,液体质量:

m3=ρ×V3=1g/cm3×60cm3=60g,故D正确.

故选AD.

9.1mm1.76

【解析】

【分析】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详解】

由图知:

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1.00对齐,右侧与2.76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2.76cm-1.00cm=1.76cm.

故答案为:

1mm;1.76.

10.跑步机的皮带地面

【解析】

解答:

跑步机上的人相对于跑步机的皮带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故是运动的,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是静止的;

点睛:

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要先选择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然后分析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没有位置的变化,如果有位置的变化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位置的变化就是静止的.

11.空气声源

【解析】

【详解】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所以英语考试时,考生听到的英语听力材料声音通过空气传入学生的耳朵;

[2]听力考试期间,要求监考老师尽量不要走动发出声音,这种措施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点睛】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平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基本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的;牢记防治噪声的三个途径。

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阻挡反射或吸收、在人耳处减弱。

12.液化凝华升华

【解析】

【详解】

剥开冰棒包装纸会看到冒“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所以这是液化现象;

冰棒表面有一层霜,是水蒸气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形成的,所以这是凝华现象;

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是固态的冰直接变成了水蒸气,所以这是升华现象。

【点睛】

物质通常存在三种状态,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物态变化,总共有六种变化过程,像这类的题目,只要记清楚物态变化过程即可正确解题。

13.反凸透实物距

【解析】

看见二维码是由于光在二维码图案上发生了反射,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手机的镜头为凸透镜,二维码反射的光经过摄像头后,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用自拍杆拍照时,增大了人与镜头间的距离,增大了物距。

14.变小变小

【解析】

【分析】

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氧气无论质量用去多少剩余氧气的体积始终等于氧气瓶的容积不变,利用ρ=

判断剩余氧气密度的变化.

【详解】

因气体无论多少都可以充满整个空间,

所以,给病人抢救时用去了一半后,质量减半,剩余氧气的体积不变,

由ρ=

可知,剩余氧气的密度变小.

故答案为:

变小;变小.

15.

【解析】

解答:

作出两条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虚线)、交点S′.即为像点,做出S′关于镜面的对称点,便为发光点S.如下图所示:

点睛: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出)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因此,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过像点,由此先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发光点S的像点S′.

16.

【解析】

【详解】

光由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由此在法线右侧的空气中画出折射光线;过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如图所示:

17.v=

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小0.033m/s大

【解析】

【分析】

(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测出路程与运动时间,由速度公式v=

可以求出速度.

(2)若要计时方便,应让下车下滑速度慢些,运动的时间长些;

(3)由图读出小车通过AC的路程和通过AC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v=

求平均速度;

(4)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平均速度会偏大.

【详解】

(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是根据公式v=

进行测量的;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

(3)由图可知:

sAC=10.0cm=0.1m;

tAC=15:

35:

23−15:

35:

20=3s;

所以:

vAC=

=

0.033m/s。

(4)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故所计时间偏小,由v=

可知,计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大。

故答案为:

(1)v=

;

(2)小;(3)0.033m/s;(4)大。

18.温度计玻璃泡接触容器底了将要100沸点降低

【解析】

【分析】

温度计在使用时一定不能把温度计玻璃泡触烧杯底部或烧杯壁,水在1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是100℃,海拔越高,大气压强越小,沸点越低,结合下面问题可以解决.

【详解】

(1)他所用装置中的错误之处是把温度计玻璃泡接触容器底了;

(2)沸腾是在发生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而现在是表面还没开始,将要进行;

(3)当水的温度为100℃时,将不再升高,所以沸点为100℃,而水只有在1标准大气压下沸点才为100℃;

(4)海拔越高,大气压强越小,沸点越低,所以到山顶时,沸点降低;

19.缩小照相机远离变大

【解析】

【分析】

(1)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详解】

(1)由题意知,凸透镜的焦距f=10cm,蜡烛离透镜的距离即物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2)若将蜡烛靠近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此时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变大。

故答案为:

(1)缩小;照相机;

(2)远离;变大。

20.左B、C.A1.1×103D

【解析】

【分析】

(1)调节天平调平衡,观察指针应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先快后慢;观察横梁是哪端高向哪端调.

(2)测液体密度的基本方法是:

先用天平测出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再将适量液体倒入量筒,读出体积为V,并用天平测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质量m2,得到倒入量筒中的液体的质量;已知液体质量和体积,利用公式ρ=

得到液体密度.

(3)读取量筒中液体体积时,首先明确量筒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体最凹处所对刻度线相垂直;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被测物体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已知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以及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两者之差是量筒中液体的质量;已知液体质量和体积,利用公式ρ=

得到液体密度.

(4)根据液体密度的测量结果和对常见液体密度的了解进行判断.

【详解】

(1)因为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的右侧,横梁左侧端偏高,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

(2)要测量液体的密度,正确的过程是:

将待测液体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将烧杯中液体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液体的体积;用天平测量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

所以正确的实验顺序是B.C.A.

(3)在量筒上,10ml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2ml,即量筒的分度值为2ml=2cm3,液体的体积为V=40cm3;

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50g+20g+10g+2.4g=82.4g,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为20g+10g+5g+3.4g=38.4g,

量筒中液体的质量为m=82.4g−38.4g=44g,

液体的密度为ρ=

=

=1.1g/cm3=1.1×103kg/m3

(4)水的密度是1.0×103kg/m3,水银的密度远大于水,香油的密度小于水,所以此中液体可能是盐水,密度略大于水。

故选D.

21.

(1)20m/s;

(2)汽车将撞上障碍物;(3)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严禁酒后驾车

【解析】

【分析】

(1)根据v=

求出制动前的速度;

(2)根据v=

求出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再加上制动距离等于车行驶的总路程,然后和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3)严谨酒后驾车,遵守交通规则.

【详解】

(1)因为司机的反应时间是t=0.75s,且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路程s=15m,

所以制动前的行驶速度v=

=

=20m/s;

(2)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t′=4t=4×0.75s=3s,

则酒后的反应距离s′=vt′=20m/s×3s=60m,

汽车从采取制动措施到完全停止行驶的总路程s总=s′+s滑=60m+30m=90m>80m,

所以汽车将撞上障碍物;

(3)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严禁酒后驾车。

22.

(1)400cm3;

(2)100cm3;(3)1160g

【解析】

解答:

(1)由ρ=

得瓶内水的体积:

V1=

=4×10−4m3=400cm3

(2)石块总体积:

V2=V容−V1=500cm3−400cm3=100cm3;(3)由ρ=

得石块的质量:

m石=ρ石V2=2.6g/cm3×100cm3=260g=0.26kg,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

m=m水+m0+m石=0.4kg+0.5kg+0.26kg=1.16kg=1160g,答:

(1)瓶中水的体积为400cm3;

(2)乌鸦投入瓶子中的石块的体积为100cm3;(3)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为1160g.

点睛:

(1)知道瓶内水的质量利用ρ=

求瓶内水的体积;

(2)石块总体积等于瓶子容积减去水的体积;

(3)利用m=ρV求石块的质量,可求乌鸦投入石块后,瓶子、石块和水的总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