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厂基坑施工方案.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548653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215.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水处理厂基坑施工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污水处理厂基坑施工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污水处理厂基坑施工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污水处理厂基坑施工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污水处理厂基坑施工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污水处理厂基坑施工方案.doc

《污水处理厂基坑施工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处理厂基坑施工方案.doc(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污水处理厂基坑施工方案.doc

1、工程概况

1.1概况

场地位于位于XXX县XX镇XX村、县道XXX北侧地段,交通便利。

主要拟建建筑有1栋发电机房(1F),1栋综合楼(3F),1栋生物除臭(1F),框架结构,均属低层建筑;1座粗格栅及提升泵房。

据设计图纸,±0.00相当于85黄海高程43.300m。

提升泵池底板面相对标高为-9.95m(绝对标高33.700m),底板厚1050mm,垫层厚100mm,基底标高为-11.100m(绝对标高32.200m)。

基坑开挖深度11.10m。

本基坑形状近似呈T形,长25.85m,腹宽14.00m,翼缘宽20.00m,总长度84.22m,开挖面积230.64m2。

2、场区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场地属盆地侵蚀地貌的坡地与洼地的结合地段,尚未开挖整平,各钻孔孔口标高为38.47~51.43m,最大高差12.96m。

2.2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地基土层主要为杂填土、第四系冲积层、残积层、石炭系砂岩及炭质灰岩。

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在钻探揭露深度内,场地岩土层划分为第四系冲洪积层、第四系坡积层、第四系残积层、侏罗系上统基岩风化层及中生-新生代石英斑岩。

现由上至下按层序分述如下:

2.2.1第四系冲积层(Qal+pl)

①-1粉质粘土

灰黄色,可塑为主,局部硬塑,成分以粘粒为主,次为粉粒,含少量砂。

韧性较好。

层厚0.70~3.60m,顶部有薄层耕植土,场区内局部分布。

①-2粘土

灰白色,软塑,成分为粘粒,含少量粉粒,韧性好。

层厚1.00m,层顶埋深5.70m,层顶标高33.10m,少数地段有分布。

①-3含卵石砾砂

黄褐色、灰色,饱和,松散~稍密,卵石含量约占总量的10~20%,卵石直径约20~50mm,成分为石英岩、砂岩等,形状呈次圆状。

层厚2.70~16.00m,层顶埋深0.90~6.70m,层顶标高39.26~31.97m,局部分布。

2.2.2第四系坡积层(Qdl)

②粉质粘土

褐黄色,可塑为主,局部硬塑,成分以粘粒为主,次为粉粒,含少量砂,韧性一般。

层厚0.50~4.00m,层顶埋深0.00~0.00m,层顶标高51.43~39.13m,局部分布。

2.2.3第四系残积层(Qel)

③粉质粘土

褐黄、紫红、灰白色,可塑~硬塑,成分以粘粒为主,次为粉粒,含少量砂。

韧性一般。

层厚1.00~7.70m,层顶埋深0.70~6.20m,层顶标高49.40~33.30m,局部分布。

2.2.4侏罗系上统基岩层(J1)

岩性主要有粉砂岩和泥质页岩。

粉砂岩:

灰白、紫红色,粉砂质结构,厚层状构造,岩石碎屑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等,泥质胶结,胶结程度一般。

主要分布于坡地地段。

泥质页岩:

灰黑色,泥晶质结构,薄层状构造,成分主要为粘土矿物等,泥质胶结,胶结程度一般。

主要分布于洼地地段。

现分述如下:

④-1-1全风化粉砂岩

褐黄、灰白色,母岩结构尚可辨,岩芯呈土柱状,局部夹强风化碎块,岩质软,用手捏易散,遇水易软化、崩解。

层厚0.50~13.30m,层顶埋深0.50~9.50m,层顶标高47.64~35.23m,场地局部地段有分布。

④-1-2强风化粉砂岩

褐黄、灰白色,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呈土状夹碎块状、局部块状,岩质较软,锤击有凹痕,声闷,遇水易软化、崩解。

该层未穿透,揭露厚度2.10~15.70m,层顶埋深0.00~16.90m,层顶标高50.76~23.03m,局部地段有分布,岩石完整程度划分为极破碎,岩石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Ⅴ类,坚硬程度属极软岩,出露地表易加速风化。

④-2-1全风化泥质页岩

灰黑色,母岩结构尚可辨,岩芯呈土柱状,局部夹强风化碎块,岩质软,用手捏易散,遇水易软化、崩解。

层厚0.50~5.30m,层顶埋深1.00~13.70m,层顶标高50.43~25.31m,局部分布。

④-2-2强风化泥质页岩

灰黑色,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呈土状夹碎块状、局部块状,岩质较软,锤击有凹痕,声闷,遇水易软化、崩解。

该层未穿透,揭露厚度1.80~16.80m,层顶埋深0.60~16.20m,层顶标高49.93~22.71m,局部分布,岩石完整程度划分为极破碎,岩石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Ⅴ类,坚硬程度属极软岩,出露地表易加速风化。

④-2-3中风化泥质页岩

灰黑色,岩芯呈块状、饼状,岩质稍硬,锤击声脆。

该层未穿透,揭露厚度2.90~5.80m,层顶埋深10.70~13.60m,层顶标高31.04~27.26m,少数地段揭露至该层。

岩石完整程度划分为破碎,岩石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Ⅴ类,坚硬程度属软岩,出露地表易加速风化。

2.2.5中生-新生代基岩层(λπ)

属石英斑岩:

浅红色,成分主要为石英和长石。

斑状结构,块状构造,属坚硬岩石,但已风化,与侏罗系上统呈侵入接触。

⑤-1强风化石英斑岩

褐黄色、浅红色,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呈块状,碎块粒径3~6cm,岩质稍硬。

层厚2.80m,层顶埋深0.00m,层顶标高46.94m,少数地段揭露该层。

岩石完整程度划分为破碎,岩石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Ⅴ类,坚硬程度属较硬岩。

⑤-2中风化石英斑岩

浅红色,岩芯呈块状,岩质较硬。

该层未穿透,揭露厚度10.80m,层顶埋深2.80m,层顶标高44.14m,少数地段揭露该层。

岩石完整程度划分为破碎,岩石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Ⅳ类,坚硬程度属较硬岩。

2.3水文地质条件

2.3.1地表水

场地地处坡地与洼地的结合地段,场区内西侧有一条小溪通过,地表水不发育,雨季有短时的地表水迳流向小溪排泄,场地需挖高填低整平,排水不畅时易引起内涝。

2.3.2地下水

场地内含卵石砾砂为强含水性、强透水性的地层,地下水赋存类型为潜水型孔隙水;强风化粉砂岩、强风化泥质页岩、强风化石英斑岩为中等含水性、中等透水性的地层,地下水赋存类型为潜水型风化裂隙水。

其余地层为弱~微含水、弱~微透水地层,可视为相对隔水层。

场地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靠大气降水。

勘察期间测得稳定水位埋深0.10~10.80m,标高36.29~43.93m。

2.3.3水文地质环境及水质简分析评价

据勘察成果分析:

地下水在强透水层中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对钢结构具微腐蚀;在弱透水层中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对钢结构具微腐蚀。

场地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对钢结构具微腐蚀。

3、工程特点及设计工程量

3.1工程施工做法

根据设计文件提供的图纸采用桩锚结构(排桩加锚索)和悬臂排桩支护,其主要的工程做法如下:

3.1.1总的施工顺序:

3.1.1.1整平和硬化场地:

场地整平至43.30m;

3.1.1.2基坑边线与人工沟渠有冲突时,河渠需临时改道,临时边坡可插设钢板桩予以加强。

3.1.1.3场地整平后先施工旋挖灌注桩,后施工高压旋喷桩。

3.1.1.4土方分层开挖及锚索施工,最后完成坑底排水系统及各项辅助设施。

3.1.2旋挖灌注桩

3.1.2.1支护桩采用旋挖桩,桩径1000mm,桩中心距1300mm,桩顶超灌0.5m,桩顶凿毛后设置0.8m×0.6m冠梁。

3.1.22.桩身砼等级采用C25,主筋伸入冠梁长度35d(d为钢筋直径);

3.1.2.3冠梁按不同支护类型设置变形缝;同段施工时可分段浇筑,但不留施工缝;

3.1.2.4旋挖桩施工时,可视实际需要进行隔桩施工,以避免塌孔等不利情形。

3.1.2.5旋挖桩成孔应采用泥浆护壁,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其余内容参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执行: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1

桩位

±100mm

2

桩径

±50mm

3

桩身垂直度

1%

4

主筋间距

±10mm

5

箍筋间距

±20mm

6

钢筋笼直径

±10mm

7

钢筋笼长度

±100mm

8

孔底沉渣厚度

≤200mm

3.1.3高压旋喷桩

采用三重管高压旋喷成桩,有效直径取1.0m,施工参数:

高压水压力:

≥25MPa;流量:

80~120L/min;

空气压力:

0.5~0.70MPa;流量:

1~2m3/min;

浆液压力:

1~2MPa;流量:

80~120L/min;

转速:

10~20rpm;提升速度:

10~15cm/min;

灌浆材料采用P.C32.5R复合硅酸盐水泥,浆液水灰比1.0左右;

桩体水泥含量不小于400kg/m,水泥土桩身强度大于1.0MPa;

孔位偏差小于50mm,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

旋喷桩与支护桩交圈长度不少于200mm,局部地下水位高地段旋喷桩需二次复喷。

3.1.4预应力锚索

3.1.4.1预应力锚索采用4×7Φ5,材料均为1860MPa高强钢绞线,延伸率≥3.5%。

3.1.4.2孔位允许偏差:

水平方向100mm,垂直方向50mm,预应力锚索钻孔倾角25°,倾斜度允许偏差为3%,孔深应超过设计长度0.5m。

3.1.4.3预应力锚索下料时应注意预留张拉段长度(约1.5m),安装前应认真清除锚索表面的油污和铁锈。

3.1.4.4采用专用锚杆机成孔,预应力锚索成孔孔径不小于150mm,所有锚索均应采用套管护壁成孔。

3.1.4.5水泥浆采用新鲜的P.O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拌制,水灰比为0.50~0.55;注浆为两次注浆,第一次为常压注浆,第二次为高压注浆,注浆压力不小于2MPa,每米水泥用量不小于30kg。

二次注浆在一次注浆初凝,且浆体强度达5MPa后实施,相隔时间按施工后试灌时间确定。

锚索自由段末端应设置止浆塞,以确保自由段的自由以及锚固段的二次注浆效果。

3.1.4.6锚固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80%后方可进行张拉锁定。

每根锚索均应按设计拉力的1.1倍进行预张拉,然后卸荷至锁定荷载进行锁定。

3.1.4.7预应力锚索宜先进行现场试验确认其极限抗拔力。

3.1.4.8预应力锚索的外露张拉段始终保留,不可截断。

当预应力锚索出现明显的预应力损失或基坑位移过大时,进行二次张拉。

3.1.5桩间钢筋网喷射混凝土

3.1.5.1喷射混凝土施工前应人工修坡至坡面平整,修坡后及时喷第一层素混凝土厚30~40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

3.1.5.2坡面初喷后绑扎钢筋网和焊接加强筋,钢筋绑扎和焊接必需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要求,加强筋完成后复喷至设计厚度,土钉头位置可喷射成拱形以保证钢筋保护层厚度。

3.1.5.3钢筋净保护层厚度不少于30mm。

3.1.5.4原材料宜采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干净的中粗砂和粒径小于15mm的卵石或碎石。

配合比约为水泥:

砂:

石子=1:

2:

2.5。

3.1.5.5当工程需要采用外掺料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添加外掺料后的喷射混凝土性能必需满足设计要求。

3.1.5.6混合料采用容量不少于400L的强制式搅拌机搅拌,搅拌时间不少于60s,采用喷射机高压喷射。

喷射混凝土干混合料应随拌随用,无速凝剂掺入的混合料,存放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干混合料掺速凝剂后,存放时间不应超过20分钟,混合料不干燥时,不得掺入速凝剂。

3.1.5.7喷射混凝土终凝2小时后,应喷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

3.1.6冠梁

500×800,砼标号C20。

钢筋配筋见基坑设计图纸。

3.2工程特点

基坑开挖深度11.1m左右(最深处),属深基坑。

场地地层情况复杂,地下水水位高,水量丰富,基坑开挖需采取截水措施才能提供施工作业面,截水帷幕采用桩间采取三重管高压旋喷桩相互咬合形成截水帷幕。

3.3施工方案编制

3.3.1编制主要依据有:

《紫金县临江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提升泵站工程基坑支护施工图设计》施工图设计;

《紫金县临江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岩土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