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54804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 1 沁园春长沙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语文1沁园春长沙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探究归纳法,把握诗歌的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学习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把握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难点】:

理解和品位优美、形象、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课时安排】:

2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正音(橘漫舸寥廓浮携侣峥嵘遒否遏);熟读;

2、快速背诵诗歌;

3、熟记文下注释。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5分钟)

在初中我们学过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还记得是哪一首吗?

(学生回答:

《沁园春·雪》)。

(教师问)谁会背这首词

(学生试背,教师纠正)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词的格式,但与词的内容不一定有关;“雪”是词的题目,它才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毛泽东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它的格式和《沁园春·雪》是一样的,但内容却并不相同。

它们的上阕都写了景,但一个是冬景,一个是秋景。

写冬景的《沁园春·雪》我们已经学过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沁园春·长沙》是怎样写秋景的,写的又是怎样的秋景。

【诵读课文】(8分钟)

1、学生诵读,教师指导(重点在节奏把握上);

2、检查全班背诵,抽两名学生独背;

3、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词的上阕,想象词中描写的景色。

【上阕研读】:

(30分钟)

1、思考:

诗的开头三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有哪些意象?

(明确):

时间(寒秋)、地点(湘江,橘子洲头)。

2、思考:

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开头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明确):

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我们再看“独立”二字,“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为什么?

(明确):

【不行。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力当中流砥柱的气概。

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锡正在通缉毛泽东。

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表现了他的坦荡和从容。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

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

(教师点拨):

它构成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展现给我们这样的一个情景:

在深秋的季节,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在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这“独立”既客观地介绍了独自一人的情况,又含有一种卓然特立的意味,表现了一种不凡的英雄气概。

4、我们再看“寒秋”二字。

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和“悲”或“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悲哉,秋之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这首词中的秋是不是也是以悲或愁为基调呢?

让我们继续下看:

5、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万类霜天竞自由。

”】

对,共七句。

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板书),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初中我们学过的《沁园春·雪》上阕的领字是哪个?

【“望”。

对,也是控制七句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

6.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

(我请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来读一下)

【个别地方处理得还不够理想。

朗读指导:

“看”字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哲理概括,要有彻悟、慨叹之情。

思考刚才的问题。

【七句一共六幅画面(最后一句是总括)。

这几句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①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

【放眼望去,是“远眺”──这写得是远景,静景。

】[板书]

②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

【收回来,是“近观”──这写得是近景,静景、动景。

】[板书]

③“鹰击长空”怎样看?

写得什么景?

【“仰视”──高景,动景。

】[板书]

④“鱼翔浅底”怎么看?

写得什么景?

【“俯视”──低景,动景。

】[板书]

7、(教师启发):

旧体诗词很讲究炼字,往往能一字传神,同学们找一找,在这些景物描写中,哪些字用的特别传神。

能说说理由更好。

(明确):

遍、染、透、争、击、翔。

请同学们挑出一个字来说说看,这个字妙在哪里?

(教师总结):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的是远景,“遍”字表现了万山的颜色都变成了红色,范围很广;“染”字则把天然说成人工,仿佛那是人有意染成的壮美景色,活画出岳麓山一带的枫林;“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透”字显出江水碧绿清澈,绿色又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一个“争”字,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又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显示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教师补充):

另外,还要注意两个字,一个是“看”字.,一个是“竞”字。

“看”字领起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自由”这一部分,所以,它是“领字”。

没有它,上阕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将从何而来呢?

至于“竞”字,大家猜猜看,它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

“竞”字所在的这一句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总结作用。

(思考):

总结什么?

(明确):

总结了上面的秋景特点。

(思考):

什么特点?

(明确):

竞自由。

(教师总结):

对。

竞自由就是争自由,诗人笔下的这些景物都有“争”这个的特点。

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以及宇宙间万物都在秋天里自由舒展,蓬勃生长,竞相显示它们旺盛的生命力。

看来呀,秋景不仅只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还有像这样的盎然生机。

(教师启发):

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诗人心中复杂的情绪呢?

那么,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

(学生诵读):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教师阐发):

是啊,诗人在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问):

你们认为谁是主宰苍茫大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在学生讨论中,结束这节课教学;问题不作解答,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板书设计】: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时间)          (地点)

(特定环境)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景)  (静景)    万类霜天      怅寥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景)  (静—动) 竞         问苍茫大地

鹰击长空                  (上)(动景)    自由      谁主沉浮

鱼翔浅底                  (下)(动景)      

(分)————————————————————(总)

                            (景)——————————————(情)

第二课时

【引入课堂】:

(1分钟)

    在上阙,面对着生机勃勃的秋天景物,诗人抒发感慨,提出疑问: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下阙,看看诗人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下阕研读】:

(15分钟)

1、背诵词的下阕;

2、词义推敲:

峥嵘、挥斥、遒、激扬、粪土、万户侯、遏

(注意):

恰——领字  中流击水:

语出自东晋祖逖的“击楫中流”(jījízhōngliú动宾式;作谓语;比喻立志奋发图强)的典故。

《晋书·祖逖传》:

“中流击楫而誓曰: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晋元帝在江南建立东晋,北方及中原的大部分土地被外族所占。

祖逖准备率军收复中原,朝廷只给他奋威将军的虚名,祖逖率领他的100多家人渡江北伐,在江中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

后来他果真收复大片失地,但东晋根本无心抗战。

3、下阕研读:

(思考):

诗人似乎并没有回答他在上阙提出的问题,那么,下阙写的是什么呢?

(明确):

对当年和同学战友们一起学习、生活、参加革命斗争的回忆。

(引导):

很好。

那诗人忆起了些什么呢?

我们来一起看这几句词。

(教师诵读):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分析):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革命形象

书生意气,挥斥方道                            革命斗志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革命行动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革命精神

(思考):

这些诗句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让我们对那些将青春献给革命事业的先辈们产生景仰之情。

不过,直到诗的结尾,诗人也没有回答在上阙提出的问题,这样,诗不就有了缺憾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

诗人在下阙塑造了一批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形象。

实际上也巧妙地回答了上阙的问题——“谁主沉浮?

”就是这样的革命青年。

4、齐背全诗。

【赏读  采桑子重阳】:

(15分钟)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1929年6月22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

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

直到11月26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

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

  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战地风光,诗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诗人与红军战士们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从容不迫、欢快愉悦的心情。

  毛泽东写《采桑子·重阳》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统一在艺术形象里,由于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心,所以描绘的秋光、秋色明艳而壮丽。

两度突出“重阳”,既符合“采桑子”“反复”的格律,又表现作者重回红四军前委工作时的激动心情。

选择“黄花分外香”这一形象,侧重表现色彩艳丽,选择“寥廓江天”与“万里霜”这两种形象,侧重表现境界开阔。

  与我国传统的诗文相比,《采桑子·重阳》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艳丽,生机勃勃;这主要取决于当时作者“东山再起”的革命豪情;词中主要选择了“战地黄花”“寥廓江天”“万里霜”等形象表现这种特点。

1、诵读诗歌;

2、  (简介):

采桑子:

词牌名,本于古乐采桑曲。

重阳:

阴历九月初九,传统上文人登高赋诗之日。

一九二九年的重阳是十月十一日。

天难老:

语出自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3、(背景介绍):

见课本文下注释

4、(研读):

为什么“战地黄花分外香”?

  (学生讨论后明确):

“黄花”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

她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也不是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

她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它也更显得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

“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