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单元配套习题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3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473321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2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单元配套习题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3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单元配套习题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3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单元配套习题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3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单元配套习题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3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单元配套习题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3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单元配套习题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3节.docx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单元配套习题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3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单元配套习题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3节.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单元配套习题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3节.docx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单元配套习题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3节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后篇巩固提升

目前,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意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等原则。

据此完成第1~2题。

1.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与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有关

B.城市人口和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与城市所在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因素不合适有关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变化最大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2.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A.绿地B.工业区

C.交通区D.住宅区

解析第1题,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工业大量排放废弃物,而城市环境不能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净化造成的。

第2题,生态城市一般环境优美,是因为生态城市多在市中心布局面积较大的绿地。

答案1.B 2.A

“绿波带”就是在指定的交通线路上,规定好交通路段的行驶车速,信号控制机根据路段距离调整各路口绿灯,以确保某一个方向车流到达每个路口时,都能正好遇到绿灯顺畅通过,是智能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的功能之一。

结合下图,完成第3~4题。

3.建设“绿波带”能(  )

A.解决城市交通拥堵B.增加城市车流量

C.提高道路通行效率D.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4.最适宜建设“绿波带”的道路是(  )

A.通往飞机场的高速公路

B.通往卫星城的主干道路

C.老城区中心的主干道路

D.小城市郊区的环形道路

解析第3题,建设“绿波带”能确保某一个方向车流到达每个路口时,都能正好遇到绿灯顺畅通过,提高道路通行效率,C项对。

可以减轻城市交通拥堵,不能解决,A项错。

不能增加城市车流量,B项错。

交通事故发生有多种原因,对减少交通事故发生作用不大,D项错。

第4题,最适宜建设“绿波带”的道路是通往卫星城的主干道路,主干道路上车流量大,建设“绿波带”,有利于提高车辆通行速度,提高通行效率,B项对。

高速公路上没有红绿灯,A项错。

老城区中心的主干道路交通状况复杂,是混合交通,不利于建设“绿波带”,C项错。

小城市郊区的车流量小,环形道路交通拥堵少,不是最适宜道路,D项错。

答案3.C 4.B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据此完成第5~6题。

5.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

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

6.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

A.退耕恢复湿地B.铺设防渗路面

C.完善排水系统D.增加绿地面积

解析第5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利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减轻因地下水过度使用而出现的地下漏斗区,利于减缓地面沉降。

第6题,增加绿地面积,可有效增强雨水的下渗,利于下雨时蓄水,利于植被吸收,利于“海绵城市”建设;上海市本身耕地少,导致城市内涝的主要是硬化地面,退耕恢复湿地,是有限的,不能很好地实现“海绵城市”建设;铺设防渗路面不利于雨水下渗;完善排水系统,加速地表径流下泄,不利于下雨时蓄水。

答案5.C 6.D

读材料,完成第7~8题。

材料一 伦敦原有“雾都”之称,1952年曾发生了震惊世界的烟雾事件,导致4000多人死亡。

后来由于政府采取措施,帮助居民和工厂企业改用煤气、柴油等燃料,并限制私人小汽车在市区内使用,空气质量大为提高,雾日已不多见。

材料二 在一些西方大城市里,由于环境恶化、地价上涨、交通事业的发展,一些大城市每天有几百万人次做“钟摆式”移动,如伦敦老城区白天人数达100多万,夜间只有十几万。

7.伦敦“雾都”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距离海洋近,空气中水汽含量高

B.地形闭塞,不利于气体扩散

C.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以煤、石油为燃料,导致空气中煤烟、粉尘等凝结核含量增高

D.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

8.伦敦老城区人口白天和夜间的变化,反映了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趋势是(  )

A.分散城市职能

B.逆城市化

C.通过政府职能控制城市人口

D.进行合理规划,市区为第二、三产业区,郊区为居民居住区

解析第7题,A、B、D三项中所提到的是主要的自然条件;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以煤、石油为燃料,导致空气中煤烟、粉尘等凝结核含量增高,使水汽更容易凝结形成“雾”。

第8题,在伦敦,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老城区环境污染加剧等,人们多居住在城市外围和环境质量较好的郊区和卫星城。

答案7.C 8.B

9.(探究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材料二 见下图。

(1)图中“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

(2)导致上述“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

(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

解析第

(1)题,根据图中“入托难”“房价高”“堵车”“就医难”“幸福感”等,可分析得出答案。

(2)题,“城市病”的产生与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规划不合理等有关。

第(3)题,抓住材料一中“生态城市”的含义即可正确作答。

答案

(1)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幸福感下降。

(2)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

(3)环境方面:

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

交通方面: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

能源利用方面:

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

能力素养拓展

城市内涝与城市降雨损失量密切相关,降雨损失量是指降水后可以被地表吸收、渗透的水量。

读图,完成第1~2题。

不同地表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变化图

1.在相同的降雨量条件下(  )

A.草地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呈直线上升趋势

B.1小时后,草地下渗水量是土地的2倍多

C.降雨损失量越高的地表,地表径流量越大

D.新沥青路面的降雨量转变为地下径流量最多

2.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夏季雨后出现内涝,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有(  )

①兴建污水处理厂 ②疏浚河道 ③发展城市道路 ④完善排水系统 ⑤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④⑤D.②④⑤

解析第1题,降雨损失量是指降水后可以被地表吸收、渗透的水量。

因此降雨损失量越高的地表,地表径流量越小。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1小时后,草地下渗水量是土地的2倍多;新沥青路面的降雨量转变为地下径流量最少;草地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呈曲线上升趋势。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增加降雨损失量可以缓解城市内涝,因此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有疏浚河道、完善排水系统、扩大城市绿地面积等。

答案1.B 2.D

读某特大城市某干道市区郊区双向车速变化曲线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a、b两曲线(  )

A.a曲线反映8—10时汽车流量较小,道路畅通

B.a曲线反映由郊外住宅区向市中心工作区的车速变化

C.b曲线反映以上班、上学活动为主的车速变化

D.a、b曲线反映城市道路交通流量的突变性

4.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最根本措施是(  )

A.在中心城区外围大力建设以商业为主的卫星城

B.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完善城市道路网

C.在中心城区外围建设集生产、居住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新区

D.严格控制私家车数量增长,实行限行措施

解析第3题,a曲线在8—10时速度慢,说明车辆多,道路拥挤;上班、上学时间在8时左右,此时车速慢。

第4题,“最根本”是关键词,建设卫星城或新区分担城市的部分功能,可以减少城市内部的车流量。

答案3.B 4.C

下图为我国1982—2007年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化对比关系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1982—2007年,我国(  )

A.城市人口正逐渐减少

B.土地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化变化趋势相反

C.城市化水平增速缓慢

D.总体看,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

6.图示信息显示,1982—2007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解析第5题,注意图中纵坐标为年增长率,由图中可看出:

总体上,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

第6题,城市面积增幅大于城市人口增幅,将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

答案5.D 6.C

西班牙巴塞罗那新城是城市建设中的奇迹,下图示意巴塞罗那新城街区局部俯视图和街区建筑平面图。

据此完成第7~8题。

7.巴塞罗那新城的街道没有与经纬线保持平行,而是与其保持约45°的夹角,主要目的是(  )

A.方便居民出行

B.减轻城市内涝

C.减轻大气污染

D.改善建筑通风采光

8.与多数普通街区相比,巴塞罗那新城这种方块街区可以更有效地(  )

A.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B.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C.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D.提升治安管理水平

解析第7题,巴塞罗那新城的街道没有与经纬线保持平行,而是与其保持约45°的夹角,主要目的是改善建筑通风(北半球盛行西风)采光,避免阴面房屋见不到阳光,D项对。

对方便居民出行、减轻大气污染影响较小,A、C两项错;不能减轻城市内涝,B项错。

第8题,与多数普通街区相比,巴塞罗那新城这种方块街区,可以加快车辆过弯速度,防止路口处交通拥堵,可以更有效地缓解城市交通拥堵,A项对;对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提升治安管理水平作用小,B、D两项错;不利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C项错。

答案7.D 8.A

9.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趋势,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96—2004年福州市非农业人口与耕地、建设用地变化图。

图1 1996—2004年福州市非农业人口比重与耕地变化

图2 1996—2004年福州市非农业人口比重与建设用地变化

材料二 1996年和2004年福州市的土地利用结构。

用地类型

1996年面积(公顷)

2004年面积(公顷)

建设用地

73682.62

88794.83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60875.32

72521.29

交通

5973.97

9105.62

水利

6833.33

158607.22

未利用地

162425.74

158607.22

(1)简述该市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过程,并据此推测在这一阶段该市的城市化特点。

(2)据材料分析该市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解析第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市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城市化发展较快。

(2)题,由材料可知,该市耕地不断减少,建设用地增加,交通用地增长相对较少,未利用土地比重较高。

答案

(1)1996—1998年,耕地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增加很快;1999—2001年,耕地减少幅度较小,建设用地增加幅度较小;2002—2004年,耕地又呈现大幅度减少,建设用地呈大幅度增加。

城市化加速发展。

(2)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占用大量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长较多,交通用地增长相对较少(可能进一步加剧交通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