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研讨郝春文范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6882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9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研讨郝春文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史研讨郝春文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史研讨郝春文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史研讨郝春文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古代史研讨郝春文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研讨郝春文范文.docx

《中国古代史研讨郝春文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研讨郝春文范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研讨郝春文范文.docx

中国古代史研讨郝春文范文

中国古代史研讨

一、总体特征

1.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特征

1)大一统

2)中央集权

3)君主专制

4)多民族

2.中国古代经济体制特征

3.中国古代文化特征

二、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特点

1.隋唐时期的历史风貌

2.隋唐时期的历史地位

1)全国分裂和统一

2)农业社会发展方面

3)工商业和城市

4)政治制度方面

5)法律文化方面

6)国际地位

三、辽宋夏金元的历史特点

1.宋代特点及历史地位

1)中央集权加强

2)民族关系紧张

3)经济高度发展

4)科学昌盛

2.辽夏金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3.元代特点、历史地位及其对中国历史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明清时期的历史特点

1.明代特点

1)中央集权高度发达

2)明与蒙古关系

3)明的对外关系

2.清代特点

1)清代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2)清时中国走向落后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特征

----统一的多民族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统一或大一统

●中国“统一”的起点:

秦汉

●西周时已经出现中央政权,且能够实现自己的主权。

但西周的统一是低层次的,跟秦汉相比最重要的区别是:

西周并不是中央集权制的“统一”(中央集权极具延续性和生命力,即使到了现代,其威力仍不可小视)

●西周的统一和秦汉的统一有直接的内在联系,秦汉以后的统一,吸引了西周分封制导致国家分裂的教训,于是各朝各代都想方设法加强中央集权

●统一的阶段:

西周至秦----统一逐步形成时期

秦汉至元----统一的第二个时期

元以后----统一的第三个时期

●西周至秦的统一,在地域上主要是中国北方的东西部

秦汉至元:

面临着开发南方的问题

元以后:

分裂问题主要出现在西部和北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引申:

西部大开发不光是经济政治问题,更是国土安全的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统一大局的战略决策)

●郝春文教授观点:

就国际而言,发达国家帮助欠发达国家是其义务,也是其文明前进的必要前提。

就一个国家内部而言,发达地区帮助欠发达地区也同样如此(文明不总是前进的,会因为外来因素而走下坡路)

统一的原因和积极作用

●“统一”过程中的总趋势:

分裂因素不断被消除,统一趋势不断被强化

●统一的原因之一:

兴修水利的需要(黄河、长江的治理需要全流域的努力)

(“大禹治水”具有重要的历史象征意义)

●统一的积极作用之一:

统筹规划,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除水害,兴水利

●统一的原因之二:

防止北部、西北部草原文明的游牧民族侵扰的需要

(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的骑兵威力无比)

●统一的积极作用之二:

中原地区统一以后,不仅可以把各国的边墙连成长城,还可以集

中全国人民的力量抵御游牧民族的进攻,并进行有力的反击

●统一的积极作用之三:

减少中原各地区之间的战争(秦统一后各地区的混战大大减少)

●统一的积极作用之四:

国家地广物丰可以统一调拨、调剂,以丰补歉,免除灾区赋税

●统一的积极作用之五:

统一的大国可以完成大规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大一统观念

●大一统观念是我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对统一积极作用的认识在思想上的升华。

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反过来又成为促进统一的思想武器,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意识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得到中国各族广泛的认同

●在分裂时代,统一的心思往往更加强烈(统一才是正常的状态)

●郝春文教授观点: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最终有赖于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中国真正落后:

元和清(发达地区的统治者才能促进国家发展)

中央集权

●秦始皇采纳李期意见,实行“郡县制”,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到了汉朝,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到了魏晋时期,地方长官开始有自辟僚属的权力。

隋文帝罢天下诸郡,改州、县两级。

到了唐,又在州县之上设道。

宋则在州上设路,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地域广宽,设行省、路、府、县四级。

明朝取消行省,设十三布政司

●“省”的概念,来自于元朝

●中央集权的特点

1)立法、司法、军事和最高行政权都在中央

2)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政令

3)地方官由中央任免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关系

1)地方行政机构从二级制向三级制演变,最终固定在三级制

2)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不断向地方机构转化

3)地方官的权力不断被分割

●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

1)有效地防止地方割据,消除因地方割据导致的种种弊端

2)打破了分封制在地方官员上的世袭,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优势人才

●中央集权的负面作用:

1)不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2)行政成本高,庞大的中央集权机构加重了民众的负担

君主专制—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核心

●君主专制的主要内容

1)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2)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3)君主具有专断独裁的决策方式

4)一般情况下实行皇位的终身制和世袭制

●第一阶段(秦到元)的发展特点:

皇帝下设宰相,为最高执行机构的首脑(但其权力不断被限制和分割)

第二阶段(明清)的发展特点:

取消宰相,皇帝独揽最高执行权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1)中央机构由简到繁,向多轨制发展。

中枢机构不断转移,权力不断被分割

2)位卑的侍从职位向要职官位转化。

非正式的侍从机构向中枢机构转化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过程,其趋向是皇权的不断强化和膨胀。

最后皇帝不仅控制了决策权,还控制了最高行政权,直接介入操作层面。

但君主权力的具体化,使其日益陷入事务主义,这实际上是君主力量弱化,自我虚弱的表现,标志着这种制度已经走向没落

●君主专制制度形成的原因:

与国家产生的途径有重要关系,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由核心部落发展而来。

而这些核心部落以血缘联结为特征,由核心部落形成的国家是族长统治的延续,中央政权的高级官员都相当于君主的家臣,形成了所谓“家天下”的说法。

相反,古代西方雅典等国家是继承了氏族军事民主制的结构,并进一步形成了民主、共和政体

●君主专制制度的缺陷

1)世袭决定了由什么素质的人来做皇帝就是一件随机事件

2)皇位终身,皇帝到了晚年没有精力和能力来决策国家大事

3)权力没有约束,从决策到权力的行使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

(谏官制度稍微有约束作用)

4)缺乏民主传统和法制观念

多民族

●我国的多民族现象主要是因为幅员广阔,自然环境不一,经济差异比较大,自然形成了长期的,多民族共存的国情

●从历史上看,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必须以华夏汉族和汉文化作为维系的中心。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核心民族与周围各族的联系,统一的国家也就不可能形成,这一点即使到今天,我们也要时刻牢记

中国古代经济体制特征

----地主土地所有制

●中国自秦汉以来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私有制。

但从总体上看,从秦到清,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各种土地所有制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1)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分离(大多数地主没有政治身份)

2)土地可以买卖,所以大土地所有者如果不善于经营,后代就可能没有土地,而自耕农经过努力也有可能成为土地所有者

(永佃权:

佃农在按租佃契约交纳地租的条件下,可以无限期地耕作所租土地)

3)自给自足的经济始终占主要地位,交换不起决定作用,土地所有权具有相对稳定性

中国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1)儒家是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但道教、佛教影响深远,文化兼收并蓄

2)汉字统一(统一文化的最主要因素),语言各异

●儒家学说是一套理论体系,以忠孝为核心,而其中又以孝为基础,以孝治天下。

因此儒家思想符合“家天下”的帝国制度需要,因而能够长期作为儒家的官方意识形态

●儒家思想在与佛教、道教思想的碰撞中吸收其有益的营养(宋代理学吸收禅宗智慧),三种文化互相融合,互相影响,有助于激发儒家思想的活力

●中华民族长期的凝聚力,与汉字的统一有莫大的关系

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特点

隋唐时期的时代风貌

----中国古代的历史碎片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苦日出。

----杜甫《忆昔》

陵墓

●起土为陵的墓葬文化开始于战国时期

●唐代陵墓特点:

气势宏伟、开阔、别具一格

建筑

●主要是土木建筑,依地势而建,大屋顶、起高台

●北方先民的民居路线:

半穴居、高台基大屋顶

南方先民的民居路线:

巢居、屋居

雕塑和绘画

●秦汉时期特点:

雄浑、质朴

●南北朝时期特点:

与真人比例日渐接近,外形上趋于自我,不易亲近

艺术上流行悲剧(苦难的日子)

●唐朝艺术特点:

人物形象健硕,更具人性

流行喜剧形式为主,歌舞升平

城市和市民生活

●西方城市的形成是以经济为中心,中国城市的形成是以政治为中心

●唐代兴起的说唱文学变文,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唐朝科举后活动:

雁塔题名、曲江宴、月登阁打球会(唐代文人能文能武)

●唐代妇女多开放,活动空间很大,婚嫁较自由

隋唐时期的历史地位

●盛世的共同特点:

版图辽阔、经济发展繁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控制力强大、文化生活丰富发展、境内各民族交往频繁、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时地位最高)

●秦汉:

古朴单一,不成熟

明清:

森严压抑

隋唐:

宏博而不死板,雍容华贵而不庸俗,成熟而又自然,生活气息浓烈而不俗气

●秦汉时期是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中华帝国制度的确立时期

隋唐则是帝国的成熟时期,而到了明清则进入衰退时期

●隋唐时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是对秦汉以来的一个总结,同时又开启了宋以后的新时期

全国的分裂和统一

●秦汉时期(第一个统一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第二个统一时期)---宋辽金夏----元明清(大一统)

●中国古代导致分裂的因素;中原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中央政权内部,中央政权与地方)、

外部因素(少数民族入主中原)

●从宋以后,随着皇权的日益集中,统治阶级内部引发分裂的因素已经基本消除

农业社会发展方面

●我国古代传统农业发展主要是两条途径:

扩大耕地面积;精耕细作(北宋以后)

●地土所有制形式和剥削形式:

秦汉至唐前期,小土地所有者较多,自耕农多

●从东汉开始,逐渐形成了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色彩较浓的门阀制度,门阀势力的发展,致使国家直接控制的土地和劳动力日益减少。

但到了唐代,门阀虽然还有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但经济上已经衰落。

五代时期门阀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唐中叶,均田制退出了历史舞台(转折点,自耕农减少、佃农增加)

●对地主阶级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不用直接承担封建国家的赋税徭役的农民叫依附农

而佃农则是租种地主土地,但与地主并无强制人身依附关系

●隋唐以前对农民的直接奴役主要是兵役和徭役,因此,隋唐及之前的农民与地主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农民阶级和国家之间的斗争。

宋以后,租佃制(佃农向地主交佃租,地主向国家交税)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剥削关系,所以宋以后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斗争主要表现在地主和佃户之间的斗争

工商业和城市

●在自然经济中,商品是永远存在的

●唐后期和宋代的经济向近代方向发展的表现:

唐后期、宋手工业和商业中,日用必需品比重上升,奢侈品比重下降,品牌开始出现,专业化经济趋势加强

(除了传统的盐和丝织品,唐以后还出现了茶、瓷器和粮食等商品)

●隋唐时期国内各经济区联系加强,全国性国内市场已经现出雏形,多少改变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

●唐时期国家对工商业的控制削弱:

1)官营手工业比重下降,民营手工业有所发展阶段(工匠的积极性、创造性上升)

2)官府对手工业的控制有所削弱,官私手工业者对主人的依附关系有所削弱,雇佣劳动有所发展

3)由官府控制市场的制度瓦解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南方开发的时间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后期、两宋时期)

政治制度方面

●隋唐统治者对前代的政治制度做了总结,一些新做法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两对矛盾:

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三公九卿(秦汉)---三省六部制(隋唐开始,延续到明清):

使决策权与执行权分离

●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日益官僚化:

两级制(秦汉)----三级制(唐代,道州县;明清,省府县)

●唐代的官职分为;职事官、散官、爵

●中国古代官吏选拔

1)两汉:

察举、孝廉、征辟制

2)晋:

九品中正制

3)隋唐:

科举制

●科举制度既扩大了国家政权统治阶级,也是政府机构官僚化制度化的结果

●唐朝的两税法是古代税收制度上的转折点(税收对象由人头转向土地;税收物从实物向转向银钱)

●唐时间接税比重加大,比如茶税、盐税,这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秦汉时实行普遍的征兵制(非职业兵)----北周时改为府兵制(一部分职业兵)----唐代时改为募兵制(职业兵)

法律文化方面

●唐律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对秦汉以来的法律进行了总结

●佛教哲学在隋唐时期发展很大、很兴盛,从理论上看宗派很多

●佛教在隋唐时期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过程,代表就是禅宗的出现(坛经),而宋后佛教的发展陷入停滞

●清人赵翼对学术的评价:

无所因(突变型创新)而特创者难为功,有所本(连续型创新)而求精者易为力

●中国古代的典型文学形式律诗,在隋唐时期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达到了高峰

●宋代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转折期,由盛而衰

国际地位

●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繁荣、最稳定的大国,决定着东亚文明的个性

辽宋夏金元的历史特点

宋代特点及历史地位

●北宋(960--1127)辽(907--1125)

●宋朝历史特点之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有效的消除了内部分裂因素

1)加强皇帝对军队的控制:

吸取唐末五代时期皇权对军队失控的教训

(具体措施:

杯酒释兵权、对军权分割、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兵将分离、兵力配备上采用“内外相维”政策、削弱地方军队)

(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合诸道之兵亦可当京师。

----《续资治通鉴长编》)

(废除统领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以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分掌禁军,合称“三衙”)

2)进一步削弱宰相权力

(具体措施:

设立副宰相即参知政事、设枢密使掌管军事、设三司掌管财权)

3)收回或分割地方各种权力

(在统一过程中,把节度使驻地以外的支郡裁除,普遍推行州县两级制,由中央派遣的文官担任知州、知县进行管理)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掌管税收,以分知州的财权)

4)吸取武人跋扈的历史教训,实行文官政治

●宋元明的数百年间,虽然经历了多次战争,但割据势力始终没有成为带有全局性和较长时间的问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收回或分割地方各种权力

●宋代以防弊之政(制衡),作为立国之本

●宋代制度的基本特点: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互相牵制、分化事权

●宋代政治军事制度改革,使得宋代没有出现宦官和外戚干政的问题

●宋代制度弊端:

1)机构重叠,官吏队伍庞大

2)效率低下

●在历史学习与研究时,要将历史事实(客观)与价值判断(主观)分开

●宋代完善了国家对盐、茶、酒等专买专卖制度,即“榷盐”、“榷茶”、“榷酒”

●宋朝历史特点之二:

国力积贫积弱的时期,疆域小

●宋朝民族关系特点:

1)处理民族关系在整个宋王朝历史上占极为重要的地位

2)宋朝与汉唐不同,它始终处在北方民族国家的威胁之下,处于被动防守地位

3)民族关系的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宋朝的内政(主战与主和)

●宋朝历史的特点之三:

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

1)人口多2)大量垦田3)劳动生产率较高,亩产量已经达到古代最高水平

4)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北不如南,西不如东

5)手工业相当发达,比如钢铁冶炼、造船

6)城市市场制度被打破,草市、墟市等集镇产生;货币关系划时代进展

7)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

经历两个马鞍形,从战国到秦汉是第一个高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停滞或衰落时期。

自隋唐又逐步上升,到宋代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更高的高峰,元代又降落下来,经明初的恢复和发展,到明中叶达到宋代的高度

●宋朝历史的特点之四:

科学昌盛时期

●宋朝历史的特点之五:

文化繁荣时期

1)文化传播广泛

2)具有文化知识的人在宋代大量增加,文化基础雄厚

3)理学、史学、文化、艺术等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创造

●宋代文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和模式,同时具有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异端启蒙精神,以及平民文化高度繁荣的特点

●史学体裁:

记传(史记)、编年(春秋)、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纲目体(资治通鉴纲目)(后两者为宋代的贡献)

●方志学(开始于唐,兴盛于宋)、金石学(起始于宋)

●宋代史学发展的一大丰碑:

《资治通鉴》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西汉·司马迁

●宋学又称新儒学,是儒家学者、佛家学者和道家学者在长时期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渗透、互相吸引之后形成的产物。

在宋学中占重要地位,后来逐渐正统化的是理学

●理学是以传统的儒家理论为基础,糅和、吸收佛、道诸学中的某些有用的思想而后形成的一种庞大、精致的新的儒学理论体系。

其重要功绩是使儒学跳出伦理学的狭小范围,使之更加思辨化、哲学化

●理学后面再发展形成的阳明心学、王夫之的气学,其基本概念、思维方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文学方面:

唐宋八大家有六个在宋朝(王、欧阳、三苏、曾巩)

●宋代文学体裁主要是词,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市民文化方面:

宋代以通俗本小说和民间表演艺术为主要内容,市民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

●话本和说书出现在隋唐,在宋代得到很大发展,宋的话本大量地是短篇小说,用接近口语的白话来创作,情节完整,语言生动,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水平

●宋代的杂剧在剧本结构和演员的角色方面已具备戏曲的基本条件,是元代杂剧的基础

●总之,宋代文化大大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宝库,给后代文化以极大的影响

●宋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主要是经济的高度发达,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纸张、印刷术的进步,知识阶层的扩大),同时统治者的政策也支持了文化的发展

1)文官政治,文人参政,打破了军人为中心的统治结构

2)给文人以优厚的俸禄,使封建文人精神文化需求扩大

3)统治者在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等领域对各个流派一概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没有采取焚书、灭佛等政策(所以宋代的文人幸福指数高)

●宋朝历史的特点之六:

经济关系特点

1)土地占有:

“不立田制”,即不再对土地占有作规定,听任自由购置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

2)地租形态:

宋以前对土地所有者主要通过劳役的方式奴役部曲和其它依附人口

宋则主要是收助分成租或定额租

●宋朝历史的特点之七:

世界上的地位

1)瓷器、丝绸大量外销,享誉世界

辽夏金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契丹族源于鲜卑,首领耶律阿保机创立辽国

●西夏(980-1226),金(1115-1234)

●辽西夏金的历史特点:

1)它们的建立和发展,为开发我国东北、西北和内蒙地区起到了一定作用,使边疆地区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发生了飞跌式的变化

2)它们的建立和发展,在分裂中创造了统一的局部条件,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3)它们的建立和发展,沟通了东西方往来,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4)它们的建立和发展,造成了北部中国局部地区社会形态和社会生产的倒退

●女真贵族把奴隶制推行到已经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造成历史的倒退,对中华民族的总体发展进程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元代特点及历史地位

●1206年,蒙古国建立;1271年,元朝建立;1279年,南宋流亡政权灭亡

●元朝历史特点

1)元朝实现了国家的再次大统一,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

2)民族大融合和各民族联系的加强

3)中外交通发达(丝绸之路)

4)行省制度

●藏族在元朝统治时期成为由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少数民族,西藏地区的政教合一制度也是元朝时建立的

●元代在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汉、满、回、蒙、藏五族最终形成

●中外交通的发达带来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中国的印刷术,首先传到伊朗,以后又传到非洲和欧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元代时火药传到西方)

●元朝中央最高机构称中书省;地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元代行省制度是我国古代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过程中,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和完善的产物。

它创立了一种以行省为枢纽,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地方分权的新体制,使军事、财富、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都政区变得成熟稳定

●文化方面:

汉文化和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文化,边疆各族文化,中亚的伊斯兰文化,东欧的基督教文化,南亚的佛教文化等,这些不同的文化元素都在元朝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传播(蒙古族并不汉化)

元朝给中国历史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蒙古族而言,蒙古国和元朝的统治极大地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飞跃式的发展。

对整个中国历史进程而言,蒙古国和元朝确实给中国历史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蒙古对中国历史的负面影响

1)频繁的战争给交战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

2)蒙古族的进化是以汉族为主体,广大中原地区人民的重大牺牲为代价的

3)蒙古族南进过程中造成游牧生产方式对农耕生产方式的再次冲击

●政治方面:

元统治者把人分成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人,是典型的民族歧视

和分化政策,是元统治者民族偏见的表现。

这一政策激化了国内的民族矛盾,也是

引起元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济方面:

在宋代已经普遍形成了租佃制关系,商品经济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是我国北方经过元代统治后,一直到明代万历年间才达到宋代的水平

●从时间上看:

元世祖忽必烈之前,对经济破坏非常严重。

元世祖即位后,采取了一些恢复经济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从客观角度看,战争杀人多的一个原因是反抗很激烈)

●从地域上看:

华北、长江以北对经济的破坏较严重,而江南地区则战争比较少,且经济基础发达,相对经济发展比较好

明清时期的历史特点

明代

●明(1368-1644),历十六帝

●明太祖朱元璋及其子朱棣在位期间,是明朝的创建和巩固阶段,这一时期不仅奠定了明朝国家制度和政治体制的基础,而且对清朝有很大影响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高度发展

●措施之一:

废除宰相(洪武十三年杀中书省丞相胡惟庸,六部直隶于皇帝)

(自秦汉以来,丞相与皇帝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宰相是皇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世袭君主制的弊病)

●废除宰相的弊端:

1)废除宰相后,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政治的正常运作受到影响。

2)废除丞相后,繁杂的政务和大量的奏章都需要皇帝亲自处理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黄宗羲

●措施之二:

洪武时期残酷的政治统治(刑用重典,文化专制)

(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桓案)

(胡蓝党案集中杀戮功臣;后两案集中整肃吏治)

●洪武十五年,各布政使司计吏因离户部道远,为免往返奔走,便预持盖有官印的空白账册,遇有部驳,随时填用。

后朱元璋得知空印之事后大怒,下令严办,被杀者达数百人

●洪武十八年,御史告发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户部侍郎郭桓、胡益、王道亨等共同舞弊,吞盗官粮,于是引起许多地主官僚的不满,攻击告发处理此案的御史和法官。

为防止矛盾扩大,明太祖乃手诏公布郭桓等人罪状,而将原审法官右审刑吴庸等处磔刑,以平众怒

●明朝大兴廷杖制度,稍有违背皇帝旨意,往往廷杖至死

●国家对基层的控制

1)对个体农民的人身控制更加强化(户籍身份、地址不得改变)

2)建立了统一的基层组织----里甲制度(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