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案第五章微生物代谢.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6641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7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教案第五章微生物代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微生物学教案第五章微生物代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微生物学教案第五章微生物代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微生物学教案第五章微生物代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微生物学教案第五章微生物代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教案第五章微生物代谢.docx

《微生物学教案第五章微生物代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教案第五章微生物代谢.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学教案第五章微生物代谢.docx

微生物学教案第五章微生物代谢

第一节代谢概论

代谢(metalsolism)是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它主要由分解代谢(catabolism)和合成代谢(anabolism)两个过程组成。

分解代谢是指细胞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能量。

一般可将分解代谢分为三个阶段(图5-1):

第一阶段是将蛋白质、多糖及脂类等大分子营养物质降解成氨基酸、单糖及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第二阶段是将第一阶段产物进一步降解成更为简单的乙酰辅酶A、丙酮酸以及能进入三羧酸循环的某些中间产物,在这个阶段会产生一些ATP、NADH及FADH2;第三阶段是通过三羧酸循环将第二阶段产物完全降解生成CO2,并产生ATP、NADH及FADH2。

第二和第三阶段产生的ATP、NADH及FADH2通过电子传递链被氧化,产生大量的ATP。

图5-1分解代谢的三个阶段

合成代谢是指细胞利用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大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消耗能量。

合成代谢所利用的小分子物质来源于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图5-2)或环境中的小分子营养物质。

在代谢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分解代谢产生化学能,光合微生物还可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这些能量除用于合成代谢外,还可用于微生物的运动和运输,另有部分能量以热或光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去。

微生物产生和利用能量及其与代谢的关系见图5-3。

无论是分解代谢还是合成代谢,代谢途径都是由一系列连续的酶促反应构成的,前一步反应的产物是后续反应的底物。

细胞通过各种方式有效地调节相关的酶促反应,来保证整个代谢途径的协调性与完整性,从而使细胞的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图5-2合成代谢示意图

图5-3能量与代谢关系示意图

 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除了产生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初级代谢产物和能量外,还会产生一些次级代谢产物,这些次级代谢产物除了有利于这些微生物的生存外,还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也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第二节微生物产能代谢

一.生物氧化

分解代谢实际上是物质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也称为生物氧化,是一个产能代谢过程。

在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被微生物直接利用,也可通过能量转换储存在高能化合物(如ATP)中,以便逐步被利用,还有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被释放到环境中。

不同类型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所利用的物质是不同的,异养微生物利用有机物,自养微生物则利用无机物,通过生物氧化来进行产能代谢。

二.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异养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受体的不同,可将微生物细胞内发生的生物氧化反应分成发酵和呼吸两种类型,而呼吸又可分为有氧呼吸和厌氧呼吸两种方式。

1.发酵

发酵(fermentation)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在发酵条件下有机化合物只是部分地被氧化,因此,只释放出一小部分的能量。

发酵过程的氧化是与有机物的还原偶联在一起的。

被还原的有机物来自于初始发酵的分解代谢,即不需要外界提供电子受体。

肠内酵母感染导致醉酒

据报道,一些日本人因酵母感染而导致酒精中毒。

这些人其实根本没有饮用任何酒精饮料,却经常呈醉酒状态。

检查结果表明,生长在这些人肠道内的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所制造出来的酒精足以让人大醉。

经过抗生素治疗,这些人很快恢复了健康。

 发酵的种类有很多,可发酵的底物有碳水化合物、有机酸、氨基酸等,其中以微生物发酵葡萄糖最为重要。

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glycolysis),主要分为四种途径:

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磷酸解酮酶途径。

(1)EMP途径(Embden-Meyerhofpathway)

整个EMP途径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如图5-4)。

第一阶段可认为是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及能量释放的准备阶段,只是生成两分子的主要中间代谢产物:

3-磷酸-甘油醛。

第二阶段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合成ATP并形成两分子的丙酮酸。

在EMP途径的第一阶段,葡萄糖在消耗ATP的情况下被磷酸化,形成葡萄糖-6-磷酸。

初始的磷酸化能增加分子的反应活性。

葡萄糖-6-磷酸再转化为果糖-6-磷酸,然后再次被磷酸化,形成一个重要的中间产物:

果糖-1,6-二磷酸。

醛缩酶催化果糖-1,6-二磷酸裂解成两个三碳化合物:

3-磷酸甘油醛及磷酸二羟丙酮。

至此,还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有的反应均不涉及电子转移。

在第二阶段,3-磷酸甘油醛转化为1,3-二磷酸甘油醛的过程是氧化反应,辅酶NAD+接受氢原子,形成NADH。

同时,每个3-磷酸甘油醛都接受无机磷酸被磷酸化。

与己糖磷酸的有机磷酸键不同,二磷酸甘油醛中的两个磷酸键,属于高能磷酸键,在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及后续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成丙酮酸的反应过程中,发生ATP的合成反应。

在糖酵解过程中,有两分子的ATP用于糖的磷酸化,但合成出四个分子的ATP,因此,每氧化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净得两分子ATP。

在两分子的1,3-二磷酸甘油醛的合成过程中,两分子NAD+被还原为NADH。

然而,细胞中的NAD+供应是有限的,假如所有的NAD+都转变成NADH,葡萄糖的氧化就得停止。

因为三磷酸甘油醛的氧化反应只有在NAD+存在时才能进行。

这一路障可以通过将丙酮酸进一步还原,使NADH氧化重新成为NAD+而得以克服。

例如在酵母细胞中,丙酮酸被还原成为乙醇,并伴有CO2的释放;而在乳酸菌细胞中,丙酮酸被还原成乳酸。

对于原核生物细胞,丙酮酸的还原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点是一致的:

NADH必须重新被氧化成NAD+,使得酵解过程中的产能反应得以进行。

在任何产能过程中,氧化必须与还原相平衡。

每除去一个电子都必须有一个电子受体。

在此情况下,NAD+在一个酶促反应中的还原与它在另一反应中的氧化相偶联,反应终产物也是处于氧化还原平衡中。

EMP途径可为微生物的生理活动提供ATP和NADH,其中间产物又可为微生物的合成代谢提供碳骨架,并在一定条件下可逆转合成多糖。

图5-4EMP途径

(2)HMP途径

HMP途径(图5-5)是从6-磷酸葡萄糖酸开始的,即在单磷酸己糖基础上开始降解的,故称为单磷酸己糖途径。

HMP途径与EMP途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HMP途径中的3-磷酸甘油醛可以进入EMP,因此该途径又可称为磷酸戊糖支路。

HMP途径的一个循环的最终结果是一分子6-磷酸葡萄糖转变成一分子3-磷酸甘油醛,三分子CO2和六分子NADPH。

一般认为HMP途径不是产能途径,而是为生物合成提供大量的还原力(NADPH)和中间代谢产物。

如5-磷酸核酮糖是合成核酸,某些辅酶及组氨酸的原料;NADPH是合成脂`肪酸、类固醇和谷氨酸的供氢体。

另外,HMP途径中产生的5-磷酸核酮糖,还可以转化为1,5-二磷酸核酮糖,在羧化酶作用下固定CO2,对于光能自养菌,化能自养菌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这条途径中产生的NADPH可经呼吸链氧化产能,一摩尔葡萄糖经HMP途径最终可得到35摩尔ATP,但这不是代谢中的主要方式。

因此不能把HMP途径看作是产生ATP的有效机制。

大多数好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中都有HMP途径,而且在同一微生物中往往同时存在EMP和HMP途径,单独具有EMP或HMP途径的微生物较少见。

图5-5HMP途径

(3)ED途径

ED途径是在研究嗜糖假单胞菌(Pseudomonassaccharophila)时发现的。

在ED途径中,6-磷酸葡萄糖首先脱氢产生6-磷酸葡萄糖酸,接着在脱水酶和醛缩酶的作用下,产生一分子3-磷酸甘油醛和一分子丙酮酸。

然后3-磷酸甘油醛进入EMP途径转变成丙酮酸。

一分子葡萄糖经ED途径最后生成两分子丙酮酸,一分子ATP,一分子NADPH和NADH(如图5-6)。

ED途径在细菌中,尤其是在革兰氏阴性菌中分布较广,特别是假单胞菌和固氮菌的某些菌株较多存在。

ED途径可不依赖于EMP和HMP途径而单独存在,但对于靠底物水平磷酸化获得ATP的厌氧菌而言,ED途径不如EMP途径经济

图5-6ED途径

(4)磷酸解酮酶途径 

磷酸解酮酶途径是明串珠菌在进行异型乳酸发酵过程中分解己糖和戊糖的途径。

该途径的特征性酶是磷酸解酮酶,根据解酮酶的不同。

把具有磷酸戊糖解酮酶的称为PK途径(如图5-7),把具有磷酸己糖解酮酶的叫HK途径(如图5-8)。

  在糖酵解过程中生成的丙酮酸可被进一步代谢。

在无氧条件下,不同的微生物分解丙酮酸后会积累不同的代谢产物。

目前发现多种微生物可以发酵葡萄糖产生乙醇,能进行乙醇发酵的微生物包括酵母菌、根霉、曲霉和某些细菌。

根据在不同条件下代谢产物的不同,可将酵母菌利用葡萄糖进行的发酵分为三种类型:

在酵母菌的乙醇发酵中,酵母菌可将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两分子丙酮酸,然后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醛,乙醛作为氢受体使NAD+再生,发酵终产物为乙醇,这种发酵类型称为酵母的一型发酵;但当环境中存在亚硫酸氢钠时,它可与乙醛反应生成难溶的磺化羟基乙醛。

由于乙醛和亚硫酸盐结合而不能作为NADH2的受氢体,所以不能形成乙醇,迫使磷酸二羟丙酮代替乙醛作为受氢体,生成α-磷酸甘油。

α-磷酸甘油进一步水解脱磷酸而生成甘油,称为酵母的二型发酵;在弱碱性条件下(pH7.6),乙醛因得不到足够的氢而积累,两个乙醛分子间会发生歧化反应,一分子乙醛作为氧化剂被还原成乙醇,另一个则作为还原剂被氧化为乙酸。

氢受体则由磷酸二羟丙酮担任。

发酵终产物为甘油、乙醇和乙酸,称为酵母的三型发酵。

这种发酵方式不能产生能量,只能在非生长的情况下才进行。

           图5-7磷酸戊糖解酮酶(PK)途径

图5-8磷酸己糖解酮酶(HK)途径

不同的细菌进行乙醇发酵时,其发酵途径也各不相同。

如运动发酵单胞菌(Zymomonasmobilis)和厌氧发酵单胞菌(Zymomonas anaerobia)是利用ED途径分解葡萄糖为丙酮酸,最后得到乙醇,对于某些生长在极端酸性条件下的严格厌氧菌,如胃八叠球菌(Sarcinaventriculi)和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则是利用EMP途径进行乙醇发酵。

许多细菌能利用葡萄糖产生乳酸,这类细菌称为乳酸细菌。

根据产物的不同,乳酸发酵有三种类型:

同型乳酸发酵、异型乳酸发酵和双歧发酵。

同型乳酸发酵的过程是:

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被NADH还原为乳酸。

由于终产物只有乳酸一种,故称为同型乳酸发酵。

在异型乳酸发酵中,葡萄糖首先经PK途径分解,发酵终产物除乳酸以外还有一部分乙醇或乙酸。

在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mesenteroides)中,利用HK途径分解葡萄糖,产生3-磷酸甘油醛和乙酰磷酸,其中3-磷酸甘油醛进一步转化为乳酸,乙酰磷酸经两次还原变为乙醇,当发酵戊糖时,则是利用PK途径,磷酸解酮糖酶催化5-P木酮糖裂解生成乙酰磷酸和3-P-甘油醛。

双歧发酵是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bifidum)发酵葡萄糖产生乳酸的一条途径。

此反应中有两种磷酸酮糖酶参加反应,即6-磷酸果糖磷酸酮糖酶和5-磷酸木酮糖磷酸酮糖酶分别催化6-磷酸果糖和5-磷酸木酮糖裂解产生乙酰磷酸和4-磷酸丁糖,及3-磷酸甘油醛和乙酰磷酸。

许多厌氧菌可进行丙酸发酵。

葡萄糖经EMP途径分解为两个丙酮酸后,再被转化为丙酸。

少数丙酸细菌还能将乳酸(或利用葡萄糖分解而产生的乳酸)转变为丙酸。

某些专性厌氧菌,如梭菌属(Clostridium)、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真杆菌属(Eubacterium)和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能进行丁酸与丙酮-丁醇发酵。

在发酵过程中,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接着在丙酮酸-铁氧还蛋白酶的参与下,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

乙酰辅酶A再经一系列反应生成丁酸或丁醇和丙酮。

某些肠杆菌,如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和志贺氏菌属(Shigella)中的一些菌,能够利用葡萄糖进行混合酸发酵。

先通过EMP途径先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然后由不同的酶系将丙酮酸转化成不同的产物,如乳酸、乙酸、甲酸、乙醇、CO2和氢气,还有一部分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用于生成琥珀酸;而肠杆菌、欧文氏菌属(Erwinia)中的一些细菌,能将丙酮酸转变成乙酰乳酸,乙酰乳酸经一系列反应生成丁二醇。

由于这类肠道菌还具有丙酮酸-甲酸裂解酶,乳酸脱氢酶等,所以其终产物还有甲酸、乳酸、乙醇等。

2.呼吸作用

我们已经在上面讨论了葡萄糖分子在没有外源电子受体时的代谢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底物中所具有的能量只有一小部分被释放出来,并合成少量ATP。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底物的碳原子只被部分氧化,二是初始电子供体和最终电子受体的还原电势相差不大。

然而,如果有氧或其它外源电子受体存在时,底物分子可被完全氧化为CO2,且在此过程中可合成的ATP的量大大多于发酵过程。

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它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其中,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有氧呼吸(aerobicrespiration),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无氧呼吸(anaerobicrespiration)。

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在于:

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递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电子传递系统,逐步释放出能量后再交给最终电子受体。

许多不能被发酵的有机化合物能够通过呼吸作用而被分解,这是因为在营呼吸作用的生物的电子传递系统中发生了NADH的再氧化和ATP的生成,因此只要生物体内有一种能将电子从该化合物转移给NAD+的酶存在,而且该化合物的氧化水平低于CO2即可。

能通过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包括某些碳氢化合物、脂肪酸和许多醇类。

但某些人造化合物对于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具显著抗性,可在环境中积累,造成有害的生态影响。

(1)有氧呼吸

葡萄糖经过糖酵解作用形成丙酮酸,在发酵过程中,丙酮酸在厌氧条件下转变成不同的发酵产物;而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进入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acidcycle,简称TCA循环),被彻底氧化生成CO2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图5-9)。

对于每个经TCA循环而被氧化的丙酮酸分子来讲,在整个氧化过程中共释放出三个分子的CO2。

一个是在乙酰辅酶A形成过程中,一个是在异柠檬酸的脱羧时产生的,另一个是在a-酮戊二酸的脱羧过程中。

与发酵过程相一致,TCA循环中间产物氧化时所释放出的电子通常先传递给含辅酶NAD+的酶分子。

然而,NADH的氧化方式在发酵及呼吸作用中是不同的。

在呼吸过程中,NADH中的电子不是传递给中间产物,如丙酮酸,而是通过电子传递系统传递给氧分子或其它最终电子受体,因此,在呼吸过程中,因有外源电子受体的存在,葡萄糖可以被完全氧化成CO2,从而可产生比发酵过程更多的能量。

在三羧酸循环过程中,丙酮酸完全氧化为三个分子的CO2,同时生成四分子的NADH和一分子的FADH2。

NADH和FADH2可经电子传递系统重新被氧化,由此每氧化一分子NADH可生成三分子ATP,每氧化一分子FADH2可生成两分子ATP。

另外,琥珀酰辅酶A在氧化成延胡索酸时,包含着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由此产生一分子GTP,随后GTP可转化成ATP。

因此每一次三羧酸循环可生成15分子ATP。

此外,在糖酵解过程中产生的两分子NADH可经电子传递系统重新被氧化,产生6分子ATP。

在葡萄糖转变为两分子丙酮酸时还可借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两分子的ATP。

因此,需氧微生物在完全氧化葡萄糖的过程中总共可得到38分子的ATP。

如果我们假设ATP中的高能磷酸键有31.8KJ/M的能量,那么每摩尔葡萄糖完全氧化成CO2和H2O时,就有1208KJ的能量转变为ATP中高能磷酸键的键能。

因为完全氧化1摩尔葡萄糖可得到的总能量大约是2822KJ,因此呼吸作用的效率大约是43%,其余的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

图5-9三羧酸循环

在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过程中形成的NADH和FADH2通过电子传递系统被氧化,最终形成ATP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电子传递系统是由一系列氢和电子传递体组成的多酶氧化还原体系。

NADH、FADH2以及其它还原型载体上的氢原子,以质子和电子的形式在其上进行定向传递;其组成酶系是定向有序的,又是不对称地排列在原核微生物的细胞质膜上或是在真核微生物的线粒体内膜上。

这些系统具两种基本功能:

一是从电子供体接受电子并将电子传递给电子受体;二是通过合成ATP把在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一部分能量保存起来。

电子传递系统中的氧化还原酶包括:

NADH脱氢酶、黄素蛋白、铁硫蛋白、细胞色素、醌及其化合物。

①NADH脱氢酶  位于细胞膜的内侧,从NADH接受电子,并传递两个氢原子给黄素蛋白。

②黄素蛋白  黄素蛋白是一类由黄素单核苷酸(FMN)或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及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结合而成。

位于呼吸链起始位点的酶蛋白黄素的三环异咯嗪中,最多可接受两个电子,还原时黄素失去黄素的特征成为无色。

自由状态的FMN/FMNH2和FAD/FADH2的E0'值分别为-205mV和-219mV。

当黄素同酶蛋白结合时,E0'发生变化。

通常FAD与酶蛋白的组氨酸残基共价键结合,在氧化还原电位较高时(³0mV)起作用,FMN则通过本身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与酶蛋白的正电荷以离子键方式结合,在氧化还原电位较低时(等于或高于0mV)起作用。

③铁硫蛋白   铁硫蛋白的分子量相对较小(通常等于或低于30000),以Fe2S2和Fe4S4复合体最为常见。

铁硫蛋白的还原能力随硫、铁原子的数量及铁原子中心与蛋白结合方式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变化。

因此不同的铁硫蛋白可在电子传递过程中的不同位点发挥作用。

与细胞色素一样,铁硫蛋白只能携带电子,不能携带氢原子。

④细胞色素 细胞色素是含有铁卟啉基团的电子传递蛋白,通过位于细胞色素中心的铁原子失去或获得一个电子而经受氧化和还原。

已知有好几种具有不同氧化还原电位的细胞色素。

一种细胞色素能将电子转移给另一种比它的氧化还原电位更高的细胞色素,同时也可从比它的氧化还原电位低的细胞色素接受电子。

在某些时候,几种细胞色素或细胞色素与铁硫蛋白可形成稳定的复合体。

例如由两种不同的细胞色素b和细胞色素c形成的细胞色素bc1复合体。

这种复合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⑤醌及其衍生物  这是一类分子量较小的非蛋白质的脂溶性物质。

与黄素蛋白一样,这类物质可作为氢的受体和电子供体。

微生物体内一般有三种类型,即泛醌、甲基萘醌和脱甲基萘醌。

(2)无氧呼吸

某些厌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无氧呼吸的最终电子受体不是氧,而是像NO3-、NO2-、SO42-、S2O32-、CO2等这类外源受体。

无氧呼吸也需要细胞色素等电子传递体,并在能量分级释放过程中伴随有磷酸化作用,也能产生较多的能量用于生命活动。

但由于部分能量随电子转移传给最终电子受体,所以生成的能量不如有氧呼吸产生的多。

 

“鬼火”的生物学解释

在无氧条件下,某些微生物在没有氧、氮或硫作为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时,可以磷酸盐代替,其结果是生成磷化氢(PH3),一种易燃气体。

当有机物腐败变质时,经常会发生这种情况。

若埋葬尸体的坟墓封口不严时,这种气体就很易逸出。

农村的墓地通常位于山坡上,埋葬着大量尸体。

在夜晚,气体燃烧会发出绿幽幽的光。

长期以来人们无法正确地解释这种现象,将其称之为“鬼火”。

三.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一些微生物可以从氧化无机物获得能量,同化合成细胞物质,这类细菌称为化能自养微生物。

它们在无机能源氧化过程中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ATP。

1.氨的氧化 

NH3同亚硝酸(NO2-)是可以用作能源的最普通的无机氮化合物,能被硝化细菌所氧化,硝化细菌可分为两个亚群:

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

氨氧化为硝酸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先由亚硝化细菌将氨氧化为亚硝酸,再由硝化细菌将亚硝氧化为硝酸。

由氨氧化为硝酸是通过这两类细菌依次进行的。

硝化细菌都是一些专性好氧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以分子氧为最终电子受体,且大多数是专性无机营养型。

它们的细胞都具有复杂的膜内褶结构,这有利于增加细胞的代谢能力。

硝化细菌无芽孢,多数为二分裂殖,生长缓慢,平均代时在10h以上,分布非常广泛。

2.硫的氧化 

硫杆菌能够利用一种或多种还原态或部分还原态的硫化合物(包括硫化物、元素硫、硫代硫酸盐、多硫酸盐和亚硫酸盐)作能源。

H2S首先被氧化成元素硫,随之被硫氧化酶和细胞色素系统氧化成亚硫酸盐,放出的电子在传递过程中可以偶联产生四个ATP。

亚硫酸盐的氧化可分为两条途径,一是直接氧化成SO42-的途径,由亚硫酸盐-细胞色素C还原酶和末端细胞色素系统催化,产生一个ATP;二是经磷酸腺苷硫酸的氧化途径,每-氧化一分子SO42-产生2.5个ATP。

3.铁的氧化

从亚铁到高铁状态的铁的氧化,对于少数细菌来说也是一种产能反应,但从这种氧化中只有少量的能量可以被利用。

亚铁的氧化仅在嗜酸性的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ferrooxidans)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在低pH环境中这种菌能利用亚铁放出的能量生长。

在该菌的呼吸链中发现了一种含铜蛋白质(rusticyanin),它与几种细胞色素c和一种细胞色素a1氧化酶构成电子传递链。

虽然电子传递过程中的放能部位和放出有效能的多少还有待研究,但已知在电子传递到氧的过程中细胞质内有质子消耗,从而驱动ATP的合成。

4.氢的氧化

氢细菌都是一些呈革兰氏阴性的兼性化能自氧菌。

它们能利用分子氢氧化产生的能量同化CO2,也能利用其它有机物生长。

氢细菌的细胞膜上有泛醌、维生素K2及细胞色素等呼吸链组分。

在该菌中,电子直接从氢传递给电子传递系统,电子在呼吸链传递过程中产生ATP。

在多数氢细菌中有两种与氢的氧化有关的酶。

一种是位于壁膜间隙或结合在细胞质膜上的不需NAD+的颗粒状氧化酶,它能够催化以下反应:

该酶在氧化氢并通过电子传递系统传递电子的过程中,可驱动质子的跨膜运输,形成跨膜质子梯度为ATP的合成提供动力;另一种是可溶性氢化酶,它能催化氢的氧化,而使NAD+还原的反应。

所生成的NADH主要用于CO2的还原。

四.能量转换

在产能代谢过程中,微生物可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将某种物质氧化而释放的能量储存于ATP等高能分子中,对光合微生物而言,则可通过光合磷酸化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于ATP中。

1.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phosphorylation)

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含有高能键的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可直接偶联ATP或GTP的合成,这种产生ATP等高能分子的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既存在于发酵过程中,也存在于呼吸作用过程中。

例如,在EMP途径中(图5-4),1,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为3-磷酸甘油酸以及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变为丙酮酸的过程中都分别偶联着一分子ATP的形成;在三羧酸循环过程中(图5-8),琥珀酰辅酶A转变为琥珀酸时偶联着一分子GTP的形成。

2.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

物质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形成的NADH和FADH2可通过位于线粒体内膜和细菌质膜上的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氧或其他氧化型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偶联着ATP的合成(图5-10),这种产生ATP的方式称为氧化磷酸化。

一分子NADH和FADH2可分别产生3个和2个ATP。

图5-10电子传递与ATP产生示意;图5-11化学渗透偶联假说示意图

由于ATP在生命活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阐明ATP合成的具体机制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丰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