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人教版doc.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6310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人教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人教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人教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人教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人教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人教版doc.docx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人教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人教版doc.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人教版doc.docx

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人教版doc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GOUJIANZHISHICHENGTIXI

构建知识·成体系 

GAOPINKAODIANWUTOUCHE

高频考点·悟透彻 

考点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命题解读:

高考对本考点考查常以文字材料、区域图或生活案例为载体,以自然环境中某要素的表现或变化为切入点,考查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环境中其他要素的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综合思维能力及人地协调观。

  

  

  

     

(2020·全国卷Ⅰ)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

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

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

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A )

A.幼树B.中龄结实树

C.老树D.各树龄组混生

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C )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D )

A.降水稳定B.水土流失量稳定

C.土壤肥力稳定D.岳桦结实线稳定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

说明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近年来新生长出来的树,所以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幼树。

所以选A。

第2题,根据材料提示:

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可知岳桦结实线与生长季长短有关。

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生长季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说明北坡冬季升温幅度大,导致林线快速上升,所以选C。

第3题,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气温继续缓慢升高而降水稳定,则会导致长白山北坡林线继续上升,A错误;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不是影响林线变化的原因,B、C错误;岳桦结实线稳定,即岳桦林种子分布的海拔上限稳定,而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因而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趋于稳定,所以选D。

  

  

  

一、理解自然地理环境五大要素相互关系

要素

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气候

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

水文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

地貌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冰川、波浪、风、地下水等的影响

生物

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

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二、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三、学会分析生物与地理环境关系

1.陆生生物与地理环境关系

(1)生存空间:

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的空间大;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2)气候:

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环境:

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

(4)天敌:

①缺少××,天敌少;②受到××天敌威胁。

(5)人类活动:

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

2.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生存空间:

①水域广阔,生存空间大;②河流(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

(2)气候:

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②纬度高,水温低,生长速度慢;③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④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3)水文:

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②纬度(海拔)高,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④水质好。

(4)食物:

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5)天敌:

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

(6)人类活动:

水质下降,污染加重;过度捕捞。

  

  

  

典例1(2020·山东模拟冲刺)植被覆盖度指某一地域植被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受气温、降水、人类活动等影响较大,其大小可以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大小来反映(如图)。

据此完成

(1)~(3)题。

2003-2010年我国四川盆地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状况示意图

(1)图中折线反映秋季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导致2007~2008年①季节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降低B.降水偏少

C.强震发生D.作物收割

(3)受全球气候变暖持续影响,四川盆地四季植被覆盖度最可能下降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审答流程】 

提取信息

考查知识

尝试作答:

(1)__D__ 

(2)__A__ (3)__B__

  

  

  

     

土壤干层是指位于多年平均降雨入渗深度以下,因气候变化、地表植被过度消耗深层土壤储水产生水分失衡,在土壤剖面上形成的干燥化土层,其湿度上限是土壤稳定持水量。

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放牧草地、封育15年草地、15年柠条(灌木,抗高温,根系发达,沙地优势物种)地和封育30年草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干层差异特征。

据此完成1~3题。

1.放牧草地、封育15年草地、15年柠条地和封育30年草地四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干层起始深度分别约为( A )

A.80cm、100cm、120cm、360cm

B.100cm、80cm、120cm、360cm

C.80cm、100cm、360cm、120cm

D.100cm、80cm、360cm、120cm

2.随着草地封育年限的增加( B )

A.土壤干层深移,强度升高B.土壤干层深移,强度下降

C.土壤干层上升,强度下降D.土壤干层上升,强度升高

3.在黄土高原干旱区,草地上长期(≥15年)、大量种植柠条可能会( D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固土保湿,抑制水土流失

C.加强蒸腾,调节气候D.破坏土壤,加剧荒漠化

【解析】 第1题,四种土地利用方式中①土壤稳定持水量最深,应为封育30年草地;④土壤稳定持水量最浅,应为放牧草地;与封育15年草地相比,15年柠条地土壤干燥化严重,干层厚度更大,故②为封育15年草地、③为15年柠条地。

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土壤干层的湿度上限是土壤稳定持水量,故放牧草地、封育15年草地、15年柠条地和封育30年草地四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干层起始深度分别约为80cm、100cm、120cm、360cm。

选A。

第2题,由图中信息分析可知,封育30年草地土壤干层起始深度为360cm,封育15年草地土壤干层起始深度为100cm,故随着草地封育年限的增加土壤干层深移,强度下降。

选B。

第3题,草地上长期(≥15年)、大量种植柠条可能导致其根系对土壤水分的过度吸收,从而使土壤干层上升,这可能会破坏土壤,加剧荒漠化。

选D。

(2020·浙江选考)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

完成4~5题。

4.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B )

A.气候和地形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D.地形和母质

5.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B )

A.自然植被茂密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D.矿物养分流失快

【解析】 第4题,考查土壤的成土因素。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实现的,通过降水影响土壤的水分,通过气温影响土壤的温度,气候影响岩石的物理和化学风化过程;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气候和生物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比较活跃的因素,B正确。

成土母质和地形相对稳定,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明显变化,成土母质、地形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比较活跃的因素。

A、C、D错误。

第5题,考查影响土壤肥力的因素。

热带雨林自然植被茂密,但土壤肥力较低,因此自然植被茂密不是影响陡坡、缓坡土壤肥力差异的主要因素,A错误。

据图分析,在陡坡上,水流速度快,侵蚀能力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有机质、矿物养分难以保留,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缓坡水流速度慢,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慢,有机质、矿物养分容易积累,土壤肥力一般较高,B正确。

若其他条件相同,陡坡和缓坡生物残体分解速度区别不大,C错误。

矿物养分流失快,会使土壤肥力降低,而缓坡矿物养分一般流失慢,D错误。

考点二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命题解读:

高考对本考点考查常以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区域图、景观图等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植被分布,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结合垂直带谱分布图考查某种自然带、植被分布特点;侧重考查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2020·全国卷Ⅲ)勘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

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

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A )

A.林线与雪线更高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2.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A )

A.暖湿B.暖干

C.冷湿D.冷干

3.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B )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解析】 第1题,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光照热量更充足,有利于森林的生长,故林线更高;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故雪线更高,A正确。

第2题,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林线升高,说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暖;雪线降低,说明气候变暖,降水增多,因此,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A正确。

第3题,火山喷发若干年内,火山锥受外力风化侵蚀,坡度变缓,雪线下降。

火山灰为森林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林线升高,B正确。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判读技巧:

(1)看更替方向:

南北方向;

(2)看延伸方向:

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

(3)看自然带变化:

常绿阔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4)看主导因素:

热量。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判读技巧:

(1)看更替方向:

东西方向;

(2)看延伸方向:

多南北方向;

(3)看自然带变化;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4)看主导因素:

水分。

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判读技巧: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处的热量带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带谱数量越多,垂直带谱越复杂。

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地区。

(3)通过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

同一自然带在低纬度的山区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区分布海拔较低。

(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同一山体的同一自然带,在阳坡分布海拔较阴坡高。

同一山体,阳坡自然带数量较阴坡多。

一般情况下,若南坡为阳坡,则该山地位于北半球;若北坡为阳坡,则该山地位于南半球。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山坡为背风坡,雪线低的山坡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较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较快,因此雪线高)。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表现

影响因素

实例

成因分析

海陆

分布

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南半球同纬度是广阔的海洋

地形

起伏

赤道附近东非高原呈现出热带疏林草原带

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及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洋流

南美大陆西岸3°S~3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

河流、

地下水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三江平原沼泽

气候冷湿,蒸发量小,低洼地带积水成沼泽

  

  

  

典例2(2020·山东潍坊模拟)下图为中国某山脉(部分)植被垂直带谱示意图。

读下图,据此回答

(1)~

(2)题。

(1)图中山脉植被带谱(  )

A.山地疏林、灌丛带均分布于阳坡

B.向西数量渐少

C.东、中、西各段阳坡比阴坡都丰富

D.西段阴坡最少

(2)图中山脉东段阴坡和阳坡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阳坡是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

B.阳坡气温高,水分多

C.阴坡是冬季风背风坡,降水少

D.阴坡气温低,蒸发少

【审答流程】 

提取信息

考查知识

尝试作答:

(1)__B__ 

(2)__D__

  

  

  

(2020·江苏高考)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两山地属于( D )

A.昆仑山脉B.秦岭

C.祁连山脉D.横断山脉

2.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C )

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解析】 第1题,由题干可知,甲、乙两山地纬度相同,经度都位于100°E附近,而且甲山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可以判断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横断山脉,D正确。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都处于温带地区,秦岭处于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地带,秦岭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北坡基带为落叶阔叶林,ABC错误。

故选D。

第2题,由于乙山地地处横断山区,而且位于甲山地的东边,山高谷深,受西边重重山岭的阻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越过山地,在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焚风效应,乙山地的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烈,所以,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属于非地带性现象,C正确。

乙山地基带受焚风效应影响,热量充足,A错误。

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与山谷风影响无关,B错误。

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是因为基带受焚风作用强烈,气候干热,并不是基带原生植被被破坏,D错误。

故选C。

(2020·全国模拟冲刺)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地从山麓地带至山顶的植被分布。

据此完成3~5题。

3.推测该山地人口主要分布的海拔高度是( B )

A.1500m以下B.2000m附近

C.2800m附近D.3500m附近

4.该山脉所在地区( A )

A.地壳活动频繁B.位于半干旱地区

C.昼夜温差大D.位于河流内流区

5.推测杜鹃的生长习性是( D )

A.排水条件良好B.土壤肥力要求高

C.降水量丰富D.性喜半阴的环境

【解析】 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海拔1500~2600m处,原生植被破坏严重,应该为人口主要分布地区。

第4题,山麓地区主要树种有木棉,仙人掌等耐旱植物,可判断该山地形成干热河谷,且山麓地带海拔超过1000m,可判断该山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壳活动频繁。

第5题,该山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杜鹃从山麓至山顶都有分布,在山麓地区以灌木和乔木形成存在,随海拔升高,以灌木的形式分布,伸入乔木层中,说明其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有半阴的环境。

ZHUANXIANGJINENGXITUBIAO

专项技能·析图表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

反映了该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它多以山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呈现,也以某自然带分布高度等值线图呈现,它们都反映了随着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从而导致自然景观的差异。

判读

图示

信息解读

看基带,定位置

基带是指高山山麓的自然带,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低层,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如图1中南坡基带为雨林季雨林带,由此可知此山体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

看带谱,析成因

垂直自然带谱是指从山麓到山顶的山地自然带的分布与变化,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主要有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山顶与山麓间的相对高度。

如图1中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相对高度大、纬度低,自然带谱比北坡更复杂、完整

析高度,辨阴阳坡向,辨南北半球

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分布高度不同,其分布高度随纬度和坡向而变化。

(1)山体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2)坡向——一般情况下,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

读雪线高低,

析形成原因

(1)山体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

(2)坡向——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雪线海拔高。

(3)季节:

夏季气温较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4)降水: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少,雪线越高。

一般降水多的山地或坡向雪线低。

(5)多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6)人类活动: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以及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都会使雪线上升

  

  

  

     

(2020·山东临沂)早春短命植物是在温带气候区,植物利用早春雨水和融化的雪水生长发育,夏季来临之前枯萎,以种子或地下器官进入休眠的植物种群。

我国新疆伊犁一带短命植物种类非常丰富。

下图示意伊犁河谷山地植被垂直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伊犁河谷山地早春短命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 C )

A.持续增多B.持续减少

C.先增多再减少D.先减少再增多

2.推测早春短命植物的特性( A )

A.根系较浅B.根系发达

C.耐高温D.耐干旱

3.与伊犁河谷2500米以上相比,1100米以下山地早春短命植物花卉绽放时间差异及原因( B )

A.早,太阳辐射强B.早,积雪融化早

C.晚,降水较少D.晚,土壤贫瘠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春季典型花卉信息可知,随着海拔的升高,伊犁河谷山地早春短命植物多样性先增多后减少,故选C。

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早春短命植物利用早春雨水和融化的雪水生长发育,植物生长周期短,生长发育快,可推测属于浅根系草本植物,A正确。

在夏季来临之前枯萎,说明不耐干旱,不耐夏季高温,CD错;若根系发达,则该植物可通过地下水维持生长,不会将种子或地下器官进入长期休眠状态,B错;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早春短命植物是利用早春雨水和融化的雪水生长发育,与海拔2500米以上相比,1100米以下的山地海拔较低,气温相对较高,积雪融化的时间早,因此绽放时间较早,B正确,CD错;海拔2500米以上,空气密度小,太阳辐射更强,A错。

读我国东、西部主要山地多年冻土下界分布示意图,完成4~5题。

1.阿尔泰山 2.天山 3.祁连山 4.昆仑山 5.唐古拉山

6.念青唐古拉山 7.喜马拉雅山 8.太白山 9.五台山

10.长白山 11.黄岗梁山 12.阿尔山

4.图中东部山地(8~12山地)多年冻土下界差异较大的主导因素是( D )

A.海拔B.地形

C.坡向D.纬度

5.天山冻土下界较长白山高,主要原因是( A )

A.土壤干B.土温高

C.土质硬D.土层厚

【解析】 第4题,据图可知,东部山地纬度越高,多年冻土下界越低,由此判断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

选D。

第5题,我国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影响,由东向西或自东南往西北,降水量逐渐减小,土壤层含水量也由东向西或自东南往西北方向减小。

西部土壤湿度比较小或趋于干燥状态,不利于冻土保存,冻土退化速度相对快些;东部地区由于土壤湿度大,延缓冻土退化。

因此,在同一纬度上东部山地在海拔较低的地方就能见到多年冻土,而西部山地需要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才有多年冻土。

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