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专题探究材料小课题123.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6307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5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专题探究材料小课题1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教育教学专题探究材料小课题1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教育教学专题探究材料小课题1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教育教学专题探究材料小课题1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教育教学专题探究材料小课题1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专题探究材料小课题123.docx

《教育教学专题探究材料小课题1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专题探究材料小课题123.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教学专题探究材料小课题123.docx

教育教学专题探究材料小课题123

 

教育教学专题探究材料

(小课题研究)

 

专题名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发挥学具作用研究

研究学科:

小学数学

课题组长:

王彩云

课题成员:

贺斌李树财

学校:

教研室

研究时段:

2015年11月1日——2016年6月25日

 

横山县教研室制

目录

研究计划…………………………………………………………4

常用学具的种类和它的作用………………………………………6

教学《分类》的动手操作,调动学习兴趣………………………9

教学《分类》的动手操作,调动学习兴趣……………………10

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学具操作及教学反思………………12

教学《圆》的学具操作………………………………………13

教学异分母加减法时的学具操作总结……………………14

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学具操作:

调控………………15

教学“对几何形体的认识”时的学具操作思考……………17

让学具提高学习的趣味性………………………………18

《元、角、分的认识》教学中学具的操作应用………………19

利用学具操作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20

利用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21

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利用学具操作………………22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如何在学具操作中对内容调控…23

一道选择题的教学反思……………………………………24

对一个教学案例的分析与思考……………………………26

用学具帮助学习11——20各数的组成……………………30

教学“圆的认识”我是如何让学生动手操作的……………32

教学思考:

借助学具操作,创造情境,启发思维………34

教学“认识正方形”我是如何指导学具操作的…………35

一次利用学具操作的意外收获…………………………36

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课堂上的学具操作效果………37

课堂学具操作过程调控的尝试和分析……………39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教学中操作方法的调控………41

课堂学具操作过程中操作材料调控的实践与…………43

课堂学具操作过程中如何设计学具操作活动…………44

学具使用操作现象的理性思考……………………46

操作学具帮学生掌握梯形面积计算公式……………52

利用操作学具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54

课题研究成果概述…………………………………5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发挥学具作用研究》研究报告55

课题研究反思…………………………………………62

 

研究计划

专题名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发挥学具作用研究

学科

数学

学段

小学

课题组长

王彩云

姓名

性别

年龄

教研组

探究分工

王彩云

34

数学

主持

李树财

37

数学

探究、撰写、总结

贺斌

35

数学

探究、撰写、总结

探究

原由

根据调查,在数学教学中,许多学具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促进学习作用。

如因怕课堂纪律乱,操作时纪律不好组织就不让学生操作,这违反儿童认知规律。

有的即使操作了,也是形式化,做表面文章,学生根本就没有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没有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空间。

有的甚至不知道教学的内容正好有对应的学具,等上完了课才知道没有发挥学具的作用。

等等问题,说明我们在教学中对学具的作用还不是很了解,不够重视。

所以我们研究课堂教学如何有效发挥数学学具作用。

预期目的

1、让我们的教学方法从沿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接纳知识的容器,转变到能注意学生创造能力、个性思维的培养。

2、在学具应用的基础上完全摆脱旧的教学方法,让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变为应用学具,让学具成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工具,让老师在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上去研究学具的应用意义。

3、让教师善于应用学具教学,理解学具的本质意义。

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空间特征,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利用帮助学生掌握抽象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4、在我们的水平上总结出我们应用学具提高教学效果的初步经验,形成文本材料,推广我们的教学方法,资源共享。

 

探究时段

2014年11月1日——2015年6月25日

周案例采集

材料名称常用学具的种类和它的作用

材料来源根据课堂教学常需学具和教具箱中的学具整理

采集时间2015年12月5日——10日采集人贺斌李树财

    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常用的学具有以下几种:

 

    1、实物图片

将儿童喜爱的小动物(如小猫、小鸟、小狗、小兔、小鸡、 小鸭、蝴蝶等)、熟悉的花草、水果图案(如香蕉、梨子、桃子、五角星、红花、黄花、苹果等)绘在正方形、长方形、 三角形和圆形等卡片上。

用来认识生活中的数,比较它们的多少;能熟练地进行加减乘除计算;能进行分类的练习;通过摆放卡片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学习组合问题和简单的推理知识。

   2、数字与符号卡片

0—20这20个数的卡片,运算符号卡片和关系符号卡片。

用来读写数字,掌握数的顺序,比较它们的大小,学会用数字来表示生活中的数;体验分类的含义和方法,并进行排列组合的学习;认识符号+、-、×、÷、<、>、=,熟练进行100以内数的加减乘除计算。

    3、小棒与计数器 

    塑料小棒20根,“10”根1捆。

用来认识数,能正确数数、读数和写数,掌握数的顺序;利用摆小棒的过程来体会计算过程,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通过用小棒摆图形的活动来体会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体会乘法的意义;用小棒拼、摆、量、画几何图形,在做的过程中加深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体会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口算练习卡片

运用加减乘除算式卡片进行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还能进行有规律的排列。

        

5、圆形口算练习板 

    可根据不同的口算内容制作不同的练习板。

用它进行口算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口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

如表内乘法口算练习板,制作时,先将两个圆形剪下来,然后切掉大圆中带有阴影的长方形, 把小圆(右边的)放在下面,用大头针或铁丝在“·”处钉住,使两个圆都可转动。

这样就可进行口算练习了 。

 

    6、钟面和七巧板 

    钟面模型,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初步培养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七巧板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拼板玩具。

拼摆它可以丰富想象力,提高学习兴趣。

它由7块形状不同的板块组成,其中大小不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5个,正方形一个 ,平行四边形一个。

用它可以拼组各种各样的图形。

通过拼摆,能加深学生对已学的各种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同时,培养空间观念。

 

  7、立体模型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三棱柱塑料模型各一个。

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8、米尺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学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9、钉子板 

    钉子板又叫几何平板。

它是用一块正方形的木板或塑料板制成。

正面等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一般是16 个、25个、121个),每一个小正方形的每个顶点都钉着一个钉子。

可以用皮筋圈在钉子上围成各种图形。

钉子板操作方便,变化快,用途广,便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平面图形的特征。

10、活动角

将两根塑料连接条的一端(轴和孔)扣在一起,转动连接条的另一端,活动的角就做成了。

学生可通过“做一做”,“玩一玩”活动角来认识角。

11、活动纸片

彩纸若干张。

通过对活动纸片的剪、折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依据数学教具箱里的说明书编写)

周案例采集

材料名称教学《分类》的动手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材料来源课堂教学整理

采集时间2014年12月10日

采集人李树财

教学《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好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

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玩具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图片(苹果、梨子、香蕉、桔子),提问:

“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

”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

生1:

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

生2:

摆整齐。

生3:

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

生4:

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

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生1:

我们组整理的玩具有:

汽车、火车、手枪;

生2:

我们组整理图片有:

奥特曼、机器人、哪吒;

生3:

我们组整理水果有:

苹果、梨子、香蕉;(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评价。

师:

各小组再按不同标准把东西分类细化。

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

生1:

我们把汽车放一起,把火车放一起;

生2:

我们把奥特曼放一起,把机器人放一起;

生3:

我们把梨子放一起,把苹果放一起。

周案例分析(围绕研究主题)

原材料名称教学《分类》的动手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分析时间2015年12月11日分析人李树财

蒙台梭利有句名言,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

小学生因其年龄小、幼稚,受到成人的意愿、观念等方面的严格约束,以至于他们的想法、做法得不到足够的尊重,使学生逐渐养成对教师的依赖性,不敢也不想向老师提出质疑。

长此以往,学生就无法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方法,没有探究的意识、胆量和机会。

小学生原本活泼、好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可是从小就被约束,教师让做什么才做什么,回答问题不能离开统一的答案,整天学习,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久而久之,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都被扼杀了。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在本案例中,我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活动情景,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

玩具(汽车、火车、坦克、手枪);玩具图片(奥特曼、机器人、孙悟空、哪吒);水果图片(苹果、梨子、香蕉、桔子),这些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具,教具箱里更没有,但我利用这些学生喜爱的东西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仅能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特点。

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

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周案例采集及分析

材料名称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学具操作及教学反思

采集时间2015年12月14日

采集人贺斌

有名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热爱数学,只有能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是学好数学的有效动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要素。

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借助生动有趣的操作活动,就应该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时,应该根据认知的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活动环境,以激起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关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让学生拿三张长短宽窄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条,用同一种折法分别折出或用同一种涂法涂出3/4、6/8、9/12等分数。

学生在折、涂的过程中,惊奇地发现几个分数的大小相同,从而产生疑惑,激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此时,再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综合,就很快地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了。

  小记:

在这一操作活动中,学生不仅学得兴趣盎然,还能深刻感受到“变与不变”这一对立统一的规律,为数学的奥秘所吸引,对几个分数不同但大小相同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以学具操作为媒介,充分发挥学具优势,在操作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操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地学习,主动地获得知识。

我们老师也应从转变教学观念的高度着眼,从培养兴趣、发展能力的角度着手,为学生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

周案例采集及分析

材料名称教学《圆》的学具操作

采集时间2015年12月18日

采集人贺斌

   教育心理学说,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导的阶段,他们在认知过程中,还不能脱离具体的感知过程。

我们在教学中应遵循这一心理特点,尽量设计安排一些操作活动,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形成具体鲜明的表象,促进其通过感性材料获取抽象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知识时,我采用动手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用圆形物体画个圆剪下来,通过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打开,反复几次后,然后找到圆心。

在学习了半径、直径的概念后,让学生在圆上找到半径、直径,并动手量一量半径、直径的长度,从而得出同一圆内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半径、直径都有无数条。

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学生的操作、比较、观察、判断、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小记:

通过有条理的操作活动,在操作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和思考,直观形象地展示了圆的有关知识的内涵。

我认为学生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体验,对园的相关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形成了关于这一知识的直观表象的认知结构,为新知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周案例采集及分析

材料名称教学异分母加减法时的学具操作总结

采集时间2015年12月20日

采集人贺斌

  课堂描述:

在教学异分母加减法时,我首先出示“1/2+1/4”,我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样大的一张长方形纸条,让同桌的两个同学一个折出纸条的1/2,一个折出纸条的1/4,再让他们将折好的纸条拼在一起,看等于多少。

学生在互拼中就发现把“1/2”改折成“2/4”,能很快看出相加的结果。

再出示“1/2+1/3”时,让学习小组讨论后再折,他们商议后就选择了“1/6”为分数单位相折再拼了。

课后小记:

学生的操作活动实际上就是智力活动的外显,手靠脑支配活动,在动手操作中,学生将眼睛看到的东西经过大脑的思考、分析、梳理、判断,作出相应的反应,然后通过自己的操作行动表现出来。

这样就能使各种感官运动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其“内化”的作用,一定可以收到“以动促思”的良好效果。

  这样的操作活动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作和内隐的思维紧密结合起来,对智能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学得也轻松,记得也牢,而且是形象记忆。

 

周案例采集及分析

材料名称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学具操作:

调控

采集时间2016年3月5日

采集人李树财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

一堂课的最佳学习时间是上课后的5—20分钟。

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学习效率、思维都处于最佳状态,对外来的信息接受快、记忆深刻、思维活跃。

为了确保新的知识能在最有效时间段被揭示出来,使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畅通无阻,因此教师有必要根据低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征,对学生学具操作的时间进行科学调控,使教学重点在最佳时间内突出,以便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例1“摆一摆,算一算”时,我先要求学生2朵2朵地摆红花,摆3对,然后让学生用加法算一算:

一共摆了几朵花?

(2+2+2=6)接着根据算式说一说:

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什么?

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

在让学生头脑中对新知初步形成一个直观印象后,教师逐一揭示表述:

什么是乘法,乘法算式怎样读写,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这里3个2相加得6”;“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运算,我们还可以用乘法来进行计算(板书:

×),读作‘乘’”;“用乘法计算时,把相同加数写在乘号的前面,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的后面(板书:

2×3),读作2乘3”;“2乘3,表示有3个2相加”。

紧接着,让学生再次感知,要求学生3个3个地摆三角形,摆4组;4根4根地摆小棍,摆5组。

每次摆好后,让学生先用加法算一算,再用乘法算一算。

在给学生提供这种丰富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从而把新知完整地揭示出来。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验证乘法的含义,练习中让学生根据算式再来摆一摆……

我认为这样的教学安排,既符合低年级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又避免了课堂上操作时间长而导致的主次不分或因为操作时间过短而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使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透彻,记忆更加牢固。

 

周案例采集及分析

材料名称教学“对几何形体的认识”时的学具操作思考

采集时间2016年3月15日

采集人贺斌李树财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几何概念知识时,要想办法让学生多操作学具,从直观感知中来认识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从而获得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让学生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具,数一数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几条边?

几个角?

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

通过动手量一量,从中发现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度有什么特征?

对边长度又有什么特点?

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又有什么特征?

接着再让学生用直角三角尺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个角是什么角?

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角和边的特点,从而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归纳出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这种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而且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思考、总结才发现总结出几何形体的特征,这样就更会记忆忧新,知识掌握得也会更加深刻。

 

周案例采集及分析

材料名称让学具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采集时间2016年3月25日

采集人贺斌

我在10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感觉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学生学习的效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课标中说,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我们就应该将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数学、亲近数学。

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就会使数学学习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真正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学习数学的作用意识。

在低年级的《物体的认识》教学中,我让同学们准备了乒乓球、魔方、鞋盒、茶叶筒、麻将牌等,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认识了这些物体,而且还发现了曲面的物体容易滚动,从该现象了解到生活中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导学生努力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会激励学生创新学习。

又如教学《10的认识》,我就把0到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的“数学小朋友”,通过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等,抽象的数学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有感情的小精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教具、学具,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周案例采集及分析

材料名称《元、角、分的认识》教学中学具的操作应用

采集时间2016年3月28日

采集人李树财

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操作,因为这样限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把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都设计一个模拟商店,标上“一只书包21元,一个文具盒9元7角,一块像皮6角,一支铅笔3角,一个削笔器7元3角”,并且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各组同学最多可以买哪几样商品?

有买3样的,有买4样的,有买两样的,竟然还有同学通过讨价买了5样商品。

在这节课上,应用模拟商店的平台多种形式发现问题,多种方法解决问题,采取不同方法为学生创设展示才华的舞台,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体现,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观念。

另外一节课上量身高时,学生们准备的学具也是各种各样,有皮尺、卷尺、直尺,还有准备一根绳子的。

也为学生多方面的展示提供了平台。

 

周案例采集及分析

材料名称利用学具操作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

采集时间2016年4月5日

采集人贺斌

课程标准说,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会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数学家华罗庚曽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一定要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

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

如三年级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

42÷3,学生理解困难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是难点。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就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

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5根合并成15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5根(5个1),个位商5。

通过摆小棒让学生切实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动手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在过程中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所有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还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

周案例采集及分析

材料名称利用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材料来源我的教学札记

采集时间2016年4月8日

采集人贺斌

   数学课程标准说,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通常都要经过“感知→表象→概念→符号”的发展阶段,概念的形成是由具体到抽象,尤其学习基本概念,更要靠亲身感受。

在基本概念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比较、分析、归纳,让学生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感知有关形成概念的具体实在的材料,结合活动情境、生活情境,具体到一般特征的分类,有利于促进概念的形成。

  在小学六年级进行“正负数认识”教学时,我事先布置让学生制作活动温度计、活动海洋图(潜艇活动)等学具。

上课时让学生操作,理解零度、海平面作为基准点的含义,理解零度以下温度是零度以上温度的相反方向、相反意义;海平面以上高度是海平面以下高度的相反方向、相反意义。

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形成明确的正负数概念。

这样操作与生活实际体验相结合,逐步舍弃非本质属性,使学生对正负数的认识极其深刻。

 

周案例采集及分析

材料名称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利用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形成知识再现

材料来源我的教学札记

采集时间2016年4月15日

采集人李树财

  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我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事先准备好的24个小正方体(每块1立方厘米,在数学教具箱里有)变换长、宽、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