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生物卷四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6106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1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生物卷四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生物卷四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生物卷四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生物卷四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生物卷四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生物卷四 含答案.docx

《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生物卷四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生物卷四 含答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生物卷四 含答案.docx

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生物卷四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东乡一中2015年夏季期末复习卷(四)

一、选择题

1.“温室效应”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引起,其不但会使气候暖化,还溶于水中导致海洋酸化,这两种变化共同影响着海洋生物。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这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

B.珊瑚由珊瑚虫不断增殖堆积而成,因其体内生活着虫黄藻而呈现美丽颜色。

据甲图,珊瑚虫与虫黄藻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C.乙图表示在酸化的海水中,动物细胞除了通过缓冲物质等的作用,还可以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直接将多余的H+泵出去,维持酸碱平衡。

D.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为此需要世界各国通力合作,这是因为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特点。

2.硅藻生长过程需要硅酸盐。

在相同条件下,星杆藻和针杆藻两种硅藻单独培养时的生长曲线和硅酸盐浓度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单独培养时两种硅藻增长曲线均为S型

B.两种硅藻种群的K值均受硅酸盐浓度影响

C.两种硅藻种群密度通过定期取样调查获得

D.星杆藻在两种硅藻混合培养时具有竞争优势

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功能说法正确的是()

A.去除田间杂草可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B.一个生态系统在任何时期其能量的输入与输出都是基本相等的

C.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对捕食者必然有利

D.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

4.某地有一种植物,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其传粉者包括当地的白线天蛾和7月中旬将陆续不断迁徙离开的蜂鸟。

下图表示7月30日~8月15日前后,当地各类群生物的数量变化。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花色的变化与传粉者的选择作用有关

B.8月该植物种群的红色基因频率下降

C.红色的花更容易吸引蜂鸟完成传粉

D.植物的花色变化适应了传粉者的改变

5.海洋酸化是继“温室效应”之后又一由CO2过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

海洋酸化会影响到大多数海洋生物的生理、生长、繁殖、代谢与生存,可能最终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中的鱼、藻类和微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

B.海洋酸化主要是因为化石燃料过度燃烧导致CO2过量排放造成的

C.长期海洋酸化会导致海洋生物种群密度减小,进而使生产者利用分解者的能量减少

D.控制当地的海洋酸化可以任意引进大量外来物种,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

6.某县的涪江国家湿地公园,因其良好的湿地环境,已成了如绿翅鸭、飞鹭、苍鹭等珍稀水鸟越冬的场所,且公园内的水生植被也十分丰富。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湿地植被净化水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人们观赏鸟类,愉悦身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在湿地原址建立湿地公园,属于对生态环境的就地保护

D.为进一步开发提升湿地公园的价值,可在园内修建高档小区

7.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

下列哪项不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

A.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

B.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

C.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更迅速的萌发生长

D.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

8.如图A、B分别代表的是在海平面到3800m的海拔高度内,高山A、森林B不同的自然区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在高山A处,生物群落的分布只表现出垂直结构

B.在高山A处,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C.在森林B处,生物群落的分布表现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在森林B处,温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9.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

以下哪项不符合“甲减少,乙随之减少”()

A.一片森林,甲:

乔木乙:

菟丝子(一种寄生植物)

B.一片草原,甲:

昆虫乙:

食虫鸟

C.一块农田,甲:

大豆乙:

大豆根瘤菌

D.一个池塘,甲:

水葫芦(一种漂浮植物)乙:

浮萍(一种漂浮植物)

10.图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第10月后,该种群的数量开始下降

B.若该物种在第10月时种群数量为n,不考虑其他因素,该种群在此环境中最大容纳量为2n

C.该种群在20月内呈“S“型增长

D.第20月,若种群的出生率为m,则死亡率也为m

11.下列与种群数量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一段时间内某种群出生率升高,则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一定上升

B.若某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该种群数量一定增加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是从直接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入手减少害虫的数量

D.我国一线城市人口的剧烈波动往往与迁入率、迁出率有关

12.下列实验或调查中,关于操作与操作目的的描述一致的是

13.下列对该示意图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生态系统的结构,a为环境被破坏,b、c分别代表生态系统成分的变化,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变化

B.甲为下丘脑,a为寒冷刺激,b、c分别代表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毛细血管舒张

C.甲为农田害虫,a为喷施农药,b、c分别代表产生抗药基因减少、种群数量减少

D.甲为同化量,a为太阳能,b、c分别代表呼吸作用热能散失,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14.下列关于科学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研究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B.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定律——假说一演绎法

C.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模型建构法

D.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与分离细胞器、细胞膜——对比实验法

15.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各级消费者的能量总和一定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是需要不断补充的

C、D中包含的生物可能处于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

D、碳以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离开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

16.下图1表示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的示意图,图2表示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图3表示人工构建的生态工程,图4表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部分成分,则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1表示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示意图,图中的②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所得的能量

B.图2中a曲线的λ不变,b曲线中的λ由最大变为0

C.该生态工程的建立,没有改变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但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D.流经图4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绿色植物和化能自养生物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能量

17.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情况。

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两种群间为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

B.M时乙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甲种群在该生态系统中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D.两种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生态系统趋于稳定

18.某山区坡地因树木过度砍伐而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

为了治理环境,人们采取了封山育林的措施。

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右图。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所用的调查数据主要是采用样方法得到的

B.在a年内,物种

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物种③比物种

、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D.若气候适宜,群落在c点后,灌木将持续占主导地位

19.下列关于生命活动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间的信息交流都是通过糖蛋白进行的

B.人体内环境稳态有赖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

C.种群密度变化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

20.下图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图中用于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是C

B.图中未利用的能量是指蚕粪便中的能量

C.能量传递效率可以用A/E+F+G+H表示

D.桑树的总光合速率可以用B+C表示

21.下列有关生物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调查人群中某遗传病发病率时,最好要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B.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研究和摩尔根果蝇眼色遗传的研究过程均用到了假说—演绎法

C.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D.在模拟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效率关系时,正方体琼脂块的体积是无关变量

22.有一种生活在热带的果蚁,将自己含有蛋白酶的排泄物排在收集来的落叶上,用这些落叶来培养真菌,然后以腐叶做为自己的食物来源。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真菌分泌的纤维素酶能促进落叶中纤维素的分解

B.果蚁与真菌之间的共生关系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果蚁从落叶中同化的能量可通过食物残渣传递给真菌

D.果蚁和真菌都是分解者,共同促进碳、氮元素的循环

23.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P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为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到顶级群落的过程中,P/R逐渐减小,到顶级群落时,P/R<1

B.群落演替到顶级群落的过程中,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C.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D.群落演替到顶级群落的过程中,碳循环由相对封闭趋于开放

24.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

株/平方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1年

第5年

第10年

第15年

第20年

物种a

5

10

2

0

0

物种b

1

2

5

3

3

物种c

0

1

3

8

6

A.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

B.第1-5年内,物种b成为优势物种

C.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

25.在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中,蝗虫种群首先迁入且迅速增长,在以后的几个月内,其他动物先后迁入。

下图表示蝗虫种群的数量变化(↑表示种群迁入,其中0月时为蝗虫迁入时间)。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0~2月蝗虫种群呈指数增长

B.2月一定迁入了蝗虫的天敌

C.M为在该环境中蝗虫种群的稳定平稳密度

D.该生态系统在3~7月的稳定性比0~2月高

26.蜘蛛根据蛛网的振动来判断猎物的大小和方位。

蛛网振动属于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营养信息

27.在一个小型湖泊内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

5年后,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大量死亡,导致水体发臭。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光照

B.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可防止藻类的爆发

C.水生生物死亡加重了水体的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

D.流经该湖泊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28.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发展过程中生物总数量(A)和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生态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次生演替现象

B.曲线B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数量不断增加

C.第10-20年该系统生物种类多样化、营养结构复杂化,自我调节能力增强,某些生物可能消失

D.如果该系统为海洋生态系统,那么在一年之中影响曲线B变化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是CO2浓度

29.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

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

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只

雌性个体数

雄性个体数

标记数/只

初捕

50

28

22

50

重捕

50

32

18

10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B.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C.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D.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30.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第II卷(非选择题)

31.(16分)下图为小河从高山湖泊流入大河的示意图及A处水域浮游植物在一年内的变化曲线图,工厂会向河流排污。

(1)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

A处水域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结构。

(2)工厂向河流排污,导致鱼类大量死亡使水体变浑浊,但在村庄附近的河流又保持清澈,这依赖于河流的_____________能力。

在此过程中,主要通过物理沉降、动植物吸收和_______________,从而达到水体自净。

(3)水域生态系统中即使某物种由于污染等原因而死亡,也会很快有其他物种占据它原来的生态位置,从而避免生态系统结构或功能失衡。

这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____________原理。

(4)根据图示推测,A处1-2月无机盐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12月限制浮游植物繁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

(5)某同学绘制了下图所示的A处水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

则由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_。

32.某水库中人工养殖了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鲤鱼,为了提高鱼类的产量,必须不断投放饵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流经水库的总能量是。

(2)水库中不同种类的鱼占据不同的水层,体现出群落的结构,形成这种结构的原因是造成的。

(3)若不考虑食物因素,下图能表示同水层中不同种鱼的关系是。

(4)为确定青鱼数量是否达到捕捞标准,常采用法调查其数量。

把2千克以上的青鱼捕捞后,余下青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

(5)如果该水库由于经营不善而被废弃,之后的群落演替将在上与人工养殖时存在很大不同。

33.(16分)下图为一草原食物链能量流动简图。

用字母表示相关途径能量的数值。

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同化的能量分别用B1、B2、B3表示。

(1)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态系统依赖环境中的______能。

用题干字母____可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2)若已知上图食草动物相关能量为A2=410KJ、E2=210KJ、C2=130KJ,食草动物用于生长、发育的能量有______KJ。

正常情况下最多有_____KJ能量会流向下一营养级,食草动物前一营养级至少含有能量______KJ。

(3)判断以下几项能量大小关系,其中正确的是第_____项。

(可能选项不止一项)

A2=B2

(B1-B2)>(A2-E2)

B1=C1+D1+B2

B1〉(B2+B3)

(4)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复杂程度较_____,恢复力稳定性较____。

34.(14分)下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图解;图乙表示此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碳循环流动的部分过程。

请分析回答:

(1)若图甲中A是唯一的生产者,请写出图甲中不该有的箭头两端的字母__________。

过程A→B和A→C,碳元素分别以的形式传递。

(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能将碳从生物群落引向无机环境的是_______(用图甲中的字母作答),甲图中的D→C在乙图中可表示成________(用图乙中的数字作答)。

(3)图甲中存在的食物链有________条。

其中能为E提供相对较多能量的食物链含_____个营养级。

图乙中表示消费者通过捕食摄入碳元素的过程是________。

(用图乙中的数字作答)

35.(10分)下图为科学家在某一生态系统中开展了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如图1)。

同时对轻度入侵区的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2)。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_________。

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弃耕地群落的形成是______演替的结果,调查说明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群落演替的________。

(2)该入侵物种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它植物生长发育,同时能引起昆虫和动物拒食。

入侵物种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___________关系,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

(3)研究发现,经济植物黑麦草能抑制该入侵物种的生长。

为了解其抑制机制,进行如下实验:

①用完全营养液培养黑麦草幼苗;

②取一定量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加入用于培养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的该入侵物种幼苗的完全营养液。

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两组入侵物种幼苗的长势。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______________调查初级消费者田鼠种群密度。

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复习生物卷(四)含答案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

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A错误;甲图表明,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有利,珊瑚虫与虫黄藻是互利共生,B正确;乙图表示在酸化的海水中,动物细胞除了通过缓冲物质等的作用,还可以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直接将多余的H+泵出去,维持酸碱平衡,C正确;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特点,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及温室效应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D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单独培养时两种硅藻增长曲线均为S型,A正确;两种硅藻种群的K值均受硅酸盐浓度影响,B正确;横坐标为时间,所以两种硅藻种群密度通过定期取样调查获得,C正确;与星杆藻相比,针杆藻在较低硅酸盐浓度下仍能保持种群的相对稳定,所以针杆藻得竞争能力占优势。

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及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曲线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D

【解析】

试题分析:

去除田间杂草可达到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的目的,A项错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能量是守恒的,因此生态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B项错误;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捕猎后者,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捕猎,可见,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未必对捕食者必然有利,C项错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这样,太阳能就从无机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4.B

【解析】

试题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蜂鸟选择为红花传粉,而天蛾选择为白花传粉,说明花色的变化与传粉者的选择作用有关,同时也说明植物的花色变化适应了传粉者的改变,A、D项正确;根据题意可知,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说明控制花色的基因不变,只是花色的表现型改变,故B项错误;由曲线变化可知,红色的花更容易吸引蜂鸟完成传粉,C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5.B

【解析】

试题分析: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结合,海洋中的鱼、藻类和微生物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A项错误;由题意“海洋酸化是继温室效应之后又一由CO2过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可知,海洋酸化主要是因为化石燃料过度燃烧导致CO2过量排放造成的,B项正确;分解者的能量最终是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不能被生产者利用,C项错误;任意引进大量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其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6.C

【解析】

试题分析:

湿地植被净化水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项错误;人们观赏鸟类,愉悦身心,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项错误;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因此在湿地原址建立湿地公园,属于对生态环境的就地保护,C项正确;在湿地公园内修建高档小区,会破坏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不能提升湿地公园的价值,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7.D

【解析】

试题分析:

负反馈调节作用的结果是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引起的变化,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稳定。

草原鼠的数量上升引起蛇的数量上升,使得鼠的增加受到抑制,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A项错误;草原被蝗虫采食后,草原植物增强再生能力,减缓植物种群数量的下降,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B项错误;森林局部着火破坏了部分植被,但形成的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幸存植物能更迅速的萌发生长,属于生态系统负反馈,C项错误;池塘被倾倒入大量污水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进一步引起水质变差,属于生态系统正反馈,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8.C

【解析】

试题分析:

在高山A处,生物群落的分布,既表现出垂直结构,也表现出水平结构,A项错误;在高山A处,温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在森林B处,生物群落的分布表现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项正确;在森林B处,光照强度是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9.D

【解析】

试题分析:

菟丝子是一种寄生植物,其寄主可以是乔木,当乔木减少,菟丝子也随之减少,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食虫鸟以昆虫为食,当昆虫减少,食虫鸟也随之减少,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大豆与大豆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当大豆减少,大豆根瘤菌也随之减少,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水葫芦与浮萍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当水葫芦减少,浮萍会增加,与题意相符,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0.A

【解析】

试题分析:

第10月后,该种群增长速率仍然大于零,其数量仍在增加,A项错误;该种群增长速率在第10月时最大,其种群数量n为环境容纳量的二分之一,因此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该种群在此环境中最大容纳量为2n,B项正确;该种群增长速率在第20月时为零,说明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所以该种群在20月内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