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6014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生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生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学生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学生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docx

《大学生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docx

大学生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作者:

————————————————————————————————日期:

 

结合自身实际谈下大学生如何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严峻

原因

解决方法

一、当前就业形势

  困难与问题

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

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

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2004年我们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就有280余万人,比2003年增加68万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

71%,就业形势严峻。

  问题

 1.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

  总量:

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2400万人,可安排约1000万,缺口1400万。

  结构:

行业、素质供求矛盾。

 城乡:

农村富余劳动力1。

5亿人。

  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

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00万人(其中失业保险金领取者440万人);大学毕业生280万人.

  2.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

  

(1)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1978-2002年的25年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总体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仅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

  

(2)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许多毕业生所能做的仅仅是尽量把自己的简历做得更加美观,在简历后面附上更多的证书复印件,然后在网上海投,或者拼命去挤人山人海的招聘会。

即使这样,四处的周旋仍然毫无结果,投出的简历也如泥牛入海……

其实,找工作的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也只有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才会更有希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针对这一点,大部分人采取了找到工作以后,在与工作的相互磨合中,渐渐了解自身的表现,殊不知,这种做法已经让许多人输在了起跑线上。

所以我们要做好对2011年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如何看待和应对复杂的就业形势

就业是民生之本。

“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大学生创业网讯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就业形势发生新变化,突出表现为部分地区招工难与部分人群就业难并存。

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本来就是社会就业变动剧烈时期,再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叠加,必然使我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面临举世罕见的就业问题。

如何判断我国目前以至整个“十二五”时期的就业形势?

如何应对就业工作所面临的压力、挑战和变化?

本期“本周话题”刊发的3篇文章对此进行了阐述.

  我国就业形势的新特点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在于,在普遍出现“民工荒"现象的同时,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依然存在,城镇失业现象持续存在.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并不难理解,因为每个就业群体面临就业困难的原因并不相同。

  以“民工荒”形式表现出来的劳动力短缺现象,是由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量逐年下降。

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增长继续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

这便导致劳动力短缺。

另一方面,结构性就业压力依然存在。

农民工尚未成为城镇户籍居民,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不健全,面临周期性失业风险,仍然是劳动力市场上的脆弱人群。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并非由市场供大于求所造成,而是产生于个人就业意愿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至于城镇居民失业和就业困难,既有就业技能不匹配问题,也有劳动力市场调节功能不充分问题。

这两个就业群体面对的劳动力市场风险主要是结构性和摩擦性的自然失业。

  以2011年为例,我们可对今后一段时间内城镇劳动力市场上需要关注的就业困难群体构成作出大体的数量估计:

剔除在农村内部流动部分后,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的人数约1.46亿人;新毕业大学生约660万人,加上往年毕业尚未就业的150万人,总共超过800万人;按照近年来较高的登记失业率4.3%估算,城镇失业和可能失业的人数大约1600万人;假设8000余万灵活就业人员中有一半就业比较稳定,另外4000万则属于就业困难人员.这些人群之间可能有交叉,但总体而言可以反映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和构成,即全部城镇就业人口中接近一半经常面临明显的就业困难。

  可见,理解当前的就业问题需要确立两个认识.其一,就业问题并不会因为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而缓解,应继续将其置于经济社会政策的优先位置,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其二,长期困扰我们并被作为就业政策重点的就业总量问题正逐步转化为就业结构性问题。

政府需要顺应这种变化,及时转变积极就业政策的关注点和实施手段,面对各个就业人群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战略和扶助政策。

根据就业形势的新特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应从以下方面考虑政策优先顺序和关注点

  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应体现在产业政策中,继续扩大就业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题中应有之义.随着普通劳动者短缺现象出现,工资成本大幅度提高,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将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在加大对熟练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减少部分传统就业岗位。

劳动者素质的整体提高需要假以时日。

因此,为现有劳动者创造与其人力资本相适应的就业岗位以保持就业稳定扩大,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原则。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应与中西部地区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承接结合起来,防止出现比较优势真空,造成就业岗位损失。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资源禀赋差异和发展差距都较大,这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较大空间,也有利于保持经济增长对就业吸纳规模的相对稳定,防止出现“无就业的增长”现象.同时,在制造业升级的基础上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分离出来,使其成为新兴服务业态,为大学毕业生创造适合的就业岗位。

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一定变化,绝不意味着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不再以就业吸纳能力为基准。

应从放松准入限制、提供平等的金融服务、给予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其扩大就业的功能.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

抓住重点人群,提供更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实施更有针对性的积极就业政策.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政府逐步形成积极的就业政策,当时的重点是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帮助下岗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就业政策应逐渐转变重心,面向不同就业群体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扶助.针对农民工易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以及社会保障覆盖率低的特点,通过提高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形势的敏感性、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等,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和社会保障的充分性。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在于其知识和技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

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应从高等教育体制、实习制度、就业培训和中介服务等方面入手,提高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

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受年龄偏大、教育程度偏低、技能老化以及求职能力弱等制约,常常遭遇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就业困难,需要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和提高政府就业服务水平,降低其就业难度.

二、造成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未就业人口基数大

当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的时候,每年大学生的人数在不断攀升,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矛盾.2001年全国毕业生人数115万,2010年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30万,十年时间数字增加了5倍之多。

在这期间,我国的GDP一直稳定在8%的增长速度,严重的供需不平衡,就业面临泰山压顶之势.

历年大学生毕业生总数,未就业毕业生总数(见下表)。

年度

毕业生总数(万人)

累计未就业毕业生总数(万人)

02—09年毕业生总人数

(万人)

2002

145

50

 

3052

2003

212

70

2004

280

150

2005

338

300

2006

413

410

2007

495

520

2008

559

730

2009

611

1300

在如此之大的未就业大学生基数下,作为不久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我们看不到希望!

2.大部分高校培养模式落后,专业设置与社会要求不对口

现在不少高校针对本科生的培养还是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模式,满堂灌的单向输入,学生被动的全堂听讲。

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启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思维,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都是静态过时,而且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远低于其应试能力,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性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另外,高校设置的专业不少都与市场脱节,高校重复性设置专业现象严重。

当前,“专业名称不符"成为不少毕业生就业路上的一道障碍。

高校自身的培养模式、专业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不仅致使各专业生源数量存在着相对过大的差距,也导致了专业化培养不够彻底。

最终结果是,高校毕业生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社会适应能力,都相对于市场需要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

3.大学生不重视在校学习,择业好高骛远

不少大学生不重视在校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面试时一些基本的行业问题都不了解。

EMC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狄巧说:

“在校园招聘中我们会从应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校参与的研究课题来判断应届生汲取知识、开拓创新的能力。

在第一轮面试中我们对于专业知识的考察会极为详细。

不合格者即被淘汰。

"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职业定位模糊,踏上工作岗位后又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试用期还没过就想着跳槽,这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这也是企业聘用应届生的忧虑.

部分高校毕业生还无法从过去“天之骄子”的角色扮演向“天之民众”角色转变。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相当多的大学生在刚毕业进入社会时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味追求高薪厚禄,处处碰壁当然在所难免,待其屡战屡败之后,痛失信心进而丧失斗志,要再进入劳动力市场也就更为艰难了。

同时,大学生不愿意深入基层、扎根基层安心工作,教育体制难以鼓励毕业生扎根基层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当前的就业鼓励政策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部分小企业尤其是民营和乡镇企业,由于无法解决用人编制或城市户口等问题,即使给出较高的薪酬、不断降低用人条件,照样“门可罗雀”。

三、总结

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学好专业知识,先用知识武装自己;其次是多参加学生活动,大学是一个“微型社会",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磨练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才能立足于社会;最后,学习之余,我们也需要关注社会的动向,联系一切来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确立一个适合自己的前进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如此之大的就业压力下,尽快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龙艳;唐良辉;王春亮;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15期

肖武男(伦敦);中国当前形势及应对策略;《联合早报》;2009-10—01

一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辅相成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

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

首先,一个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个人在职业方面的努力和投入才会增值,个人才能获得比较大的发展空间,自我发展才会有可靠的保障.其次,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

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

再次,职业选择还要符合自己的实际。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求来选择职业。

所以在选择职业时,不能完全凭主观意志和愿望行事。

如果个人的择业脱离了社会和市场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

只有把社会需要与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志趣结合起来,才有成功的希望!

二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

调查显示,当代青年择业时更加重视自我发展机会和职业的前途。

在调查中,许多大学生都认识到,“到一个前景不妙的企业工作,意味着今天就业明天便失业”。

他们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给人信任感和拼搏的动力。

如果一个企业前景不佳、缺乏后劲,即使工资收入暂时丰厚,也不能让员工有稳定感。

而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大学专业不一定成为你职业选择的方向。

我认为,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职业是为了个人生存、生活,获得持续活动的一个必要途径,职业的选择需要在社会上不断地磨练,慢慢选择的.职业内涵是没有高下贵贱,对社会有用的就可以,没有优劣之分。

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时度势,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切忌“病急乱投医”,对待就业问题要更加理性.

三实力与努力并重

要在事业的领域里飞翔,我认为,需要有一对翅膀——哲学和文学艺术。

为什么呢?

哲学给我们睿智,文艺给我们灵感。

这是两种不同的智慧,哲学智慧是一种理性的智慧,文艺智慧是一种直接的智慧。

有这两种智慧,我们就不怕不成功。

人文教育是人格塑造的工程,哲学和文艺是人生起飞的两个翅膀。

,我认为,个人的发展是可以选择的,知识的储备决定了以后的发展道路。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历史性地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的教育阶段,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能在就业这条窄道上越走越宽?

毫无疑问,实力与努力是你成功之路的领头兵。

一个人只有实力而不努力,这个人太懒;一个人只会努力而没有实力,这个人太蠢。

当一个人实力与努力并重时,成功之路也就离你不远了。

如果说高考是万人过独木桥,那么大学生就业就像是在浩瀚无边的沙漠中寻找绿洲,机会到处都有,看你怎么把握。

我想,只要我们把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在拥有实力的同时加倍努力,不断学习新事物,做到思路清晰,行动一致,没有什么不可以.

做到以上三点之后,我们还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一下大学生怎样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一从“精英”向“大众"的转变5>=4$!

随着90年代中后期全国高校扩招规模的逐年加大,全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居于高位,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大学生就业模式必然由精英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向大众化教育阶段所形成的毕业生就业模式转变。

vNZ”x)?

 

在精英教育阶段,由于高等教育是稀缺资源,受教育者的地位必然增高,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

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大学生就是普通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

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劳动者的素质普遍提高了,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tn(6T^u 

二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ZO?

D|M1 

当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

一些县市是能提供比城市好的多的工作和待遇,但很多大学生还是不愿意去,认为委屈了自己。

实际上,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界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大学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

从2004年开始,我们学校相继开展了服务西部、农村资教、选拔选调生等工作,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既拓宽了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对毕业生就业观也是一种引导和教育。

在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资教行动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得到了社会、单位的一致好评,我校也涌现了像梁华山、吴天亮等一批优秀的到基层服务的毕业生,他们在基层中展现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为自己、为母校争的了荣誉!

E5*pD*# 

三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M~Er6Zg 

在传统的职业观念影响下,人们都希望能够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企业谋职、发展,而不愿意到集体企业或民营企业求职发展。

但是,政府机关、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大型三资企业由于多种原因(如体制原因、产业结构原因、亏损等),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很难大量接受大学毕业生就业。

BE0Xg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个体企业单位大量增加,随之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前大学生担心民营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个人没有发展前途;怀疑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福利待遇没保障;还害怕民营企业工作不稳定,办公环境差。

而现在的民营企业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市场薪资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收入水平甚至已和三资企业不相上下,民企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手段为人才创造了比在其他单位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民企工作也不用担心四金交纳等个人保障问题。

&b-&0rTqz 

四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o0dD 

很多大学生就业时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认为大学花费了几年时间所学的杂混业是自己生存之本,如果离开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而选择其他行业,那就白白浪费了大学的时间,专业情节依然影响着求职的心理,实际上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是:

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则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毕业生,应看重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g=4'4EZc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结构的调整,必然也会使某些行业迅速发展,如第三产业的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社会服务等,就业人数将会明显增加。

由于我们的教育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使某些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大学生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更快更好地融入与适应。

KmqgP`Cu 

五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ldRq:

M5z 

打工是一种被动的就业行为,而自主创业是给自己“打工”,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新一代大学生精力旺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并且无负担,没有太多牵挂,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意识、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i。

FdZN{ 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业——这包含机遇与挑战的字眼,已经成为无数大学生心中的梦想.中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

我想只要我们树立了正确的努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无论当前就业形势如何,我们都可以在激流中涌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