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课程氧气与氧化燃烧条件与灭火教案.docx
《春季课程氧气与氧化燃烧条件与灭火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季课程氧气与氧化燃烧条件与灭火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季课程氧气与氧化燃烧条件与灭火教案
氧气与氧化、燃烧条件与灭火
适用学科
科学
适用年级
八年级
适用区域
浙教版适用地区
课时时长(分钟)
120
知识点
1、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氧气的制取
3、氧化反应
4、燃烧的条件
5、灭火与火灾自救
6、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铁丝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4、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5、知道燃料燃烧的条件和充分燃烧的方法。
6.知道着火点、自燃、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区别及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的反应现象,学会从中归纳物质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方法。
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火灾造成的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让学生关注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感受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养成认真观察实验的学习习惯及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氧气性质实验现象的描述及文字表达式的书写。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和氧化反应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难点
氧化反应及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1、按体积分数计算,空气中21%为氧气;
2、通过阅读教材,找出氧气的物理性质;硫、木炭和铁丝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有
什么区别?
3、什么是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缓慢氧化及燃烧?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氧气的物理性质
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为1.429克/升,比空气略重;标准状况下,液态(沸点—183°C)淡蓝色、固态(-218℃)为淡蓝色雪花状。
3.不易溶于水;
4.氧气(无色)
液态氧(淡蓝色)
固态氧(淡蓝色)
考点2:
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本身不能燃烧,不具有可燃性,但能够支持燃烧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检验氧气
3、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4、化学反应:
A、木炭与氧气反应
实验现象:
在空气中保持红热
点燃
在氧气中①剧烈燃烧,发出白光②放出热量③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碳+氧气二氧化碳
符号表达式:
C+O2点燃CO2
B、硫与氧气反应
实验现象: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在氧气中①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②放出热量
③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瓶底放水吸收)
文字表达式:
硫+氧气点燃二氧化硫
符号表达式:
S+O2点燃SO2
C、铁丝与氧气反应
实验现象:
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在氧气中①剧烈燃烧,火星四射②放出热量③生成黑色固体(Fe3O4)
文字表达式:
铁+氧气点燃四氧化三铁
符号表达式:
Fe+O2点燃Fe3O4
【讨论】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与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一样吗?
这说明了什么?
【总结】1、物质在空气中燃烧主要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取决于氧气的含量,氧气含量越高(浓),燃烧越剧烈。
2、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
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
考点3: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装置及实验步骤
(1)反应原理:
KMnO4K2MnO4MnO2O2
(2)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3)实验步骤
①查(检查装置气密性)
②装(将药品装入试管,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塞紧单孔塞)
③定(固定试管在铁架台上)
④点(点燃酒精灯加热药品)
⑤收(收集气体)
⑥离(将导管从水槽中撤离)
⑦熄(熄灭酒精灯)
可以谐音记忆为:
茶庄定点收利息
实验注意事项:
①药品要斜铺在试管底部,以便均匀受热。
②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在试管口冷凝的水倒流到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
③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
④试管内的导管稍露出胶塞即可,便于气体排出。
⑤铁夹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
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开始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不纯。
⑦收集满氧气后,盖上玻璃片正放在实验台上(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⑧实验结束后,先将导管从水中撤离,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5)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6)验满方法:
①向上排空气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说明已满。
②排水法:
当集气瓶口有较大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注意:
发生装置是选择依据是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本实验中由于高锰酸钾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选择固固加热生成气体型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
选择依据是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
2、氯酸钾制取氧气
(1)实验原理
KClO3KClO3O2
(2)实验步骤与高锰酸钾制备氧气相同(只是在试管口不需要放置棉花)
3、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1)实验原理
(2)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
反应物的状态为固体和液体,条件不需要加热,所以可选择固液不加热型的发生装置
AB
注意:
①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②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应在页面以下,形成液封。
③长颈漏斗可用分液漏斗代替,但分液漏斗的下端在液面以上。
收集装置:
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
考点4:
气体的收集装置
排水法:
适用于收集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的气体。
向上排空气法:
适用于收集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且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
比如:
氧气、二氧化碳等。
向下排空气法:
适用于收集气体密度小于空气密度,且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
比如:
氢气、甲烷等。
补充原理解释:
考点5:
氧气的工业制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工业制取氧气属于物理变化,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空气中约含21%的氧气,是制取氧气的廉价易得的原料。
第一种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在低温、加压的条件下,气态空气变为液态。
由于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在-196℃的情况下,液态氮蒸发,剩下的就是液态氧。
通常我们把氧气贮存在蓝色的钢瓶里。
第二种制法:
利用膜分离技术,在一定压力下,让空气通过具有富集氧气功能的薄膜,可得到含氧量较高的富氧空气。
考点6:
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特征:
多变一
表达式:
A+B→AB或A+B+、、、、→X
2、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氧:
指氧气或者含氧化合物中的氧)
特征:
参加反应的物质跟氧反应。
缓慢氧化:
此氧化反应进行得很缓慢,甚至不易被察觉,这种反应叫做缓慢氧化。
例如:
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钢铁生锈,酒和醋的酿造,农家肥料的腐
熟等都包含缓慢氧化。
3、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特点:
(1)“一变”:
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
(2)“两不变”:
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同一反应可能有多种催化剂
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氧化铜、二氧化锰等都可以作催化剂。
使用催化剂不影响生成物的量
如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是否加入二氧化锰,并不影响生成氧气的多少。
4、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注意:
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
考点7:
燃烧的条件
1、燃烧: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广义的燃烧指的是伴有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不一定需要氧气。
如:
Mg在CO2中的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化学方程式:
2Mg+CO2
2MgO+C
3、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着火点:
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固有属性,因此不能说用降低着火点的方法来灭火,而只能是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4、物质燃烧的现象一般从以下三方面描述:
A、物质燃烧发出的光或火焰的颜色和强度;
B、物质燃烧均放出热量;
C、生成物的颜色,气味,状态及特征反应现象。
燃烧一般都伴有发光放热,但发光放热不一定就是燃烧,如灯泡的发光放热,不属于燃烧,而是电流产生的热效应导致灯泡发光放热。
5、自燃:
可燃物在缓慢氧化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
如果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失就会越积越多,靠热量的积聚达到一定的温度时,不经过点燃也会引起自发的燃烧,这种现象叫做自燃。
自燃的热能来源:
a.外部热能的逐步积累,多是物理变化。
b.物质自身产生热量,多是化学变化。
6、缓慢氧化:
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
如动植物呼吸、食物腐烂、酒和醋的酿造等。
燃烧与缓慢氧化两者之间的区别联系
a.缓慢氧化虽然不剧烈,不发光,但要放热,如果热量不及时散失,导致可燃物温度升高而引起自燃。
b.自燃就是不用点燃而自发地燃烧。
相同点:
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
剧烈程度不同,燃烧,发光放热,剧烈;缓慢氧化,不发光,放热,进行缓慢。
考点8:
灭火与火灾自救
1.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
(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2、破坏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如森林着火,开辟隔离带等;
②隔绝O2,如油锅着火,盖锅盖等;
③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如油锅着火,放青菜;水灭火等;
3、灭火器的运用:
(1)泡沫灭火器:
木材、纸制品等一般火灾;
(2)
(2)干粉灭火器:
油、气等火灾;
(3)(3)CO2灭火器:
精密仪器、图书馆等火灾
4、发生火灾时,要保持镇定,先了解火源的准确位置再拨打“119”报警求助。
如果火势扩散,应尽快通知家人和邻居设法离开现场,沿途要关上大门,以减低火势及烟雾蔓延的速度,同时切勿乘电梯或升降机,以免停电被困。
5、若无法离开火灾现场,应采取以下措施:
1)、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及用湿毛巾掩盖口鼻
2)用湿毛巾物品塞在门和窗户的缝隙,以免浓烟渗入
3)打开窗户在窗前呼救
考点9:
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其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1)放热反应:
如所有的燃烧,镁与盐酸反应等。
这称为放热现象
(2)吸热反应:
如一般条件为“高温”的反应。
这称为吸热现象。
1.生活燃料的利用:
如做饭、取暖等;
2.利用燃烧产生的能量:
如发电、冶金、发射火箭等;
3.爆炸产生的能量:
如开山炸石等;
4.食物在体内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可维持体温、供给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
三、例题精析
【例题1】烧柴禾时,通常把木柴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A.可以降低着火点B.散热的速率快
C.木柴是可燃物D.使柴禾和空气充分接触
【答案】D
【解析】物质燃烧的条件有三个,一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二是可燃物应与氧气接触;三是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自身的着火点。
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才能发生燃烧。
燃烧的剧烈程度一般受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的影响。
与氧气接触越充分,燃烧越剧烈。
要增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可以把可燃物粉碎或使其变为气体,也可以增加氧气的浓度,比如铝块很难燃烧,铝箔或铝粉可在空气中燃烧;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但在氧气中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特性,一种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固定不变的,故A错;散热的速率过快反而容易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导致燃烧不能继续,如单块的煤炭不易燃烧,而多块煤炭集中在火炉中则可燃烧得很旺,故B错;架空木柴可使空气易于流通,为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使燃烧更旺,故D正确。
【例题2】下列有关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B.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可以将红磷换成木炭
C.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
D.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是可燃物
【答案】C
解析: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B.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瓶内压强不减少,水不能进入容器内,无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C.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必须用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反应才有可能产生氧气;D.氧气能支持物质燃烧,具有助燃性.
【例题3】空气是人类活动必需的自然资源。
工业上常用分离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实验室常用物质分解的方法制取氧气。
(1)工业制氧气是变化(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
(3)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可选择装置(填字母代号),此法制取氧气的文字式为。
(4)检查B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可借助水和图中的其他装置)。
【答案】
(1)物理
(2)铁架台(3)A和C(或E)或B和C(或E)
(4)将B和C相连的橡皮管用止水夹夹住,从长颈漏斗中倒入水至淹没下端管口,使长颈中形成一段水柱过一会,水柱不下降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解析】
(1)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是根据液态空气中各成分沸点的不同进行分离,因此属于物理变化。
(2)a是用于固定的铁架台。
(3)实验室若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故选发生装置A,该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实验室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制取氧气,属于固液常温型的B装置,反应产生水和氧气;因为氧气不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又因为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也可以向上排空气法,故答案为C或D。
(4)检查B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将B和C相连的橡皮管用止水夹夹住,从长颈漏斗中倒入水至淹没下端管口,使长颈中形成一段水柱,过一会,水柱不下降证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例题4】.某学校科学兴趣小组在研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氧气体积分数的关系”的课题中,采取了以下实验步骤:
①取5只250mL集气瓶,向5只集气瓶中分别装入25mL、50mL、75mL、100mL、125mL的水,并用毛玻璃片盖住,依次编号为1、2、3、4、5。
②用分解过氧化氢(H2O2)的方法制取氧气,用制取的氧气通过排水法将上述1~5号瓶中的水排去;
③将带火星的木条依次插入1~5号瓶中,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计算数据填入下表。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中采用分解过氧化氢(H2O2)的方法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实验事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在纯氧中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B.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52.6%时,带火星的木条就能复燃
C.只要有氧气存在就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上述实验表明:
物质燃烧的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请你再举一例,将实验内容和实验现象填写在下表中:
【答案】:
(1)
(2)B(3)铁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这充分说明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解析】:
从上表中记录的实验现象可知,氧气具有助燃性,而且氧气的浓度越大,木条燃烧越剧烈,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28.9%时,带火星的木条微亮,达到52.6%时,带火星的木条就会复燃。
铁在空气中不燃烧,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这充分说明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第(3)小题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例题5】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现象①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B.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C.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现象③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解:
A、现象①③不同是因为铜片上的白磷满足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故A错误;
B、现象①是因为满足了燃烧的三个条件,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说明燃烧需要温度,故B正确;
C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现象③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因此不能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C错误;
D、水中上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故D错误.
故选B.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B.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体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白光
D.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可燃性B.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能提供呼吸D.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的气体制备和收集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应选用发生装置_______(填字母序号),若用装置D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装置F收集氧气,判断收集满氧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使用装置E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则气体应从___(填“a”或“b”)端通入;欲使用装置E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先将瓶中装满水,再将气体从_____(填“a”或“b”)端通入.
(3)已知一氧化氮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则收集一氧化氮气体时应选用图中装置______(填字母序号).
4、灭火的主要方法有三种,下列灭火措施是利用了哪一种灭火方法?
并简要说明与燃烧的哪个条件相对应。
(1)厨房油锅着火后用锅盖盖上。
(2)扑灭森林大火时设置隔离带。
(3)釜底抽薪。
(4)扑灭油井大火时用炸药在大火上方爆炸。
(5)消防队员用冷水浇灭燃着的可燃物。
(6)将沙土铺洒在燃烧的化学药品上扑灭火焰。
5.小明旅游时经常使用一种用纸代替金属材料制成的锅煮面,轻便易携带,你觉得煮面时纸锅不会被烧掉的原因是( )
A.纸锅的着火点很高
B.面汤使纸锅的着火点升高了
C.面汤隔绝了氧气使纸锅不能燃烧
D.加热时面汤蒸发吸热使纸锅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
答案及解析:
1、D解析: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二氧化硫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是错误的
2、A解析:
A、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错误,B、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确,C、氧气能提供呼吸,正确,D、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正确,故选A
3、1)B或C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证明已满集气瓶口处有大量气泡冒出时证明已经集满氧气
(2)ab(3)F
解析:
(1)过氧化氢是液体且反应不需要加热,所以应选择B或C固液不加热型装置制取氧气,故选择BC.D是向上排空气法,若利用此法收集氧气,则要根据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性质,把其放在集气瓶口进行检验,F是排水集气法,若用此法,则要根据集气瓶口处有大量气泡冒出时证明已经集满氧气;
(2)装置E称为成能装置,若用其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则要长进短出,若用其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则要短进长出,若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由于气体的密度都比水小,所以都应该采用短进长出的方法;
(3)因为一氧化氮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所以不能采用排空气法收集,又因为其难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4、
(1)隔绝空气
(2)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3)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4)隔绝空气
(5)降低温度,使之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6)隔绝空气
解析:
本题考查灭火的三种基本方法:
①隔绝空气 ②降低温度,使之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 ③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
5.D解析:
燃烧的条件是: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纸张是可燃物,也与氧气接触,潮湿的纸张不燃烧的原因是面汤蒸发吸热,使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故选D.
【巩固】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凡是发光、放热的变化都可以叫燃烧B.氧化反应都伴随着燃烧现象
C.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氧化反应D.呼吸作用是燃烧现象
2、如图所示,过氧化氢(H2O2)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放出大量的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_,其中二氧化锰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此实验还会出现的现象是:
气球_______(填胀大或缩小),红墨水_______(填左移或右移).
3、小红在餐厅看到服务员用盖子熄灭酒精火锅,该灭火方法的主要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B.隔绝空气
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答案及解析:
1C解析:
A.白炽灯发光发热,但是属于物理变化;B缓慢氧化属于氧化反应但是不伴随燃烧现象;C符合燃烧的概念;D呼吸作用是氧化反应,但不属于燃烧现象。
2、
分解反应;催化作用;缩小;左移
解析:
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产生大量氧气,同时生成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符合分解反应特点;因为广口瓶密闭,里面生成氧气,压强增大,所以气球变小,红墨水向左移,所以现象是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
3、B解析:
本题主要考核了燃烧的三要素运用,结合生活常识和化学原理即可得出答案。
拔高】
1、下图是有关氧气的知识结构图(部分反应条件省略,参加反应的氧气为足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②的文字表达式为,基本反应类型为 。
(2)反应
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3)写出生成
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学习过哪些物质能与氧气反应?
请写出一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2、人类从远古时代就懂得钻木取火。
钻木之所以能取火,是因为:
a.木头钻凿处,温度升高。
b.木头在空气中的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
c.钻头钻凿木头时,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转化为热能。
这三句话因果关系排列的顺序是:
3.现有甲、乙两份质量相等的氯酸钾,向甲中加入适量的二氧化锰,对两份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4、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B.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