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S01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
《LS01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S01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LS01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1、工程概况及建设条件
本项目名称为秀山县余家片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项目新建道路工程一期,此次设计共分为两段,即Ⅰ段道路、Ⅱ段道路,均定义为农村公路。
Ⅰ段道路标准路幅宽9.5m,道路全长1578.006m,参照四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20Km/h;Ⅱ段道路标准路幅宽4.5m,道路全长364.828m,参照四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15Km/h。
结合道路两侧后期土地开发利用,本次道路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排水(雨)工程、照明工程、交通工程等,共一册。
2、设计依据
2.1设计依据
◆建设单位与我院签定的设计合同;
◆工程区域1:
500实测地形图(电子版本);
◆业主提供的其他资料。
2.2技术标准、规范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B05-2004
◆《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
◆《公路勘测细则》JTG/TC10-2007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D33-2012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
◆《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2005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E42-2005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E51-2009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D62-2012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15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B04-2010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06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细则》TG/TD81-2006
◆《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渝文审【2011】25号)
◆《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本办法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
◆现行其他相关规范、规程
2.3采用的技术标准
主要技术指标表:
序号
项目名称
Ⅰ段道路
Ⅱ段道路
1
道路等级
参照四级公路
参照四级公路
2
设计年限
交通量饱和设计年限15年,
沥青砼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0年。
3
设计速度
20km/h
15Km/h
4
标准路幅
9.5m
4.5m
5
道路长度
1578.006m
420.266m
6
最大纵坡
7.8%
9.0%
7
最小圆曲线半径
60m
15m
8
最小竖曲线半径
凹:
400m凸:
600m
凹:
250m凸:
450m
9
停车视距
≥20m
≥15m
10
路面结构设计荷载
BZZ-100型标准车
BZZ-100型标准车
3、设计概要
3.1平面设计
Ⅰ段道路呈南北走向,起点顺接八号路,起点桩号K0+000(X=49436.005,Y=99735.970),终点桩号K1+578.006(X=48090.823,Y=99995.438),路线全长1578.006m。
全线共设七处圆曲线,半径分别为60m、150m、70m、160m、150m、150m、100m。
Ⅰ段道路全线按规范要求设置超高加宽。
在半径为160m时设置超高1.5%。
在半径为60m、70m、100m、150m、160m、200m时,加宽值分别设置为1.4m、1.4m、1.2m、0.9m、0.9m、0.9m。
由于全线没设缓和曲线,超高加宽渐变段设在紧接圆曲线起点或终点的直线上,缓和段长度按规范取值,具体设计详见相关图纸。
Ⅱ段道路起点与Ⅰ段道路相交,起点桩号K0+000(X=48205.445,Y=99960.374),终点桩号K0+364.828(X=48220.454,Y=99873.393),路线全长420.266m。
全线共设5处圆曲线,半径分别为15m、50m、15m、50m、50m。
Ⅱ段道路全线无超高设计,按规范要求设置加宽。
在半径为15m、50m时,加宽值分别设置为1.25m、0.6m。
由于全线没设缓和曲线,加宽渐变段设在紧接圆曲线起点或终点的直线上,缓和段长度按规范取值,具体设计详见相关图纸。
3.2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以满足行车要求、道路排水、管线布置等要求为原则,并结合地形、地貌及周边地块开发情况,尽可能减少填挖方量设计。
本次纵断面设计结果如下:
Ⅰ段道路起点设计标高为381.798(与八号路道路标高顺接),道路终点设计标高428.988。
全线设14处变坡点,纵坡依次为1.2%、-3.0%、0.6%、5.5%、1.5%、6.0%、0.5%、7.8%、2.7%、6.0%、1.3%、2.628%,最大纵坡7.8%,最小纵坡0.5%,最小凹型竖曲线半径为400m,最小凸型竖曲线半径为600m。
相关指标满足规范要求。
Ⅱ段道路起点设计标高为425.770(与Ⅰ段道路标高顺接),道路终点设计标高457.800。
全线设4处变坡点,纵坡依次为-1.5%、9.0%、4.5%、9.0%、4.0%;最小凹型竖曲线半径为250m,最小凸型竖曲线半径为450m。
3.3横断面设计
横断面设计原则:
道路横断面设计在保证交通要求前提下,尽量作到经济可行,布置合理美观,与道路的功能要求及景观要求相结合。
Ⅰ段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
1.5m(人行道)+3.25m(车行道)+3.25m(车行道)+1.5m(人行道)=9.5m。
I段道路测设线位于车行道中心,车行道采用1.5%的双向路拱横坡;人行道横坡为2%。
Ⅱ段道路标准横断面布置如下:
0.5m(土路肩)+3.5m(车行道)+0.5m(土路肩)=4.5m。
Ⅱ段道路测设线位于车行道中心,车行道采用2.0%的单路拱横坡;土路肩横坡为3.0%。
3.4路基设计
严格遵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进行路基设计。
(1)填方路基
本项目填方最大边坡高度H≤8米,边坡坡率采用1:
1.5。
(2)挖方路基
本项目挖方最大边坡高度H≤8米,I段道路挖方边坡坡率采用1:
1,Ⅱ段道路(岩质边坡)挖方边坡坡率采用1:
0.5。
(3)低填浅挖路基
对于零填零挖路基的处理,由于土质成分含水量较大,一般土质挖方路段路床顶面的压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需进行超挖回填碾压,或采取其他工程措施处理,使之达到设计的要求,换填厚度为≥80cm砂砾或碎石等透水性材料,具体详见《低填浅挖路基设计图》。
(4)半填半挖路基
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为减小路基非均匀沉降,应进行路基横向、纵向填挖交界处理,具体详《填挖交界处治图》。
(5)特殊路基处理
当软土层较浅(H<2.0m)或局部少量软基时,采用全部挖除,换填挖方中石方进行处理。
当软土层较深(H=2.0~4.0m)时,采用清表后片石挤淤处理。
清表后,用重型压路机将片石压入软基中,并反复碾压直到路基稳定。
压实后要求表面无明显轮痕,表面密实,无弹簧现象;当软土层较深(H>4.0m)且路堤高度较高(>10m)时,采用深层处治措施进行软基处理。
具体详《软土路基处理图》。
3.5路面设计
路面结构计算中以轴载100kN的双轮单轴为标准轴载,采用设计弯沉,容许拉应力,容许剪应力控制。
本次设计路面结构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组合设计如下:
路面设计年限:
10年
累计标准轴次:
2.6×106,属于轻交通等级
路面设计弯沉值:
29.5(0.01mm)
3.5.1机动车道路面结构
上面层:
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厚4cm
0.3~0.5Kg/m2改性乳化沥青稀浆粘层
下面层: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厚6cm
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厚0.6cm
0.7~1.5L/m2透层油
基层:
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厚20cm
底基层:
4.0%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厚20cm。
3.5.2防滑设计
为保证行车安全,道路纵坡大于5%的下坡路段,在其表层进行间断性地加铺一层薄层抗滑层材料,厚度控制在5mm左右,铺筑间距5m,其平面布置及铺装结构如下图所示。
防滑设计适用于道路纵坡大于5%的下坡路段。
本次需加铺薄层抗滑层的范围为I段道路K0+280~K0+365、K0+520~K0+670、K0+770~K0+900、K1+000~K1+170路段左幅,Ⅱ段道路K0+020~K0+160、K0+227~K0+407路段全幅。
薄层抗滑层材料铺装结构图如下图所示:
1优质(耐磨、粗糙)碎石(3~5mm);
2CRM抗滑层材料(3~5mm);
3沥青砼
3.6边坡防护
本项目土质边坡均采用喷播植草防护,岩质边坡段落较短主要分布在Ⅱ段道路,岩质边坡严格按照规定坡率开挖,考虑节约造价,岩质边坡不进行防护处理。
3.7附属工程
(1)人行道
人行道面层采用彩色人行道透水砖15×25×6cm,其下设3cm厚1:
3水泥砂浆找平层,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15cm。
人行道上必须设置连续的盲道,行进盲道宽50cm,在交叉口处须设置残疾人坡道。
(2)路缘石、路边石
路缘石采用芝麻灰花岗岩预制,尺寸15×35×100cm,高出车行道路面10cm。
路边石采用芝麻灰花岗岩预制,尺寸10×15×100cm。
(3)波形护栏
为保证行车安全,Ⅱ段道路在临崖一侧设置波形护栏,设置段落为Ⅱ段道路左侧K0+130~K0+210段、右侧K0+150~K0+420.266段及Ⅱ段道路终点停车坪四周,波形护栏大样详见《波形梁护栏一般构造图》。
(4)排水沟、边沟
本次设计排水沟、边沟考虑采用M10浆砌Mu20块(片)石,结构尺寸及布置段落详见《路基、路面排水工程设计图》。
(5)无障碍设计
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进行无障碍设计,具体详《无障碍设计图》。
3.8涵洞设计
在I段道路桩号K0+158处跨域现状沟渠,为保证沟渠排水顺畅,在此处设置一涵洞,涵洞类型为钢筋混凝土盖板涵,涵洞尺寸为1-3×1.5m。
具体说明及设计详见相关图纸。
四、施工要点
4.1路基设计
4.1.1质量标准
土质路基填土经压实后,不得有松散、软弹、翻浆及表面不平整现象。
土、石路床采用不小于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其轮迹不得大于5mm,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压实度要求
填挖类型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最小强度
(CBR)(%)
压实度(%)
四级公路
支路
填方路层
基
上路床
0~30
5
≥94
下路床
30~80
3
≥94
上路堤
80~150
3
≥93
下路堤
150以下
2
≥90
零填及挖方路基
0~30
5
≥94
30-80
3
--
路基平整度:
≤15mm
中线高程:
+10mm,–20mm
中线偏位:
≤30mm
横坡:
±0.3%且不反坡
路床顶面土基的回弹模量E0和验收弯沉值l0
填挖分类
回弹模量E0
弯沉值(0.01mm)
潮湿、中湿路基
≥30MPa
≤323.6
干燥、石质路基
≥40MPa
≤252.9
4.1.2路基排水
路基施工时应注意排水,必须合理安排排水路线,充分利用沿线已建和新建的永久性排水设施。
所有施工临时排水管、排水沟和盲沟的水流,均应引至管道中。
路基分层挖填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能将表面筑成2-4%的横坡度,并注意纵向排水,经常平整现场,清理散落的土,以利地面排水。
当地面水排除困难而无永久性管道收集可利用时,应设置临时排水设施。
4.1.3挖方路基
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截水沟,并视土质情况作好防渗工作。
路基开挖必须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
当边坡为石方时,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
宜采用综合开挖法施工。
在接近设计坡面1m范围以内应采用人工开挖,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
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碎石或砂卵石。
4.1.4填方路基
(1)填料要求
路基填土不得使用泥炭、淤泥、冻土、强膨胀土、有机质土及易溶盐超过允许含量的土等。
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砾类土、砂类土等粗粒土作为填料,填料最大粒径应小于150mm(路床填料最大料径应小于100mm),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
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
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
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横坡陡于1:
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2~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
当基岩面上的覆盖层较薄时,宜先清除覆盖层再挖台阶;当覆盖层较厚且稳定时,可予保留。
路基填土高度小于80cm时,基底的压实度不宜小于路床的压实度标准,基底松散土层厚度大于3cm时,应翻挖后再回填分层压实,或掺5%(干土质量的百分比)的生石灰后再辗压。
(2)基底处理
路堤修筑内,原地面的坑、洞、墓穴等应用原地的土或砂性土回填,并进行压实,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应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树根、杂草后,再压实,其压实度不应小于90%。
(3)填筑
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CM。
不同种类的土必须分段分层填筑,不应混杂且用不同土填筑的层数宜少。
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
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土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填土材料宜采用砂砾等透水性材料或石灰土。
若机动车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下表的要求处理。
管顶及检查井周围等回填土压实度要求
部位
填料
最低压实度(%)
胸腔
填料距路床顶<80cm
砂、砂砾
93
>80cm
素土
92
管顶以上至路床顶
管项距离路床顶<80cm
管顶上30cm以内
砂、砂砾
88
管顶30cm以上
砂、砂砾
95
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
至少碾压4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
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F10-2006)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
4.2基层及底基层
路床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
基层采用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厚20cm,底基层采用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厚20cm。
4.2.1材料
(1)水泥
水泥宜选用标号为32.5号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硅酸盐水泥,不得使用快硬早强水泥和已受潮变质的水泥。
水泥终凝时间不得小于6小时。
(2)碎石
①用于基层和底基层的碎石应满足:
扁平颗粒含量≤20%;压碎值≤35%,同时其级配组成应满足下表要求:
结构层次
底基层
基层
通过下列筛孔尺寸的百分率%
53
-
-
37.5
100
-
31.5
93~100
100
19.0
75~90
90~100
9.5
50~70
60~80
4.75
29~50
29~49
2.36
15~35
15~32
0.6
6~20
6~20
0.075
0~5
0~5
注:
1、集料中含有塑性指数的土时,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5%。
2、上表的筛孔指方孔筛。
②水泥剂量
水泥剂量应通过配合比试验确定,设计所给的剂量为参考值,其最小含量不小于3%。
必要时,应首先改善集料的级配,然后用水泥稳定。
4.2.2质量技术指标
◆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
压实度(重型击实试验法):
97%
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
2.5~3Mpa
弯沉值:
≤42.0(0.01mm)
◆4.0%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
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
96%
平整度:
不大于15mm
中线高程:
+5mm,-20mm
横坡度:
±0.5%
宽度:
不得小于设计规定
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
1.5~2.0Mpa
弯沉值:
≤92.3(0.01mm)
4.2.3施工技术要求
在路基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底基层施工;底基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基层的施工。
基层和底基层宜采取连续摊铺、碾压工艺,增强层间结合,以形成整层。
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CTJ034-2000)。
4.3稀浆封层
4.3.1材料
(1)改性乳化沥青
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
要求
试验方法
1.18㎜筛上剩余量%
≤0.1
T0652
贮存稳定性(1d,5d)不大于
(1,5)
T0655
粘度沥青标准粘度C25,3(秒)
12~60
T0621
蒸发残留物含量%
≥60
T0651
蒸发残留
物
针入度25℃0.1mm0.1㎜
40~100
T0604
延度5℃不小于cm
20
T0605
溶解度,不小于(%)
97.5
T0606
(2)石料
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有关技术要求(石料、级配等)。
(3)性能
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
稀浆封层混合料性能要求
技术指标
要求
磨耗损失(湿轮磨耗试验)
不大于800g/m2
砂吸收量(轮荷压砂试验)
不大于450g/m2
稠度
2~3cm
4.3.2施工技术要求
(1)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
(2)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3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3)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
(4)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
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
(5)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
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
(6)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
(6)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
4.4粘层、透层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喷洒粘层油:
双层式或三层式热拌热铺沥青混合料路面的沥青层之间。
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或旧沥青路面层上加铺沥青层。
路缘石、雨水口、检查井等构造物与新铺沥青混合料接触的侧面。
粘层沥青选用0.3~0.5Kg/m2改性乳化沥青稀浆粘层。
粘层用改性乳化沥青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粘层用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PCR
试验方法
破乳速度
快裂或中裂
T0658
粒子电荷
阳离子(+)
T0653
筛上残留物(1.18mm筛),%
不大于0.1
T0652
恩格拉粘度计E25
1~10
T0622
道路标准黏度计,C25.3,s
8~25
T0621
蒸发残留物性质
含量%
不小于50
T0651
溶解度%
不小于97.5
T0607
针入度(100g,25℃,5s)0.1mm
40~120
T0604
软化点,℃
不小于50
T0606
延度(5℃)cm
不小于20
T0605
与矿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
不小于2/3
T0654
储存稳定性(5d)%
5
T0655
储存稳定性(1d)%
1
T0655
沥青路面基层上都必须喷洒透层油,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铺筑。
基层上设置稀浆封层时,透层油不能省略。
气温低于10℃或大风天气,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
用于半刚性基层的透层油宜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变干燥,但尚未硬化的情况下喷洒。
透层油宜采用沥青洒布车一次喷洒均匀。
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透层油采用PC-2型乳化沥青,用量为0.7-1.5L/m2。
本工程所采用的改性乳化沥青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要求:
透层油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PC-2
试验方法
破乳速度
慢裂
T0658
粒子电荷
阳离子(+)
T0653
筛上残留物(1.18mm筛)
不大于0.1
T0652
恩格拉粘度计E25
1~6
T0622
道路标准黏度计C25.3s
8~20
T0621
蒸发残留物性质
含量%
不小于50
T0651
溶解度%
不小于97.5
T0607
针入度(25℃)0.1mm
50~150
T0604
延度(15℃)cm
不小于40
T0605
与粗集料的粘附性,裹附面积
不小于2/3
T0654
储存稳定性(5d)%
5
T0655
储存稳定性(1d)%
1
T0655
4.5沥青面层
4.5.1材料组成
面层用沥青选用A级70号道路石油沥青,上面层碎石采用抗滑耐磨石料,沥青混合料选择以下级配:
上面层采用AC-13,下面层采用AC-20。
(1)沥青材料
应用于本项目道路路路面铺装层的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上面层、用沥青A级70号,下面层用沥青A级90号道路石油沥青,其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
试验项目
AH-70
AH-90
针入度(25℃,100g,5s)0.1㎜
60~80
80~100
延度(5㎝/min,15℃)cm
≥100
≥100
软化点(R&B)℃
≥46
≥45
闪点℃
≥260
≥245
含蜡霞(蒸馏法)%
≤2.2
≤2.2
密度g/cm3
实测记录
实测记录
溶解度%
≥99.5
≥99.5
TFOT后
质量损失%
±0.8
±0.8
针入度比%
≥61
≥57
延度10℃cm
≥6
≥8
延度15℃cm
≥15
≥20
应用于沥青混凝土层间粘层的改性沥青应达到以下技术要求:
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
要求
试验方法
1.18㎜筛上剩余量%
≯0.1
JTJ052-2000
贮存稳定性(CH5)%
≯5
粘度C25,3(秒)
8~25
蒸发残留物含量%
≮50
稀浆封层所用的乳化沥青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要求:
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
要求
试验方法
1.18㎜筛上剩余量%
≯0.1
JTJ052-2000
贮存稳定性(CH5)%
≯5
粘度C25,3(秒)
12~60
蒸发残留物含量%
≮60
蒸发残留
物性质
针入度(100g,25℃,5s)0.1㎜
40~100
延度(5℃)㎝
㎝
≮20
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