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诚”与“成”
肖凌之
①“诚”与“成”,两个我们常见的字,我们仔细想过他们的因果关系吗?
②“诚”,乃真实、真挚、真情、真意,是一种优良的态度、作风和品质;“成”,则是成绩、成果、成效、成就,是一种符合预期的结局、结果和状态。
“诚”是“成”的必备和基础,“成”是“诚”的投入与结局。
可以说,若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就需以真诚待之。
③孔子在多个场合提到“人无信不立”;《韩非子·说林上》讲到“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礼记·中庸》谈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这些古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诚”既是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人应秉承的行为操守,“诚”能助人走向“成”、接近“成”、实现“成”,人要有所“成”,就不能忽略“诚”的存在与作用。
④常人都有心想事成的美好愿望。
但是,无“诚”则不“成”是铁的定律。
在现实具体的求“成”实践中,总有人把“诚”束之高阁,要么投机取巧,要么瞒天过海,要么出尔反尔,要么掺杂使假……凡此种种,都是以“欺”和“诈”的手段盗取功名。
这种“成”,是不踏实的“成”,以不“诚”而求“成”,其结果不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是丢失信誉,断送根本。
⑤一个人拥有了“诚”,就有了待人处事的真,就能获得理解、信赖和尊重,得到配合、支持与帮助,得来成事的各种条件和基础。
“诚”能帮愚者变聪、弱者变强。
现实中,以“诚”为人做事,也可能有一时无“成”的现象。
但是,有了“诚”的投入,人们的心灵便有了纯洁与高尚、坦然与无悔,也就收获了精神上的“成”。
“诚”者终究能“成”,在具体的行业与领域,以“诚”待学而成学、以“诚”待艺而成艺、以“诚”待业而成业的事例举不胜举。
“诚”不仅最能打动人心,而且永远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
⑥人与人相处,无处、无时、无事不需“诚”。
“成”,是每个奋发进取者的良好心愿,社会发展需要每个成员都有“成”。
作为个人,要心想事成,就要先以“诚”的要求做人,做到不自欺、不欺人,真诚待人、真实操业。
国家和社会不仅要旗帜鲜明地推崇“诚”、褒扬“诚”,而且要构筑好科学的诚信体系。
(1)本文中心论点的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通读④、⑤段,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文章第⑤段说“以‘诚’待学而成学”,你同意这点吗?
请结合自己的为学经验,具体谈谈理由。
【答案】
(1)“诚”永远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
(2)第③段首先运用引用论证,引用孔子、《韩非子·说林上》和《礼记·中庸》的话,使论证更有力,然后提出观点:
“诚”既是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人应秉承的行为操守,“诚”能助人走向“成”、接近“成”、实现“成”。
(3)对比论证,将无“诚”和有“诚”进行对比,突出了“诚”永远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这一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同意。
对待学习要认真投入,付出努力,不自欺欺人,才能取得成绩。
一开始我对待学习根本不认真,成绩不好,后来开始端正态度,认真地对待,成绩也就慢慢进步了。
【解析】【分析】
(1)可提取第⑤段末的“‘诚’不仅最能打动人心,而且永远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作为答案。
(2)第③段首先运用引用论证(《韩非子·说林上》和《礼记·中庸》的话),之后提出观点:
“诚”既是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人应秉承的行为操守。
这样使整个论证过程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使论证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
(3)第④段的“总有人把‘诚’束之高阁,要么投机取巧,要么瞒天过海,要么出尔反尔,要么掺杂使假”与第⑤段的“一个人拥有了‘诚’,就有了待人处事的真,就能获得理解、信赖和尊重,得到配合、支持与帮助,得来成事的各种条件和基础”形成强烈的对比,所以说是使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有力地论证了第⑤段末的中心论点,即“‘诚’不仅最能打动人心,而且永远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
(4)阅读中加入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拓展性的题目,就是为了让同学们充分展示才能。
这是新课标重在从多方面展示同学各种素质的要求,也是近几年中考热点题型之一。
从解题方法来看学生理解“以‘诚’待学而成学”的含义,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写出“诚”对促进学习成绩的意义即可。
故答案为:
⑴“诚”永远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
⑵第③段首先运用引用论证,引用孔子、《韩非子·说林上》和《礼记·中庸》的话,使论证更有力,然后提出观点:
“诚”既是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人应秉承的行为操守,“诚”能助人走向“成”、接近“成”、实现“成”;
⑶对比论证,将无“诚”和有“诚”进行对比,突出了“诚”永远是开启成功的“金钥匙”这一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
⑷同意。
对待学习要认真投入,付出努力,不自欺欺人,才能取得成绩。
一开始我对待学习根本不认真,成绩不好,后来开始端正态度,认真地对待,成绩也就慢慢进步了。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提炼和概括议论文的论点,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
通读全文,可以明确第一句就是论点,但是要用完整的陈述句进行表达;
⑵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论证结构和思路的问题。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
⑶解答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等。
根据具体内容判断。
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⑷本题考查事实论据。
题干要求是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而不是名人的事例。
用“在具体的行业与领域,以“诚”待学而成学、以“诚”待艺而成艺、以“诚”待业而成业的事例举不胜举”打开思路。
2.议论文阅读。
跳出心灵的“井口”
刘元通
①《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
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部聚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
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
这启示我们:
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
②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又丈量着他人。
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
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
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③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
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
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④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
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杯”心态。
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限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
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⑤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
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
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
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
譬如,为官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富人比安逸,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
⑥智者总是努力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寻各种可能性,庸者只会安于现状、消极懈怠。
人生的“井口”,某种意义上也会营造出一个“舒适地带”,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逐步令人失去进取心,阻塞向上跃升的通道。
诚然,每个人都有资格对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切不可因此而自满,更不能困于功劳簿的“井口”之下。
砥砺实干家的姿态、睿智者的心态,胸怀天下、登高望远,我们才能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⑦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
从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你会发现,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1)下列对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B.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C.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D.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心灵的“井口”。
B.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属于驳论。
C.选文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目的是使论据全面而典型,论证更具说服力。
D.选文的层次结构可划分为:
①/②③/④⑤⑥/⑦。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删掉,删掉后句子的意思与现实不符,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B.第③段画线句中“天花板”的含义是成长进步道路上的外界诱惑。
C.《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发现自己的不足时,就是跳出了人生“井口”,当他去劝谏齐王时,也是帮助齐王跳出自己的“井口”,所以该事例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D.跳出人生的“井口”需要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
【答案】
(1)C
(2)B
(3)B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
阅读第④段,作者在指出本段的分论点后,先是列举牛顿和李可染的例子,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总结,是道理论证。
故选C。
(2)B.有误。
本文开头引用《庄子》里的寓言故事的用意是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同时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是立论文。
故选B。
(3)B.理解有误。
“天花板”比喻自我设限心态固化,对成长进步的阻碍与限制。
故选B。
故答案为:
⑴C;⑵B;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辨析,注意把握常见的比喻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通读第④段辨析论证方法。
⑵本题考查议论文综合分析,注意中心论点的把握,议论文论证方式的划分,文章层次结构的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跳出心灵的“井口”
刘元通
①《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
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部聚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
类似故事还有“井底之蛙”,由于坐井观天,目力所及怎么也超不过井口。
这启示我们:
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
②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又丈量着他人。
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
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
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③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
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
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
④跳出心灵的“井口”,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
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却对不远处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杯”心态。
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限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
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
⑤跳出“井口”,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
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
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
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
譬如,为官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富人比安逸,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
⑥智者总是努力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寻各种可能性,庸者只会安于现状、消极懈怠。
人生的“井口”,某种意义上也会营造出一个“舒适地带”,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逐步令人失去进取心,阻塞向上跃升的通道。
诚然,每个人都有资格对已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切不可因此而自满,更不能困于功劳簿的“井口”之下。
砥砺实干家的姿态、睿智者的心态,胸怀天下、登高望远,我们才能不断书写人生的新篇章。
⑦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
从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你会发现,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
(1)下列对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B.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C.比喻论证 举例论证
D.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心灵的“井口”。
B.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属于驳论。
C.选文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目的是使论据全面而典型,论证更具说服力。
D.选文的层次结构可划分为:
①/②③/④⑤⑥/⑦。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画线句中的“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删掉,删掉后句子的意思与现实不符,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B.第③段画线句中“天花板”的含义是成长进步道路上的外界诱惑。
C.《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邹忌发现自己的不足时,就是跳出了人生“井口”,当他去劝谏齐王时,也是帮助齐王跳出自己的“井口”,所以该事例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D.跳出人生的“井口”需要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
【答案】
(1)C
(2)B
(3)B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
阅读第④段,作者在指出本段的分论点,运用了比喻论证,然后列举牛顿和李可染的例子,是举例论证。
(2)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正误的判断。
ACD.正确;B.有误,有误,本文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心灵的“井口”。
然后依次论述了为什么要跳出心灵的井口,怎样跳出心灵的井口。
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并向读者发出了号召。
这是立论的论证方式。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论证思路的分析。
ACD.正确;B.有误,第③段画线句中“天花板”的含义是成长进步道路上设置一种无形的、人为的困难。
故答案为:
⑴C;⑵B;⑶B
【点评】⑴解答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题目,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还有比喻证论、道理证论、对比论证等。
根据具体内容判断。
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
⑵本题考查议论文综合知识的把握,注意两点的把握、议论文论证方式的分类、文章层次的划分及举例论证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4.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面对诱惑定住心神
①北宋名臣范仲淹幼时家贫,日食三餐不继,不得已将米煮成薄粥,待凝结后划成四块,早晚各食其二,留下“断齑划粥”的故事。
有同窗见他生活清苦,赠送了些好饭好菜,但他担心自己吃了鱼肉之后,咽不下去粥和咸菜,婉拒不食。
后来,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依然坚守廉素。
晚年,他谆谆告诫弟子:
“老夫平生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
②于人生而言,“忍穷”二字,难能可贵。
当下,不少人浸染浮躁之气,面对微利之诱而心动,面对五色之惑而目眩,导致为人失度、处事失矩。
人生之路,纵有高低起伏,但行稳才能致远。
与其穷困潦倒时幻想一夜暴富,迷茫失意时盼一夜成名,功成名就时便忘乎所以,不如涵养“忍穷”心态,保持奋发状态,练就定下来的心境、沉下去的作风、低下去的谦逊。
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成事创业,还是为官做人,涵养“忍穷”心态尤为重要。
③不少腐败官员,都有着“贫苦的童年”,经过“奋斗的青年”“上升的中年”,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的晚年”。
他们滑入违法犯罪的深渊,表面看是对财物的贪婪,实为精神上的贫血,在权力加身后逐渐丧失初心、丢失灵魂、迷失自我。
他们不是忍受不了贫穷的困苦,而是抵制不住诱惑的“糖衣”,遏制不了贪婪的欲火。
不能忍穷,“贫”字多一“点”,就会走向“贪”。
④心理动力学里有个“贫穷情结”,特指那些 的心理现象。
比如,有些人参加展览会,只要是免费的东西,不管自己是否需要,总是样样都拿;有些人即便在“富起来”之后,也难以消除心理上“受过穷”,反而进行报复性的享受。
曾经写下千古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人李绅,对贫穷艰辛有着深刻的感悟,然而发迹后却生活奢靡,最终落得个“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下场。
有的腐败分子看到一些商人过得很奢华,“忍穷力”未能抵住诱惑力,“追求像他们一样的生活”,一念之非不遏,如初食鸦片一般不能自拔,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
⑤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忍穷”的关键是抱朴守拙。
党员干部随着职务的升迁,会面对更多的掌声和鲜花、诱惑和围猎,能否保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清醒,“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警醒和“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自省,不贪享成功后的光鲜光彩,不贪图权力背后的名利地位,是避免“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的关键。
⑥有句谚语说:
“谁在凯旋中战胜自己,谁就赢得了两次胜利”。
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难战胜的敌人是自己。
从困境到顺境,从艰难到成功,思想上会产生放松倾向,心理上会幻现虚假安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丧失警觉和警醒。
倘能始终保持“忍穷”心态、“如初”状态,则无败事。
(选自《人民日报》)
(1)文章第①段有何作用?
(2)请你概括文中的“贫穷情结”。
心理动力学里有个“贫穷情结”,特指那些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现象。
(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段话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
说说理由。
【答案】
(1)举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坚守廉素的例子引出对“忍穷”的议论,并且作为事实论据论证“无论是成事创业,还是为官做人,涵养“忍穷”心态尤为重要”这一论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处处都想占小便宜
;样样都想占为己有
(3)示例:
可以,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强调了人不可以为了功名利禄失本心的观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无论是成事创业,还是为官做人,涵养“忍穷”心态尤为重要”两者观点是一致的。
所以能成为本文论据。
或示例:
可以作为本文论据。
因为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列举有些人从前为了“义”舍弃生命,现在为了“利”忘记了“义”,即见利忘义,是本文“无论是成事创业,还是为官做人,涵养“忍穷”心态尤为重要”这一中心论点的反面论据。
所以能成为本文论据。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议论文段落的作用。
本文第一段,首先用范仲淹“断齑划粥”及其一生“坚守廉素”的故事引出本文的论题“忍穷”。
事例本身属于事实论据,在论证方法上属于举例论证,证明了本文的论点“无论是成事创业,还是为官做人,涵养‘忍穷’心态尤为重要”;另外,以事例开头,增加了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梳理概括能力。
找到相关答题区域,结合关键句子回答。
定位在第4段的“心理动力学里有个‘贫穷情结’”,结合“只要是免费的东西,不管自己是否需要,总是样样都拿”“报复性的享受”“李绅,对贫穷艰辛有着深刻的感悟,然而发迹后却生活奢靡”“有的腐败分子……,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分析,可知作者列举了种种处处都想占小便宜、样样都想占为己有的现象来告诉我们什么是“贫穷情结”。
(3)本题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
《鱼我所欲也》中的这段话,“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人应该舍利取义,作为道理论据能很好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无论是成事创业,还是为官做人,涵养‘忍穷’心态尤为重要”这一观点。
所以,这段话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故答案为:
(1)举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坚守廉素的例子引出对“忍穷”的议论,并且作为事实论据论证“无论是成事创业,还是为官做人,涵养‘忍穷’心态尤为重要”这一论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处处都想占小便宜、样样都想占为己有
(3)示例1:
可以,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强调了人不可以为了功名利禄丢失本心的观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无论是成事创业,还是为官做人,涵养‘忍穷’心态尤为重要”两者观点是一致的。
所以能成为本文论据。
示例2:
可以作为本文论据。
因为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列举有些人从前为了“义”舍弃生命,现在为了“利”忘记了“义”,即见利忘义,是本文“无论是成事创业,还是为官做人,涵养‘忍穷’心态尤为重要”这一中心论点的反面论据。
所以能成为本文论据。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语段的作用,首先要明确这段论证了什么内容,然后结合全文的行文思路进行分析,可以从结构严谨的角度解答;
⑵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要点,答题时应注意,看到题目首先在审题后确定答题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的语段,找到关键语句即可解答;
⑶本题考查判断论据和论点的关系,答题时应注意,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观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
补充倒立论据时,要引用权威性的名言警句,引用时要完整准确,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断章取义。
5.现代文阅读
做个自信的谦者
刘丹阳
①犹太人有谚语:
你需要在口袋里经常放两张纸条,一张写的是“我只是一颗尘埃”,另一张写的是“世界为我而造”。
诚然,心怀谦卑,又坚信自己的价值,往往能成就庸士中的不凡之人。
②杨绛先生有言:
“要么你的生命驾驭你,要么是你驾驭你的生命,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骑士,谁是坐骑”。
正如潜心于学术艺术的钱钟书先生,少年时不经事,他也曾多次被人否定,文革时被人贴上诸多骂名,但即使处在风口浪尖的位置,他也毫不动摇,用一笔一画的努力来书写自我的价值,他觉得那是人生最美妙的感觉。
至于褒扬赞美,对他并无太大魔力。
所以,中央台的《大家》栏目曾力邀钱钟书接受采访,但钱老一口回绝。
我觉得不是他淡泊名利,
更重要的是他懂得谦卑,在这歌功颂德的名利社会中,不为口舌争名求利,不为交游虚掷光阴,揽古迹,做学问,写专著,一生都致力于学与问的苛求付诸,成就了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③钱老以行动示意我们,相信自我的价值才能成就价值,而在功成名就时又要学会放下。
放下,才能接纳;接纳,才有新的力量。
④鬼才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