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docx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空(节选)
郭沫若
美哉!
美哉!
天体于我,
不曾有今宵欢快!
美哉!
美哉!
我今生有此一宵,
人生诚可赞爱!
永恒无际的合抱哟!
惠爱无涯的目语哟!
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哦,你看哟!
你看那双子正中,
五车正中,
W形的Cassiopeia(仙后座)
横在天河里。
天船积尸的Perseus(英仙座)
也横在天河里。
半钩的新月
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绰约的Andromeda(仙女座),
低低地垂在西方,
乘在那有翼之马的
Pegasus(飞马座)背上。
北斗星低在地平,
斗柄,好像可以用手斟饮。
斟饮呀,斟饮呀,斟饮呀,
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
拼一个长醉不醒!
【注】双子、五车、天船、积尸都为星座名。
(1)下列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今生有/此一宵,人生/诚可赞爱!
B.惠爱无涯的/目语哟!
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C.半钩的/新月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D.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拼一个/长醉不醒!
(2)诗人发挥新奇美好的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咏物抒情。
请举例并作简要赏析。
(3)请认真阅读下面这节小诗,以“仰望星空”为题目仿写几句小诗,表达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答案】
(1)B
(2)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3)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解析】【分析】
(2)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诗句赏析即可。
诗歌把春芽写成孩童,如“一觉醒来/伸出/稚嫩的手”。
诗人的想象丰富将春芽沐浴阳光写成“抓住天边/那一弯/飘动的彩虹”,将春芽吮吸雨露写成“穿进/用美梦/磨成的针”。
故答案为:
⑴ B;
⑵诗歌第二节使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星星与诗人共舞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感伤;
⑶我仰望星空,它闪烁着爱与理想;那宽广的天河,让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遐想、追寻未来。
【点评】⑴本题考查朗读节奏的划分。
清楚时局的内容诗关键;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选择其中一方面结合诗句赏析即可;
⑶做好本题要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写作方法,理解诗人的赞美、喜悦之情。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王维这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2)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答案】
(1)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
《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境。
《鹿柴》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
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
“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鹿柴》“但闻”二字写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
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
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
《山居秋暝》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
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故答案为:
(1)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
《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点评】
(1)本题考查体味诗歌的意境。
答题时应注意,比较阅读是将两篇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诗歌,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
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鹿柴》和《山居秋暝》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
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答题时应注意,《鹿柴》写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
《山居秋暝》中间两联同是写景,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________斜阳叫子规。
(1)从诗中落花、________、________等词中可见暮春之景。
(2)诗歌最后一联空缺处有人填“树”,有人填“道”,你赞成哪个词语?
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
(1)柳绵飘白;东风老(子规叫)
(2)选“树”好。
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解析】【分析】
(1)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惜春伤感之情;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
故答案为:
(1)①柳绵飘白;②东风老(子规叫)。
(2)选“树”好。
一“道”侧重于描写斜阳在天空中的余晖,是静态的昏黄之景;而一“树”则是体现斜阳落在树木上投下斑驳的树影,光影交错,具有动态的画面感。
同时,一“树”斜阳又与后文“叫子规”相呼应,在影影绰绰的树木、斜阳中,子规声声啼叫“归去”。
【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花瓣飘落。
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这些景物体现诗歌描写暮春的景物特征。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答题时应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兴
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1)此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语则点明了暮春时令。
(2)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阴阴;残花落尽
(2)通过描写春日的美景,又采用拟人手法,将无形的卷风化为可追逐之物,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
(1)诗的前两句“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叙写的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
其中的“阴阴”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残花落尽”点明了时令——暮春时节。
(2)诗句“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意思是:
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叙写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
强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思念家乡的情怀。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⑴阴阴;残花落尽
⑵通过描写春日的美景,又采用拟人手法,将无形的卷风化为可追逐之物,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钟山①即事②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③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注】①钟山:
山名。
②即事:
有感于当前事物的诗,常被冠以“即事”之类的题目。
③相对:
对着山。
(1)诗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
(2)全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
(2)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
(1)“幽”,幽静,从诗中筛选出相关的词语答题即可,如“无声”,没有声音,显出幽静,“不鸣”,不叫,没有声音,显出环境的幽静。
(2)结合诗中描写的景物分析作者的感情,这是一首饶有风味的小诗。
诗人坐在家门口,对着涧水、绿竹、花草,兴趣盎然。
不知不觉地,白天过去,夕阳下山,山中十分幽静,连鸟都不叫一声。
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然而,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
据此可知,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
⑴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
⑵表现了诗人悠闲平和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合适的词语即可。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6.阅读下面的诗歌,同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2)后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
(1)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2)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解析】【分析】
(1)“涨”,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
结合这句话分析,诗人所写季节是秋天,所写的天气是下雨,巴山地区连绵不断的秋雨使池塘里的水面越长越高。
结合诗歌首句内容分析,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时间啊!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因此这个“涨”字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2)前两句表达诗人诗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既然没有办法回家,诗人就想象他日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因此这两句想象抒发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故答案为:
⑴富于动态,既写出了巴山夜雨涨满秋池的景象,又表现了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长。
⑵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于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抒发了诗人今日的愁苦中夹杂着渴望团聚的欢乐的复杂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①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③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④。
【注释】①董颖:
北宋诗人,作者是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
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③摩挲:
用手抚摸。
④钓舟:
行舟。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构思新颖别致,以双鸥相伴来衬托诗人的孤寂。
B.此诗思路严谨,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由所见到所思。
C.一二句分别写静景与动景,动静结合,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D.用“万顷”“一双”数量上的对比,写出了秋景的辽阔澄明,也使形象鲜明突出。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诗的三四句。
【答案】
(1)B
(2)运用拟人修辞,用“摩挲”与“汝”将柳树拟人化,用手抚摸着数尺的柳树,希望它快快长大,等你枝条成阴时能系住我漂泊的扁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柳大长大的期和等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
(1)B“总体上由近观到远望”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
总体上应该是由远望到近观。
(2)“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我抚摸着岸边仅数尺高的小柳树,期盼盼你快快长大,等到你枝条成荫的时候能够系住我垂钓的扁舟。
用“摩挲”与“汝”将柳树拟人化,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
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
⑴B
⑵运用拟人修辞,用“摩挲”与“汝”将柳树拟人化,用手抚摸着数尺的柳树,希望它快快长大,等你枝条成阴时能系住我漂泊的扁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柳大长大的期和等待,同时又表达了自己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注意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首先名著修辞方法,然后分析写出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感情。
8.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本诗的作者是唐朝的著名诗人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多多体谅,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D.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答案】
(1)杜甫
(2)D
【解析】【分析】
(1)《又呈吴郎》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通过了劝吴郎让寡妇打枣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
(2)D项,“不乏幽默”错误,选项对诗歌的语言风格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
⑴杜甫;⑵D。
【点评】⑴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远日本国僧敬龙归
(唐)韦庄
扶桑①已在渺茫中,家在扶余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乙)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热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注释】①扶桑:
相传东海外有神木名为扶桑。
是日出之地,亦为日本别名。
(1)关于这两首诗的内容,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描写时间为晚上,(乙)诗描写时间是清晨。
B.(甲)时送别地点在扶桑,(乙)诗分别地点在扬子江。
C.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乙)诗作者送友人独往。
D.(甲)诗友人以船为交通工具,(乙)诗友人也是如此。
(2)关于这两首诗的写作手法,下列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诗都迟至末尾才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
B.(甲)(乙)两诗各自重复某些字词,增添诗的节奏感。
C.(甲)诗由眼前景写到想象景,(乙)诗从想象景写到眼前景。
D.(甲)诗只有二、四句用韵,(乙)诗是一、二、四句都用韵。
【答案】
(1)D
(2)B
【解析】【分析】
(1)A项,“乙诗描写时间是清晨”错误,由“数声风笛离亭晚”可知,应是傍晚,是说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
B项,“甲诗送别地点在扶桑”错误,甲诗标题是“送日本国僧敬龙归”,是送日本国僧归国,即归于扶桑,并非是送别地点在扶桑。
C项,“甲诗作者将与友人同行”错误,“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意思是“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
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可见作者并非要与他同行。
故选D项。
(2)A项,“甲乙两诗皆迟至末句才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错误,乙诗在最后点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君向潇湘我向秦”;但甲诗最后说“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但并没有指出友人前行的目的地。
C项,“乙诗从想象景写到眼前景”错误,“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这是从眼前景写到想象景。
D项,“甲诗只有二、四句用韵”错误,“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一、二、四句都用韵。
故选B项。
故答案为:
⑴D;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内容一一对应即可做出选择;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即可做出选择。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后,完成下列小题
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1) 诗中“________”一词透露出天色已晚;“________”一词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诗歌的三四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斜阳;半日
(2)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
或:
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抒发了诗人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
(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
【解析】【分析】
(1)“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的意思是:
太阳西斜,点点胭红的光亮洒落到搭着稀疏的苇蓬的小船里,我独自吟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
表示天色已晚的词是“斜阳”,强调泛江已久的词是“半日”。
(2)本诗中“惟有鹭鸶知我意”的意思是:
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江面上的鹭鸶鸟了。
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正反映了他摆脱官场后,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也可以看出诗人孤寂、苦闷的内心。
故答案为:
⑴斜阳;半日
⑵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
或:
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抒发了诗人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
(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准确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诗歌,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感悟作者的情感思想。
11.诗歌鉴赏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请写出题目中“次”的近义字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青山”当指北固山,“客路”即驿道,表示坐船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写景的观察点在船上,视眼开阔,心潮澎湃,此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
C.颈联点明了时令,而“残”字则表达出作者对时间流逝之快而倍感消沉。
D.尾联直抒胸臆,以设问的形式来表达故园之思。
【答案】
(1)停/宿/留
(2)C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词义。
“次”一词多义,有“第二、较差、顺序、次数”等意,这里的意思是停宿,因此其近义词可为“停”“宿”“留”等。
(2)C.有误。
“倍感消沉”是错误。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残”字则表达出作者感慨时间流逝之快而顿生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⑴停/宿/留
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词语的理解,要求考生结合诗句进行理解,注意词语义项的正确选择。
⑵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辨析,判断正误。
1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________ ”、“________ ”、“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
(1)青苔;绿树
(2)“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解析】【分析】
(1)根据夏季景物的特点答题。
“新苔”满地说明是夏天,“绿树”也说明是夏天。
(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夏季的中午,诗人午睡醒来,发现不知什么时候南风把房门吹开,正不停地掀起桌上的书页。
因此这里的“偷”是“偷偷的,在人不知不觉时”的意思,它把南风拟人化,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故答案为:
⑴青苔;绿树
⑵“偷”字用的好,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南风这个旧相识的顽皮可爱,也表现了诗人闲适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所写季节、时间的能力。
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
⑵该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考查的是炼字的艺术。
分析“炼字”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