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50549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25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针灸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针灸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针灸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针灸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

《针灸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灸科中医特色疗法.docx

针灸科中医特色疗法

一、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十四经络上的腧穴刺入体表相应部位,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可促进和调整经络气血运行,协调和恢复机体阴阳平衡状态,到达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常用器具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6~30号〔0.30~0.40mm〕和长短为1~3寸〔25~75mm〕者最常用。

二、根本操作方法

1、进针:

将毫针刺入皮肤的方法。

〔1〕单手进针法: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拇食指用力向下按压,将针刺入。

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用押手的拇指或食指尖按压在腧穴旁,针尖靠近指甲进针。

为最常用进针方法。

②夹持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将针刺入。

多用于3寸以上芒针的进针。

③舒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进针。

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如腹部腧穴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进针。

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如面部腧穴的进针。

〔3〕管针进针法:

利用金属管或进针器进针。

2、行针:

又称针刺手法。

毫针刺入后,为了获得、维持和加强针刺感应〔又称得气〕所施行的操作方法。

〔1〕提插法:

针刺到达一定深度后,用右手中指指腹扶持针身,指端抵住腧穴外表,拇、食二指捏住针柄,将针由深至浅层,再由浅层插至深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

提插的幅度、频率及时间,应视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及医者所要到达的目的而定。

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通常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

即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食、中二指持住针柄,进展一前一后的来盘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捻转的角度、频率及时间,也应视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及医者所要到达的目的而定。

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36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那么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出针困难。

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其刺激量那么小。

3、留针

行针得气后,将针体留置于腧穴一段时间的方法。

在行针后仍不得气时,可通过留针静候气至,出现针感,称为候气。

在行针已得气后,留针可保持针感,并增强针刺治疗作用。

在留针过程中,还可再次行针,以加强针感,并使针感沿经脉循行方向传导。

留针时间的长短依具体情况而定。

如阴证、寒证、里证,病程长而邪气深入,身体强壮者,宜久留针;阳证、热证、表证,病程短而邪气浅在,身体虚弱者或小儿,宜少留针,甚至不留针。

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症,和昏迷、休克等宜久留针。

一般情况,留针时间为15~30分钟。

4、出针

在行针或留针后,针刺到达一定治疗要求时,将针体退出体外的方法。

出针时,先以左手拇、食两指用消毒干棉球按于针孔周围,右手持针作轻微捻转,并慢慢提针至皮下,最后将针完全退出体外。

在出针后,应迅速用消毒干棉球揉按针孔,以防出血,又称为扪法。

出针后亦可不按揉针孔,使邪气外逸,这是针刺补泻的一种,属于开阖补泻的泻法。

出针后要核对针数,以免脱漏。

并嘱病人休息片刻,注意保持局部清洁。

三、常见疾病的针刺疗法

1、项痹病〔颈椎病〕

本病常因督脉劳损、气血缺乏、感受外邪等导致经脉闭阻,以颈项部疼痛及上肢麻木,头、颈、肩部活动受限,甚者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治那么】祛风散寒,舒经活络

【处方】以颈项局部取穴为主

大椎天柱后溪颈椎夹脊

加减:

风寒痹阻者加风门、风府祛风通络;劳损血瘀者加膈俞、合谷、太冲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足三里补益肝肾、生血养筋;根据压痛点所在取肩井、天宗疏通经气、活络止痛;上肢及手指麻痛甚者加曲池、合谷、外关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头晕、头痛、目眩者加百会、风池、太阳祛风醒脑、明目止痛;恶心、呕吐加天突、关调理肠胃。

【操作】大椎穴直刺1~1.5寸,使针感向肩臂部传导;夹脊穴直刺或向颈椎斜刺,施平补平泄法,使针感向肩背、上肢传导;其他穴位按常规针刺。

2、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本病主要是因为外伤劳损,筋脉失养;或肝肾阴虚,气血缺乏,不能濡养筋骨;或外感风寒湿邪,脉络拘急所致,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

【治那么】疏经通络,行气活血

【处方】以肩关节局部取穴为主

肩髃肩前肩贞阿是穴阳陵泉中平穴〔足三里下1寸〕

加减:

太阴经证加尺泽、阴陵泉;阳明、少阳经证加手三里、外关;太阳经证加后溪、大杼、昆仑;痛在阳明、太阳经加条口透承山。

【操作】肩前、肩贞要把握好针刺角度和方向,切记向斜刺、深刺;阳陵泉深刺或透向阴陵泉;条口透承山可用强刺激;余穴均按常规针刺。

凡在远端穴位行针时,均令患者活动肩部。

3、腰脊痛〔腰痛〕

本病主要与感受外邪、跌仆损伤和劳欲过度等因素有关,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病症。

【治那么】寒湿腰痛温经散寒,瘀血腰痛活血化瘀,肾虚腰痛益肾壮腰

【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

委中脊中腰肾俞大肠俞阿是穴

加减:

寒湿腰痛加灸腰俞温阳散寒;瘀血腰痛加膈俞活血化瘀;肾虚腰痛加灸命门益肾壮腰。

【操作】诸穴均常规操作;寒湿腰痛和瘀血腰痛可于局部拔罐或刺络拔罐;肾虚腰痛者,命门穴以隔附子灸法为佳。

4、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本病常因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慢性劳损、肝肾缺乏、外邪闭阻经脉所致。

临床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

活动或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常反复发作。

【治那么】舒筋活血,通络止痛

【处方】膝眼梁丘阳陵泉膝阿是穴

加减:

行痹加膈俞、血海活血调血;痛痹加肾俞、关元温补阳气、祛寒外出;着痹加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热痹加大椎、曲池清泄热毒。

【操作】诸穴均常规操作。

5、面瘫

本病常因劳作过度,机体正气缺乏,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歪斜。

【治那么】活血通络,疏调经筋

【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加减:

风寒证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证加曲池疏风泻热;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写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四、禁忌症

1、患者在过度饥饿、暴饮暴食、醉酒后及精神过度紧时,制止针刺。

2、孕妇的少腹部、腰骶部、会阴部及身体其他部位具有通气行血成效及针刺后会产生较强针感的穴位〔如合谷、足三里、风池、环跳、三阴交、血海等〕,制止针刺。

3、患者严重的过敏性、感染性皮肤病者,以及患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4、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制止针刺。

5、重要脏器所在处,如胁肋部、背部、肾区、肝区不宜直刺、深刺;大血管走行处及皮下静脉部位的腧穴如需针刺时,那么应避开血管,使针刺斜刺入穴位。

6、对于儿童、破伤风、癫痫发作期、躁狂型精神分裂症发作期等,针刺时不宜留针。

五、考前须知

在针刺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心理准备缺乏等多种原因,可能出现如下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晕针:

晕针是针刺治疗中较常见的异常情况,主要由于患者心理准备缺乏,对针刺过度紧,或者患者在针刺前处于饥饿、劳累等虚弱状态,或患者取姿不舒适,术者针刺手法不熟练等。

如患者在针刺或留针过程中突然出现头晕、恶心、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表现,此时应立即停顿针刺,起出全部留针,令患者平卧,闭目休息,并饮少量温开水,周围环境应防止噪杂。

假设病症较重,那么可针刺人中、关、足三里、素髎等穴,促其恢复。

经上述方法处理后如不见效并出现心跳无力,呼吸微弱,脉搏细弱,应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为了防止晕针,针刺前应先与患者交待针刺疗法的作用,可能出现的针感,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对于过度饥饿,体质过度虚弱者,应先饮少量水后再行针刺;对于刚从事重体力劳动者,应令其休息片刻后才针刺。

2、滞针;在针刺行针及起针时,术者手上对在穴位的针体有涩滞、牵拉、包裹的感觉称滞针。

滞针使针体不易被提插、捻转,不易起针。

滞针的主要原因是针刺手法不当,使患者的针刺处发生肌肉强直性收缩,致肌纤维缠裹在针体上。

出现滞针后,不要强行行针、起针。

应令患者全身放松,并用手按摩针刺部位,使局部肌肉松弛。

然后,轻缓向初时行针相反方向捻转,提动针体,缓慢将针起出。

为了防止滞针,针刺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不使患者在针刺时产生紧,并在针刺前将针体擦净,不可使用针体不光滑、甚至有锈斑或者弯曲的毫针。

针刺时一旦出现局部肌肉挛缩造成体位移动时,应注意术者手不能离开针柄,此时可用左手按摩针刺部位,缓慢使患者恢复原来体位,轻捻针体同时向外起针,不得留针。

另外,在行针时应注意不要大幅度向单方向捻转针体,防止在行针时发生滞针。

3、弯针:

针刺在穴位中的针体,于皮下或在皮外发生弯曲,称弯针。

在皮外的弯针多是由于留针被其它物体压弯、扭弯。

起针时应注意用手或镊子持住弯针曲角以下的针体,缓慢将针起出。

发生在皮下的弯针,多在走针时被发现,是由于患者在留针,或行针时变动了体位,或肌肉发生挛缩,至使针刺在关节腔、骨缝中、两组反向收缩的肌群中的针体发生弯曲。

另是由于选穴不准确,手法过重、过猛,使针刺在骨组织上也会发生针尖弯曲或针尖弯成钩状。

起针时假设发现在皮下的弯针,应先令患者将变动的肢体缓慢恢复到原来进针时姿态,并在针刺穴位旁适当按摩,同时用右手捏住针柄做试探性、小幅度捻转,找到针体弯曲的方向后,顺着针体弯曲的方向起针、假设针尖部弯曲,应注意一边小幅度捻转,一边慢慢提针,同时按摩针刺部位,减少疼痛。

切忌强行起针,以免钩撕肌肉纤维或发生断针。

为防止弯针,针刺前应先使患者有舒适的体位姿势,全身放松。

留针时,针柄上方不要覆盖过重的衣物,不要碰撞针柄,不得变动体位或旋转,屈伸肢体。

4、断针:

针体局部或全部折断在针刺穴位,称为断针。

常见原因是由于针根部锈蚀,在针刺时折断。

如果自针根部折断时,局部针体仍暴露在皮肤外,可立即用手或镊子起出残针。

另一个原因是因滞针、弯针处理不当或强行起针,造成局部针体断在皮下或肌肉组织中。

此时应令患者肢体放松,不得移动体位,对于皮下断针,可用左手拇指、食指垂直下压针孔旁的软组织,使皮下断针的残端退出针孔外,并右手持镊子捏住断针残端起出断针。

假设针体折断在较深的部位时,那么需借助于X光定位,手术取针。

为了防止断针,应注意在针刺前仔细检查针具,对于针柄松动、针根部有锈斑、针体曾有硬性弯曲的针,应及时剔弃不用。

针刺时,切忌用力过猛。

留针期间患者不应随意变动体位,当发生滞针、弯针时,应及时正确处理。

5、血肿;出针后,在针刺部位引起皮下出血,皮肤隆起,称皮下血肿。

出现皮下血肿时,应先持酒精棉球压按在针孔处的血肿上,轻揉片刻。

如血肿不再增大,不需处理。

局部皮肤青紫可逐渐消退。

如经上述按揉血肿继续增大,可加大按压并冷敷,然后加压包扎,48小时后局部改为热敷,消散瘀血。

为了防止血肿的发生,针刺前应仔细检查针具,针尖有钩的不能使用。

针刺时一定要注意仔细观察皮下血管走行,避开血管再行针刺。

 

二、隔物灸法

又称间接灸法、间隔灸。

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垫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此法具有艾灸与药物的双重作用,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承受。

一、常用器具

艾绒、火柴、生、大蒜、食盐、附子等

二、根本操作方法

1、隔灸:

将鲜生切成厚约0.3cm的生片,用针扎孔数个,置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片中心施灸。

假设病人有灼痛感可将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展。

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

一般每次施灸5~10状。

2、隔蒜灸:

有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前者是将独头大蒜横切成约0.3cm的薄片,用针扎孔数个,置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蒜片中心施灸,每施灸4~5壮,须更换新蒜片,继续灸治。

后者将大蒜捣成蒜泥状,置患处或施灸穴位上,在蒜泥上铺上艾绒或艾炷,点燃施灸。

上诉两种隔蒜灸法,每穴每次宜灸足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

3、隔盐灸:

将纯枯燥的食盐纳入脐中,填平脐孔,上置大艾炷施灸。

患者有灼痛,即更换艾炷。

亦有于食盐上放置片施灸,待患者有灼痛时,可将片提起,保存余热至燃完一炷。

一般可灸3~7壮。

急性病可多灸,不限制壮数。

4、隔附子灸:

有附子片灸与附子饼灸两种。

前者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0.3~0.5cm的薄片,用针扎数孔,放施灸部位施灸。

后者取生附子切细研末,用黄酒调和做饼,大小适度,厚0.4cm,中间用针扎孔,置穴位上,再以大艾炷点燃施灸,附子饼干焦后再换新饼,直灸至皮肤温热、局部肌肤红晕为度。

日灸1次。

三、常见疾病的隔物灸法

1、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

【治那么】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处方】气海、关元、中极、子宫

【操作】将鲜生切成厚约0.3cm的生片,用针扎孔数个,置以上穴位,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片中心施灸。

假设病人有灼痛感可将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展。

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

一般每次施灸3~4状。

2、尿失禁〔肾气不固型〕

【治那么】补气固本

【处方】气海、中极、肾俞、命门

【操作】将鲜生切成厚约0.3cm的生片,用针扎孔数个,置以上穴位,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片中心施灸。

假设病人有灼痛感可将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展。

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

一般每次施灸3~4状。

3、男子性功能障碍〔肾虚不固型〕

【治那么】补肾固本

【处方】气海、中极、肾俞、命门

【操作】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0.3~0.5cm的薄片,用针扎数孔,放施灸部位施灸。

直灸至皮肤温热、局部肌肤红晕为度。

般每次施灸3~4状。

日灸1次。

四、考前须知

1、.隔物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

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隔物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隔物可切得薄一些。

2、在施灸过程中假设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泡,须注意防止感染。

五、禁忌症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腰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三、拔罐法

拔罐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抽气等方法,排出罐空气,形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它是由古代“角法〞开展而来,也称吸筒法。

一、常用器具

常用的有玻璃罐、竹罐、罐、抽气罐,多功能罐等。

二、根本操作方法

1、火罐法

利用燃烧时的热量使罐的气体膨胀而排除空气,拔吸后罐空气的迅速收缩使罐气压低于外面大气压,借此将罐吸着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

火罐法其吸拔力的大小与罐具的大小和深度、罐燃火的温度和方式、扣罐的时机与速度及空气在扣罐时再进入罐的多少等因素有关。

如罐具深而大,在火力旺时扣罐,罐热度高、扣罐动作快,下扣时空气再进入罐少,那么罐的吸拔力大;反之那么小。

可根据临床治疗需要灵活掌握,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1)闪火法:

用镊子或止血钳等夹住95%乙醇棉球,点燃后在火罐壁中段绕1~2圈,或稍作短暂停留后,迅速退出并及时将罐扣在施术部位上。

此法比拟平安,不受体位限制,是常用的拔罐方法,须注意操作时不要烧罐口,以免烫伤皮肤

(2)投火法:

将纸折成宽筒条状,点燃后投入罐,迅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

此法适用侧面拔,需注意将纸条投入罐时,未燃的一端应向下。

假设燃烧后罐剩余纸筒条的长度大于罐口直径稍多时,此法即便是用于仰卧位拔罐,也不致灼伤皮肤。

(3)贴棉法:

用直径约为2cm左右的棉花片,厚薄适中,浸少量95%的乙醇,贴在罐壁的中段,以火柴点燃,扣在施术部位上,即可吸住。

此法多用于侧面拔,需防乙醇过多,滴下烫伤皮肤。

2、水罐法

一般选用竹罐倒置在锅加水煮沸,使用时用卵圆钳倒挟竹罐的底端,甩去罐沸水,并用湿毛巾紧扪罐口,乘热扣在施术部位上,即能吸住。

此法适用于任何部位拔罐,其吸拔力小、操作需快捷。

3、抽气法

先将备好的抽气罐紧扣在需拔罐的部位上,用抽气筒将罐的空气抽出,使之产生所需负压,即能吸住,此法适用于任何部位拔罐。

三、适应围

随着拔罐法机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现代多功能罐种的问世,药罐法所选用药液不断增加以及拔罐与多种疗法的结合运用,使拔罐法的适应围越来越广。

目前常用于临床的病种已多达100多种,如感冒、发烧、咳嗽、支气管哮喘及其他肺部疾患;胃痛、腹痛、腹泻;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风湿痹痛、落枕;痛经、闭经;痤疮、荨麻疹;高血压;面瘫;肥胖症等。

四、常见疾病的针刺疗法

1、急性腰扭伤

选穴阿是穴、委中〔患侧〕。

在阿是穴处,薄薄地涂一层石蜡油,用火罐法,行走罐,在留罐片刻,罐中有瘀血时起罐,然后再委中穴点刺出血数滴。

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2、肩关节周围炎

取肩关节周围阿是穴,行刺络拔罐法。

用皮肤针叩打皮肤微出血,继而拔罐令瘀血流出5ml,隔日1次。

严重者用锋钩针痛点挑刺,进针深度0.5cm,钩断粘连的纤维,拔罐。

配选肩井、肩髃、肩贞、臂臑、天宗、曲池、外关等。

3、落枕

取阿是穴,行药罐法。

将麻黄、防风、木瓜、川椒、竹茹、艽、穿山甲、乳香、没药、当归各30克,用纱布包好,放入锅,加水3000ml,煮沸后30分钟,将竹罐放入药中,煮3~5分钟。

取出竹罐,甩去药液,用干毛巾捂住罐口,降低罐口温度〔防烫伤皮肤〕,保持罐热度,立即将竹罐拔于阿是穴,按压1分钟,至竹罐完全吸附于皮肤为止。

留罐10~20分钟,至皮肤出现瘀血为度。

每日或隔日1次。

4.神经衰落

行火罐法,选穴:

心俞、膈俞、肾俞、胸至骶段脊柱两侧全程膀胱经侧循行线及周荣穴。

以拇指指腹在心俞、膈俞、肾俞穴上反复按揉5次,然后再两侧膀胱经上均匀分布4个罐,留罐30分钟。

起罐后,在周荣穴处拔罐,留罐30分钟。

每周治疗2次,治疗6次为一疗程。

5.更年期综合征

行走罐法,取夹脊穴及背部督脉,足太阳经穴,至皮肤潮红,紫红为度,每次10~15分钟。

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五、禁忌症

1、高热和痉挛发作者不宜拔罐。

对于癫痫患者那么应在间隙期使用。

2、出血倾向的病人慎用,更不宜刺络拔罐,以免引起大出血。

3、严重肺气肿的病人,背部及胸部不宜负压吸拔。

心力衰竭或体质虚弱者,不用拔罐治疗。

4、骨折病人在未完全愈合前不可拔罐,以防止影响骨折对位及愈合;急性关节扭伤者,如韧带已发生断裂,不可拔罐。

5、皮肤有溃疡、破裂处,不宜拔罐。

在疮疡部位脓未成熟的红、肿、热、痛期,不宜在病灶拔罐。

面部疖肿禁忌拔罐,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局部原因不明的肿块,亦不可随便拔罐。

6、孕妇的腰骶及腹部不宜拔罐。

六、考前须知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饱满的部位,骨骼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宜拔罐。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吸附有力。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假设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泡勿需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

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和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

高热抽搐者和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四、放血疗法

放血疗法,是根据不同的病情,用锋利的三棱针刺入身体浅表的静脉血管,使之流出适量的血液,以到达治疗疾病的目的,它具有泻热、急救开窍、消肿、镇静,活血化瘀,解毒等作用。

一、常用器具

三棱针或者一次性针头、不同大小的火罐、一次性手套、干棉球、医用弯盘。

二、根本操作方法

1、选穴

治疗选穴正确与否是决定疗效好坏的关键之一。

针刺放血治疗取穴与毫针治疗取穴,有一样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一样之处是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气血理论来辨证论治,也要遵循腧穴的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来选穴、配穴。

不同处是针刺放血进针的部位不一定在十四经腧穴上,有的是离穴不离经。

主要是选取穴位处或穴位附近瘀阻明显的血络。

2、消毒

针具使用前需煮沸消毒,或用高压蒸汽消毒,也可用5~10%的来尔溶液或1:

100新洁尔溶液浸泡消毒后使用。

选定穴位后,局部皮肤用安尔碘、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后,即可施术进针。

3、进针

选定穴位后,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持针,中指在前可控制进针的深浅度。

进针是一般多斜向进针,针体与血管是一定角度,针尖朝上,针尾朝下,这样既不易针刺贯穿血管壁,发生血肿,又可使血液顺势自然流出。

进针要求准确、熟练,针尖一定要“中营〞。

如果血络瘀阻不明显,术前可按摩活动局部,使血管充血,以宜施术。

4、拔罐

待针刺出血自然停顿后,再加拔火罐,一般采用闪火法,较为平安,不受体位限制,又可节约酒棉。

加拔火罐的目的。

一是控制出血量,加强针刺放血的医疗作用。

二是可以拔出针刺伤口局部的瘀血,减轻针口伤处疼痛。

三、常见疾病的放血疗法

1、肩凝症

本病主要是因为外伤劳损,筋脉失养;或肝肾阴虚,气血缺乏,不能濡养筋骨;或外感风寒湿邪,脉络拘急所致,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

【治那么】疏经通络,行气活血

【取穴】主穴——尺泽、外关

辅穴——局部、肩髃、曲池

【操作】针具消毒,放血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进针要求针体与血管是一定角度,针尖朝上,针尾朝下。

需加强疗效者可加拔火罐。

2、坐骨神经痛

本病主要是感受风寒湿邪或湿热下注,痹阻经脉,腰部跌扑闪挫,损伤筋脉,均可导致经络不通,气血瘀滞而发生。

【治那么】通经止痛

【取穴】主穴——腰俞、委中

辅穴——委阳、阳交、环跳、丘墟

【操作】针具消毒,放血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进针要求针体与血管是一定角度,针尖朝上,针尾朝下。

需加强疗效者可加拔火罐。

3、头痛

本病是由于各种外邪或伤因素导致头部经络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头部经络不通或脑窍失养而引起头部疼痛。

以实证多见,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治那么】调和气血,通络止痛

【取穴】主穴——太阳穴

辅穴——偏头痛取患侧太阳穴;后头痛取委中穴;颠顶痛取印堂;头项痛取尺泽

【操作】针具消毒,放血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进针要求针体与血管是一定角度,针尖朝上,针尾朝下。

需加强疗效者可加拔火罐。

4、痹证〔风湿性关节炎〕

本病常与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及人体正气缺乏等因素有关,外邪侵入人体,痹阻关节肌肉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那么导致痹证。

【治那么】通络止痛

【取穴】上肢肩关节——尺泽肘关节——曲泽腕关节——中渚、阳池

下肢髋关节——环跳、委阳膝关节——足三里、阳陵泉

踝关节——足背部穴位

【操作】针具消毒,放血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进针要求针体与血管是一定角度,针尖朝上,针尾朝下。

需加强疗效者可加拔火罐。

四、禁忌症

1、体质虚弱、贫血严重及有低血压者,慎刺。

对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者,宜进食、休息、解除思想顾虑后施治。

2、孕妇、产后、习惯性流产者,禁刺。

月经期间最好不刺。

3、外伤有大出血者,禁刺。

4、对于重度下肢静脉曲者,慎刺。

一般下肢静脉曲者,应选取边缘较小的静脉,控制出血量。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瘀痕,不要直接针刺局部患处,可在周围选穴针刺。

6、危重烈性传染病人和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禁刺。

7、动脉禁刺。

8、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凝血机制障碍者,慎刺或禁刺。

五、考前须知

1、刺血治疗前应正确选择适应症,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以免引起不要的误会。

2、针刺放血操作中,要严格消毒,防止发生感染。

3、熟悉解剖部位,避开动脉血管。

4、施术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