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44946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docx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docx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简单讲述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历史。

1、西藏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它的奇特风光吸引着每一个人。

课件出示西藏的相关图片,定格布达拉宫图,知道这是哪一个旅游景点吗?

2、同学们,知道布达拉宫位于哪儿吗?

布达拉宫是为一位美丽善良的公主而建造的的。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这位美丽的公主。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1300对年前,有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文成公主,为了使藏汉两族人民能够永远团结,背井离乡,来到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

在那里生活了一辈子,给西藏人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

这座布达拉宫就是为她修建的。

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3、板书,读题。

二、初读课文,感受故事的神奇。

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

根据“阅读提示”提出的要求,自己学习。

2、出示“阅读提示”的自读要求。

(1)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

(2)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讲给别人听。

(3)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3、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得好好地读书。

请大家认真的读书,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流利。

4、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三、对照检查,整体把握

1、理清课文的脉络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公主进藏的经过?

(第5—13自然段)(相机板书:

公主进藏)

(2)文成公主进藏路途中遇到了哪些事?

遇到的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四人小组完成表格。

课件出示表格。

2、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了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2、在沼泽地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3、遇见可恶的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屋子纪念他;4、遇见神鸟天鹅;5、把乃巴山背走。

3、自由读读第五至第十三自然段,简要概括。

(1)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河,翻过一座座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西藏,松赞干布迎接了公主,并和她结成了夫妻。

(2)文成公主向西藏出发,一路上,她搭桥、铺路,遇到可恶的乌鸦和神鸟天鹅,背走乃巴山,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一个运用故事中的话来总结,一个概括几件小事来总结,都是好方法。

4、进藏过程中的故事全概括出来了。

那么进藏前还讲了哪些小故事呢?

请大家快速浏览文成公主进藏前几段,读完后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5、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唐朝皇帝出了“区分马匹”和“辨认公主”两个难题来考察吐蕃使者的智慧。

6、读最后一段,能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吗?

这件事仅仅是对西藏有好处吗?

再读读第一句话。

(从此,西藏与内地的往来更密切了。

四、复述故事,交流感受

藏族的孩子们就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等他们长大后又讲给他们的孩子听,就这样,这故事在藏族百姓口中传了一代又一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今天,让我们也来说说这个故事吧!

1、学生练讲这个故事,也可以同桌合作。

要理清思路:

求婚——进藏——贡献

2、指生复述这个故事。

3、读了这篇课文以后,大家一定会有很深的感受,把你的读书感受写出来。

4、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五、总结。

是啊,就是在这个神奇故事的背后,我们对公主产生了尊敬,产生了佩服,产生了喜欢,她为汉藏两族民族的团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赞美文成公主的歌。

   六  、布置作业。

           民间故事往往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让我们课后在去读读其他民间故事。

推荐:

《一副壮锦》《猎人海力布》

 

板书设计:

文成公主进藏

求婚成功

公主进藏

公主贡献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伯什么事;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

(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新词。

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二)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三)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

如: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

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

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教师引导:

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

(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

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

那么”“。

但是”“如果。

就。

”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

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

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

(出增示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

请同学们再镒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4描写恰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

(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

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一、课前交流:

“赠名言”

师:

世界上有许多伟人,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理念全部融入在简短的言语中,以此来传承伟大的精神,激励世人的斗志。

可以说,这些言语是集“万千精华于一身”,不停地唤醒着许多沉睡的心灵。

孩子们,那么多的名人名言中,也一定有一句让你感怀至深,让你备受鼓舞,让你铭记于心!

谁愿意现场来交流?

一、名言引路,走近“伽俐略”。

1.以课前交流做引渡,教师也赠送学生一则名人名言:

课件出示:

“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1)指名朗读后交流自己从这句名言可以触摸到作者大致是个怎样的人?

预设:

不盲目迷信、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善于实践……

(2)揭示名言作者:

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俐略。

(多媒体出示伽利略画像和名字)

(3)引导学生交流从课外收集到的关于伽利略的成就资料。

(要求语言简练)

(4)课件出示:

伽俐略一生的辉煌成就(简表)

师:

伽利略能够获得那么多了不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恪守这样的信念——(齐读名言)

2.紧扣“经典”,走进文本。

师:

孩子们,要真正读懂伽利略,光凭这则名言是远远不够的,伽利略能这样说,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可以借助于各种文学作品,在充满情味的语言文字中去逐渐丰满伽俐略伟大的形象。

这堂课,不如就让我们先走进伽利略年轻时一次举世闻名的经典实验,去真正认识一下这个科学家吧!

这个实验就是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一举成功的——

教师板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生齐读,正音“着”(zháo))

教师质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那么,伽利略通过这个实验所要追求的真理是什么?

这个实验是怎样产生而进行的?

带着种种的疑问,赶快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吧!

二、整体感知,初识“伽俐略”。

1.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初读课文,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觉得有确定不了正确读音的字立即查字典求证。

(教师巡回指导,特别留意学生的多音字朗读情况。

2.用“剧本串联”的方式抽查朗读,随机正音。

(1)师:

刚才同学们都很专注地读了这个故事,现在我们不妨请3个孩子来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吧!

如果把这个故事看成是一个剧本,是不是可以分成这样的三幕,请看——

第一幕:

“辩论家”伽利略

第二幕:

“思想家”伽利略

第三幕:

“实践家”伽利略

就请讲故事的孩子自主决定怎样分配自然段,其余的孩子认真聆听,将他们读错的语句用记号标在书上,等他们读完了,再来帮他们纠正。

(2)3个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聆听辨析。

读后互动评议交流,互相学习。

(特别融入多音字辨析:

胆大妄为更改的确着地当作)

小结:

刚才同学们也像伽利略一样,不断地在追求真理哦!

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辨析的耳朵,那么你们的眼睛善于辨析吗?

(3)形近字辨析:

辩辨辫(鼓励学生发现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辨别、书写。

3.教师引导学生在正音的基础上再次快速默读全文,并思考:

课件再次出示伽利略的名言:

“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师:

目前,同学们已经读了好几遍故事了,那么你们能不能从这件典型的事情中找一找,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具体是什么?

“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又具体指什么?

请用横线划下来。

三、对比品读,赏析“伽利略”。

1.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典型事件自主寻求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和“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各指什么?

(教师巡回)

2.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并感悟:

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

亚里士多德的话: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融入亚里士多德的简单介绍:

最博学的人、古代圣人等)

(1)指名学生释疑,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后概括:

(填空)

两个人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

“()?

”亚里士多德认为:

“()。

”伽利略则认为:

“()。

(2)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渡:

在17世纪的意大利,当时并没有人相信伽俐略说的话,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读读课文第二段,课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

课件出示:

那时侯,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

“你是什么意思?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什么是“信奉”?

*该怎么读才能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人们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而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却敢提出与他截然不同的观点,展开想象,你预感到伽利略当时会面临怎样的困难?

3.伽利略会惧怕这些困难吗?

他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去一步步证实自己的真理的?

下节课我们将与伽利略相聚在比萨斜塔,一起见证这段了不起的历史!

一、名言引路,走近“伽俐略”。

(7分)

  同学们好,很荣幸能和大家一起学习。

看看大屏幕,你对我了解了多少?

很会观察。

我还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有一句名人名言我特别喜欢,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课件出示:

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

  ——法国作家雨果

  也是我的座右铭,那你们的座右铭是什么呢,能告诉老师吗?

  朋友们好,还记得我吗?

很高兴在这样的场合我们再次相聚。

多日不见,同学们成长了很多。

让我不禁想起伴随我成长的一句座右铭,一起来分享。

那你们的座右铭是什么呢,能告诉老师吗?

  这一句句话语,都是丰富的精神食粮,在成长路上,激励着我们的斗志。

今天,老师也送给大家一句话,点击,谁来读?

  课件出示:

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俐略

  这是个比较难读的长句子,自个儿再去读读。

你们了解伽俐略吗?

老师这还些资料,出示。

  伽俐略图象  伽俐略1564年出生于意大利比萨市一个没落贵族的家庭,1581年考入比萨大学,年仅25岁就受聘为比萨大学数学教授。

发明了用以测定合金成分的“液体精力水平”。

1609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33倍的天文望远镜。

1610年,出版《星际使者》。

1611年,在《关于太阳黑子的通信》中,肯定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支持“日心说”,被罗马教皇判处终身监禁,被宗教裁判折磨得奄奄一息,终身为科学真理而斗争。

(字可稍微小一点,我只是大概的说一下)

  师:

伽利略能够获得那么多了不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恪守这样的信念——(齐读名言)

  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17世纪伟大的科学家伽俐略

  2、紧扣“经典”,走进文本。

  师:

孩子们,要真正读懂伽利略,光凭这则名言是远远不够的,这堂课,让我们先走进伽利略年轻时一次举世闻名的经典实验,教师板书,看老师写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学生齐读,正音“着”(zháo)这是个多音字,在这里念,再读)

那么,伽利略通过这个实验所要追求的真理是什么?

这个实验是怎样产生而进行的?

请同学们快速打开书120页,去大声地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句子读通顺。

读完一遍,用你的手势告诉老师。

  二、整体感知,初识“伽俐略”。

(15)

  用“剧本串联”的方式抽查朗读,随机正音。

  

(1)师:

刚才同学们都很专注地读了这个故事,如果把这个故事看成是一个剧本,是不是可以分成这样的三幕,请看——

  第一幕:

“辩论家”伽利略

  第二幕:

“思想家”伽利略

  第三幕:

“实践家”伽利略

  下面我想请三位同学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自己决定怎样分配自然段,其余的同学认真聆,将他们读错的语句用记号标在书上,等他们读完了,再来帮他们纠正,好吗?

(声音清脆悦耳 字正腔圆 象个播音员 谢谢你精彩的讲述  有什么需要纠正的吗  哪些地方读错了)

  

(2)3个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聆听辨析。

读后互动评议交流,互相学习。

(特别融入多音字辨析:

胆大妄为 更改的确 着地当作)

  小结:

刚才同学们也像伽利略一样,不断地在追求真理,了不起哦!

  课件再次出示伽利略的名言:

“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

  那么从这件典型的事情中,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具体是什么?

“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又具体指什么?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喜欢的符号划下来。

  三、对比品读,赏析“伽利略”。

(18)

  交流

  伽利略所要追求的“科学的真理”: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的所谓真理”:

亚里士多德的话: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亚里士多德是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成了一部百科全书,被人们誉为古代最博学的人。

课文中的第2自然段也介绍了他,赶快去读读。

哪个词看出人们对他的尊敬和崇拜。

  课件出示:

那时侯,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

“你是什么意思?

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什么是“信奉”?

  信奉是什么意思?

仅仅是简单的相信吗?

从哪里看出来?

不容更改说什么就是什么  真是不一般的信奉  还从哪里看出来 责备 怎么责备 愤怒 眼神严厉 怒不可遏 怒火燃烧 不管你是普通民众 ,从事研究的科学家 达官贵人  皇亲国戚 厉声呵斥

  *该怎么读才能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

  就是这样让人信奉的亚里士多德说,学生读

  而伽利略却说

  请同学们马上拿出作业纸,写写两句话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两个人面对的是同样的问题:

“(                )?

”亚里士多德认为:

“(      )。

”伽利略则认为:

“(      )。

  *人们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而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却敢提出与他截然不同的观点,展开想象,你预感到伽利略当时会面临怎样的困难?

  3、伽利略会惧怕这些困难吗?

他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去一步步证实自己的真理的?

下节课我们将与伽利略相聚在比萨斜塔,一起见证这段了不起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