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考前加强.docx
《中考生物考前加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生物考前加强.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生物考前加强
一、生命科学
(一).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主干知识整合
复习目标认证
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1.使用显微镜时,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乘积越大,放大倍数越高。
2.依据脊椎骨的有无,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3.依据生殖方式的不同,植物可以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
其中种子植物分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又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孢子植物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4.病毒无细胞结构;细菌无细胞核;真菌是真核生物,无叶绿体,靠吸收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
5.多种多样的生物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人类的食物几乎全部取自各类生物。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贮存能量并释放氧气,是人类和整个生命世界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能量基础;人类所需的蛋白质约有25.5%来自动物的肉及乳。
二、细胞
1.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其中能控制物质进出的是细胞膜,生命活动的场所是细胞质,含有遗传物质的是细胞核。
3.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不同,植物细胞中含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结构,而动物细胞没有。
4.多细胞生物体通过细胞分裂,才能使自己的细胞数目增加;通过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通过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
三、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检索表是采用特制对比的方法鉴定植物的工具。
它的应用是从两个相互对应的特征中选择其中一个符合的特征,放弃另一个不符合的特征,从而达到鉴定的目的。
2.生物分类的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其中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分类等级越高,所含生物种类越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越少。
3.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在一定区域内的集合体。
各种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居住于一定区域中,并组合成一个生物群落。
根据群落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活的环境,可将地球表面的群落分成陆生生物群落和水生生物群落。
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称为植被。
4.地球上艳丽多姿的生物和它们生存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例如,落叶阔叶林冬季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寒冷气候的一种适应;陆生高等动物具有发达的附肢和防止水分散失的身体表面,这是它们对陆地环境的适应。
5.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
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包括土壤、水分、养分和气候条件等环境因素。
6.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是唯一能供人类生存的星球,我们必须保护地球。
7.生态农业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把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
它是一个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
8.生态系统能保持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9.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二)生物的新陈代谢
1.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
主干知识整合
复习目标认证
1.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根,吸收水合无机盐的主要区域是根毛区。
2.在植物茎中,能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管道是导管,它位于茎的木质部;运输有机物的管道是筛管,它位于茎的韧皮部;双子叶植物茎能不断加粗是因为它有形成层。
3.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三类无机盐,它们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缺乏症是:
含氮的无机盐:
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得繁茂。
缺乏时,植物矮小瘦弱,叶片发黄,严重时叶脉呈淡棕色。
含磷的无机盐:
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使果实、种子的成熟提早;缺乏时,植株特别矮小,叶片暗绿色,茎、叶出现紫色。
含钾的无机盐:
使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缺乏时茎秆软弱,容易倒伏,叶片边缘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渐焦枯。
4.植物细胞吸收或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液浓度和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植物吸收的水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
5.蒸腾作用是水分从叶片的气孔中以气体的形式散发出去的过程。
6.蒸腾作用的意义:
(1)有效降低叶片温度;
(2)产生蒸腾压力,有利于植物对水的吸收和运输;(3)有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7.叶片表皮有气孔,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构成,它是植物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和水分蒸腾的窗口。
叶片的叶肉里含有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分别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8.有机物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来合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
9.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淀粉)+氧气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
场所
叶绿体
活细胞
条件
光
有光无光均可
物质变化
无机物→有机物
有机物→无机物
能量变化
光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化学能→其他形式的能量
相互联系
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赖。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了能量和部分原料CO2。
10.光合作用的意义:
(1)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为自然界中的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2)光合作用积蓄化学能,为生物生存提供能量;(3)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给自然界生物的呼吸。
11.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大部分用于植物的生命活动,还有一小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来。
12.促进植物光合作用的措施有增加阳光、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等;降低植物呼吸作用的措施有降温、种子晒干等。
2.人体的新陈代谢
主干知识整合
复习目标认证
1.食物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消化分别开始于口腔、胃、小肠。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无消化酶的是胆汁。
2.淀粉在唾液淀粉酶作用下先分解成麦芽糖,再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
蛋白质在胃蛋白酶作用下初步消化,再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分解成氨基酸。
脂肪在胆汁作用下乳化成小颗粒,再在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3.酶是人体活细胞制造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酶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多样性和受外界影响(如温度、pH)等特性。
4.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
人体肺泡壁和外面的毛细血管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肺泡总数多,总面积大,肺泡这样的结构,适合肺泡和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5.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廓体积增大,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气体进入肺内。
呼气过程与吸气过程相反。
6.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
7.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心脏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血管是运输道路,血液是运输工具。
8.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在血细胞中具有携带、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功能的是红细胞,具有吞噬侵入体内细菌功能的是白细胞,具有促进血液凝固功能的是血小板。
血细胞主要由骨髓制造。
9.ABO血型系统分A型、B型、AB型和O型四种血型,输血要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mL,不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每个公民都有献血的义务。
10.心脏分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四个腔室,内有动脉瓣和房室瓣,可以防止血液倒流。
11.人体血管分为三种:
管壁较厚、弹性大,管内血流的速度较快的为动脉;管壁较薄、弹性小,管腔较大,管内血流速度较慢的为静脉;管壁只由一层细胞构成,管腔只能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缓慢的为毛细血管。
12.人体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
其中体循环途径:
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途径:
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各支→肺泡内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13.在“观察鱼的血液循环”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材料有活小雨、显微镜、培养皿、载玻片、湿棉花。
在观察过程中应注意,用载玻片盖住鱼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
14.血液含氧量高、颜色鲜红的血叫动脉血,含氧量较低、颜色暗红色的血叫静脉血。
主动脉里流的是动脉血,右心房里流的是静脉血。
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时,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15.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红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不能滤过外,其他成分都能被肾小球滤过而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全部的葡萄糖和蛋白质被重新吸收回血液,重吸收后所剩下的废物形成尿液;尿液流经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
16.代谢废物中的一部分水和少量的无机盐、尿素以汗液的形式由皮肤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绝大部分的代谢废物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17.生物体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在细胞中,它们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成自身的物质,建造了生物体,或更新衰老的细胞、组织,同时还经过分解而产生代谢产物,这一过程称为物质代谢。
18.生物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供生命活动需要,其中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过程称之为能量代谢。
(三)生命活动的调节
1.生命活动的调节
主干知识整合
复习目标认证
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1.植物具有向光性,是因为植物体背光的一面比向光一面的细胞伸长生长快的缘故;植物的根有正向重力性(即正向地性),茎有负向重力性(即负向地性);植物的根又具有向水性;植物能感受机械刺激,这种特性称为感震性。
2.植物生长素发现的历史,达尔文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过程中,发现胚芽鞘能向光弯曲。
并推测:
胚芽鞘发生向光弯曲是由于幼苗在单侧刚照射下产生了某种影响,并从上部传到下部,造成背光面和向光面生长快慢不同而引起的。
温特通过实验证明,单侧光产生的某种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并称之为生长素。
二、人体的神经系统
1.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
脑:
大脑、小脑、脑干。
脊髓:
灰质在中央,具有传导和反射的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
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大脑:
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表面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表面是灰质,由脑神经的细胞体构成,称为大脑皮层;不同的皮层区域管理人体不同的生理活动;皮层内是白质,由神经纤维构成,起联系作用。
小脑:
保持身体平衡和协调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运动。
脑干:
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运动、呼吸、体温等。
2.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射现象
反射:
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各种刺激所发生的反应称为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调节方式。
反射弧:
神经系统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
反射弧中任何结构受损,都会导致整个反射活动受阻。
3.区别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生来就有的最简单的反射。
如缩手反射、膝跳反射、吮吸反射等。
条件反射:
出生后通过训练和生活积累所形成的反射。
如:
小狗做算术等。
三、人体激素
1.生长激素:
调节生长发育。
若幼年时分泌不足得侏儒症,分泌过多得巨人症。
2.甲状腺激素:
促进新陈代谢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幼年时分泌不足得呆小症。
3.胰岛素:
加速血糖分解。
若分泌不足得糖尿病,分泌过多得低血糖症。
四、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体温调节:
气温下降身体太冷时,在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下使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
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增加,代谢率上升,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使体温保持恒定。
气温升高调节过程相反。
2.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控制下完成的,两者的共同调节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1.生命的延续和进化
主干知识整合
复习目标认证
一、植物的生殖与发育
1.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方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有性生殖:
绿色植物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营养繁殖:
利用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进行繁殖的方式。
有扦插、嫁接、压条等方式。
无性生殖:
不经生殖细胞结合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如苔藓、蕨类的孢子生殖,藻类的分裂生殖等。
2.花的结构
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3.果实、种子的形成
植物通过开花、传粉、受精等过程形成果实和种子。
开花:
花各部分发育成熟时,花被展开,雄蕊和雌蕊显露出来。
传粉:
方式有自花传粉、异花传粉(风媒花和虫媒花)和人工辅助授粉。
受精过程包括①传粉:
花粉落到柱头上;②花粉管:
花粉萌发形成花粉管,然后伸长并产生精子;③子房:
内有胚珠,胚珠内有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果实、种子的形成:
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子房发育成果实。
4.种子的萌发
种子萌发过程:
种子吸水,胀破种皮;胚乳(单子叶植物)或子叶(双子叶植物)中的营养物质输送给胚;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胚轴伸长,子叶伸出土壤,展开,进行光合作用;胚芽发育成茎、叶,长成完整植株。
种子萌发的条件:
完整的胚,有活性;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水分。
二、人类、动物生殖与发育
1.人的生殖
人的生殖器官:
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
人类的受精:
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开始细胞分裂,形成胚胎,同时向子宫移动。
胚胎发育:
胚胎在输卵管中已经形成,胚胎在子宫内着床后附着在胎盘上,由脐带相连。
胚胎由羊膜包裹,发育到第二个月成为胎儿。
胚胎在子宫内发育时,母体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气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体血液,通过母体排出体外。
分娩:
胎儿从母体产出成为婴儿的过程。
哺乳:
刚出生的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
2.人的发育
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出现第二性征。
进入青春期还会出现未曾有过的正常生理现象,如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
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两性在性格和行为(第三性征)上出现明显的差异。
3.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动物的生殖方式:
分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类型又分为胎生、卵生和卵胎生。
动物的受精方式:
分为体内受精和体外受精。
动物的个体发育:
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
动物的胚后发育:
分为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
4.在狭义上,科学家把人工遗传操作的动物无性生殖过程叫克隆,这门生物技术称为克隆技术。
三、遗传与进化
1.遗传与变异
遗传:
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过程。
变异:
同种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各个体在性状上的差异。
分不遗传的变异和可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能遗传给后代。
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在生物进化和生产上有重要意义。
例如,人类将农作物的种子进行返回式卫星搭载,利用太空中的强辐射诱导基因突变,获得许多优良品种。
人类遗传病:
常见的人类遗传病除色盲外,还有白化病、血友病、先天性愚型等。
2.遗传物质
染色体:
存在于细胞内的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在体细胞内染色体成对出现。
人体23对染色体一半来自卵细胞,一半来自精子。
DNA:
全称脱氧核糖核酸。
存在于染色体上,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基因:
DNA分子上决定生物性状的片段。
基因也是成对出现,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3.基因以及基因工程
基因的作用:
决定生物的性状。
如人耳垂的有无、花的颜色由基因决定。
基因工程:
用人工的方法从某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克隆出某种基因,并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局部改变生物基因组的结构,使其表现遗传性状的技术。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
有利于人类疾病的有效诊断和治疗,及医学和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从整体上破译人类的遗传信息,使人类在分子水平上认识自我。
4.优生
遗传病:
由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疾病(不具传染性)。
如白化病、先天性愚型等。
优生是指应用遗传学原理来改善人类的遗传素质,生育智力和体质都优秀的子代,不生育智力和体质低劣的后代。
近亲结婚的危害:
当近亲结婚时,发生遗传病的机会大很多。
5.生物进化现象
生物由非生物进化而来。
现存的各种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
生物进化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
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实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五)人、健康与环境
1.人、健康与环境
主干知识整合
复习目标认证
1.健康:
指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方面都良好的状况,不仅仅指没有生病。
2.人体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能对多种病原体产生免疫防御作用的免疫,是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
主要包括:
物理屏障、化学屏障、血液凝固、吞噬作用等。
特异性免疫:
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
(2)计划免疫和人工免疫:
将疫苗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以提高人体对这些传染病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如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等。
计划免疫属于人工免疫。
3.平衡膳食
(1)人体七大营养素的作用
蛋白质:
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修复和更新都必须以蛋白质为原料。
糖类: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人类进行各种生命活动都必须依靠糖类提供能量。
脂肪:
储存能量的重要物质。
水:
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要素。
无机盐:
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含钙、磷、纳、氯、钾、铁(血红蛋白主要成分)、碘等。
维生素:
维持生命的要素。
维生素A缺乏时患夜盲症;维生素C有助愈合伤口,缺乏时患坏血病;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和利用,缺乏时患佝偻病。
纤维素:
不被人体吸收,但能增加食物体积、刺激胃肠道蠕动、促使排便。
(2)平衡膳食的观点:
全面均衡、适量、三餐合理。
不挑食。
4.健康生活模式
要抵制吸烟、酗酒、吸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5.人类常见疾病
冠心病:
冠状动脉硬化,使血管的管腔阻塞,或者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使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脏病。
儿童不宜食高胆固醇、动物性脂肪的食物,同时避免摄食过量,防止肥胖。
恶性肿瘤:
环境中化学、生物、物理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引起癌症。
个体易感性也是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营养摄入量充足而且平衡、控制脂肪摄入量、合理烹调食物、常饮绿茶、按时进餐等是较好的预防措施。
6.传染病
(1)传染病的特点:
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
(2)传染病传播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3)常见传染病及预防
呼吸道传染病:
空气传播,如流感、肺结核、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百日咳。
消化道传染病:
饮食传播,如细菌性痢疾、甲肝、伤寒、脊髓灰质炎、蛔虫病。
体表传染病:
接触性传播,如急性结膜炎、癣、沙眼、狂犬病、血吸虫病、疮。
血液传染病:
虫媒传播,如乙型脑炎、疟疾、丝虫病、出血热。
性传染病:
体液等传播,如艾滋病、梅毒、淋病。
7.急救基本方法
触电急救:
立即切断电源。
蛇虫咬伤急救:
被咬伤者应安静制动,不可惊慌、奔跑,以防毒素加快入血。
8.人口问题
人口过度增长会导致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会打破人口规模与自然资源供应的平衡,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9.生态平衡是指生物种类的组成,生物数量比例,以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10.保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在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物质科学
(一)常见的物质
1.物质的性质
主干知识整合
复习目标认证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联系
是指一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过程。
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发生物理变化的同时,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判断依据
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
本质区别
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共同点
为物质的属性或能力,一般描述为“能”“可以”等
特点
不需要发生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
比热容、吸附性、溶解性、硬度、颜色、熔点、沸点、导电性、密度等
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腐蚀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内存在大量的自由电荷;金属能导电是因为金属内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
在金属、玻璃、石墨、人体、瓷、塑料、大地、纯净水中,通常属于导体的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属于绝缘体的有玻璃、瓷、塑料、纯净水。
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物质的密度
密度
概念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
计算公式
ρ=m/V
单位
主单位为千克/米3;常用单位为克/厘米3
物质特性
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密度与物质的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与物质的种类、状态等因素有关
影响因素
一般情况下,固体、液体的密度随温度变化不大,而气体的密度随温度、压强的变化明显,因此在说明气体的密度是一般都给出温度和压强等条件
获取方法
直接查密度表;进行密度的测定(先测出物体的质量与体积,再由公式ρ=m/V求出物质的密度)
应用
①可测定物质的密度,从而鉴别物质
②可由m=ρV来计算物体的质量
③可由V=m/ρ来计算物体的体积
5.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它表示的意义为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00千克。
现用量筒量取45毫升水,这些水的质量为45克,如果把量筒中的水倒出三分之二,剩下水的质量为15克,剩下的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
测定食盐水的密度时,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1,用量筒量取体积为V的食盐水,将食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总质量m2,则食盐水的密度为
。
6.在测定小石块密度的过程中,某同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m;②在量筒内倒入一定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为V1;③把石块全部进入水中,记下水的体积为V2;④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⑤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小石块的密度;⑥计算出小石块的体积。
(1)合理的实验步骤是④①②③⑥⑤;
(2)石块密度的计算式是ρ=m/(V2﹣V1)。
7.熔点与沸点
熔点
概念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特点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需继续吸热,才能进一步熔化,但温度保持不变,因此熔点是晶体的特性,固体中的非晶体没有熔点,冰的熔点为0℃
逆过程
晶体熔化成液态后再冷却会凝固,凝固时会放热,温度保持不变,此温度称为凝固点。
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其液态时的凝固点是相同的
沸点
概念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影响
受液体的种类与液面上的气压大小影响。
同种液体,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特点
同种液体,气压不变时的沸点是一定值;不同液体在同一气压下的沸点又通常不同,因此沸点是液体的特性
8.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它们一种重要的区别是是否有固定的熔点。
﹣10℃的冰应把温度升高到0℃时,并继续吸热才会熔化。
“真金不怕火烧”,从物理性质可说明金的熔点高。
吃冰棒或在皮肤上擦酒精都感到凉快,前者是因为冰棒熔化时要吸热,后者是酒精蒸发时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汽化要吸热,汽化的两种方式为蒸发和沸腾。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9.比热容
概念
1千克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
单位
焦/(千克·℃);用符号表示为:
J/(kg·℃)
特性
同种物质的比热容相同,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
10.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表示的意义为每千克水温度每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热量为4.2×103焦耳。
用两个相同的电容器分别给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经过